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29章:李世民病倒了

李世民最终还是答应了李承乾的条件,毕竟有这么多大臣给他台阶下。

不过在恢复太子位这个事情上,耍了点小心思。

只是简单进行了宣告,没有要通传天下的意思。

不过朝廷这块,也算是直接承认了。

为的是之后再行对付之事。

李世民需要更多的时间,一是对火炮进行防御的准备,而是对火炮的研制。

这可是难倒了李淳风。

虽然他在火药这块表现很不错,可不是说随便就能进行时代上的跨越。

火药到火炮,可是几百年的差距。

这里面涉及到的各种基础工艺,不是现阶段能够完成的。

要知道李承乾生产出来的火炮,也还没有达巅峰。

天下好像一下子就平定了下来。

朝廷这块压力也是很大的,十万精锐,近乎二十多万民夫,这可是个不小的开支。

每一天都在消耗国库大量的钱粮。

如今罢兵休战,也能减少许多压力。

李世民也意识到了,在李承乾火炮面前,其实兵力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一旦火炮轰击,许多没见识过火炮的将士,很容易就引发崩溃,乃至于有可能出现营啸这等事情。

所以要对付逆子,首先对付火炮。

“如今,朕已应下那逆子的条件,可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朕要你们清楚,我们与逆子的这场较量,远未终结。”

君臣议事上,李世民定下了基调。

没有办法和解,也不可能和解。

暂时的停兵,不过是为了更好对付李承乾。

房玄龄作揖道:““陛下圣明。当下最紧要之事,便是全力推动火炮研制,臣已责令工部,调集全国最顶尖的工匠,协助李总管。”

李总管便是李淳风。

在李淳风取得霹雳火的突破后,李世民就直接将其任命为总管火药司事务官。

现在霹雳火还没完全弄好,就已经下命令要搞火炮了。

退朝之后,李世民并未返回寝宫休憩,而是径直前往皇宫的兵器库。这里收藏着大唐最精良的武器,如今,他期望能从这些兵器中,寻得对抗火炮的灵感。

仔细端详着各类刀枪剑戟,缓缓抚摸着冰冷的金属表面,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如何将传统武器与防御火炮相结合。

指尖划过锋利的刀刃,李世民喃喃自语:“定要寻出克制之法……”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开启了大规模的城防建设。清晨,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黑夜的凉意,征调而来的民夫们便已在城墙上忙碌劳作。

他们肩挑背扛,搬运着沉重的石块与泥土,对长安城墙进行二次加固。监工的官员们来回巡视,不断督促着进度,稍有懈怠便大声呵斥。

城墙上,新的瞭望塔正在搭建,工匠们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小心翼翼地安装着木板。

在暗中,李世民秘密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情报队伍,由他的心腹将领直接统领。这些密探乔装打扮,混入往来长安与洛阳的商队、流民之中,悄然潜入洛阳城。

他们或是扮作行脚商人,推着装满货物的小车,在洛阳的街巷中穿梭,实则留意着城中的军事部署;或是装作落魄的流民,在工坊附近徘徊,观察火炮铸造的进度。在洛阳城的一家酒馆内,两名密探佯装饮酒,一边低声交谈,一边竖起耳朵偷听邻桌官员们的闲聊。

其中一人微微皱眉,轻声说道:“听到没,太子似乎又在扩充军备。”另一人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将酒杯凑到嘴边,掩饰住眼中的警惕。他们将收集到的情报,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回长安。

洛阳方面,李承乾也毫不示弱。他同样精心组建了自己的情报网络,不仅在长安安插眼线,还将触角伸向了周边的州县。

李承乾的密探们扮作普通百姓,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售卖货物,实则留意着朝廷的军事调动。

或是在官员府邸附近摆摊,打听政治决策以及对洛阳的下一步计划。一旦发现朝廷有不利于洛阳的举动,便立即通过暗号传递消息,快马加鞭向李承乾汇报。

在经济领域,双方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朝廷暗中对潼关以东的地区实施经济封锁,限制物资流入洛阳。

在边境关卡,对运往洛阳的货物进行严格检查,以各种借口扣押、没收可能支持李承乾势力的物资。那些满载货物的马车被拦在关卡前,商人们焦急地解释,却无济于事。

官员们板着脸,仔细翻检着货物,稍有可疑便将其扣押。

而李承乾则鼓励潼关以东的百姓发展本地经济,推行新的商业政策,扶持本地商人。他下令在洛阳周边设立集市,促进贸易流通,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对外部物资的依赖。

文化方面,长安的文人墨客们在朝廷的暗中支持下,撰写文章、诗词,抨击李承乾的新政与新学,试图从思想上削弱他的影响力。

他们在各大书院、诗社中宣扬正统观念,贬低洛阳方面的变革。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儒在书院讲学,激昂地说道:“太子推行的那些新学,背离了圣人之道,实乃歪理邪说。我等身为大唐臣子,当捍卫正统。”

洛阳的文人则针锋相对,以笔为剑,为新政与新学辩护。

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描绘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呼吁人们支持李承乾的改革。

一篇篇文章在民间传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百姓们的思想也在这场斗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之所以李承乾突然在读书人中有了地位,说到底还是暗中投靠他的世家支持。

这年头,笔杆子依旧掌控在世家手里。

然而世家不存在铁板一块的说法,在看到李承乾有赢的可能,不少世家都愿意风险投资。

投资太子,风险是高,但收益也是巨大的。

其实站在世家的角度去看,虽说现在太子新政对于世家的传统根本利益有所触动,可实际上只要逐渐摸索,就能找到新的发财之路。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政权变化,律法改革,可哪有什么绝对的说法。

