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91章:这就要打高丽了?

太子的话音落下,整个大殿落针可闻。

空气都要凝固了。

武将文臣们就这么目光炯炯的看着太子。

李泰刚想开口打破沉默,喉咙咕隆几下,又强行咽了回去。

他还是稍微有点脑子的,知道在这个时候去拆太子的台很不合适。

文官们也明白,倭国使臣这般嚣张,要是在他们面前上演一波内讧,大唐的脸都要丢到海外去了。

李世民眼底闪过一丝诧异,更多的是欣赏。

太子在这个时候直接提出攻打高丽,群臣都没反对的话出来。

最懵逼的,莫过于倭国使臣小野吉平。

什么鬼啊。

我就只是来大唐朝贺,顺便看看能不能在大唐带点好东西回去,怎么就扯上打仗了。

那可是高丽啊,你们中原王朝的上个朝代,不就是因为打高丽而灭亡的吗。

怎么到了你们大唐,又要去打高丽了。

要打也别拉上我们倭国啊。

顿时,倭国使臣的气势如同坠入谷底,一落千丈。

“怎么,方才你不是声称你国的武士勇猛无畏吗?怎到了此刻,却变得畏畏缩缩了?”

“还是说,你方才所言的那些,不过是虚妄的自我吹嘘而已?”

李承乾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见倭国使臣半晌没有回应,再次咄咄逼人地逼问道。

倭国使臣小野吉平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太子殿下,此事干系重大,外臣需回国向吾王禀报,方能做出决定。”

李承乾冷笑一声,讥讽道:“看来你倭国不过是外强中干,只会夸夸其谈罢了。”

听着这话,小野吉平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无奈地低下了头。

李世民此时开口道:“太子所言有理,倭国若真有诚意,便应积极响应大唐的号召。”

小野吉平连忙点头:“陛下所言极是,外臣回国后定会如实禀报。”

对于大唐来说,如果能拉着倭国一起打高丽,文官们觉得也能接受,这样至少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大唐本身的损失。

最主要的是,倭国是从海面上进攻高丽,和大唐同时形成夹击之势。

至于能不能达成合作,这就要看以后怎么发展了,仅仅只是个使臣,自然没有能力可以答应。

但太子的这番气势,确实彻底的压过了倭国使臣。

早朝结束后,李世民便召开君臣议事。

这次自然不会让魏王参加,旁听一次朝政也就算了,如果还让其参加君臣议事,哪怕是魏征都要跳出来反对了。

两仪殿偏殿。

这里格局焕然一新,最为主要的是,殿内多了十多把椅子。

这都是李世民让工匠最新打造出来的。

跪坐是个很难受的事情,坐久了整个人非常累,虽说李世民都是坐在胡床上,但哪里有这椅子舒服。

“赐座。”

“谢陛下。”

李承乾就不需要了,他有自己的四轮车。

其实自从李承乾把四轮车亮出来后,各大臣都回去打造了自己的椅子。

大唐的风气很开放,有什么好玩的,好用的,很容易就会被人接受。

包括魏征家中,也同样打造了。

不过为了表达自己穷苦的风格,魏征的椅子就要简约许多,类似于后世太师椅的款式。

而不是像两仪殿内,这种红木沙发的造型。

群臣入座后,陈云超推着太子四轮车到陛下左下后,便躬身退下。

李世民笑呵呵的说道:“太子造纸有功,不知可想要什么赏赐啊。”

群臣心里明白,一般陛下这么说,就是不准备给太多赏赐了。

如果是魏王,恐怕这赏赐早就直接给了,哪里还需要问。

李承乾对赏赐无所谓,想要的,我自己拿。

转而就早朝的问题直接问道:“大唐律法,亲王不得参与朝政,这是祖父定下,陛下也在一直实施的规矩。”

“然今日早朝,陛下却亲手打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僭越让魏王参与朝政。”

“难道陛下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李世民面色微沉,大臣都在呢,你就这般质问朕,让朕颜面何存。

长孙无忌见到这般场景,顿时正襟危坐。

虽说太子怒怼陛下,早有传闻,可亲眼见到这还是第一次,可不能错过这场大戏。

其实长孙无忌也想说,陛下确实有些过分了。

不过如今太子已开口,他也不便说了。

“承乾。”

