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灵异 > 迷径 > 第二卷 白狼古国 第三章 丁三爷

迷径 第二卷 白狼古国 第三章 丁三爷

作者:夜雨孤山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19: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们川帮的商队马帮中,马匹一直要比云南的马帮少,所以大部分作为脚力,丁三爷知道我们是武陵山区那边来的,平日里骑马比较少,便为我们几个选了几匹比较温顺的良马。

折多山号称康巴第一关,海拔相当高,山间沟壑密布,山岭纵横,还好我们听了锅庄的藏族大姐的话买了一大堆御寒的衣物,不然还不得冻死在这荒山野岭。

这丁三爷是个十分健谈之人,今日又是出门第一天,便和我们聊起了他们马帮的一些习俗。

其实这马帮的主事也是一个要靠着各种自然天象来吃饭的职业,和我们堪舆也有几分类似之处,只是他们看的东西有风,气,云,虹,雾,霜,雪,露,雷这些天象的异像,而我们最主要观察的是气,水,山势,星象。

丁三爷一路走便一路给我们讲比如什么“红云裹北斗,人马晒出油,白云掩北斗,冰雪冻石臼。还有什么夜出黑气,晨游气龙,赤气挡路,黄气隐桥,紫气盖山,墨气蔽天,属于暴雨异像。”

我发现在我们那个时候,各行各业都能用望闻问切来总结出一套行业套路出来,比如鬼八仙的望就是看风水,闻就是找泥土中的气味,问就是多踩盘子,切就是打井。

丁三爷同样有套他们行业的理论,听风,捏雾,尝雨,嗅雪。听风就是在一个空旷的荒野上树一面马旗,夜深人静时听旗子的动静,比如旗摆声音大时,就是空气湿度轻,是天晴的预兆,马旗无语,证明空气中湿度大,是降雨的先兆。

捏雾便是在雾中挥舞几下,然后握紧又松开拳头,来检查雾珠来判断天气,

尝雨便更有意思,和波东哈的鼻子估计有得一比,雨水若味甘而寒,便是有连连的阴雨天气,但味微咸而湿,则是将药转晴的预兆。

丁三爷又道:“这雪水有腥,辣,酸,三日内将天晴,若雪水没得杂味,这几天还得继续降雪。”

我听得连连称道。毕竟这些都是些普通的自然现象,但是到了有经验之人眼中,便可以成为一套自然法则,委实精妙。

我刚好结合自己所学,问道:“丁三爷,这日月星辰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丁三爷不无得意的笑道:“这个要点火候了,比如说前日过大相岭,月晕戴帽那就是第二日有洪水断路,大雪封山的可能,我当夜便叫起马帮走一路,第二天,大相岭的路就塌方了。”

我又请教了些比如月色,月晕,日散光方面的东西,丁三爷也没什么保留,事无巨细的交待了一番。

听得我们啧啧称奇。

丁三爷见我竟然也对星象极为熟悉,也是有些诧异,问道:“哥老倌,我看你年纪轻轻,咋对这些东西这么熟悉呢?”

我笑道:“不瞒三爷,我是武陵山区的土家人,是靠着这个东西吃饭的。”

丁三爷好奇的道:“靠这个吃饭?我这倒没听明白了。”

我说道:“我是土家的梯玛,也就是和你们说的阴阳师差不多的东西吧。我们土家人看风水,主要是根据上古时的天象占星演变来的,所以和内地的一些方法不怎么一样。”

丁三爷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那你们到西康这种苦寒之地来搞啥子呢?”

我也不能明说,只能谎称道:“我伯父是搞地质勘探的,最近在这边勘探,来信给我说起了这边的一些风土人情,我很感兴趣,我们都没出过远门,这次主要是来这边游玩一番。”

丁三爷小声道:“现在是乱世当道,你们要小心点哦。十几年前,赵尔丰(满清川边总督)把这边搞得关系紧张得很。虽然现在都民国了,但是关系还是有点僵。”

我不解道:“这不都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吗?”

丁三爷道:“赵尔丰这人得两说,这老头上任后就禁止土司、头人、寺庙放高利贷,又废了这些人的特权,还把乌拉劳役(农奴为官府或头人所服的劳役)给废了,有人念他的好,但是他也是杀人不眨眼,宣统元年那年,巴塘叛乱,赵尔丰带人一直打到西藏去了,一路也烧了好多喇嘛庙。你是晓得的,藏人是全民信佛的,后来就关系越搞越僵了。这些年民国了,五族共和了,藏区的大地方还是好了很多了,就是还有些小地方还是经常有点小摩擦。”

我道:“原来如此。”

丁三爷道:“那你们这次是去啥子地方?”

