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30章:谁才最有资格监国?

李世民悠悠转醒,顿感周身乏力,头痛如裂,似有万千针芒攒刺。

强撑着沉重的眼皮,缓缓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熟悉的龙榻,以及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装饰。

殿中弥漫着浓郁的草药气息,四下静谧,唯有烛火摇曳,发出细微的噼啪之声。

“陛下!陛下醒了!”

内侍张阿难见状,惊喜交集,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在空旷的殿内久久回荡。

未几,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匆匆而至。

众人鱼贯入殿,整齐跪地,行起大礼。

“青雀恭贺父皇醒转!”

李泰率先开口,言辞间满是急切与欣喜、

“父皇卧病这几日,青雀忧心如焚,日夜于佛前诵经祈福。今父皇苏醒,实乃我大唐之万幸,天下之福祉也。”

李世民微微抬眸,目光逐一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李泰身上,轻轻颔首:“青雀,汝之孝心,朕已知晓。”

李治随即说道:“稚奴听闻父皇醒来,心中大石方落。稚奴愿常伴父皇身侧,侍奉汤药,以尽人子之孝。”

李世民看向李治,眼中闪过一丝温和:“稚奴,汝素以孝顺闻名,朕心甚慰。”

长孙无忌趋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醒转,此乃天下之幸事。今朝堂局势错综复杂,陛下醒来,必能稳社稷、安人心。”

李世民微微皱眉,声音略显虚弱,徐徐问道:“朝堂如今是何景况?”

房玄龄上前,神色凝重,拱手禀奏:“陛下自染疾昏迷以来,朝堂之上暗潮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关于储君之事,大臣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李泰闻此,急忙说道:“父皇,依青雀之见,当今天下未稳,急需早日册立储君,以定人心、安社稷。儿臣愿为父皇分忧,担当监国之任,必殚精竭虑,将大唐治理得繁荣昌盛。”

这个时候,可不能再迟疑了,名义上李承乾那边是太子,实际长安这边需要储君监国,总不能让李承乾回长安监国吧。

那恐怕就不是监国了,是直接登基了。

李治闻言,心中一紧,却也沉稳说道:“父皇,稚奴虽才疏学浅,但一心系于大唐社稷。若能为父皇分劳,儿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直潜藏的野心,在这个时候终于是暴露了出来。

没有办法,此时不争,若等到父皇定下魏王监国,那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不管如何,必须要争。

李泰闻言,眼睛狠狠的瞪向李治。

他真的想直接将其暴打一顿,平日里总是说不会跟自己夺嫡,到了这个时候,却出尔反尔。

只是父皇在此,不是李泰质问的时候。

即便心中再怒,暂且也是忍着。

李世民听着二人之言,并未即刻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长孙无忌:“无忌,汝意下如何?”

对于稚奴想要夺嫡的想法,其实李世民早就有所了解。

换个角度来说,这个想法,还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

如果不是他把李治不之官,留在长安,还将金吾卫大将军的职位交给他,李治又怎么可能会生出夺嫡的心思。

这是为了权力的平衡。

在李世民的设想里,应该青雀稚奴,暂且联合对付太子,从而取得新的平衡。

只是没想到,东征高丽后的太子,借助霹雳火强势推平整个辽东,得辽东五万精锐,拥兵自重。

李承乾如果是曾经带去东征的府兵,李世民有太多办法,令其军心溃散。

毕竟去辽东的府兵,他们的家庭,父母妻儿都在长安及周边,一道诏书,就能令大军反叛。

然现在李承乾手下的兵,根基皆在辽东,带来大唐,只忠心于太子。

长孙无忌略作思忖,说道:“陛下,储君乃国之根本,立储之事,关乎社稷兴衰,需慎之又慎。今两位殿下皆有担当之意,但臣以为,当详加斟酌,综合权衡各方利弊。”

长孙无忌当然是想让陛下定晋王监国,可长孙无忌更清楚,这是陛下的试探,这个时候,并不能轻易表态。

李世民微微叹息,说道:“朕这一病,竟致朝堂乱象丛生。李承乾那边可有动静?”

房玄龄回禀道:“陛下,据密探奏报,李承乾于洛阳依旧按兵不动,似在窥伺长安局势。”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这逆子……朕与他的较量,远未终结。如今朝堂不稳,切不可再自乱阵脚。”

在他心里,李承乾还是最为合适的太子。

这些年,但凡他出门游猎,或是其他事务离开长安,都是太子监国,从未出过乱子,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现在

言罢,李世民顿了顿,又看向李泰与李治:“汝二人,切不可为争储君之位,而致兄弟阋墙。无论谁承此大任,皆要以大唐社稷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念。”

李泰与李治相互对视一眼,皆低头应道:“谨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疲惫地闭上双眼,挥了挥手:“汝等且退下吧,容朕静思片刻。”

——

李泰与李治退出李世民寝宫,并肩沿着长长的宫道前行。

宫道两侧,宫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悠长。

起初,二人皆沉默不语,唯有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回响,气氛压抑而凝重。

终于,李泰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停下脚步,转身怒视李治:“稚奴,你究竟意欲何为?平日里你口口声声说对储君之位毫无觊觎之心,如今却在父皇面前与我争抢,你这不是出尔反尔,又是什么?”

李泰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在这空旷的宫道上显得格外刺耳。

李治缓缓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直视李泰,一改往日的懦弱模样,语气沉稳而坚定:“四哥,莫要这般激动。储君之位,关乎大唐社稷兴衰,并非你我二人的私物。我李治虽不才,但自问对大唐一片赤诚,一心想要为父皇分忧,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为何不能争一争?”

李泰向前跨了一步,双手握拳,满脸怒容:“所以先前,你都是在欺骗我!”

