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484章 徐泗鼓噪(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 第484章 徐泗鼓噪(万字大章)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轰隆——”

除夕前夜,在朱温脱甲割袍,王景崇难以决断的时候,淄青之地的平雷声,却好似要破开那厚重云层,令人心头震颤。

淄川城外,上万汉军将这座淄州治所围住三面,另有三万民夫挖掘投石,砍伐树木,修建各类攻城器械。

城外浩浩荡荡的场景,令守城的兖海军只能强忍心中不安,咬牙坚守城池。

“这已经是第十日了,韦宙那个猪犬的家伙是在洛阳当官对吧?”

“直娘贼,他守着这么坚固的城池,连一个月都坚持不到就被朱贼赶走了,如今城池被加固,反倒苦了我们!”

汉军阵前,几名别将、都尉忍不住开口谩骂,而身为讨击使的王式也倍感头疼。

但见远处的淄川城下充满了被烧毁的吕公车、盾车和云车,城墙根还有一个个大坑,而城墙则是凹凸不平,砖头断裂许多,但砖头内部仍旧还是砖头。

王式在皱眉,张延晖则是在对王建讨教:“王郎君,这淄川城恐怕还得攻打十数日吧?”

“十数日?”王建摇摇头,叹气道:“恐怕不止。”

王建用马鞭指着那淄川城说道:“这淄川虽然是淄州治所,但在安史之乱前倒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城池。”

“后来安史之乱,河南道百姓十不存三,这淄州则得益于后来李正己四代人经营而人口得以增加。”

“眼下虽说还未恢复到开元年间的人口,但州内二十余万百姓,足可称河南前列。”

“李氏四代人加筑淄川、益都等城,后来殿下崛起于陇西,这韦宙得知我军可以方术破城,又加筑城砖三重来加固淄川、益都二县。”

“正因如此,这也是平卢镇内唯二的两座砖城,自然难以攻打。”

“只是这韦宙守着坚城却被朱贼狼狈打跑,最后跑到洛阳投奔了殿下,倒是留下了这两个难题给我们。”

“我军强攻淄川、益都已有八日,耗火药三万余斤尚且无法将其攻下,想要将此城拿下,恐怕还需要不少时日。”

“况且葛从周此人善守,此前以寿春城就能在康承训数万大军下坚守近月,如今兵精粮足,更不好攻打了。”

王建自然知道张延晖的身份,故此对他十分恭敬,对其不解的地方也一一解释。

张延晖闻言,目光看向那依旧屹立不倒的淄川城墙,不免道:“为何不用穴攻?”

见他询问,王建摇头道:“这里河流太多,往下挖不到七尺便会涌出水来,这天气能把人冻出病来。”

“这穴攻之法,在河西、陇西、河东等地还算好用,在河南、河北、剑南、山南等处,就得挑季节,挑城池了。”

以火药包配合穴攻法,威力确实大,是汉军最喜欢用的攻城手段。

只是战术需要因地制宜,穴攻法在冬季的北方根本用不了。

这个时代人口少,又处于温暖期的尾巴,哪怕老天降雨不定,可地下水位却很高。

如河北、河南等地因为人口稀少,在不遭遇旱情的情况下,随便挖一两丈的水井就够三代人吃水了。

哪怕是远离河流的那些耕地,挖个四五丈也足够了。

大旱之下,百姓之所以不挖井取水来浇灌作物,主要还是挖井四丈就开始容易坍塌,而普通百姓又请不起水工帮忙挖掘,即便有钱挖掘,也出不起钱来修井砖,用不起陶圈。

四丈以上的井,在中原地区就已经算是深井了,大多都是富户才用得上的水井,更别提五丈以上的水井了。

“驾、驾、驾……”

忽的,远处快马疾驰而来,当着众人面来到王式面前翻身下马,双手呈上了军碟。

王式接过军碟看了眼,严肃的脸上终于略微舒展了些。

他将军碟传给王建、张延晖二人,对其吩咐道:“另派快马,将此军情送往益都城。”

王建接过军碟,随即与张延晖看了起来。

军碟内容是数日前李阳春率军进入天平,将朱温击退出郓州,并率大军分多路进攻兖州的消息。

“好!”

