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
刘艺菲不是早退,更不是没收到邀请,而是人在国外赶不回来。
《非诚勿扰》首映式结束后,刘晓丽就想使用高压政策逼女儿就范,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两天后刘艺菲就带着行李不告而别。
等到刘晓丽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跟舒暢去了新马泰旅游。
这一招金蝉脱壳把个刘晓丽气得不轻,同时也惶恐不安,生怕就此错过了和徐琨的合作机会。
这且不提。
却说转过天早上,徐琨还没起床呢,就接到了东哥电话。
刘墙东在电话里倒是没提投资的事儿,而是分析了一大堆各大门户网站的优劣,以及谁更适合推行微博 明星的计划。
昨儿他对这些还没什么研究,今儿说起来就头头是道了,估摸着一宿没睡,连夜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
刘墙东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饭否网’,饭否算是国内微博界的先驱,目前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础。
不过东哥并不看好饭否网,一来是因为饭否背后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二来也是因为饭否干了一年多,也还没找到正确的引流途径。
相反,他们最近好像有点沉迷于语不惊人死不休,总憋着想要搞个大新闻出来。
“我听说饭否的老板,很欣赏那些鼓吹西方的异见人士,单只是这一点,我就不看好他们的未来,毕竟互联网也不是法外之地。”
早期的互联网包容性是极强的,能让东哥说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足见饭否上的某些言论已经出格到了一定程度。
接下来东哥又提到了新浪,作为博客界的领头羊,甚至让QQ空间东施效颦折戟沉沙,新浪从博客转型到微博是有着先天优势的。
而转型的契机……
只要等饭否网搞出大新闻,再找人去举报它,就可以从容引流了——甚至还能以此为由,把那些容易惹祸的异见人士拒之门外。
而除了新浪之外,东哥比较看好的还有两家,这两家既不是网易也不是搜狐,而是百度和腾讯。
他觉得百度贴吧和微博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再加上百度热搜榜目前的含金量,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坚固的三角形。
至于腾讯就更不用说了,坐拥互联网第一的用户数量,再加上先前也曾经尝试把QQ空间和博客融合在一起,虽然失败了,但也足以证明腾讯是有心要在这上面插一脚的。
也正因为之前的失败,腾讯对徐琨提出的微博 明星战略,大概率会是最重视的一家。
徐琨能听得出,刘墙东最看好的其实是腾讯,但他对腾讯却又是最排斥的。
这种纠结的态度让徐琨多少有点纳闷,明明按照东哥的分析,新浪和百度在这上面的优势要比腾讯更大才对,怎么偏偏他好像对腾讯情有独钟的样子?
“这个……”
刘墙东不好意思的讪笑道:“咱们最终是想要借势发展京东商城,而在培养个人付费用户方面,腾讯是远远强过其它两家的。”
徐琨恍然,确实,相较于早早搞出Q币的腾讯,百度和新浪的变现能力就差了不止一筹——百度的变现能力其实也还可以,但它现阶段主要的金主是企业团体,而不是个人用户。
考虑到京东最需要的就是有付费意愿的个人用户,他会眼馋腾讯的资源也就不奇怪了。
那排斥又是怎么一回事?
“呃~”
刘墙东有些情不愿的道:“腾讯自己也在搞电商,就是那个拍拍网,虽然做的不如咱们京东专业,但仗着有腾讯撑腰,目前销售额是要比咱们京东高一点的。”
徐琨还真没留意到这个。
听东哥话里话外的意思,显然是有些担心徐琨转头跑去找腾讯和拍拍网合作,但这种事情又瞒不住,只能硬着头皮说出来。
不过东哥这肯定是多虑了,徐琨上辈子听说过阿里淘宝、听说过京东商城、听说过拼多多、甚至听说过微商,但就是没听说过什么拍拍网。
显然这玩意儿压根就没做起来。
所以他当即笑道:“既然是竞争对手,那就咱们先排除掉腾讯吧。”
东哥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又跟徐琨交流了一些心得体会,这才终于挂断了电话。
徐琨看看时间,发现都已经快十点了。
因为懒得去外面吃饭,更不想点外卖,所以就随便煮了几袋方便面。
平时徐琨的早饭,大多是由晚上陪睡的女人负责解决,但昨天晚上睡的是刘滔,12点之前她就被等在楼下的王公子给接走了。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有闲言碎语传出,真要是有人目击了这一幕,也能用王公子一直陪同在侧来遮掩。
为了维护这两口子的好名声,徐某人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用垃圾食品填饱肚子,徐琨跟韩三坪联系了一下,约好两点钟在中影集团凑齐,看看还有时间,就转到书房翻看起了剧本。
自从《鲲鹏行动》大卖之后,就时常有人给他寄剧本来,后来成立‘青导协’的传播出去后,寄剧本的人就更多了。
能到他手上的,都是被华宜筛过一遍的,那些逻辑不通或者太过烂俗的,早就已经被刷下去了。
不过即便是筛过的,整体质量依旧堪忧。
而且很多都是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小众影片,有时候你看着还不错,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同款老电影。
看来华宜的审核部门,还得再加强一下。
或者说‘青导协’也应该搞个独立的审核部门,免得搞出抄袭不自知,最后被观众指出来的尴尬场面。
正看着剧本呢,徐琨突然就接到了范玮的电话。
“范老师。”
徐琨接通电话就道:“你可真是不经念叨,昨儿和我和赵奔山老师喝酒的时候,他还跟我提起你呢。”
范玮也笑道:“奔山后来给我打电话了,说是本子被毙了,还在电话里哭了呢,后来听说我来了京城,就约了晚上一起吃饭,说要跟我倒一倒苦水——不过他那人百折不挠,估摸着用不了两天就能支棱起来。”
这一点徐琨是相信的,赵奔山是真正从底层打拼出来的,幼年的遭遇比他徐某人还要惨上不少。
这种人是最不服输,也最不可能被困难打倒的。
聊了两句赵奔山,范玮这才转入正题,说是有位以前合作过的导演,现在有个特别好的本子想要拍出来,但现在就是发愁拉不到投资。
范玮听说这事儿之后,就想到了徐琨和即将成立的青导协。
“那本子写的特棒,尤其是我们东北人特别能感同身受!徐导,您要是有时间的话,能不能见一见张导演,看一看他的剧本?”
徐琨抬头看了眼,发现还没到12点,于是爽快道:“范老师您既然开了口,那我肯定是要见一见的——这样,如果方便的话,咱们一个小时后在中影附近的XX饭馆见,成不成?”
“那感情好、那感情好!”
范玮大喜,在电话那头千恩万谢。
挂断电话之后,徐琨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开车直奔中影集团总部。
到了约定好的饭馆,范玮和那位张导演早已经订好包厢等着了。
这位张导演全名叫做张蒙,年纪也就是三十出头,大脑门、长方脸、小眼睛,顶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多少有些腼腆。
听范玮介绍,原来这位张导演以前还做过小品编剧,《功夫》也就是卖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就是他写的本子。
还有昨天今天明天的续集《说事儿》,也是他写的。
正是通过这些经历结识了范玮,后来两人才搭档拍了一部《耳朵大有福》。
不过张蒙表示,他第一部创作的电影剧本,其实并不是《耳朵大有福》,而是从99年就开始打磨的一部,反应东北下岗工人情况的黑色幽默故事。
说着,他将自己带来的剧本双手奉上。
徐琨也是两只手接过来,就见封皮上写着三个大字:《钢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