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76章:就怕太子操之过急

李承乾上位最大的难关在于哪里。

在于怎么去替换原本属于李世民的班底。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没有足够忠心的臣子,又怎么去担任皇帝。

或许有人说,只要过了玄武门,囚禁李世民,强行登基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这个想法没错,可也要看是在哪个时代。

任何一个朝代的中期,都可以这么干,因为臣子跟皇帝之间的羁绊,已经被大幅度削弱。

然李世民不同,他是亲自打下了大半个大唐江山。

麾下文臣猛将如云,且他个人魅力拉满。

更别说李世民如今依旧是壮年,可谓是皇帝的巅峰时期。

李世民的个人威望是李承乾难以逾越的高山。

作为大唐江山的主要缔造者,李世民南征北战,在统一中原、平定各方势力的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浅水原之战大破薛仁杲,虎牢关之战一举歼灭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势力,这些辉煌战绩不仅奠定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也让李世民在军队和民众心中树立起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治国理政方面,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促进经济复苏。

文化上,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推动文化繁荣。

他以“民为邦本”的理念治理国家,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蒸蒸日上。

这种文治武功的全面成就,让李世民在臣民心中的地位近乎于真正的圣人,李承乾即便通过武力囚禁李世民,也难以消除臣民对李世民的敬仰与忠诚,更无法轻易取代李世民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此外,李世民善于用人,其麾下汇聚了一大批能臣武将。

房玄龄、长孙无忌为其出谋划策,李靖、李勣等为其征战四方,这些臣子与李世民有着深厚的君臣情谊和共同奋斗的经历,对李世民忠心耿耿。

他们追随李世民多年,是因为认可李世民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而非单纯为了权力和利益。

李承乾若强行上位,这些臣子很难迅速转变立场,转而支持他,甚至可能会为了复辟李世民而竭尽全力。

唐朝建立初期,权力体系已经趋于稳定且复杂。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使得权力分散又相互制衡,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各部门各司其职,且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强化了皇帝在权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李世民在位多年,对这套权力体系的运作了如指掌,并且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其牢牢掌控在手中。

在朝廷内部,各势力盘根错节,形成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权力网络。无论是关陇集团,还是山东士族,都与李世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利益与李世民的统治息息相关。

李承乾若发动政变上位,必然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触动众多势力的利益。这些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会轻易接受李承乾的统治,反而会联合起来反对他,为李世民复辟提供支持。

而且,唐朝的官僚体系有着严格的晋升和选拔制度,官员们对朝廷的忠诚度不仅仅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源于对制度的认可和自身的职业操守。

李承乾在没有得到朝廷上下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很难让这些官员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即便他通过武力迫使部分官员暂时服从,也无法保证他们在关键时刻不会倒戈相向。

是以,看似炮轰玄武门,皇位唾手可得,

实则现在的皇位对于李承乾来说,就是个烫手的大山芋。

真要走到了皇帝那一步,反倒是攻守易型了。

届时李承乾要面对李世民整个利益集团的全面反攻。

长孙无忌也好,房玄龄也罢。

哪怕他们有曾经支持太子上位的想法,可要是走玄武门上位,囚禁陛下,那么他们不会有任何的迟疑,只会坚定立场的站在李世民那边。

因此,李承乾要上位,第一步,就是替换掉朝廷的班底。

如何替换,其实也不复杂。

前世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强行以太子的身份安插亲信占据要职是行不通的,如今的政治体系已经完善,最主要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世家利益。

那些已经在位的官员,不是太子一两句话,说换就换的。

换一两个可以,可换几十个上百个,那就扯淡了。

李承乾要想动手,就只能在律法允许的规则内进行。

这一点,也不难。

只要抓贪腐就行。

哪里有那么多两袖清风的官员呢。

李承乾的想法,李元昌最为清楚。

因此长安展开特别行动。

大明宫。

李承乾的案几上,是堆积如山的密报。

当初阴弘智提供的情报人员,可谓是作了大用。

这些潜伏于朝廷各个官员中,收集来的证据。

李承乾握着一卷弹劾奏章,指尖在贪墨军饷四字上反复摩挲。

户部员外郎私吞漕运银钱,鸿胪寺主簿收受外邦贿赂,甚至连长安城的市令都敢在商税上动手脚。

繁华的盛唐景象之下,同样有着大量阴影。

亦或是说,越是经济繁华,越是官商勾结,贪腐横行。

毕竟官员俸禄薄弱,而盛世里,一掷千金不过寻常。

谁见了那样的场面不心动呢。

反倒是都苦难的时候,清官才多。

“都送到大理寺去吧。”

李承乾对文忠吩咐道。

文忠躬身应是。

大理寺少卿,现在还是李承乾的丈人苏亶。

苏亶很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太子标签。

作为太子丈人,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坚定的维护太子。

因为这特殊身份,也容不得苏亶有其他选择。

密报证据确凿,只要交给大理寺,就能依法行事,把这些贪官污吏,全都拿下。

这番不管是李世民也好,还是世家也罢,在明面上,挑不出半点毛病。

看文忠带着宦官就要去大理寺,李承乾再次吩咐道:“跟苏少卿说一声,此番案件过多,让他请金吾卫协助。”

文忠眼睛一亮:“是,陛下。”

大理寺内。

苏亶看到这么多的密报,大吃一惊。

不过马上平复,回道:“请文内侍转告太子殿下,下官必然办妥此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文忠笑着说道:“太子殿下让我转告苏少卿,案件繁多,可请金吾卫协助办案。”