“如今我大军强攻兖州而去,定教这朱全忠讨不得好!”

二人脸上满是喜色,王式也颔首表示认可,但他并没有那么的乐观,所以他继续道:

“我军现在已经拿下登州、莱州和淄、青二州绝大部分,朱全忠手中只剩下兖州、密州、海州、沂州。”

“只要夺下兖州,南边感化军的曾元裕便知道该如何选择,届时攻下海州和沂州就容易多了。”

“只是如今需要担心的,主要还是北边的魏博、成德二镇。”

似乎为了响应王式的话,此时西边又有快马疾驰而来,且这次的快马没有了上次的从容,反而有些慌乱。

快马冲到王式他们面前,马蹄打滑,马背上的汉兵好不容易才驱使马匹稳住身形,随后翻身下马。

“王使君,魏博急报!”

快马的话,立马让三人脸上浮现动容之色,王式接过急报查看,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他抬头看向张延晖及王建,沉着脸色道:“魏博反了,韩君雄以镇兵三万南下攻打滑、濮,恐怕滑、濮二州已经遭受围攻,就是不知道李挈彪是如何布置了。”

“猪犬的魏博还真敢反?!”张延晖脸色难看。

“他们有什么不敢的?”王建同样脸色严肃,脑中思绪万千。

王式见状,目光看向二人道:“此处老夫率兵攻打即可,汝二人现在提领棣州五千兵马,以光图你为主帅,节制沧、德二州兵马,提防魏博入寇,更要提防成德。”

“末将领命!”听到自己终于有节制上万兵马的时候,王建原本的凝重,顿时转变为了欣喜。

毕竟齐鲁之地聚集了陈靖崇、安破胡、斛斯光、王式等人,哪怕不算他们,诸如马懿、高淮、王重荣他们的资历也都比他深。

驻守沧德二州这种差事,若是没有王式,肯定落不到他头上。

王建不敢耽误,与王式交谈细节过后,随即率领十数骑向北疾驰。

与此同时,南边正在围攻青州治所益都城的安破胡、陈靖崇也得到了消息。

斛斯光率领高淮、马懿前往攻打登莱,眼下抽不出身。

“这猪犬的魏博,倒是会挑时候。”

益都城外,一万五千汉军在三万民夫配合下,将城池围的水泄不通。

益都城的情况,与淄川城没有太大区别,水文丰富,不易在冬季穴攻爆破城墙。

安破胡与陈靖崇率王重荣、朱玫以盾车、火药强攻数日,尽管将砖墙炸得破破烂烂,却依旧没有露出夯土墙。

“攻打这种城池,只能用穴攻爆破,可如今我军无法快速攻下益都,起码要拖到来年二月。”

陈靖崇徐徐开口,对于张归霸、张归厚驻守的益都城,也是感到了十分棘手。

安破胡闻言,不免说道:“平卢四州粮草都在淄川和益都,斛斯都督即便已经拿下登莱二州,恐怕也没有太多粮草供给。”

“虽说直接从齐州运粮去攻打密州,沿途耗费甚大,但如今却也不得不这么做了。”

陈靖崇有些犹豫,但想到时间拖得越久,局势就越不利,他最终还是点头道:

“既是如此,那便从齐州运送粮草,先攻破密州,届时以斛斯光及李阳春夹击沂州、海州,朱全忠便只剩下投降这一条出路了。”

“不过此事必须禀告殿下,让殿下有所准备。”

齐州的三十多万石粮食,几乎代表了汉军在河南道所囤的七成军粮。

如今军粮消耗大,若是刘继隆要抽调此处粮食,却发现此处粮食不足,自然显得被动。

陈靖崇没有犹豫,下令鸣金收兵后,随即返回牙帐写了奏表,往洛阳城发去。

不过两日时间过去,在淄青二州包围葛从周、张归霸的王式、陈靖崇等人便又得到了来自兖州的捷报。

这份捷报不止送抵了淄青,也在正旦过后送抵了洛阳。

“噼里啪啦……”

“癸卯、阳春破全忠于泗水,全忠脱甲割袍而逃,我军俘甲五千四百七十二领,斩敌首七千五十二人,俘虏三千九百六十二人。”