李世民沉声道:“你为兄长,对于自己的弟弟,不必如何苛责,应当是要大度一些。”

“朕之所以让青雀今日旁听朝政,是因为倭国使臣之事。”

“青雀的封地在扬州,临海正是倭国,往后少不得来往,如此多接触些,日后等青雀去了封地,自然更容易打交道。”

魏王李泰的封地虽然很多,但主要册封的封地,还是扬州,其他地方属于遥领。

李世民这说法,也算是有些道理。

“所以,陛下是准备要让魏王,前往自己的封地了吗。”李承乾当即逼问道。

李世民干咳一声,回道:“青雀总归是要去封地的,不过前些日子他身体不好,所以还是先在长安休养一段时间。”

到了这份上,李世民也不好当着大臣们的面,说要把魏王一直留在长安。

去肯定是要去的,但什么时候去,这个就不好说了。

反正就一个字,拖。

李承乾继续道:“魏王方才在朝堂上,可是中气十足,可没有半点身体不适的样子。”

“陛下准备让魏王前往封地,然已近年关,不如还是等过了年,再让魏王去往封地吧。”

“届时倭国那边,也差不多能往来了,明年跟倭国洽谈,合作征伐高丽之事,魏王也能出上不少力,陛下觉得如何。”

面对李世民的说辞,李承乾顺杆子就往上爬。

李世民却根本不接太子的话茬,转而道:“太子言之有理,这征伐高丽,是大事,若能让倭国协助,对于我大唐来说,自然是大好事。”

“只是那倭国使臣,朕观之尤为狡猾,当年便不肯臣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番即便合作,也是与虎谋皮,还是要多加小心。”

话题直接被转了过来,李世民不想在魏王就封的事情上,一直说个不休。

说完后,李世民的目光看向魏征,褚遂良等人。

魏征当即道:“陛下,征讨高丽之事,尚且未有定论,且此事关乎重大,不可仓促决定。”

“虽太子殿下提出联合倭国共同征伐高丽之策有其可取之处,但倭国向来反复无常,其心难测。”

“若轻易与之结盟,恐生变故。再者,我大唐虽国力强盛,然战争毕竟劳民伤财,若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当谨慎行事。”

褚遂良是坚定的反战派,此时也附和道:“陛下,魏公所言极是。”

“高丽之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若要征伐,需充分筹备。”

“且倭国之兵,战力几何,亦未可知。若在战事中,倭国反水,我大唐恐陷入被动。”

李世民没有回应,而是把目光投向太子。

李承乾根本不接,看向别处,当没看到。

你都这么铁了心要支持魏王,怎么会想在这个时候我来帮你说话呢。

看太子不接茬,李世民也只能扫视一圈后,自己开口。

“先前在朝堂上,太子言明明年,大唐将要挥师高丽,亦是以此逼迫倭国。”

“群臣当时未有反驳,朕当时也是默认,难道事后就要否认吗。”

“如此行径,太子威严何在,群臣信义何在,大唐之威信何存。”

“难道要朕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吗。”

借着太子在朝堂上的发言,当时那种情况下群臣不好反驳,现在李世民直接盖棺定论。

这让魏征,褚遂良这些反战派,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开口。

其实话说回来,李世民如果硬是坚持要打,群臣们也阻拦不住。

历史上李世民打高丽,群臣也是全面反对,声势很大。

然这次李世民就没有听从这些劝谏之言了,而是铁了心的要打,甚至是御驾亲征。

现在之所以迟疑,一是担心战事不利,毕竟高丽之地易守难攻也是实话。

二是还没感觉到高丽对大唐太过分。

现在的高丽,表面上对于大唐还是俯首称臣的,虽只是称臣不纳贡,可性质还没到那般恶劣的程度。

后面是高丽攻打新罗,连下城池四十余座,新罗京师危在旦夕。

因为左右恶邻,新罗一直对大唐是服服帖帖的,现在要亡国了,所以不断请求大唐调和。

李世民让高丽罢兵谈和,然高丽是半点面子都不给,这才有了后续李世民继隋朝之后,再次三征高丽之事。

不过可惜的是,三次出征,并未将高丽亡国。

“陛下.”

