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大炎不良人 > 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鹿书院

大炎不良人 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鹿书院

作者:鬼缔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3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管孔弘毅这个人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杀人不过头点地,把人杀了就是,不管是直接拉到菜市口砍头,还是直接一刀斩之,都没有什么问题,儒家也不会说什么,可是,像不良人这样如此折磨、羞辱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那时候,大炎王朝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从乱世慢慢向安定王朝过渡,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安稳,是人心了。

要知道,孔弘毅可是当时第一个投降大炎王朝的人,虽然这种投降可能是诈降,但是,因为孔弘毅的选择,当时大炎王朝在攻打大秦王朝的时候,有多少人受到了影响,选择了投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孔弘毅是这群投降之人的领军人物,他虽然背叛了大秦王朝,可是,他却给大炎王朝带来了很多实际上的好处,还有一些看不到的好处。

这个时候,杀了孔弘毅,而且还是以如此残暴酷吏的手段杀死他,这让那群投降过来的人怎么看?

好,就算孔弘毅是大秦王朝混入大炎王朝的探子,可是,这毕竟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如果孔弘毅真的是大秦王朝的人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人唾弃的二五仔了,而是一个忍辱负重,响当当的人物了,这样的人不应该被敬重吗?

那些为孔弘毅说话的儒家子弟,除了是因为孔弘毅本人之外,更多的还是想到了自身。

乱世当用重典,可是,现在已经不是乱世了,人岂能轻易去杀,就算杀也不能如此去杀啊。

不管孔弘毅是不是真的是大秦王朝的人,他在大炎王朝的这段时间,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的,他直接或者间接杀死的大秦王朝的人可不少,于大炎王朝,孔弘毅是有大功劳的,而这样一个大功劳之人,却因为不良人拿出的几份文件,就被当成谋逆者给弄死了。

对于不良人拿出的证据,其真假无人可知,不良人在处死孔弘毅的时候,虽然是奉皇帝的旨意,可是,他们既没有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没有经过刑部、大理寺等三司会审,直接就把人在死牢里给弄死了。

可怕吗?

非常的可怕,孔弘毅虽然是大学士,可是,他确实太子少保,怎么也是从二品的官员,没有经过三司会审,直接就给弄死了,照这样看来,如果有一天皇帝想要弄死一个二品大员,或者一品大员,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

于情于理都不合,尽管不良人给出的理由是孔弘毅是敌国的奸细,是叛国者,可是,不走正常的程序,就这么把人弄死了,这让其他朝中大臣怎么想?

要知道,大炎王朝虽然是以武立国,可是,儒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大炎王朝当时百分之八十的文官,都是出自儒家。

除了文官之外,还有很多武将、言官等等都是出自儒家,当时大炎王朝的兵家、法家,几乎都是从儒家出来的。

可以这么说,大炎王朝除了一部分人是大炎王朝皇室的人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儒家的人,而儒家的势力可想而知,而面对这种情况,皇帝有自己的想法也正常。

不良人最初的出现,就是针对儒家的,而儒家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儿,所以在炎高祖驾崩之后,有不少儒家弟子主动退出庙堂,重新回到纵横书院教书。

既然儒家已经做出让步了,皇帝却还不放心,还弄出了一个不良人,你弄出来就弄出来吧,上来就对儒家的人动手,这是几个意思?

在孔弘毅的事情发生之后,皇室迎接了儒家一次剧烈的反扑,虽然当时的皇帝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然而,不良人还是继续存在着,并没有因此而被取缔。

在那之后,不良人又接连对儒家的人出过手,后来,可能是担心事情闹得太大,不良人才开始收手,转而去针对其他的势力,但是,也是从那个时候,儒家对不良人基本都没有什么好脸色。

近千年来,儒家弟子,或者说每一代的朝中大员,都无时无刻不想取缔不良人,让这群早就该死的人去死,可是,无论是哪位皇帝在位,都从来没有想过取缔不良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儒家弟子,甚至很多读书人都对不良人心存不满,或者说心存偏见。

从很早之前的针尖对芒麦,变成现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总之就是相看两相厌。

院中这四个人,显然都是儒家弟子,他们在知道刚才那三人,有两人是不良人之后,心情可想而知。

少女原本对那个身着儒衫,做儒家弟子打扮的少年郎还十分感兴趣,可是,在知道他居然不是儒家弟子,却做儒家弟子打扮,还跟不良人走的如此之近之后,顿时那点兴趣就烟消云散了,不但如此,她还开始下意识的厌恶那个少年了。

老者本来还想让少女再煮一壶茶,看到少女那蹙起的眉头,他就知道自己刚才不该说那句话的,不该告诉他们真相的,这不,说完之后,不但茶没得喝了,估计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少女都会不高兴。

