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

新罗王都,月城。

证据这等事情,其实最为简单的。

更何况新罗这边,本来就是真的打算叛乱。

“没想到我们白白准备了这么多,随便抓几个人一审问,这就齐全了。”

裴行俭有些感慨。

为了更好的完成太子所交代的任务,也是为了太子的名声。

师徒俩为此准备充分,还有大量的预案。

至少要保证新罗叛乱的事情,看起来是真实的。

谁曾想,这里还没开始用力呢。

这边自己就已经冒出来了。

“殿下没猜错,新罗果然是狼子野心。”

“他们从一开始,就想着背叛大唐。”

“那新罗女王跑到神武宫给殿下请罪,无非就是为了麻痹殿下。”

“现在来看,还是殿下棋高一着。”

苏定方淡淡的说道。

裴行俭符合点头:“只是如今,还需要好好安排下去,免得这些人狗急跳墙。”

苏定方冷哼一声:“他们没机会了。”

如今的新罗王都所有的防守点,都已经被唐军所掌控。

苏定方在次日,直接召开了新罗朝会。

大殿上,一众被抓起来的新罗官员,承认了勾结百济的罪行。

这个事情,还没牵连到新罗女王那边去。

苏定方也明白,如果在这个时候直接废掉新罗女王,很容易引发新罗整体的叛乱。

从某个方面说,这就相当于清君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所接受的。

消息很快传到了神武宫。

正月十五。

神武宫内。

李承乾把手中苏定方送来的文书,拿给金德曼看。

金德曼看完后,心惊胆战。

“殿下,这跟小王无关,都是这些逆臣暗中跟百济联络。”

只能是在第一时间撇清关系了。

现在金德曼有些后悔,自己跑来请罪。

这跟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

只是对于新罗来说,他们想错了大唐太子。

要知道在以往很多时候,中原王朝的皇帝,都很注重颜面,只要是能体现出谦卑,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原谅。

他们也是这么想大唐太子的。

可谁知大唐太子并不打算这么轻松揭过。

“孤当然知道跟你没关系,只是现在新罗的情况很糟糕啊。”

“看来还是需要好好的清理一下才行。”

“待会你便给新罗大臣们写个书信,告诉他们,让其好好配合,把这些细作,都给揪出来。”

“如此才能保障在攻打百济之时,不会被人所出卖。”

“善德女王,你说对吗?”

李承乾笑呵呵的问道,语气不容置疑。

到了这份上,金德曼已经只能符守听从了。

旁边金胜曼看到这一幕,满脸快意。

——

新罗完了。

在李承乾的授意下,原本只是查百济细作。

然而波及的层面,却随着调查越来越广。

不只是细作方面。

包括普通的刑事案件,苏定方也直接入手了。

一桩桩陈年旧案,都被牵扯出来。

新罗这等地方,尤其是女王当道的年代,多少龌龊事被掩埋。

贪污受贿,草菅人命,公权私用,横行霸市,诬陷忠臣等等。

王朝时代本来就是这样。

很多事情,一旦暴露在阳光下,能有几个坦荡的呢。

哪怕是能臣,当权力在手的时候,能说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律法来行事吗。

更何况,苏定方用的,还是大唐的律法。

一时间,新罗王都,满城风雨。

牢房都快住不下了。

几乎清一色的贵族,官员,都被抓了进去。

更为重要的是,都可谓证据确凿。

新罗朝会,人员凋零。

还能站在朝堂上的,也算是真正的清官了。

只是这人数吗,两个巴掌都能数过来。

而这些清官们也知道,新罗完了。

大唐太子在高丽搞的那一套,又用到了新罗这里。

他们千算万算,终究还是没能算过来。

可偏偏,证据律法摆在这里,谁还不能说个理由来。

当一卷卷案宗,送到神武宫善德女王金德曼手里时。

她感觉天都塌了,直接瘫软在了地上。

李承乾有些感叹。

朗朗乾坤,终是让新罗得见光明。

此时,新罗百姓,大声叫好。

多少人的冤屈,得以洗刷干净。

可一池子的污水,都被冲干净了,这池子,也跟着干涸了。

——

贞观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李承乾再次发布太子教令。

鉴于新罗官员凋零,特向大唐所有学子发召集令。

只要有功名在身者,皆可前来新罗入官。

对于大唐的学长们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时代了。

这个时代,读书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当官。

施展抱负,治理地方。

如今,太子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科举都不用怎么去争夺了,考个最为简单的功名,然后赶到高丽,新罗,直接就能走马上任。

还能有比现在更轻松踏入仕途的方式吗。

高丽跟新罗,加起来大大小小也是有两三百城池。

各级官员,全部算下来,少说也是上万人。

国子监的学子,感觉都要被太子掏空了。

可谁又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大唐通往高丽,新罗的路上,可谓是最为热闹,只要上路,不多时就能碰到大量同行的读书人。

这些人满怀期待,结伴而行。

寒窗苦读,谁不是为了今朝。

真正的终南捷径啊。

——

长安城。

李世民现在也有些哭笑不得。

太子这么召集学子,大唐学子闻风而动。

别说是离得近的北方了,南方士族这边的学子们,也是纷纷乘船而上,都跑去投奔太子了。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太子这一招,还真是厉害。”

