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灵异 > 迷径 > 第二卷 白狼古国 第二章 打箭炉

迷径 第二卷 白狼古国 第二章 打箭炉

作者:夜雨孤山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19: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教会的门是敞开着的,此时正有一群藏族孩子在教堂中的庭院中玩耍,我们走进教堂,只见一个深目高鼻的外国老人正在给他们发放蛋糕和糖果。

见到门口突然出现七八个头缠青帕,身上背着背篼,一身风尘仆仆的人进了教堂,外国老人楞了一下,立起身来。

我比比划划的道:“你好,我想打听点事情。”

外国老人收拾了下糖果,拍了拍手,走过来,道:“你们要打听什么事情?”

一口纯正的汉语,让我们吃了一惊。

我拿出信封,道:“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一封信,是从你们这里发到我们家乡去的。”

外国老人恍然大悟道:“哎呀,原来是你们来了。”

我一愣,心说原来林夏已经把消息告诉给你这个外国老头了?

外国老人笑了笑,解释道:“我叫谢林汉姆,苏格兰人,是这里的神父。来中国已经很多年了。”

我道:“那个姑娘现在在哪里啊?”

苏格兰神父谢林汉姆一愣,道:“什么姑娘?”

我诧异的道:“这不是一个姑娘发出来的信吗?”

谢林汉姆神父摇了摇头道:“这是一位先生发出去的信。”

我一惊道:“先生?”

谢林汉姆神父点了点头道:“是的,一位姓陈的先生。”

“啊?!”我更加诧异了。这难道是伯父发出来的?伯父怎么知道我的地址?

难道林夏和伯父他们遇到了?那为什么谢林汉姆神父说没有什么姑娘。

我道:“那。。。那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谢林汉姆神父道:“那是二十多天前的一个晚上,那天我做完礼拜,正准备回房间去休息,突然教堂外面有人敲门。那天雨下得很大,我拿着雨伞出来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他头上戴着斗笠,穿着一件蓑衣,最惊讶的是,他竟然能说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你们也知道,这西康在你们中国都是已经非常闭塞的地方了,一年见不到几个外国人,而我眼前这个男人竟然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实在让我惊喜不已。

我将他引进了屋内,两个人畅谈了许久。原来这位先生竟然还是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念的大学,你们可能有所不知,这圣安德鲁斯大学,是西元1413年建立的,就是位处我们苏格兰地区,所以让我倍感亲切。

那天晚上我们从风笛聊到威士忌,又聊到高尔夫,然后又聊到了你们国家的一些奇风异俗,看得出来这位陈先生确实是一个博学的绅士,我们那晚聊得十分开心。

后来到了大约午夜十分时,他起身要告辞,我很诧异他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大雨天来找我聊天,我问他,他也没有明说,只是说有一封信,希望我代为转发给他在远方家乡的侄儿,我当即很愉快的答应了下来。第二天,我便将这封信按照地址发了出去。”

我道:“他是一个人来的?”

谢林汉姆神父点了点头道:“是的。”

“那他还有什么交待没有呢?”我问道

“看来你应该就是陈先生的侄儿了哦?”谢林汉姆神父道

我点了点头, 谢林汉姆神父打量了我一番,道:“那请你在这里等等我。”

然后转身便回屋去了。

过了不久,谢林汉姆神父带了一个木匣子出来,将盒子交到我手上道:“你看看这个。”

我打开木匣,惊得差点一下没拿稳木匣子,只见木匣之中竟然是那日我在长留山的洞底石壁前交给林夏的长命锁和一张折叠着的纸条。

这长命锁怎么到了陈从显的手中,林夏去了哪里?

谢林汉姆神父见我神色有异,心中自然也是猜出了几分,道:“这是那位陈先生那日留下的,说如果他的侄儿看到这个便知道了。”

我拿出在我们当地开的路引,指着上面的名字对着长命锁上的名字道:“这就是我的。”

谢林汉姆神父接过路引,对照着看了看,点了点头。道:“看来确实是你了。”

我问道:“神父,那我伯父留下什么话没有?”