我掏出地图给丁三爷看了看,丁三爷看完地图皱眉道:“谢林汉姆神父没给你们说过那里吗?”

我道:“神父给我们说过,那是一片无人区。”

丁三爷沉默半晌道:“那不只是一片无人区,我早年经过过那边,那里有座妖城!”

“妖城?!”我们心里都一惊。

丁三爷道:“我奉劝你们还是莫去为好。”

我问道:“三爷是开玩笑吧?”

丁三爷一瞪眼道:“我开啥子玩笑,我老的几十岁了,和你们几个小娃儿开啥子玩笑呢?”

丁三爷拉了一下缰绳,道:“反正路上也是闲,我给你们摆嘛,这时我的亲身经历。”

丁三爷掏出烟袋,取烟丝放入烟锅之中,划了跟火柴点燃,然后吧唧吧唧的抽了几口。

然后道:“这事发生的时候,还是大清朝的事情了,我家几代人都是在这条路上跑,我13岁时就跟着我老汉(父亲)一起学起赶马,刚开始的时候就只能赶一匹,大人家那时都要赶四五匹,马休息的时候,我还得打整鞍架,糠包这些。

我这个人悟性好,勤快,学起来也快,没几年我就把赶马路上的那些东西学得差不多了。那次还是光绪十六年还是十七年的事情了,就是升泰进藏和英国人谈判那年的事情,那次我们也是像这次一样,几百头牦牛,骡马,七八十的人枪去昌都。

那次过了道孚,道孚距康定七站,算是康北第一大县,在往东北方走就是党岭雪山了,那些天天气反常,才九月就连续降雪,骡马没法过雪山,我们只有在道孚等雪过了才走。

这天一个晚上,一个叫汪生的伙计慌慌张张的跑来问我老汉哪去了,我说今晚喝醉了,已经睡下了,汪生说有十几头牦牛不知咋回事,受了惊吓,挣脱了缰绳就跑了,看脚印是朝党岭雪山里面去了。

我一惊,你晓得,牦牛是一笔很大的财产,而且一下十几头牦牛都跑了,这就不是点把点小事情了,我当即叫上了七八个伙计,骑着马就沿着脚印往雪山里面追了去。”

丁三爷“呵”吐了口浓痰,在皮靴上磕了磕烟袋,继续道:“这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高原上的风吹得我们人都站不稳,但是也没法啊,我们只能在雪地里面一路找过去,这雪下得有点大,脚印很快就被大雪给盖住了。

我们就在那片雪山里面给迷了路了。那个时候已经是下半夜了,我们是又冷又乏,你晓得的,在这个高原上,人出气都老火(困难),而且这座雪山又高得很,眼看火把都要用得差不多了,后来一个伙计说,我们找个地方烧火躲一晚上吧,不要到时牦牛没找到,我们全部在这老林子里头给冻死了。

我想也是,那晚上的阴风吹到脸上像马鞭抽起一样痛。于是我们几个人就找了个山坳,烧了堆篝火想把那晚上给熬过去。

后来烧的木头都烧得差不多了,我说我再出去捡点柴火来,烤干起到时好烧。

我就一个人出了山坳到林子里面捡柴火去,就在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林子后面传来一声牛叫的声音,我一欢喜,柴火都没有抱了,拿起火把就顺着声音找了过去,但是不管我走好远,都听到牛叫的声音在我的前头,我就在林子里面一直走啊走啊。

那个时候还是太年轻,没有考虑太多,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脚印也看不清楚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我看到前面的山崖顶上竟然站着一个身穿白色长袍,头上戴着羽毛帽子的人,那个人就这么站在山崖顶上,一动也不动的,雪那么大,我身上穿着皮袍还冷得直发抖,这个人好像一点都没感觉到冷一样。

我在山下大声喊道:“哥老倌,看到我家牦牛没得??”

我连续喊了五六声,那个人一点反应都没得,我想可能是上面风太大,他听不见,我又朝他摇了摇火把,他还是没得反应。

我就觉得奇怪了,我顺着山崖下的坡爬了上去,只见那个人还站在那里动也不动。

风吹得我都快站不稳脚跟了,他在风口上,像快石头一样,晃都没晃一下,而且穿得也是很少。

我心道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冷死在那里了哦。

我正说过去看看,那个人突然猛的回过头来,吓了我一大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