“臣听说便是五姓七望的族内子弟们,都是大量前往辽东。”

长孙无忌很是感慨。

原本魏王党势力壮大,在大唐影响力飙升,太子那边,显然比之魏王难以争夺。

毕竟人在辽东,等于是把大唐境内拱手相让。

可谁知道,这么一搞,五姓七望的学子们也忍不住了。

毕竟大家都是读的圣贤书,为君分忧乃是本分。

哪怕是德高望重的族内长辈,也没有说可以拦着族中子弟晋升的道理。

这样一来,反倒是对五姓七望形成了打击。

大量的族内子弟外出,以至于对当地的影响力削弱。

却偏偏是大势所趋。

“确实有几分釜底抽薪的意思。”

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

这对于五姓七望的打击很大,往前当官,都是要搞投行卷的,把控了选官权,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晋升道路。

太子却另辟蹊径,把科举都给绕过去了。

但如今这局势,便是再有德学之人,也挑不出个理来。

这可是教化之功德。

大唐这边也没有办法给高丽,新罗提供这么多的官员过去,太子降低选官的门槛,亦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谁叫世家门阀垄断知识,提高书本售价,让天下读书人这么少了。

“只是太子这任命下的官员,是否稍微多了些。”

“按照如今太子对外的说法,高丽新罗之地,所需官员缺口,尚且有一万三千余人。”

“观我大唐,全国上下官员,也不过才七千余人。”

房玄龄开口说道。

后世西方经济学倡导‘小政府,大社会。’

唐朝这个版本,似乎非常符合。

李世民算得上史上最为精明的治国者之一,他让富人出钱养官,让地方出钱养兵,这样朝廷财政的支出,就变得很少,就有了‘小政府’的概念。

李渊开国之后,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在农业税方面,唐代的税收是取五十分之一,远低于西汉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则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

李世民即位后,当月就颁布诏令,把潼关以东的关卡全部停废,以让货物自由流通。

有唐一代,还停止了商税的课征。

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是一次很大的部门精简。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六百四十三人,全国仅七千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王朝了。

唐朝的官员按官职高低都可以领到一块“职份田”,此外还有永业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业田二顷。此外,则可以领到一份年薪。即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

就是对大户定向征收一步赋税,以此养官。

早在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就对天下的富商进行了一次资产清查,按资产多少定为三等——后来改成九等,并规定“每岁一造册,三年一造籍”。

在把人数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下诏书,容许长安七十多所衙门,每所可选“身能估贩、家足资财”的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就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实际上官府所出的公廨钱,仅仅只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李世民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虽然没征收商税,但这样的方法,也是变相从大商手里拿钱,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收取商税了。

只是现在,太子发布的教令,却直接招上万官员,这里头的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世民闻言,面色微微阴沉下来。

房玄龄的一句话,就让李世民想到了很多可能。

太子要在高丽,直接任命超过大唐全国上下,乃至于一倍的官员,难道只是为了更好的治理高丽,新罗吗。

按照现在这情况,是不是太子打下了百济之后,还会招更多的官员。

大唐的读书人,都跑去给太子当官了。

那么是不是太子随时都能组建,比大唐朝廷还要更多官员的朝廷出来。

这其中用意,可谓是居心难测啊。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这是要给太子添堵啊。

难怪。

如今五姓七望,都已经依附于魏王,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夫人又是五姓七望的嫡女,这个时候,哪怕是想撇清关系,也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时候,许多选择都是身不由己。

只是在这个事情上,长孙无忌也不知道怎么去说。

然而,魏征却站了出来。

“陛下,依臣所见,仅仅一万余官员,还是远远不够的。”

“高丽,新罗,百济,整个辽东一带,可能至少需要三万官员才够。”

魏征虽然也算是世家出身,但跟五姓七望不同,早就已经没落,完全是凭借自身才学上位。

况且其本性刚正不阿,更多的方面,还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出发。

如果不是这样,李世民也忍受不了魏征这么多年的劝谏了。

“魏卿说说,为何要这般多官员?”

李世民皱眉问道。

魏征解释道:“陛下,这高丽,新罗,百济,跟咱们大唐完全不同。”

“这些地方上的百姓,大多数说的都不是汉语,而大量的豪绅贵族,都被太子所审判了,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行教化之道。”

“咱们大唐的百姓,不说都能识字,但对于律法,也是知晓一二,因此无须太多官员,便能管辖过来。”

“可辽东不同啊,这边一个官员能做的事情,那边则需两三人才能做完。”

“况且越多的读书人去了,也能让大唐之文化,更快的传播于辽东大地,使其百姓归附。”

“所以,臣建议,咱们大唐境内,应该多多兴办学堂,以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如今竹纸廉价,拓印方便,正是兴盛我大唐之良时。”

魏征这么一说,李世民眉头顿时就舒展开来。

对于太子的行为,也就理解了。

也少了几分忌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