“是役,天平镇内阵殁兵卒一千六十人,伤残四百二十二人。”

汉王府内,刘继隆坐在主位,听着耳边不时传来的爆竹声与陆龟蒙诵读捷报的声音,手富有节奏的在膝上轻拍起来。

待到陆龟蒙读完捷报,他这才缓缓睁开眼睛,而他眼前则是高进达、李商隐、萧溝、刘瞻、陆龟蒙、皮日休、韦庄等人。

“死伤一千五百人,杀俘敌军一万一千多,看着倒是不错,但此役郓州都尉张温指挥不力,折损兵马,挈彪将其贬为别将,那便如此安排吧。”

汉军此役的战损比看似不错,但实际上一万一千敌军中只有六千甲兵,其中还有五百多人逃入了泗水县内。

若是加上被俘的近一千多甲兵,那此役可以说是汉军以一千五百死伤,换了三千多兖海甲兵和四千多轻兵。

这样的战损,放在汉军历次战役中,算是比较难看的战损了,所以李阳春也没好意思请功。

尽管张温指挥失误时,李阳春还在宋州驻扎,但张温毕竟隶属天平。

他的指挥失误,李阳春这个天平节度使自然需要担责。

“滑、濮二州情况如何?”

刘继隆继续询问,高进达闻言则是作揖道:“郑尚书聚郑、滑二州一万五千兵马,已经于黄河南岸设防,与魏博镇兵马在此交锋。”

“此外,挈彪在攻入兖州前,便已经调曹州驻兵北上,如今濮州境内有八千兵马,黄河南岸共计二万三千兵马。”

“魏博虽说号称五万大军,但阵上却难以突破我军阵脚,郑尚书奏表朝廷,请节制濮州兵马,询问是否集结兵马,攻入魏博镇内。”

郑畋原本是被刘继隆调往宣武为大军筹措粮草和民夫的,结果魏博镇南下,刘继隆便让他北上节制三军去了。

眼下看来,郑畋在被关在临州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恐怕和王式学了不少兵法。

至少从奏表内容来说,郑畋把郑、滑二州防线守得固若金汤。

乐彦祯所谓的五万大军,迟迟难以突破防线。

“河南道民力尚未恢复,如今供给兖海战事,便已经动用了二十余万民夫。”

“若是再要征募民夫北上,必然会影响春耕,故此进军魏博之事,暂且搁置,以防守为主。”

“此外传令李阳春,对博州以袭扰为主,切不可攻城。”

刘继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郑畋的请令,毕竟魏博虽然野战拉跨,但在守城方面还是有一手的。

毕竟守不住城,魏博那八千牙兵的家产可就都没了,他们自然亡命。

眼下已经没有多余的兵马抽调,所以先讨平朱全忠,然后再集结兵马从三个方向夹击魏博才是正道。

“臣也不建议攻打魏博。”

刘瞻见到刘继隆表态,继而对刘继隆作揖道:“魏博反叛,成德、卢龙二镇固然会关注,但却不会因此与朝廷为敌。”

“可若是朝廷攻入魏博境内,那性质就大抵不同,三镇中,成德素以琅琊郡王王武俊“摧强扶弱”的理念来制衡河朔关系。”

“若是朝廷摆出覆灭魏博的态势,那成德镇必然会出兵,而卢龙镇内,哪怕有张允伸反对,但张公素等人也绝对会煽动诸州刺史,对我军发起进攻。”

“我军在义昌、义武的兵马不足,即便曹都督率军抵达,我军对河朔三镇沿边布置的兵力,也不过堪堪十万。”

“以十万兵马对付三镇十余万镇兵,恐怕难以收场……”

刘瞻对三镇的态度,还是延续了中唐以来的态度,觉得三镇会共进退,避免被朝廷逐一击破。

只是如今的三镇,早就没有了类似王武俊、张仲武、田承嗣、李宝臣那般人。

指望他们共进退,还不如指望高骈觉得自己年老而向刘继隆投降。

因此面对刘瞻的话,刘继隆也没有表露出保守的态度,反而肯定道:“三镇局面已有百年,吾自然要将其讨平。”

“眼下兵马尚未聚集,且兵马亦需要休整。”

