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78章:拿下褚遂良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78章:拿下褚遂良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9: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褚遂良的谏议大夫是正五品官。

理论上来说,大理寺也可以直接处置。

李世民那边的口谕,也只是说三品官员。

然五品官跟五品官之间,也是有很大出入的。

褚遂良虽说是五品,但确属于朝廷重臣,是可以直接参与中枢议事。

李承乾让人送来卷宗,也不是要苏亶直接抓人。

而是要把这个案子,打到太极殿去。

次日。

太极殿,朝会。

苏亶深吸一口气,跨前一步:“陛下,臣有本奏!”

李世民目光一闪。

苏亶为太子效力,上奏的自然是太子之事。

不过他也不能不让苏亶上奏。

“准奏。”

苏亶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弹劾谏议大夫褚遂良,以远低于市价,强买粟特商人史诃耽之豪宅。”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褚遂良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他猛地跨出班列,直指苏亶:“苏亶!你血口喷人!史诃耽乃胡商贱民,某家岂会贪他房产?”

苏亶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褚大夫可知,史诃耽为何直至今日才敢状告?”

“贞观十六年,你刚得陛下擢升为谏议大夫,史诃耽诣登闻鼓院告状,却被大理寺以‘胡商不得干预朝政’为由驳回。直至上月,我查阅旧档时发现端倪,重审此案,方知其中冤情。”

李世民的手指轻叩御案:“登闻鼓院驳回?是谁批的?”

苏亶朗声道:“回陛下,是时任大理寺丞王明德。”

“此人已于贞观十七年因贪墨下狱,其供词中提及,曾受‘某位新贵’指使,压下胡商状纸。”

褚遂良额角青筋暴起:“空口无凭!苏亶,你拿地契来!”

然而既然已经出手,自然就准备充分。

“地契在此。”苏亶将文书递给宦官,由其转呈御案。“史诃耽所献地契上有长安县印鉴,且有中证人。”

褚遂良喝道:“这是报复!”

苏亶冷笑:“莫非在你眼中,凡与你有过纠葛者,皆是报复?史诃耽为朝廷效力,你却强占其宅,还纵奴殴打其妻女,此等恶行,与盗匪何异?”

褚遂良厉声喝道:“苏少卿,你乃太子丈人,自是向着太子,这分明是太子构陷。”

“自太子监国以来,已清洗两百余位陛下亲选之臣,如今又对言官下手,其心可诛!”

苏亶还没回话呢,魏征就站了出来。

“住口!”魏征跨前一步,“褚遂良,你可知‘欺行霸市’在《唐律疏议》中属‘坐赃’?史诃耽有勋位在身,你强占其宅,按律当加二等治罪!”

褚遂良索性撕破脸:“魏公久任太子少师,自然与太子同声共气!”

“陛下若再纵容太子,恐重蹈前朝隋文帝废长立幼之覆辙!”

殿中气氛骤变,李世民的脸色瞬间阴沉如水。

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终致隋朝二世而亡,此乃李唐皇室最大忌讳。

李世民的声音冷如冰窖:“褚遂良,你可知妄议储君该当何罪?”

长孙无忌趁机上前:“陛下,褚遂良屡犯圣讳,妄议储君,按律当加三等治罪!”

“且慢。”

房玄龄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暮鼓晨钟。

“陛下,储君监国以来,确有整肃吏治之举,但牵涉甚广,难免有操之过急之嫌。褚遂良虽为言官,却不该当庭妄议储君,此风不可长。但苏少卿弹劾之事,亦需彻查——若属实,当依法治罪;若属诬告,亦需还褚大夫清白。”

杨师道连忙附和:“房相所言极是。陛下,臣请将此案交与御史台和大理寺共同审理,以示公允。”

魏征却摇了摇头:“不可。大理寺已介入此案,若转交御史台,恐生推诿。依臣之见,可由陛下亲率三省长官共审,方显圣明。”

李世民的目光在诸位大臣脸上扫过:“诸位爱卿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朕忽然想起,贞观三年,褚遂良任起居郎时,曾在《起居注》中记载朕怒砸魏征奏疏之事,当时朕问他‘起居注能否修改’,他说‘人主当畏天命,畏人言,畏起居注’。如今他自己成了被记载的人,不知是否还能秉持这份敬畏?”

