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79章:分权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79章:分权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9: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城官署。

说是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审查褚遂良十日,其实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苏亶既然敢把这件事拿到朝会上去说,自然是人证物证齐全。

这边只需要简单一查,事情就能水落石出。

褚遂良确实是压价强买别人的豪宅。

那李世民为什么还要给十天的时间呢。

所谓律法,是上面人对下面人的约束。

如果是在后世,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自然是没有多大的作用。

但这是王朝时代。

律法再大,那也是皇帝手中的工具。

即便是犯了再打的错误,譬如李承乾都起兵造反,甚至都起兵打潼关了,只要李世民不计较,那就等于没事。

从某些方面来说,李世民对于褚遂良,也是有感情的。

这里面还涉及到褚遂良的父亲。

隋末乱世中,褚遂良随父褚亮归附李唐,初以文职身份在秦王幕府中崭露头角。

彼时的李世民正值南征北战、网罗人才的关键时期,对这位博涉文史,工于隶楷的青年才俊早已留意。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伊始便提拔褚遂良为起居郎,赋予其“掌录天子起居法度“的重任。

这一任命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帝王对臣子的特殊信任,起居郎需如实记录君主言行,稍有不慎便可能触怒天威。

但李世民却对褚遂良坦言:“卿若不记,天下人亦记之“,这种对直言敢谏者的包容,成为两人情感奠基的第一块基石。

站在李承乾的角度上去看,褚遂良一直支持魏王夺嫡,自然是反派。

但这是立场跟站位的事情,本身褚遂良是有能力的。

他曾上疏劝谏李世民‘节畋猎、轻徭赋’,直言‘人力有尽,地力有穷,陛下虽欲崇饰宫宇,犹宜量事而为之。’

这种不避锋芒的谏言风格,非但未触怒李世民,反而让李世民发出褚遂良鲠直,有大臣之风的赞叹。

君臣之间的默契,至此已超越了简单的雇佣关系,升华为对治国理念的共识。

除了政治上的合作,李世民与褚遂良在艺术领域的共鸣,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情感距离。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痴迷众所周知,而褚遂良作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其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楷书风格恰与李世民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

贞观年间,褚遂良奉命鉴定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真伪,备论所出,一无舛误,令李世民赞叹不已。

君臣二人常于政务之余探讨笔法,甚至出现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褚遂良备论真伪的佳话。

历史上,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临终前将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召至病床前,留下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的遗命。

能被李世民临终托孤,足以看出褚遂良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之所以没有房玄龄跟魏征,是因为两人比李世民更早去世了。

有道是人无完人,褚遂良强买粟特商人的豪宅,从某些角度去看,也就是权力一次小小的任性。

这样的事情,放在王朝时代,其实也不算多大。

这个时代,可还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讲究。

如果不是苏亶出面弹劾,那粟特商人的事情,怎么值得放到朝会上来说。

而苏亶背后代表的,是太子,这个中意义又有不同。

褚遂良这件事,就成为了太子跟魏王之间的一次政治博弈。

往深了说,可以牵扯到太子跟陛下之间的争斗。

褚遂良下去了,意味着李世民这边,也少了个大臣。

官署内。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三人正在商讨。

事实摆在眼前,调查没有什么可调查的,就看这罪要怎么定了。

“诸位。”魏征率先开口:“褚遂良强买史诃耽价值三百匹绢的宅邸,人证地契俱在,按《唐律疏议杂律》‘买人田宅不送钱’条,当笞五十;若计赃论,三百匹绢已属‘坐赃’,按《职制律》当处徒二年。某以为,此案当依律处置,不可姑息。”

魏征跟褚遂良一直不怎么对付,曾经还算是朋友,后面因为政治立场这块自然就成了敌人。

魏征认为,太子顺位,才是国之正道。

然褚遂良原本中立,后经过五姓七望拉拢,成了铁杆魏王党人,这让魏征觉得,褚遂良已经是对自身的背叛。

毕竟现在五姓七望都没那么支持魏王,你褚遂良反而蹦跶得这么欢。

长孙无忌闻言,轻轻哼了一声:““魏公果然锱铢必较。史诃耽虽是勋位胡商,可长安城内官员与商贾‘议价购产’之事多矣,何以独独揪住褚遂良?”