一想到这儿,老者就有些无奈。

少女毕竟是年轻,什么事儿都放在脸上,可抱剑男子和看书男子却没有什么表情,除了起初微微有些错愕之外,更多的还是淡然。

看书男子看了看东院,又看了看心情不佳的少女,哑然一笑,知道茶是喝不成了,无茶有书也挺好,于是,他就继续拿起书看了起来。

至于抱剑男子,他还是那么慵懒的依靠在桂花树上,只是,眼神却变得冷冽起来,眼睛是不是的看向东院,隐隐的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因为许一凡他们一行人的到来,刚才还和谐的气氛,顿时变得不和谐起来,一时之间陷入了寂静当中,最后,还是老者率先转移了话题。

“致远,从兴安城传来的书看的怎么样了?觉得如何?”老者问道。

看书男子头也不抬的说道:“此书甚好,可惜,太少。”

说到这,看书男子抬起头,看着头顶绿意葱葱的桂花树,长叹一声,似乎对此很无奈。

“好书当是如此,甚好,甚好啊!”老者摸着下巴洁白的胡须,笑着说道。

看书男子点点头,说道:“真想见一见写书之人,如果能与其见上一面,也算了却心中一大事儿。”

“呵呵!有机会的!”老人附和着点头道。

这一行四人是白鹿书院的人,老者是白鹿书院的副院长,姓荀,荀德华,字优才!

荀德华今年已经六十有三了,其早年在纵横书院求学,学成归来之后,就参加了科举,从乡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金榜题名,最后殿试,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看荀德华的穿着朴素,你以为其家境贫寒?

不,你错了,荀德华是书香门第,从很早之前,他家族的人都入朝为官,进入纵横书院求学过,说是桃李满天下,也毫不为过,而荀家有祖训,官至三品需致仕,辞去一切官身,要么赋闲在家,要么去纵横书院任教,总之,就是到了三品之后,就辞官回家,每一代的荀家人都是如此,从无例外。

荀德华也是如此,他在年仅四十五岁的时候,就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妥妥的正三品的官职,可是,在其上任不到一年,他就突然上书致仕,说是身体有恙,恐难胜任,选择辞官归隐。

对于荀家那特殊的家规,历代皇帝都是知道的,虽然皇帝也曾经挽留过,但是,荀德华还是选择了致仕,无奈之下,皇帝只好应允。

荀德华致仕之后,先是回到了洛洲老家,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给蒙童启蒙,但是,很快白鹿书院的人就找上门来,让其到白鹿书院任教。

白鹿书院是儒家建立在洛洲的书院,历代的院长都是从纵横书院的一代大儒,而荀德华能够在四十来岁的年纪,就官至三品,其才华可想而知。

荀德华在思索一番之后,也就欣然答应了,进入了白鹿书院,成为了一名正儿八经的教书先生。

因为当过官,还在纵横书院待过,荀德华的见识很强,阅历十分的丰富,讲课授业也十分的风趣,导致很多学子都很喜欢这位荀先生。

荀德华在进入白鹿书院之后,教授了不少学子,也给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

当初,炎高帝在得知荀德华辞官之后,居然去白鹿书院教书,他还十分的生气,曾经想要下旨苛责一番,但是,自从荀德华去了白鹿书院之后,每年金榜题名的学子当中,白鹿书院的学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让炎高帝还是很欣慰的,而对荀德华的苛责之事就此不了了之了。

荀德华在白鹿书院任教十七年,近二十年的时间,给朝廷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当然,也给纵横书院送去了不少读书种子。

到了洛洲,你可以不知道刺史大人是谁,但是,你肯定听说过荀先生的名号,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就不是大炎人。

可能是年纪了,精力不济,也可能是教书教乏了,荀德华在六十岁之后,就很少在给学子授课,而是喜欢负笈游学,说是负笈游学,其实他也不可能真的背着一个书箱满天下跑,他也只是带着一两个学生,在洛洲、浦洲、汴洲等这些靠近洛洲的地方行走而已。

这一次,他就是带着两个年龄相差很大的两个学生,离开白鹿书院,离开洛洲,来到了汴洲游历。

看书男子姓宁,名致远,少女姓桂,名寒烟,至于那个抱剑男子,是少女的扈从。

宁致远今年三十有二,年龄虽然不大,也不小,却至今没有成家,都说三十而立,可宁致远却至今孑然一身,他二十年前就进入白鹿书院求学,在荀德华在白鹿书院教学之后,他就跟着荀德华,是荀德华最早的一批弟子。