褚遂良还想继续劝说,被李世民直接打断了。

“够了!”

“朕不打高丽,难道要把打高丽的事情留给太子去做吗。”

“还是尔等认为,朕驾崩之后,太子会听从尔等的劝谏?”

李世民直接把太子拿出来顶锅。

至少这个时候来说,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朝堂群臣,都是没有要废立太子的想法。

拿魏王跟太子打擂台这样的事情,于古往今来之王朝,亦是屡见不鲜,很是正常。

这么一说,魏征和褚遂良,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这才反应过来。

是啊,太子天天喊着打高丽,现在还有陛下在前边,若继位后,谁拦得住?

李承乾在这个时候,给李世民来了一计神助攻。

缓缓开口,语气坚持道:“我若即位,下的第一道诏敕,便是征伐高丽。”

这么一说,群臣缄默无言。

太子这般强硬,肯定是听不进他们的劝谏的。

总不能跟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吧。

况且太子又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相比起来,陛下军功盖世,战功赫赫,大半个大唐天下,都是陛下打出来的。

让陛下去打高丽,怎么着也比太子去打高丽好。

即便是败,也不会败得太过厉害。

李世民语气也软了下来,看了眼李承乾说道:“趁着朕还有把力气,骑得马,开得弓,便把这高丽之事在朕的手里解决吧。”

如此一唱一和,群臣也没有了反驳的根基。

只能无奈称是。

李世民眉开眼笑的看向太子。

眼神的意思尤为明显。

看吧,还是要你老子我出马,这才能把事情定下来。

李承乾瘪了瘪嘴,扭过头不看二凤。

要不是我这个辅助,你能借此把群臣压下?

事情定下,褚遂良也转变了说法,提议道:“陛下,如今高丽尚且在名义上臣服,我大唐贸然攻之,师出无名。”

“因而建议先行派遣使臣前往高丽,令其向我大唐称臣纳贡,归还隋末之际,趁机侵占的土地和城池,掠夺之中原百姓。”

“如若其听从我大唐诏令,归还土地城池,掠夺人口,如此也可避免战争。”

“若其执迷不悟,抗命不尊,顽固挑衅,自我大唐出师有名,收复失地,壮我声威。”

风口转变,魏征思索一番也建议道:“我大唐水师久未经战,此番若征讨高丽,当水陆并进,形成以夹击之势。”

“臣建议,操练水师,海上军演,一来可震慑他国,二来亦是能维护海上贸易之安危。”

“且那倭国,为海外岛国,精通水战,若两国交谈,当展现我大唐水师之威慑,让其了解双方差距,使其臣服。”

李世民点点头:“诸卿说得在理,操练将士,备战以先,为取胜之道。”

“各地粮草也当先行筹备调动,以供大军所需。”

李承乾微微眯起眼睛,这话聊得,感情打高丽跟自己没关系了吧。

当下拱手道:“父皇,那高丽狼子野心,必然不肯乖乖臣服。”

“若征战高丽,我当领兵前往,让那高丽知晓我大唐威风。”

魏征跳出来反对道:“太子千金之躯,坐不垂堂”

李承乾质问道:“难道我大唐天下,是坐在家中得来的吗,还是你魏公觉得孤的长弓不准否?”

魏征想起当日太子箭射铜钱,顿时不知怎么反驳了。

李世民道:“既然太子有领兵之心,也是好事,行军打仗,太子还未曾参与过,暂先领五府之兵操练筹备吧。”

李世民也知道太子的想法,想要得些军功,但他内心其实并不怎么看好太子。

毕竟这么多年,太子从未参与过战事,即便个人武力卓越,然领兵作战,又能好到哪去。

这次打高丽,李世民没打算让太子当主帅,给些兵马去见识下战争的残酷也是好事。

“谢父皇。”李承乾这回算是落了心。

不过李世民紧接着又道:“既是海上也要作战,魏王领扬州兵马大都督,亦是需协同,便也领五府之兵,筹备操练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