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骑砍 > 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

三国骑砍 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南中,诸葛亮抚定各部,执行预定计划,册封焦、雍、娄、爨、孟、量、毛、李、高、张、雷、吕这十二姓为侯,立八都尉戍守区,由十二姓轮流充任。

同时征集兵员南中夷兵……夷兵不论出身部族,一概采用田信岭南的过渡政策,被称之为汉僮,赐姓名。

岭南的政策过于激进,田信又有三江流域可以水运平叛,本人又武勇盖世,最能慑服蛮夷。

“蛮夷畏威不敬德行,今我留军寡少,恐不能济事,留军多则重赋。”

马谡诸葛亮庐中对弈,阐述自己的看法:“蛮夷崇尚气力,与巴人类同,征为军役,合乎其风俗,故得兵三万户,蛮夷不厌也。然其苦赋税,我军留少,南中税赋虽能自足,却无益北伐大业。”

“若是留军多,一则需成都转运,士民劳苦,南中生怨,且物力难积两岁用度,亦无益于北伐。”

运输条件艰难,留下的军队多了,南中赋税无法养活,还需要从成都方面调运,这样不利于成都这里积蓄北伐物资,还要劳烦汉、土民力进行转运,浪费生产力,还会让南中满意生出厌倦、离反之心。

至于军屯,南中地区开发并不深入,适合开发的细碎平地都已有主,唯有开辟梯田。

可梯田需要前期投入,以及不断维护,没有几年时间,是无法成功的。

现在北伐就在明年秋或后年秋,正是积蓄物资,休养民力的关键两年,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开发南中地区?

还不如把汉军尽数撤回,这次出兵已经是大胜,前后斩杀叛乱夷人近乎两万级,征兵户三万,这是三万汉僮兵,他们的家庭也要迁移到益州平原地区,编户齐民,加入生产。

杀戮叛军,树立了汉室威信,打击了南中叛离思想;平白得兵三万户,还册封十二姓、立八都尉,形成了有效统治;又确定了十二姓每年上缴的牛、马、漆、皮、羽、兵户的数额,这相当于征税。

前后一顿操作下来,十二姓相当于另类三恪,为了强化自身统治力和地位,他们会联合起来积极蚕食蛮夷部落,进而向朝廷进献物资,这相当于税赋。

这比一年前好了太多,光是征发的三万汉僮兵户,就值得大书特书。

仅仅十二姓每年需要上缴朝廷的兵户合起来就有六百户,为长期驱使十二姓蚕食蛮夷部族,又削弱十二姓打好了基础。

现在应该从南中抽身,把后续的事情交给十二姓、八都尉来处理。

朝廷坐享其成,在益州平原休养生息,为北伐大业做最后的休养。

如果效仿岭南,那益州就别想休养,会陷入战争泥沼中,物资根本无法积蓄。

这是马谡的意见,也是诸葛亮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岭南政策自有其特殊性,南中地区可没有三江流域,也没有田信那样的高机动、高效率平叛的战斗力。

没有第一时间为夏侯兰建立镇南将军幕府,并规划府兵驻屯区域,这就是南中实际问题与事前规划的不同。

十二姓,八都尉,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内部均衡;没必要再设立一个集权的镇南将军府。

当代人这个兵府是很好的,有积极效果;可三四代以后,十二姓会因为这个集权的兵府产生凝聚力,统合为一后,自然而然的会对中枢发起挑战。

这个挑战的方式有很多,叛乱是最笨的一种,总之各种挑战都不是好事情。

诸葛亮始终在犹豫:“幼常应知孝先本意,孝先欲为千年之计,是想一劳永逸解决南中悬疑。”

说着起身踱步活动身体,诸葛亮甩动手臂,如果一人独处的话,兴许还会来一套田信教授的健身操。

马谡也是面有难色:“丞相,陈公欲毕功于一役,此心我等皆知。可借用陈公一句话,此事要因地制宜才对。岭南与南中不同,想来陈公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北方士民悬于水火之中,亟需解救,我等实无心力与南中周旋。”

“非是不敬陈公,有心无力而已。若是陈公不满,谡愿亲往陈公处说明因果,解开误会。”

诸葛亮来回踱步,自有考虑在:“幼常,我所虑非是孝先不快,而是怕他失望。交州新附,府库空虚,竭尽交州物力,才疏通鸟道,使夏侯将军神兵天降,南中各部无不臣服。”

南中这么快平定,是因为交州这里已经有了出兵南中的行动力。

南中的豪强、酋长们,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只考虑北面的益州,现在还要考虑了东南方向的交州兵。

两面被围,这给了南中豪强很大的压力;也增加了诸葛亮与南中豪强谈判的底气,才能一举达成征兵户三万的壮举。

夏侯兰这三千人从交州投放到南中,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这个代价都算在田信头上。

是士家穷尽一切手段为夏侯兰开辟道路,提供后勤;这是应田信要求做的,士家已经达成任务,田信自然要回报士家。

十二姓封君、八都尉,已经是出兵南中前最完美的设想;现在已经达成,若更进一步设立南府,这会增加朝堂与十二姓的根源矛盾,导致原来的设想失去执行余地。

如果设立南府,还想兼顾十二姓的利益,那么就要放开十二姓掌控南府的渠道,让他们有机会掌控南府。

可这样的话,早晚必成祸害。

马谡站了起来,拱手揖拜:“丞相,世无两全法。还请丞相纳谡之策,陈公失望,自有谡在。”

“这与幼常无关,执政在我,也瞒不过孝先。”

诸葛亮止步,手中羽扇抬起指着马谡:“这样,幼常去请夏侯将军,此事由我来向夏侯将军说明。待北伐成功,我再向孝先赔罪。”

大家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但切入点不同。

如果自己能一剑将甲士腰斩,也能百步穿杨,奔走山地如履平地……或许也可以执行岭南的激进策略。

岭南的策略实在是太过激进,激进的令田信都有些控不住场面,这才愿意拿出岭南两万户税租,为朝廷分流一批江东降臣。

这伙降臣打野战、搞治理不怎么内行,可收拾蛮夷,去搞征服、兼并,几乎是当世一流。

岭南有这批江东降臣,加上湘军、日益壮大的汉僮仆从军、封君、士家,才能在一代人、两代人的时间里完成对土民的同化。

这个过程也不复杂,汉僮一词看似新鲜,不过还是姬周的国人、野人之间多了个过渡群体,算不得什么创举。

夏侯兰又不是多么功利的人,对南府掌控权并不执迷,何况南中又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就势离开,返回岭南也不算什么坏事。

一千四百里的鸟道征程,能走完,并保持建制战斗力……这已经是很大的功勋。

这个功勋不仅仅在于战功,更在于维持了朝廷对南中的威慑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