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爱大明朝 > 第六十四章 弘治的“意思”

我爱大明朝 第六十四章 弘治的“意思”

作者:春天的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7:45: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更新时间:2014-10-21 23:27:55 字数:3073

弘治朝的“李广”,同大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时候的李广是位大太监。他因为能作符录法术和祈祷祭祀蛊惑孝宗,于是得以行其奸弊,按照成化年间的旧例,假借诏旨授予自已传奉官。各地争着向他交送贿赂,他生前可谓“权倾朝野,纵恣无度”。

弘治十一年,李广劝弘治在万岁山上修建毓秀亭。亭子建成后,小公主夭折。不久,清宁宫发生火灾。占卜的人说李广建毓秀亭事犯了岁忌,太皇太后恼怒地说道:“今天是李广如何如何,明天也是李广如何如何,果然招来祸事了。”李广因此惧罪自杀。

李广畏罪自杀后,弘治皇帝偶然间看见他的一个账本,上面记载的都是“某日,某文官或某武官赠米若干石”。弘治皇帝粗略一算,李广受赠的米竟不下千万石。他惊叹道:“李广家有几口人,能吃那么多米?他的家亦甚狭窄,何处能存放这么多米?”当得知这些白米黄米乃李广对受贿的黄金白银惯用的隐语时,弘治皇帝也吓了一大跳——按今天的计量标准,一石等于五十公斤,千万石黄金白银的受贿额,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震精”的数字……

威宁伯王越立朝近五十载,以文士而领武事,以战功而封爵,文治武功,一生彪炳。其人于朝堂呼风唤雨,于沙场纵横捭阖,声威响彻大漠。凶横的大漠骑士对他敬仰万分,尊其为“金牌王”。明军“以越上阵,(敌)不战而奔”!

这么一号彪悍人物,确是没有必要去“勾结”李广。

“你现在知道圣上的‘意思’了么?”平江伯突然幽幽荡荡的道。

王千户大人一愣,脑际灵光一闪,仿似捕捉到了一些东西,却又不能完全将其把握。

见他仍是一愣一愣的模样儿,平江伯没好气的道:“你蠢成这样儿了,做了锦衣卫,该怎么办案?”

……

“太祖时候的‘胡惟庸案’,你当是知道的罢?”

王睿心底一跳——牟指挥使曾向王花花提及了“胡惟庸案”,眼下平江伯又行提及,这“胡惟庸案”,莫非是另有所指?

“‘胡惟庸案’当是太祖皇帝一手炮制,你可知道他老人家炮制如此血案的真实目的所在?”平江伯,当是一个极其喜欢打哑谜的人。

朱元璋一手炮制“胡惟庸案”的真实目的?

王睿又行深思,终于豁然开朗: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丝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太监上呈与皇帝。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

朱元璋要对付的并不是“胡惟庸”其人,而是他所代表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宰相”一职。

“我于北疆迎战火筛,可否看做是代表了大明武人、代表了大明的卫所军制,在迎战火筛?”

王睿的小心脏于这一瞬之间终行开始噗通乱跳:弘治皇帝的“意思”,平江伯确是早就已然同他“说”过了——平江伯初入诏狱,便向王花花与王睿普及了大明的军制常识,向他二人阐述了大明没落的卫所军制,并向他强调了一事——弘治皇帝对于这样的“现状”也是知道的!

弘治皇帝既是知道大明卫所军制的种种弊端,以他的雄才大略,又岂能任其继续存在发展下去?

而牟指挥使当初向王花花提及了“胡惟庸案”,并嘱咐他二人要“公正办理”平江伯一案,也是在向他二人暗示着弘治皇帝的“意思”:弘治皇帝要“办”的是导致平江伯“怯懦惧战”——“令诸军回避”的“卫所军制”,你俩要做的便是“公正办理”,只需证明平江伯并无“怯懦惧战”之罪即可!

王花花与王睿在接到平江伯一案的最初,由于“情报不足、信息量少,兼且这个‘暗示’又隐藏得太深”,是以,才对某指挥使产生了误解——只道他是在以“胡惟庸案”的“牵连甚广”,在暗示他二人不可疏忽大意。

若是证明平江伯并无“怯懦惧战”之罪,则势必证明导致其“令诸军回避”的客观实在性,亦即大明的卫所军制已然没落到惨不忍睹,严重影响到了大明军队战斗力的事实。

而牵扯出了大明“没落的卫所军制”的事实,才能给予弘治皇帝来“改一改这不合理的祖制成法”的一个合理借口与契机——平白无故的,突然说要改了“祖宗成法”,你有病吶!