其他的弟子在学业完成之后,就纷纷离开了书院,要么是选择科举,去当官了,要么是改行做了其他的行业,只有宁致远选择一直留在荀德华身边,一边听着荀德华授课解惑,一边照顾荀德华的饮食起居,既是学生,又算半个儿子。

如果荀德华的两个女儿不是早嫁为人妇了,估计,宁致远就要成为荀德华的女婿了,亲上加亲。

宁致远家境不错,人长得虽然不是多么的帅气,做事却十分的稳重,读书有很有天赋,如果去当官,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过,宁致远家中的兄弟众多,而他又不是嫡长子,从小因为其母亲的缘故,不是很受家人的待见,收到的重视和资源自然要比其他的兄弟少很多,对此,宁致远也不甚在意,而是专心做学问。

起初,他先是听荀德华授课解惑,后来,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经常在课堂上提问,而荀德华也不介意,每当宁致远提出问题之后,他都会一一解答,能解答的当场解答,不能解答的也会在之后找到答案之后,再进行详细的解答,总之,荀德华不会糊弄学生就是了。

最初的时候,宁致远表现的并不起眼,可是,随着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屡屡提问,自然引起了荀德华的注意,一来二去,宁致远就从一个普通的学子,变成了荀德华的嫡传弟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荀德华一年一年的老去,而宁致远一年一年的长大,他从一个学子慢慢的也成为了白鹿书院的一位授课先生,到了后来,荀德华的很多课都是宁致远去教授的,这在白鹿书院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不管是那些已经离开白鹿书院的弟子,还是刚刚进入白鹿书院的弟子,在看到荀德华的时候,要么喊一声宁师兄,要么称呼一声宁先生,总之,宁致远在白鹿书院的地位很高,随着这些年荀德华不怎么授课了,他的名声已经隐隐的要超过荀德华了。

荀德华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似乎读书人就是这样,不管心性如何,至少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是这样。

荀德华每年离开白鹿书院游历的时候,身边总会带着宁致远,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弟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他的学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是宁致远却始终跟着荀德华,真的是铁打的宁师兄,流水的小师弟。

少女桂寒烟是洛洲城本地一家名门之后,其父母都是儒家弟子,也曾经是白鹿书院的教书先生,可惜,到了她这一代,只有这么一个女儿。

之前,白鹿书院是不收女学生的,其实,不只是白鹿书院不收女学生,其他的书院也不收,唯一收女学生的也只有纵横书院,一般女子想要识文断字,只能请教书先生到家里进行授课。

桂寒烟情况特殊,她从小就在白鹿书院长大,虽然白鹿书院不收女学生,可是,在其父亲去世之后,荀德华知道之后,就将其收为了学生,唯一一个女学生。

桂寒烟性格恬静,这可能跟她的家教有关,此女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茶道上,很有造诣。

在白鹿书院的后山,也就是荀德华的住所所在的附近,有一小片茶园,这都是桂寒烟亲手栽植,亲手搭理的结果,茶园不大,不到一亩地,每年的茶叶不多,自然显得格外的珍贵,每年待到茶叶出来的时候,都有不少先生前来求茶,而桂寒烟也不小气,每个人都会送一些,只是不多而已,毕竟,茶叶就那么点儿,而好茶叶,尤其是头到茶更是少得可怜。

如果说茶树少,茶叶稀罕,那桂寒烟在茶道上的造诣,也是很多人羡慕不已的,而能喝到桂寒烟亲自煮的茶,那在白鹿书院可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不过,少女很少煮茶,偶尔煮茶,也是在闲暇之余,无意为之,毕竟,她平时也很忙的,每一个被称之为才子才女的人,都不是靠天赋吃饭的,而是靠着辛勤努力成就的,桂寒烟也不例外。

这一次,荀德华出门游历,除了带上了铁打的大师兄宁致远之外,还带上了唯一的女弟子。

一方面是带着桂寒烟出门长长见识,毕竟,在这个时代,交通不便,阶级分明,不是所有女子都可以像徐诗芷她们那样,随便出远门的。

另一方面,自然是嘴馋桂寒烟的茶叶了。

今年不知为何,后山的茶树产茶不多,桂寒烟为此费了不少心神,也没有弄到多少,自然也没有送人,包括她这个老师。

自从收了这小丫头为弟子之后,荀德华的嘴也被养刁了,习惯了喝学生煮的茶,别的喝不惯,这次出门就带上她一起来了。

他们之所以来到原阳县,入住百丈客栈,还是因为少女。

百丈客栈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桂树了,而少女也姓桂,自然要来这里下榻了,至于他们为何要来原阳县,还得从宁致远手里的书说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