褚遂良浑身一颤,额头的冷汗大颗大颗落下。

殿中再度陷入死寂,唯有漏壶的滴水声清晰可闻。

“传朕旨意,”李世民淡淡道:“褚遂良暂革去谏议大夫之职,交大理寺拘禁待审。其占田一案,着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三人共审,十日内结案。”

褚遂良绝望地叩首:“陛下!”

“臣冤枉啊!陛下不能信太子的一面之词!”

李世民猛地站起身:“够了!”

“你若清白,自会还你公道;若真有罪,便是朕也救不了你。退朝!”

——

魏王府。

魏王李泰盯着案头的密报,指尖在“褚遂良下狱”四字上反复摩挲,烛火将他投在屏风上的影子晃得破碎不堪。

柴令武走进书房:“魏王可是为褚大夫之事忧心?”

李泰眼底闪过一丝焦虑:“褚遂良是我在言官中的耳目,他若倒下,朝堂舆论便只剩太子的声音了。”

柴令武道:“当务之急,是如何救他出狱。”

“苏亶背后是太子,此案又被陛下交给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共审——这三人中,长孙无忌是太子舅父,魏征是太子少师,唯有房玄龄……”

李泰冷笑一声:“房相向来首鼠两端。”

“如今太子势大,他未必肯为了一个褚遂良得罪太子。”

柴令武想了想道:“未必,房相虽谨慎,却最重律法章程。苏亶此次弹劾,看似证据确凿,却有一处破绽,史诃耽是粟特人,按《唐律》,胡商状告官员需先经鸿胪寺备案,登闻鼓院为何直接受理?”

李泰目光一亮:“你是说,苏亶越权?”

“正是。”柴令武从袖中取出一卷《公式令》。

“登闻鼓院受理诉状,需先核查原告身份。史诃耽虽有勋位,却仍是‘昭武九姓’出身,按例应先由鸿胪寺译语官陪同递状。苏亶绕过这一步,便是不合律法章程。”

李泰一拍案几:“好个不合律法章程,只要揪住这一点,便可弹劾苏亶‘破坏法度章程’,进而质疑整个案件。一旦案件重审,拖延些时日,便能为褚遂良争取生机。”

柴令武却摇摇头:“这只是疥癣之疾。殿下可知,苏亶为何急着在朝堂上抛出此案?”

“褚遂良屡屡在朝堂上替魏王说话,太子这是在断魏王臂膀。”

李泰的指尖在《公式令》卷角处反复摩挲,烛火将他眼底的算计映得透亮:“若以‘程序不合’弹劾苏亶,需有言官配合。御史台那边……”

“已联络侍御史张玄陵。”柴令武从袖中取出密信,“此人素与苏亶不和,且曾因大理寺越权办案当庭驳斥过魏征。他若弹劾,朝堂必起纷争。”

李泰挑眉:“张玄陵乃山东士族,为何肯为我所用?”

“因他胞弟张玄龄在太子麾下任率更令。”柴令武微微一笑,“兄弟阋墙,最易利用。张玄陵若能扳倒苏亶,既显刚直,又可压过胞弟风头。”

“妙。”李泰忽然起身,在书房内踱步,“但仅凭程序漏洞,恐不足以救褚遂良。父皇虽重律法,却更重结果——若褚遂良强占民宅属实,程序瑕疵不过是小过。”

柴令武沉默片刻,忽然压低声音:“殿下可知,史诃耽之妻族,乃西市胡商首领安拂毗延?”

“安氏?”李泰瞳孔骤缩,“那不是……”

“正是。”柴令武点头,“安拂毗延曾向太子供奉过三百匹波斯锦缎。”

李泰猛地停步:“你是说,史诃耽状告之事,太子早知内情?”