“先讨平朱全忠,将义武、义成、天平、义昌、代北等处春耕忙碌结束后,待到收割夏粮,便可对三镇动兵了。”

刘继隆既然答应了张议潮要三年平定天下,他自然不会畏畏缩缩。

眼下已经是乾符二年,去年讨平了河东、大同、义武、义昌、天平五镇,今年就该讨平兖海、魏博、卢龙、成德四镇,收降淮南、感化二镇。

届时长江以北除高骈所掌握的江北七州外,其余尽属于他,便是时候开始谋划南征的事情了。

“殿下……”

忽的,堂外响起唱礼声,众人循声看去,但见身穿绿袍的三名官员带着一盘盘叠起来的文册站在门口。

“河东、大同、义武三镇的图籍送抵,殿下是否现在查阅?”

距离攻下三镇已经过去三个半月了,派往河东的崔恕,也终于将三镇的土地人口重新登记清楚。

刘继隆看向三人颔首道:“拿进来吧。”

三人闻言微微躬身表示行礼,接着将木盘端到了刘继隆桌案后离开。

刘继隆拿起文册开始翻阅,虽说文册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刘继隆可以留着晚上慢慢看,现在主要看看汇总即可。

简单翻阅后,刘继隆便直接对堂内群臣说道:“三镇的图籍已经重新登籍造册,河东、代北二镇有二十五万四千余户,一百二十六万余口,四百七十余万亩。”

“义武镇有四万余户,二十三万口,一百三十三万亩。”

刘继隆简单与众人说了个大概,继而接着说道:“如今河东道尽在朝廷手中,然户数不过四十七万户,口不过二百二十余万口。”

“回忆开元,河东六十六万户,三百九十万口,而今却不足昔年六成,可悲可叹。”

他这番话,不免让群臣都暗自感叹起来,不过他们感叹的不是河东道,而是属于河北道的义武镇。

要知道昔年义武治下足有十余万户,近八十万口百姓,而今竟然只剩二十三万了。

自安史之乱到如今百年,却依旧没有恢复曾经的人口,这也与唐廷不断抽调河北三镇兵马,加上河北素来不太平导致。

“如今朝廷治下八道,人口一千七百有余,却不足昔年河北、河南两道人口。”

“百姓如今额定赋税什二,未有政令而不得征收任何苛捐杂税,凡有发现者绞。”

刘继隆本以为关东人口不会少,结果现在他都打下大半个天下了,人口却只有一千七百万,其中数十万人口还是刘继隆收复关西数年增长所得。

按照眼下的情况,河北道顶多能弄出五百万口,甚至连五百万口都没有。

若是战事僵持,河北道的百姓死伤数量还会增加,而河北道百姓死伤太多,将会严重影响刘继隆后续对东北方向开发的计划。

不提渤海国,但至少辽东是要收复回来的,燕山北部的奚族和契丹人也需要解决。

总之刘继隆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汉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他得把萎缩的部分重新滋生回来,甚至要扩大才行。

这个计划需要很多人口,而刘继隆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将百姓负担降到最低,这样才能让人口滋生。

百姓的负担,大部分来源于苛捐杂税,而刘继隆并苛捐杂税入田税,摊丁入亩中,并给地方留足钱粮,这种情况下地方只要不遭遇波及数州的大灾,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所富余。

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设苛捐杂税的官吏,被绞死也是活该的。

反正关西还有十数万学子等着毕业后当官从吏,刘继隆也不怕牵扯太深。

若非天下尚未安定,他已经开始严抓严打了……

“若是无事,便都退下吧,义山留下。”

“臣(某)告退……”

刘继隆示意众人退下,高进达等人尽皆离去,只留下了李商隐。

李商隐留下后,他自觉坐到了左首位,距离刘继隆近些。

刘继隆看着他虽然五十九岁,却依旧神采奕奕的样子,也不免感叹起来。

他记得历史上李商隐似乎是四十多岁就抑郁不得志而病死,可如今不仅身居高位,还精神奕奕。

以他如今状态,恐怕不仅能见到自己开太平,还能见到自己治太平。

“关西官学,除陇右外,差不多可以都停罢招生了。”