拉褚遂良一把,并不意味着长孙无忌是要站位魏王。

而是根据陛下这边的意思,轻拿轻放。

从陛下定十日结案,这暗示就很明显了。

之所以陛下不亲自出面,而是让三人出面,只是为了跟太子的矛盾不继续加深。

不过魏征可不管这么多:“律法面前岂论议价?”

“卷宗记载,史诃耽曾三拒褚遂良求购,最终被迫签署契约。此等强买强卖之举,与市井无赖何异?当年陛下处置陇右道大使皇甫德参‘低价买民麦’,亦是按律笞四十,何曾因官职姑息?”

长孙无忌脸色微沉,正要反驳,房玄龄却轻咳一声:“二位先莫动气。此案关键在于‘是否构成胁迫’。卷宗中仅提及史诃耽‘被迫签约’,却无证人目睹胁迫场景,亦无书信、口供等直接证据。律法讲究‘据状断之’,若无铁证,量刑需谨慎。”

魏征敢去怼陛下,强行站位太子,房玄龄自然不会这样做。

还是要找些借口,把这件事轻拿轻放。

“房相为何总要往轻处想?”

魏征猛地拍案而起:“史诃耽先前不敢告状,此等行为本身便是畏惧权势的明证!若苛责无直接证据,岂不是让受害者申冤无门?”

长孙无忌摇头:“魏公此言差矣,律法重实证,非重推断。若仅凭‘不敢告状’便定罪,恐开‘莫须有’之先河。”

魏征吹胡子瞪眼,就要大肆辩论一番。

房玄龄见气氛剑拔弩张,连忙打圆场:“陛下曾言‘法者,天下之公器’,若褚遂良真有罪,陛下断不会回护。但此案需顾全两点:一则,依律量刑需精准;二则,需给陛下留体面。”

听到陛下体面这个词,魏征气势一滞。

他可以就律法说事,但不能枉顾陛下这边,皱眉道:“如何留体面?”

房玄龄拿起卷宗,略微思索道:“依某之见,可按‘坐赃’论处,计三百匹绢,合徒二年。但念其无欺压百姓、贪墨官银等恶行,且累年修史有劳,可奏请陛下‘以铜赎罪’,罚铜六十斤,革职留任。如此,既符律法,又存余地。”

魏征闻言,自然不肯:“革职留任?”

“五品官革职便无官可留,此说不通!依律,坐赃徒二年,当罢官为民,何来‘留任’?房相莫不是想自创律法?”

长孙无忌趁机道:“魏公何必如此固执?褚遂良虽有错,却非贪腐巨恶。太子监国以来连番弹劾,已让朝堂人人自危。若再严惩言官,恐堵塞言路,让陛下失去耳目。”

魏征怒视长孙无忌:““他强买民宅是言官职责吗?分明是私德有亏!长孙公屡屡为其开脱,莫非认为言官无过?”

长孙无忌微微摇头:“我并非为他开脱,只是提醒魏公,莫要让律法成为党争工具!你身为太子少师,处处为太子张目,难道就没有私心?”

政事堂内气氛骤凝,房玄龄打着圆场:“依某之见,可折中处置:褚遂良虽无直接胁迫证据,但身为言官,与商贾过从甚密,有失体统。按《职制律》‘官人无故出入市肆’条,当罚俸一年,降为六品治书侍御史,仍留御史台效力。如此,既警其德行,又存其才用。”

魏征皱眉:“降职留任?坐赃之罪,按律当罢官,如何能‘罚俸降职’?房相此举,怕是要坏了律法根基。”

长孙无忌劝说道:“魏公未免太过死板。褚遂良若罢官,谁来修《贞观实录》?陛下前日还说‘史笔需仗忠臣’,难道要让他亲自执刀?”