“不然为何拖至今日才发作?”柴令武指腹叩击案几。

“苏亶重审旧案时,安拂毗延已暗中向太子示警,却被太子授意借刀杀人,既除褚遂良,又断我等耳目。”

李泰的脸色瞬间阴沉:“好个一箭双雕!若我救褚遂良,便是与太子正面为敌;若不救,朝堂再无敢与太子抗衡的言官。”

“所以我们要反客为主。”柴令武从书架上取下《唐律疏议斗讼》,翻至“越诉”条目。

“史诃耽初次告状被驳回后,若依律当‘越诉’论处,其证词本就不应采纳。苏亶明知故犯,已属枉法。”

李泰皱眉:“但史诃耽有勋位,按律可直诉登闻鼓。”

“勋位是陛下亲赐,可‘昭武九姓’的胡商身份是天生的。”柴令武指尖划过“杂户不得与良人争讼”的批注。“陛下若维护苏亶,便是重胡商轻士族;若治苏亶之罪,太子便失了左膀右臂。”

李泰忽然露出笑容:“你是说,用‘华夷之辨’挑起朝堂争议,让父皇在‘律法’与‘舆情’间难以抉择?”

“正是。”柴令武从怀中取出一卷画轴,展开竟是《长安胡商图》,画中粟特商人骑高头大马,身着锦缎招摇过市。

“明日早朝,我会让文学馆学士吕才‘不小心’将此图呈给陛下,再附一份《请禁胡商奢靡疏》——届时,褚遂良强占宅地之举,便会被视为‘遏制胡商跋扈’的无奈之举。”

李泰抚掌赞叹:“吕才是魏征门生,他若上奏,必有人以为是太子指使。”

“如此一来,舆论便会转向‘太子包庇胡商,打压直臣’,父皇纵想保太子,也需顾忌天下士族的口舌。”

柴令武收拾画轴,忽然道:“还有最关键的一步,魏王需亲自面见陛下,以‘皇弟忧心朝堂’为由,恳请‘慎刑慎杀,以安言路’。陛下若问起褚遂良,便说‘其人才华堪比班固,若因宅地之争陨落,恐寒天下士人之心’。”

“班固?”李泰轻笑。“父皇素爱文史,此喻甚妙。但本王若公然替褚遂良说话,恐遭父皇猜忌。”

“所以要带这个。”柴令武取出一本《起居注》抄本,翻至“贞观十五年魏王献书”条目,“当年您献《括地志》时,陛下曾赞‘泰儿贤德,可比河间献王’。此刻重提旧事,便是暗示陛下——魏王所求的不过是‘贤王’之名,而非储位之争。”

李泰接过抄本,指尖抚过“贤德”二字,忽然想起父皇对他说的话:“泰儿,你若安心著书,朕必保你富贵终身。”

那时他跪在太极殿外,望着父皇腰间的鱼符,心中想的却是:富贵?若不能登上帝位,区区富贵,何足挂齿?

李泰将抄本收入袖中:“就按你说的办。”

“明日早朝,本王便以‘贤王’之名,行救褚之实。”

柴令武行礼退下时,听见李泰在身后轻声呢喃:“褚遂良啊褚遂良,你若能撑过这十日,本王定让你知道,谁才是值得效忠的明主。”

——

大明宫。

对于褚遂良之事,李承乾势在必得。

褚遂良虽为正五品谏议大夫,却因能直达天听的特殊职权,成为魏王李泰在朝堂的舆论喉舌。

作为谏议大夫,褚遂良可随时以规谏为名弹劾政敌、点评朝政。

他曾在朝会中多次暗指太子监国政策与民争利,借弹劾地方官员贪腐影射太子用人失察,甚至以《贞观政要》编纂为由,刻意淡化太子功绩、凸显魏王才德。

若将其移除,李承乾可直接掐断李泰通过言官体系渗透舆论的渠道,使魏王集团失去公开质疑太子的合法外衣。

褚遂良任内引荐十余位寒门言官进入台谏系统,形成以“清议”为旗号、实为魏王发声的小团体。

这些人虽官职低微,却能通过联名上疏、街头论政等方式制造舆论压力。清除褚遂良可瓦解这一派系的凝聚力,同时以“结党营私”之罪威慑其他潜在依附者,避免形成规模化的舆论对抗。

李泰集团的核心夺权逻辑是“以贤代嫡”,而褚遂良正是这一理论的主要构建者与传播者。

朝堂之上,除了太子与魏王的死忠派,更多是持观望态度的骑墙派,褚遂良倒台为李承乾提供了绝佳的拉拢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