李治微微冷笑一声:“四哥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日子,你四处拉拢朝臣,为自己谋取支持,以为我不知道吗?”

“你口口声声说为了大唐,实则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罢了。”

李泰被李治的话噎得一时语塞,脸上一阵白一阵红。他恼羞成怒,指着李治的鼻子道:“你……你竟敢如此说我!我为大唐殚精竭虑,一片忠心可昭日月。你呢,你有何德何能,敢与我争夺储君之位?”

李治挺直了腰杆,神色坦然:“四哥,德与能并非嘴上说说。这些年,我虽未如你一般四处张扬,但也在默默为大唐出力。”

“我熟读经史子集,深知治国之道。我心怀仁爱,关心百姓疾苦。我相信,若我能成为储君,定能将大唐治理得更好。”

李泰气得浑身发抖,在原地来回踱步,片刻后,他停下脚步,恶狠狠地说:“稚奴,你莫要执迷不悟。如今朝堂之上,支持我的大臣众多,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也远非你可比。你若识趣,就赶紧放弃,否则,休怪我不顾兄弟之情!”

李治目光坚定,毫无退缩之意:“四哥,我既已下定决心,便不会轻易放弃。储君之位,我势在必得。”

“你有你的支持者,我也有我的人脉。至于父皇心中的想法,尚未可知,又岂是你能妄下定论的?”

李泰见李治态度坚决,心中愈发恼怒:“好,好,好!既然你不听劝,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你可知道,一旦我成为储君,你将永无翻身之日!”

面对李泰的威胁,李治毫无在乎。

都已经到了这份上了,自然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任何退缩,都没有了意义可言。

李治微微眯起眼睛,平静地说:“未来之事,谁又能说得准呢?我虽不想与你为敌,但也不怕与你对抗。你若真有本事,就放马过来。”

李泰冷笑一声:“你以为你有何依仗?长孙司徒?你看方才他敢说吗。”

“还是同安大长公主?呵!”

“我在朝中经营多年,各方势力都与我交好,你拿什么与我斗?”

李治闻言,神色镇定,不紧不慢地说:“四哥,你莫要小看了我。我虽不擅长权谋争斗,但也并非毫无准备。”

“你可知,我如今身为金吾卫大将军,掌管着长安城内两万余兵马。若真到了关键时刻,这些兵马便是我的底气。”

李泰听闻此言,心中一惊,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你……你竟拿兵马威胁我?你要以权谋私?”

“你就不怕父皇知道后,治你的罪吗?”

兵权,是绕不开的话题。

李泰有自己的王府侍卫,可长安金吾卫,这就完全不同了。

几百侍卫在长安金吾卫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要是李治强行动用金吾卫,李泰还真没有办法去奈何。

李治淡然一笑:“我并无威胁之意,只是陈述事实罢了。我身为金吾卫大将军,职责便是保卫长安,守护皇室安危。若有人妄图破坏朝堂稳定,危害大唐社稷,我自当挺身而出。”

这话里话外,满满的全是威胁。

李泰咬着牙,眼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好,你很好!稚奴,你可别后悔。从今日起,你我兄弟情分已断,日后朝堂之上,你我便是敌人!”

相比之下,李泰显然更沉不住气。

主要是他一直没有把李治当成争斗的对向。

常年来李治的退让,让李泰觉得自己的敌人只有李承乾,李治不足为道。

现在才发现,原来这小子,城府竟如此之深。

李治微微点头,神色平静,拱手作揖:“四哥,我亦不想走到这一步。但储君之位,关乎大唐未来,我不能退缩。日后若有得罪之处,还望你海涵。”

李泰冷哼一声,不再搭理,转身大步离去。

李治望着李泰远去的背影,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从这一刻起,他与李泰之间的争斗将正式拉开帷幕,而这场争斗,必将无比惨烈。

魏王府。

李泰怒气冲冲,一脚踹开书房的门,将桌上的笔墨纸砚扫落在地。

咆哮道:“稚奴这小子,竟敢公然与我作对,简直反了天了!”

此刻李泰双眼通红,犹如一头发怒的狮子。

柴令武听闻动静,匆匆赶来。见魏王如此盛怒,小心翼翼地问道:“魏王,这是发生了何事?”

李泰猛地停下脚步,将与李治在宫道上的争执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柴令武,最后咬牙切齿地说:“他如今竟以金吾卫大将军的身份威胁我,这口气我如何咽得下!”

柴令武听完,微微皱眉。

金吾卫的威胁,确实很大。

沉思片刻后,道:“魏王莫急,晋王是金吾卫大将军不错,然金吾卫可不见得全都听其调遣。”

“金吾卫不少将士,可都跟五姓七望有所关联,或可让他们拒绝听从晋王调遣。”

李泰皱眉道:“若父皇听闻怪罪下来?”

柴令武道:“这岂非能说明晋王无能,连金吾卫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治理大唐天下,担任监国之责。”

李泰眼睛一亮:“不错,就这么办。”

另一边。

右金吾卫大将军府。

李治独自坐在书房中,面色凝重。

桌上的烛火跳动,映照着他沉思的面庞。

“晋王。”

李义府悄然走入,轻声唤道:“听闻魏王从宫中回去后大发雷霆,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李治微微点头,目光深邃:“我早料到会如此。此次与四哥彻底决裂,他定会想尽办法对付我。如今最棘手的,便是他很可能会对我手中的金吾卫下手。”

李义府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据我所知,金吾卫中确有部分将士与五姓七望关系密切。魏王心思缜密,难保不会通过五姓七望来动摇这些将士。”

李治沉声道:“既是如此,当今情况紧急,只能行非常之策。”

“速去叫金吾将军陆仝前来见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