魏征寸步不让:“修史事大,律法事更大!”

“若因需用其才便网开一面,他日若有能臣谋反,是否也要留其性命以效犬马?”

房玄龄想了想,又道:“既然双方各执一词,不如按‘公罪’论处。褚遂良‘因公议价失当’,降职一级,罚俸半年,仍任言官。如此,既符合‘刑不上大夫’的惯例,又能让陛下看到我等‘惜才’之心。”

魏征盯着房玄龄,忽然意识到这是在皇权阴影下的无奈妥协。

若坚持罢官,恐遭李世民苛待功臣的指责。

若同意降职,至少能让律法的威严稍有彰显。

魏征并非不懂陛下的暗示,只是不想就这么妥协。

但长孙无忌跟房玄龄这边,自然不会魏征的做法。

“也罢。”魏征终于松口。“但需在奏疏中写明‘永不许其参与田宅交易’,以儆效尤。”

长孙无忌嘴角微动,似笑非笑:“魏公这是要断了褚遂良的置产之路?也罢,我同意。”

房玄龄拿起笔,在奏疏中写下“降为六品治书侍御史,罚俸半年,禁入市肆议价”。

对于褚遂良的处置方案,不过次日,就到了太极宫。

李世民看完后,也就直接拍板定下。

魏王李泰自然是极其高兴。

他这边还没出手呢,父皇就把事情搞定了。

看似降职,实则对于褚遂良来说无伤大雅。

至于禁入市肆,这都是小事。

只要褚遂良还在朝堂上能说话,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消息传到大明宫,自然引发诸多不满。

“就这么算了?”

杜荷率先开口,酒盏重重磕在案几上。

“褚遂良强买民宅证据确凿,竟只降为六品?这分明是陛下在保他!”

先前众人还在为拿下褚遂良而高兴,没想到就这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赵节不满道:“太子殿下,此例若开,今后我等整肃吏治,怕是再难服众!那些被下狱的官员,哪个不是证据确凿?如今连褚遂良都能从轻发落,他们的党羽岂不是要翻天?”

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很多,毕竟先前大理寺已经拿下了两百余官员,现在褚遂的事情这么一搞,让其他怎么看。

而且这里头,还有一层隐意,对于其他的官员,或许亦是有减轻出发,乃至赦免。

李元昌冷笑:“陛下此举,分明是在敲打我等。前番清洗两百官员,陛下虽未明言,却早已心存芥蒂。如今借褚遂良案,便是要告诫我等。”

原本应该生气的李承乾,此刻却显得有些平静。

从李世民定下十日结案之时,他就已经猜到了是要保褚遂良。

莫说褚遂良只是犯了小错,便是真有大错,李世民作为皇帝要保,也不过是一句赦免即可。

这就是作为帝王的权势。

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让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审理,不过是给个台阶下。

这件事也让李承乾看明白了一个道理。

如果只是通过政治博弈,很难对李世民的班底造成大的威胁。

毕竟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控在李世民的手里。

然而,眼下最有意思的是。

即便是李承乾这边把长安城内两百余官员都给下狱了,但整个长安城的官署,却好像没有多大的影响,依旧在正常运行。

好似有没有这两百名官员,都没有多大区别。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长安城的官员构成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看似规模有限,实则存在严格的品级与职能分层。

大部分的官员,职能多限于文书处理、仓储管理、户籍统计等具体事务,缺乏参与中枢决策的渠道。

以尚书省为例,其下辖六部二十四司的主事、令史等吏员虽承担实际政务操作,但决策权始终掌握在尚书左右仆射、六部尚书等核心官员手中。

是以砍掉三分之一,短期内不会出现多大影响。

所有人都以为李承乾要安插亲信。

却没人知道,李承乾真正的想法,是要进行分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