弘治皇帝于前几日的早朝中,突然透露出了“平江伯貌似没有’‘怯懦惧战”之罪,莫非朕当真是错怪了他”——他这原来是在试探大臣们的反应。

大臣们的反应,没有超出弘治皇帝的预料——他们异口同声的反对,认为平江伯不可能没有“怯懦惧战”之罪。

大臣们不是“愚蠢的易瓜瓜”,多年斗智斗勇的政治生涯,早就锻炼出了他们听风便是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高超本领——若是承认弘治皇帝对平江伯的“错怪”,则给了弘治皇帝去证明“没落的卫所军制”不得不“改一改”的机会!

弘治皇帝静悄悄的将平江伯以“怯懦惧战”之嫌拿下诏狱,其真实目的,终于在这样一次毫不起眼的朝会中,引起了大臣们的警惕。

“百年祖制,先帝成法”,这不过是一句屁话,大臣们有大臣们的“考虑”——卫所军制,受害的只是底层士兵,以及由此带来的羸弱的军队战斗力,受益的却是世袭军官阶层,以及广大文臣们——由卫所军制所衍生出的文官监军制度。

卫所军分散驻扎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万里的边防线上,在行动迅速、出没无常的蒙古骑兵的突袭下,仓促之间难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抵抗。再则,卫所军平时兵将分离,遇有战事“临时调拨”,“兵将不相习”,故在作战时将帅无法有效的发挥指挥职能。

为了应对与蒙元势力的长期战争,一种新的军事制度——总兵镇戍制度便应运而生了。总兵镇戍制度在战争实践中运用起来虽然卓有成效,但由于“九边”总兵官都统领数万乃至十数万人的大军,这就又带来了令一个棘手的重大问题:即如何做到既能驱策各镇大军为朝廷守边御敌,又不至于出现总兵大帅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

于是乎,文官监军制度又应运而生了——这个制度的诞生以卫所军制为母体,而取得部分武人权柄的文臣,又反过来将武人地位压得有些“十分低下”了!

威宁伯在同弘治皇帝的“谈话”中,虽然看起来只是在说武人地位,实际则是将矛头指向了卫所军制,亦即卫所军制的“受益者”——世袭世袭军官阶层与文官集体。

弘治皇帝想要来“改一改”这“没落的卫所军制”,但大臣们“都不大同意”——这是开明皇帝同既得利益的大臣们之间的矛盾,亦即改革派同顽固保守派之间的矛盾。

弘治皇帝进行了初次的试探后,得出了一个“果然如此”的结果,便不慌不忙的进行了他的“第二步计划”:着锦衣卫查一查平江伯“同京中巨贾走得太近”的事儿,这是他对大臣们进行的“沉默的反击与胁迫”——你们敢不同意老子去证明平江伯没有“怯懦惧战”之罪,老子就敢继续借着平江伯发挥,查一查你们这帮王八蛋“出海走私”的事儿!

大明的海禁,终于在这件事儿上为弘治皇帝谋了一回福利——参与“出海走私”,或与“出海走私”有利益牵扯的大臣们,已然多到了——“你别查了,我们同意你去证明平江伯没有“怯懦惧战”之罪便是”的地步!

平江伯以“怯懦惧战”之嫌入狱,到今日牟指挥使交代王花花与王睿“全力搜集平江伯并无‘怯懦惧战’之罪的证据”,这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局,“一部电影”——弘治皇帝是“编剧与导演”,平江伯是“男一号”,牟指挥使与保国公“倾情加盟、友情客串”,那礼部尚书傅瀚,在这部“电影”中,又扮演了一个神马角色——他向王花花与王睿透露平江伯“同京中巨贾走得太近”的消息,而牟指挥使在知道他二人竟然按照傅尚书大人的“建议”办案后,臭骂了他二人一顿,却仍是着他二人去查一查平江伯“同京中巨贾走得太近”的事儿,这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变化。

酿了隔壁!

王睿明白过来,便于心底大骂:礼部尚书傅瀚,原来同弘治皇帝也是一伙的——这厮,扮演的是“反面角色”,以“同平江伯有过节”为“既定角色”,负责在“某个适当时候”,将平江伯的“怯懦惧战”引导至“同京中巨贾走得太近”的事儿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