刘继隆开口便让李商隐惊诧起来,而刘继隆也不避讳,直接拿出桌上关于河东的文册递给了李商隐。

李商隐起身接过,稍微翻看后便皱起了眉头。

虽说李商隐早年曾自称李唐宗室,但他家境却并不富裕,五服内亲戚更是少的可怜,所以刘继隆不用回避他。

“这是河东镇的图籍,河东镇内三百六十余万亩耕地,五成土地被世家豪强瓜分,剩余五成则由上百万口百姓平分。”

“如此情况,必须得做出改变,世家依仗的,无非就是天子需要他们帮着治理天下,但吾不用。”

“关西的那些学子数量如此之多,总不能让他们毕业后回乡种地,这天下的官吏之位,便是留给他们的。”

“朝廷每年耗费数百万贯培养他们,为的就是将来五年,而今也差不多了。”

“关西除陇右外官学,暂时停罢五年,五年后重新招募学子,然官学不再提供纸笔砚墨及饭食,只免费提供住宿。”

刘继隆的话,让李商隐明白了他的态度,但明白过后他却不免道:“若要做到公平,陇右也应该如此。”

“不然届时百姓尽数逃亡陇右,那……”

李商隐话音说到一半却停了下来,错愕看向刘继隆,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免道:“殿下是准备让百姓都往陇右去?”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说到底他就是在用免费教育来吸引贫苦的百姓。

这个时代读书,哪怕十分贫苦的情况下,每年也需要二十多贯来支撑,差不多是眼下四十亩地的产出。

普通百姓,自然读不起,哪怕之后朝廷重开官学,但纸笔砚墨和饭食还是得百姓自己掏钱,每年十贯总是需要的,是十几亩土地的产出。

学子读书,若是就读小学、大学,那便是十年,所需上百贯。

若是迁往陇右,便可省下上百贯钱。

李商隐明显也知道,但他忍不住皱眉道:“只是如此,能吸引到的百姓终归是少数。”

“嗯。”刘继隆颔首认可,但随即补充道:“但若是日后只要毕业的大学学子,便可参加科举,即便考不上也能担任吏员,走吏员一步步升迁为官员呢?”

李商隐坐不住了,刘继隆这种手段在当下来看,似乎完全是把官吏的位置当成筹码来吸引百姓。

以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官员,李商隐不敢想他们真的当官后会如何。

刘继隆看出了他的想法,故此说道:“平民子弟做官从吏是贪,世家豪强子弟做官从吏也是贪。”

“贪腐之人是杀不尽的,只能做到缝缝补补,等到已经无缝补的时候,大厦将倾也实属应该。”

能如刘继隆这种豁达讲述自己所创王朝覆灭的人并不多,李商隐看着他忍不住道:“殿下还真是有高祖之风……”

这个高祖,显然不是李渊。

对此刘继隆轻笑:“吾自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正如吾所说,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种办法。”

“朝廷丢失辽东多少年了?丢失南中、西域又多少年了?”

“这些地方需要人口,但等天下太平后,想要迁徙人口就只能强行迁徙。”

“强行迁徙的人口,始终会跑的,只有自己心甘情愿过去的人口,才能更好的留在当地。”

李商隐明白了,刘继隆追求的不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是收复失地,安定地方。

“有些事情,开始容易,收尾就难了。”

李商隐还是想劝劝刘继隆,可刘继隆却摇头道;“若是连疆域都守不住,还谈什么收尾呢?”

“河西尽做胡儿语的场景,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某不过是能说官话,便能得到敦煌王(张议潮)的不断拔擢。”

“那样的场景,某不想再看到了……”

刘继隆的言论,着实说动了李商隐,毕竟他在凉州数年,凉州起先几年说的都是吐蕃语,这点他十分清楚。

当时他在凉州办公时,甚至需要翻译才能知道下面人在说什么,可谓艰难。

明明都是同族,说的语言却不一样,甚至连生活习性和文化都相悖。

当时李商隐就在想,若是没有刘继隆横空出世,再过几十年,河西恐怕连会说官话的汉人都没有了。

“即便殿下愿意,可殿下的子孙后代能有殿下的气度和雅量吗?”

