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47章:陛下还没驾崩呢,太子就搞新政了?

两万官员,很多吗?

李承乾并不这么觉得。

王朝时代为什么这么少的官员,就能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甚至有了两万多人,就感觉很是沉冗。

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运转起来既拖沓又耗费精力。

尤其是王朝后期,官员数量一旦膨胀到一定规模,原本精简的行政体系就变得手续繁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被拉低。

这是因为王朝时代以农业为支柱,经济模式固化,政府只需聚焦田赋征收、水利兴修这类基础事务,保障农耕生产,无需操心现代般繁杂的工业、金融、外贸等事务,职能少,用人需求自然低。

基层大量依赖宗族、士绅自治。家族长辈依族规调解纠纷、管理日常,地方绅士靠声望维持治安、操办公益,填补了政府在乡村治理的空白,朝廷不用派遣大批官吏扎根基层,极大削减人力成本。

彼时公共服务体系原始,教育多是私塾自筹,医疗靠郎中游走民间,养老靠家庭,政府介入浅,相应岗位的官员配置近乎于无。

国家赋税收入低廉,财政支持有限,难以负担大规模官僚队伍薪资与办公开支,为保收支平衡,必须严控官员数量。

而这里头,又存在一个问题。

虽说总体官员少,但但高阶官员俸禄优厚,常伴有田宅赏赐、仆人配给,福利体系繁杂,限制朝廷扩充编制。

简单来说,一个上三品的官员,不管是俸禄还是额外收入,所得到的钱财,可能比数百上千个低品级官员还要更多。

尤其是皇权不下县惯例,县级为行政末梢,乡村地区依靠民间内生秩序,无需朝廷委派过多官吏,架构上就压缩了官员总量。

在这方面,李承乾作为后世之人,就有着自己的看法。

就后世完善的体系来说,广义的公务员数量,约占总人口的3.67%比例。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是一千三百万人口,应该需要四十七万多的公务员。

当然,李承乾也不可能召这么多人,全天下的学子加起来,有功名在身的,恐怕都没有这么多人。

高丽也好,新罗也罢。

站在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是一张白纸。

在这白纸上,李承乾想怎么去作画,就可以怎么去作画,不需要受到大唐的约束。

二凤那边,即便有所约束,估摸着也没啥用。

所以李承乾准备着,在大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再实行一套新的行政体系。

以县城为基础单位。

在此前的县城,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把控在县令的手里。

县令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所以首先,就是对县令权力的拆分。

神武宫大殿。

李承乾拿着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文书,讲述新的想法。

这个时候也没几个官员,讲解起来也比较简单。

“县令之权,当分为三。”

“文,武,法。”

“所谓文,便是县城之发展,水力,坊市,农业,赋税,诸多事宜。”

“所谓武,便是县城之治安。”

“所谓法,便是刑律。”

“县令为文,县尉为武,县丞为法,三者之间,各尽其职,互不干涉。”

“自此每县分为三大衙门,县令总领各项事务,县尉负责破案抓捕,县丞掌司法定形。”

“县令之下,分设县学,掌教化。”

“设课税司,掌收税查税。”

“设农业司,掌水力建设,农业种植。”

“设商业司,掌坊市杂务。”

“另设审计司,依法审计各公廨用度,收入支出统计情况,核查监督各项开支使用。”

“县尉之下,每十里地设治安司,约十人左右,管区域内各项治安。”

李承乾不疾不徐的说着。

这样的制度下,可以很好的制约县令的权力,不至于一个县令成为土皇帝,也能使得官府的管辖,能够真正的深入到百姓之中去。

只是李德謇几人,听得是面面相觑。

不过大家都是武将,带兵打仗在行,在政治制度上,可能就没那么理解透彻了。

李道宗首先问道:“殿下,如此一来,岂非一个小县城,就有上百官员之多?”

按照大唐的情况,一个县城里,主要是有县令一人,县丞、主簿、县尉等视县的等级和事务繁简而设,此外还有司户佐、司法佐等吏员,人数大概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哪怕是上县,也就是人口上万的县城,官员也不会超过五十人。

但在太子这里,可能随便一个两三千人口的县城,官员就超五十人了。

若是上县,乃至于可能接近两百人。

这还仅仅只是县城,上面可是还有州府的。

“孤是在安排,不是在商议讨论。”

“往后辽东之地,所有县城,都按孤所定下的制度行事。”

李承乾可没有想跟李道宗去拉扯的意思,直接强势命令道。

闻言,李道宗想说的话,也都被卡在了喉咙里。

无奈作揖道:“是,殿下。”

李承乾也知道他想说什么,无非是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而且这么多公廨,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李承乾不想太多解释,这些东西解释起来,说上一整天,也不见得能让人明白。

且对于李承乾本身来说,更多还是在照描画虎,摸着石头过河。

毕竟政治制度这个东西,不能是直接套用的,只能是借鉴,效果到底如何,哪怕是李承乾自己,心里也没底。

但终归比现在的制度要更加的完善,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实行之后,再有什么问题,再去解决就行了。

除了县城外。

还有对州府的制度改革。

在县城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增加监察司,负责对州府内,包括县城官员的监督审查。

州府对县城,也并不是进行垂直管理。

文官为文官,武官为武官,法官为法官。

自下而上的三套体系。

跟之前县令可以直接任命县尉不同,州府增设都察院,为县尉的直接上司。

都察院的上边,则对应刑部。

另州府增设司刑寺,为县丞的直接上司,对应最高为大理寺。

三套不同体系的官员,理论上来说不会相互流动,只在各自的体系内升迁。

总体来说,县令的官职要比县尉跟县丞大半品,但没有权力直接任命或革职,即便有所渎职,也是由都察院,司刑寺来进行处理跟安排。

把大概的框架定下来,接下来的章程,就是重新任命的事情了。

只是暂且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

毕竟大唐的学子,也没有对口专业的说法。

这都是后面慢慢发展的事情了。

散朝后。

李象不由问道:“父亲这是把朝廷六部,都搬到地方上来吗。”