谢林汉姆神父道:“陈先生说你看到长命锁的时候,他们肯定已经到雪山去了。他当时匆匆画了一张地图,那里标记了他到时要去的地方。”

我翻开折叠的地图,只见这是一张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草草的用钢笔画了一幅路线图。

谢林汉姆神父道:“我觉得奇怪的是,当时陈先生在画图的时候,我还和他聊过,我从苏格兰来西康传教已经十五年了。这里的大大小小的地方我也算是都去过了,但是他画的地图上标记的地方是一片高海拔地区的无人区,连这里的康巴人都不会去那里,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去那里干什么。”

我摇头道:“我也是第一次来西康,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做什么。”

谢林汉姆教授道:“这里标记的地方,天气好的情况下,离这里至少还有两个多礼拜的路程,天气不好的情况,一个月都难以到达。”

我一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伯父到底发现了什么东西,我不相信他是一个人前往的,但是却不知道林夏是不是和他们随行。

我问道:“那怎么才能到达那里呢?”

谢林汉姆神父道:“你们第一次上高原,最好和马帮一起出发,从打箭炉往前二十多公里左右就是折多塘,那是出关要道,旅客,客商都是在那里打尖,再向西有两条路,一条是北路,翻山到泰宁,道孚,章谷那边,一条是翻山经雅江,理化,巴塘,这是南路,我建议你们走北路,虽然远一点,但是路面比较平坦,水草丰茂,也很少有土匪滋扰。”

接着谢林汉姆神父道:“我认识一个雅安同心德商号的马帮的主事,叫丁槐,因为此人见多识广,仗义疏财,江湖上朋友众多,人称丁三爷,他也是天主教徒,前日还来拜访过我。要是你们和他们一起前往,过了章谷在分路就会好很多。”

我们自然是高兴,我拱手称谢,谢林汉姆神父是神职人员,也是个热心肠,于是当即修书一份,让我随身携带,第二日到了折多塘后转交给丁槐。

告别谢林汉姆神父后,我们当日便只有在打箭炉住宿了,这里汉人开的旅馆比较少,大多数都是康藏人开的锅庄,这锅庄并不是贩卖锅的地方,是西康人的旅馆,但是都比较简陋,康藏人出门都是自带卧具,自备炊具,卧具就放在马鞍的下面,炊具则装在马背袋里面,长袍脱下来就可以当做被子。

而且锅庄还流行一种跳锅庄,男男女女围成一圈,载歌载舞,倒是让我们看得兴起,也跟着跳了一段。

周二毛道:“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料这次出来,还长了这么多见识。”

我道:“吃苦还在后面哦,到时上得高原,有你娃受的。”

打箭炉的气候比我们那边要早寒不少,到了夜间更是要穿皮袄,烤火炉了。

我又向锅庄的藏族大姐询问了些出关的问题,藏族大姐很热心的告诉我们,从这里西行不比内地,过了折多山,就再没有旅店,锅庄了,千里荒原,四下都不见人影,必须自己架锅灶做饭,捡干牛粪烧茶煮食。

又让我们一定要买好皮衣,皮袍,皮帽,以防寒流。

我们依照藏族大姐所说的,当夜便置办妥当,想着第二日如果能在折多塘和丁三爷会面就是最好的了,要不然,这真就我们几个人人生地不熟的走上高原,还真有点担忧。

次日,我们一大早便向折多塘而去,四十里山路,不早不晚在中午时分到达,一询问当地的茶馆,这丁三爷倒是这条道上有名的人了,我们很快在一间客栈之中见到了丁三爷。

丁三爷四十来岁,长着一张饱经风霜、粗犷的脸,穿着一件油乎乎的皮袍,我们上前寒暄后,我便拿出了谢林汉姆神父的信给丁三爷看。

丁三爷看了看信,道:“本来一路同行也是互相照应,更何况还有神父的亲笔信,几位哥子明日就随我们一起出发吧。”

我拱手道:“一路上还要丁三爷多多关照了!”

丁三爷豪爽一笑,摆手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哥子客气了!”

同心德商号这次是去拉萨卖川茶,茶叶自古便是汉地像藏区输出的最大宗的货物,连枝带叶的茶托被放入长方形的柳条箱之中,放在马背,牦牛背上,同心德商号是雅安几家最大的商号之一,此次出关,骡马,牦牛竟然有接近200头有余,人也有近80多人,而且为了防止抢劫,大多都背着步枪,腰间别着长刀。

出发前,丁三爷在折多山下祭场,吉时一到,敲响手中的铓锣,众人摇响铜铃,丁三爷拿着一把点燃的条香,三叩九拜,抱起雄鸡并撕破鸡冠,用冠血给商号旗,铜铃,牦牛尾及所有的鞍架点血开光,然后大家一起为每匹马紧绊胸,套后鞦,架鞍架,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折多山上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