总是能在这里头找到一条路子的。

在军事上,李世民除了加强长安的城防,还在暗中调动军队。

他将一些精锐部队秘密部署在长安周边的战略要地,表面上是进行常规训练,实则是为了应对可能来自洛阳的威胁。

在一处山谷中,军队正在进行火炮防御战术的演练。士兵们在模拟的火炮攻击下,迅速寻找掩体,保持战斗队形。

将领们大声呼喊着指挥口令,尘土飞扬中,士兵们的身影坚毅而果敢。

同时,李世民命令长安周边的所有府兵,都要进行对火炮防御战术的演练,研究如何在火炮攻击下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为此不惜用了大量的霹雳火,让将士们切身感受火药的威力。

害怕,是因为没见过,是因为不知道。

熟悉了后,自然就不会害怕了。

随着双方实力的不断增强,紧张的气氛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弥漫。

然而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候。

贞观十八年冬。

李世民病倒了。

李世民病倒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长安宫廷内外掀起了惊涛骇浪。起初,消息被严密封锁在宫廷深处,可纸终究包不住火,不过数日,便在朝堂与民间隐隐传开,引发了诸多猜测与不安。

长安城中,大臣们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往日的朝会秩序,可私下里却暗流涌动。原本因李世民的绝对权威而暂时压制住的各方势力,此刻纷纷开始蠢蠢欲动。

魏王李泰的王府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

李泰眉头紧锁,在厅中来回踱步。

柴令武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

“如今父皇病重,这可是我们的大好时机。李承乾占据洛阳,本就让父皇头疼不已,如今朝堂无主,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候。”

恢复李承乾的太子位,只是权宜之计,这点李泰是清楚的。

别的不说,难道恢复李承乾的太子位,李承乾现在敢回长安吗。

父皇病重,这大唐,也当是要有人监国吧。

李泰觉得自己能行。

柴令武回道:“魏王所言极是。如今朝堂人心惶惶,正是魏王展现能力,收拢人心的时刻。”

“依我之见,王爷可先以关心父皇病情为由,频繁出入宫廷,向大臣们展现王爷的孝心与担当。”

李泰微微点头。

父皇向来是最为偏爱他的,只是碍于李承乾那边,所以才没有现在就把他定为储君。

但他心里清楚,只要李承乾一败,他就是新的太子。

此时,李泰突然皱眉。

“听说我那好弟弟,现在跟我那好舅舅走得颇近。”

对于长孙无忌这个舅舅,李泰心里是一直心怀怨恨的。

他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亦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可为何,长孙无忌先是站在太子那边,现在太子起兵造反了,又站在晋王那边,一定要跟他作对。

李泰暗中发狠,等他登临大位,一定要卸掉这好舅舅所有的权力。

让其安心当个富家翁。

柴令武冷笑一声:“晋王生性懦弱,不足为惧。魏王只需在陛下面前多表现自己的治国之才,让父皇知晓魏王才是最适合继承大统之人。”

李泰颔首。

稚奴那小子,毕竟过于年幼,且长幼传承有序,怎么算都不能轮到他。

即便有长孙无忌的支持又如何。

另一边。

宫廷内花园中。

李治再度与武曌幽会。

借着侍奉父皇的机会,这让李治有了更多的时间入宫。

“媚娘,如今父皇病重,朝堂局势大乱,魏王李泰又在暗中谋划争夺储君之位,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治感觉压力很大。

父皇突然病重,这让他许多计划被打乱了。

原本是要逐步准备筹码,可现在这种情况,很显然父皇那边,很快会定下新的储君。

名义上不会册封太子位,因为李承乾那边又恢复了太子位。

实际上只要等到父皇败大兄,自然谁现在监国,就是新的太子。

武媚娘目光坚定,看着李治说:“晋王,这看似危局,实则也是晋王的机遇。晋王向来以仁孝闻名,这便是晋王最大的优势。”

“如今陛下病重,晋王更应日夜侍奉在侧,让陛下感受到晋王的赤诚孝心,也让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看到殿下的仁厚。”

李治微微皱眉,无奈道:“道理我懂,可李泰那边动作频频,四处拉拢朝臣,我该如何应对?”

武媚娘微微冷笑:“魏王野心勃勃,行事张扬,早已引得不少大臣反感。晋王不必急于与他针锋相对。晋王可暗中留意朝中那些刚正不阿、忠诚于大唐的大臣,与他们坦诚相交,表明晋王为大唐社稷着想的志向与抱负,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些大臣,才是晋王真正可依靠的力量。”

李治微微叹气:“话虽如此,可我总觉得心里没底。如今朝堂局势如此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武媚娘轻轻握住李治的手,目光温柔却透着坚定:“晋王莫要气馁,自古以来,成大事者皆历经波折。且看当今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纷争不断,魏王看似风头正盛,实则树敌众多。而晋王仁孝之名远扬,此乃天赐之资。”

这个时候,武曌自然要给李治足够多的信心。

李治抬眸,眼中闪过一丝迷茫:“媚娘,我虽明白这些,可真要去做,总觉力不从心。”

武曌说道:“长孙司徒会支持晋王的,他不会想看到魏王监国。”

“或许,晋王可直接去拜访长孙司徒,表明心意。”

李治摇头:“这,会不会太冒进了,我贸然前去,万一……”

武曌轻笑道:“晋王莫要担忧,如今朝堂局势混乱,他定也在为大唐未来忧心。晋王以仁孝之心,坦诚相告,表明自己愿为大唐社稷竭尽全力,他怎会拒之门外?”

“且长孙司徒在朝中威望极高,若得他相助,晋王便如虎添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