苏亶作揖道:“下官明白。”

这是一箭双雕之计,是要把晋王拉下水。

作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其职责也要对长安进行治理,办案拿人,亦是职责所在。

现如今李世民才恢复晋王李治右金吾卫大将军之职,若是李治对此视若不见,岂非是渎职不作为。

大理寺这边,苏亶立即让人去右金吾卫大将军府传话。

晋王府内。

李治看着请求协助办案的文书,眉头紧皱。

长叹一声,将文书往案上一扔,颓然坐下:“义府,你说我该如何是好?太子此番大张旗鼓清查贪腐,看似是为了整顿吏治,可我总觉得背后另有深意。若我参与其中,不知是福是祸。但若不参与,又恐被父皇和朝臣指责渎职不作为。”

李义府目光闪烁,沉思片刻后说道:“晋王所虑极是。太子此举,名为肃贪,实则意在立威、夺权。”

“太子借律法之名,大肆处置官员,就是想借此机会替换朝堂班底,为日后上位铺路。如今让大理寺请右金吾卫协助办案,表面上是因为案件繁多,需要人手,实则是想将晋王拖入这场浑水之中。”

李治询问道:“拖我下水,此话怎讲。”

李义府缓缓分析道:“晋王试想,太子清查的这些官员,背后或多或少都牵扯着各方势力。我们一旦参与,就难免会得罪这些势力。若清查顺利,功劳自然是太子的;可若是出了差错,或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太子便可将责任推到晋王身上,说晋王办事不力。”

“而且,太子这是在试探各方对他行动的态度,若晋王拒绝协助,便是公然与太子作对,在陛下那里也不好交代;若答应协助,便成了太子手中的棋子,任他摆布。”

李治脸色愈发凝重,咬了咬牙说:“那依你之见,我该如何应对?难道就没有两全之策吗?”

现在的李治,其实最想就是低调。

不想过分参与进太子跟魏王之间,亦或是太子跟父皇之间的争斗。

蛰伏等待时机,才是晋王的需求。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

人在长安这漩涡之中,如何能全身而退。

李义府摇摇头:“两全之策难寻,但晋王也不能坐以待毙。依卑职之见,太子此次行动虽有野心,但也并非毫无破绽。他行事过于急切,一下子整出这般多官员,无论如何,都会引起朝中老臣和各方势力的不满。”

李治担忧道:“可即便如此,我参与其中还是风险极大啊。”

李义府目光坚定地看着李治:“晋王,风险与机遇向来并存。”

“如今太子与各方势力矛盾渐深,陛下龙体渐愈,不日便要收回太子监国之权,太子便是要趁此时机,换上自己的亲信。”

“太子做得,晋王亦可做得,况且陛下那边,必然不会任由太子作为。”

“晋王时选择参与,一方面可向陛下表明自己恪尽职守,并无二心;另一方面,也可在这场风波中暗中观察局势,寻找机会。”

李治沉默良久,眼神中满是挣扎:“可万一我判断失误,太子借此机会将我彻底打压,那该如何是好?我本就无意与太子争权,只想平安度日,为何要卷入这是非之中?”

李义府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晋王,身处皇家,哪有真正的平安可言?晋王无意争权,可权力的漩涡却不会放过晋王。”

“太子此次清查贪腐,已经将晋王置于风口浪尖。晋王若不参与,太子和各方势力都会视晋王为威胁。”

“晋王若参与,至少还有周旋的余地。而且,陛下对晋王颇为看重,只要晋王行事谨慎,即便出了差错,陛下也未必会过于责罚。”

李治又思索了许久,目光渐渐变得坚定:“罢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义府,你帮我谋划谋划,参与此事后,我们该如何行事,才能既不得罪太子,又能保全自身,甚至寻得机会?”

李义府说道:“我们参与协助办案时,务必做到公正严明,不偏不倚。对于太子要处置的官员,若证据确凿,我们便全力配合。”

“若证据不足,或是牵扯重大势力,我们可先将案件上报大理寺和太子,由他们定夺,如此便可避免直接得罪各方势力。”

“同时,晋王可暗中派人收集各方情报,了解朝堂局势的变化,为日后做准备。”

“当然,最为主要的是,在这些官员被罢职后,晋王可寻得时机,安插自己人手,想来陛下那边,亦是会针对太子,不会让其完全得逞。”

李治点点头:“好!就依你所言。希望此次能平安度过这一劫。”

长安城。

不过三日,便有大量官员被查出贪腐,证据确凿,无话可说。

乃至于一日之间,连续处置七名五品以上的官员。

其中不仅是长安城内,更是牵连各地刺史十余名。

以至于朝野上下,官员人人自危。

然而朝廷上,以宰相房玄龄为首的老臣却保持着诡异的沉默。

唯有长孙无忌在退朝后单独求见李世民:“陛下,太子此举看似整顿吏治,实则……”

长孙无忌也没办法,太子那边,可谓是铁公无私。

不仅是五姓七望,亦或是其他世家大族,包括隶属于关陇门阀的官员,也被大量查出。

当真是乱杀一通。

房玄龄保持沉默,因为他没有党派,不属于五姓七望,亦不属于关陇门阀。

所以只能是长孙无忌自己来打头阵。

李世民抬手打断:“那些卷宗朕都看了,确实是证据确凿。”

“太子若真有魄力肃清贪腐,于国于民皆是好事。”

话落,李世民望向窗外飘零的落叶。

“就怕他……操之过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