李象都能看得清楚,其他人自然都能猜到太子的意图。

新的政治改革,根子还是在如今大唐的三省六部制上。

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透着几分沉思之色,缓声道:“象儿,你能瞧出这与六部的关联,倒也聪慧。如今大唐地方治理,弊病渐显,县一级诸事繁杂,却权责不清,州府监管亦是笼统。六部之制运转于中枢,成效斐然,可地方若想长治久安,照搬不行,化用却是良策。”

李象小步跟上李承乾的步伐,歪着头又问:“父亲,只是这一改,牵涉甚广,官员们能顺遂接纳吗?儿听闻,官场最忌变动,稍有不慎,便会怨声载道。”

李承乾嘴角浮起一丝淡笑,拍了拍李象的肩膀:“变动之初,抵触在所难免。但为父并非鲁莽行事,辽东之地,地广人稀,又新归王化不久,正是试行新规的好所在。”

“若在此处能磨合顺畅,往后推广,阻力也会小些。况且,如今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也经得起这一番尝试,总不能因噎废食。”

李象若有所思,片刻后道:“父亲所言极是,只是这新设诸多司署,人才从何而来?儿担心仓促拼凑,反倒误事。”

“人才一事,确是难题,却也不是无解。”李承乾停下脚步,望着宫墙之外的市井烟火,“当下大唐崇文之风日盛,各地书院林立,有学识的后生不少。”

“咱们先从选拔一批,加以培训,令其熟悉新规。再者,朝堂之上,也有不少年轻臣子,心怀壮志,渴望有一番作为,辽东历练。时日一长,人才自会源源不断。”

李象眼睛一亮:“原来父亲早有绸缪。只是,父亲,这文官、武官、法官体系互不干涉,虽说能防专权,可万一遇事推诿,又当如何?”

李承乾轻轻皱眉,这一点他也思索过:“所以才设监察司,专职督查。一旦有事推诿,监察司便可彻查,论责惩处。不仅如此,孤还打算制定详细的政务章程,明确各部门诸事办理的时限、流程,让他们有规可循,推诿也没了借口。”

李象钦佩不已,拱手道:“父亲思虑周全,孩儿受教了。”

说完,略微迟疑道:“只是这般大刀阔斧,祖父能应允吗?”

这话就比较牵扯大了,也只有李象敢问。

其他大臣,李德謇也好,李道宗也罢,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十分忌讳的。

从小的方面来说,李承乾改革制度,是对高丽新罗地方因地制宜。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无异于在大唐朝廷之外,另外设立新的朝廷。

要知道陛下可还活得好好的,太子就开始搞新政了。

李承乾仰头望天,长舒一口气:“此事,为父自会向父皇禀明利弊。父皇雄才大略,只要能让大唐地方吏治清明,百姓富足,想必会支持的。况且,改革哪有不担风险的?为父身为太子,自当为大唐的长远谋福祉,有些风浪,也得迎头而上。”

李象听明白了,父亲这是根本没打算去跟祖父商议,先斩后奏。

祖父那边同意不同意,父亲都会继续干下去。

这样一来,使得李象心中不免有几分担忧。

他其实是不想看到父亲跟祖父的矛盾闹得太大。

总归是一家人,更何况他也是皇长孙。

当然,在立场这块,他肯定是要站在父亲这边。

魏王夺嫡,按照传统的继承制度来说,应该是他这个皇长孙上,可就大唐眼下这情况,父亲倒下去,他也就跟着倒下去了。

祖父更爱四叔,而非是他这个皇长孙。

神武宫外。

李道宗随着李德謇一同走向公廨。

今天太子交代的东西有点多,他们这边也需要加班加点,把详细的章程都写下来。

太子定了框架,然而细节的制定和执行,可都是他们来做。

这毫无疑问是一项不小的事务。

比如每个官员的选拔名单,还有各个地方,建立三个衙门的选址,对于太子新政的推广,官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他们来统筹安排。

“李公子。”

李道宗走到公廨大院前,突然喊了一声。

李德謇也停下了脚步,看向李道宗。

不需要多说,李德謇其实很清楚,李道宗要跟他聊什么。

“郡王,这是太子的吩咐,你我只能听从。”

李道宗问道:“卫国公会如何作想?”

听到李道宗说起父亲李靖,李德謇略微沉默。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现在已经站在了父亲的对立面。

“父亲会体谅我的。”

说完,李德謇不欲多说,径直离开。

李道宗在原地站了很久,最后长长的叹息一声,往公廨里走去。

不管是怎么去想,对于现在的李道宗来说,也只能是按照太子的吩咐行事。

不过在处理政务之前,李道宗开始写密信。

没错。

自从太子放开对他的监管之后,李道宗就经常会把太子这边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写信告诉远在长安的陛下。

李道宗是李世民最忠诚的小弟,几十年的感情,不是太子这边短短几乎话就能改变的。

只不过李道宗这才提笔写了一段话,就停下来了。

看了看自己信中的内容微微皱眉。

这番话下去,似乎感觉是在告诉陛下,太子立新政,好似有跟大唐分庭抗礼之嫌。

把纸张揉碎,想了好一阵后,李道宗这才重新开始写。

斟酌用词,尽量避免陛下那边可能会产生的误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