李商隐叹了口气,刘继隆却爽朗笑道;“某只管生前,至于身后事,只需要天下能维系太平就足够了。”

人亡政消这种事情,刘继隆早就做好准备了。

他的许多想法都与这个时代相悖,这注定了不可能有太多人理解自己。

说不定等自己死了没多久,自己的政令就都被罢黜了。

刘继隆倒也不伤感,只是笑道:“二十年平天下,二十年治太平,希望某能活到古稀之年,希望义山能活到鲐背之年吧。”

见刘继隆动不动就七十岁九十岁的说辞,李商隐原本还有些伤感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

他现在愈发怀疑,刘继隆压根不需要什么族谱证明,单他这个豁达的性格,简直与史书上的刘邦一模一样。

“此事臣先回去草拟个章程,不过关西的那些官员将领,恐怕会有非议,这点只能由殿下解决了。”

李商隐给刘继隆提了个醒,刘继隆则是笑呵呵的点头:“放心吧,某自有打算。”

见状,李商隐便也不再说什么,只是起身朝廷作揖,将文册放回桌上后转身离去。

在他走后,赵英便从耳房走出,来到刘继隆面前作揖。

“这段时间,这群人可曾老实?”

刘继隆侧目看向他,赵英则是恭敬回答:“萧溝、刘瞻等许多官员都相较老实,不过依旧有不少官员在妄图颠覆殿下。”

“呵呵……”刘继隆忍不住笑了,这群旧臣如果真的有这般手段,历史上也不至于被欺负成那个样子。

“不必管他们,暂且留着,只需要好好监视便可。”

“必要时刻,也可以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与那些地方世家豪强牵扯上。”

刘继隆话音落下,赵英便猜到了他的意图。

与其一家家的查抄,倒不如直接弄出个大案,把他们一锅端。

现在虽然还不是端掉他们的时候,但等刘继隆需要的时候,他们一个都逃不了。

“对了,将东川水师调往江陵,让耿明准备打造战船。”

“五千水师还是太少,扩军至两万吧。”

“此外临州的火炮如何了,是否已经铸造出来了?”

刘继隆抛出问题,赵英不假思索的点头:“三十门铜炮已经在运往代北的路上,不过火炮沉重,即便有殿下令人制作的炮车,每日也只能行进三十里,最少需要四个月才能运抵代北。”

由于铸炮技艺不足,倍径和炮壁暂时无法精进,故此火炮沉重,射程也不过四百步。

饶是如此,威力也比现在的投石机要大多了。

对于火炮的沉重,刘继隆倒也并没感到意外,毕竟数百年后的明清交际时,明军和清军的火炮,通常都需要耗费行军两三倍的时间才能运抵。

若是汉军从临州调往代北,起码需要五十天时间,火炮需要四个月也不奇怪。

“炮壁和倍径的问题,让临州的工匠尽快解决,若是解决不了,那就从十月开始铸造火炮,铸造的火炮都运往江陵,装备水师战船,让水师的水兵熟悉火炮。”

“是!”

见赵英应下,刘继隆稍微安了些心,因为他敢对张议潮说三年平定天下的前提就是火炮。

只要能在江北击破高骈主力,随后再击败高骈的长江水师,整个江南想要平定就不会太难。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让赵英退了下去,堂内只剩下了他翻阅文册的声音。

在他做好准备的同时,被李阳春打得脱甲割袍的朱温却已经仗着军马马速足够快,直接逃往了沂州的临沂。

临沂这个地方位于兖州、密州、海中的中心,且有五莲山作为东侧屏障,沂蒙山和尼山山脉为西侧屏障,北边有穆陵关、沐水作为屏障。

整体除了南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外,地势可谓十分不错。

但正因如此,朱温才会急匆匆撤回临沂。

“直娘贼,现在大势已去,成德若是再不起兵,某兵败后就是他们兵败!”

此刻的朱温换了身锦袍,脸色难看的边走边骂。

谢瞳、朱存跟着他走入衙门,而朱珍则是被他留在了西边加筑蒙山与尼山之间的费县。

汉军想要南下,必须攻打蒙山与尼山之间的费县,只要加筑得当,让李阳春攻不进来,那他们就还有机会。

“如今我军死伤惨重,南边的曾元裕若是知道,必定会为了日后能在洛阳安稳而出兵攻打我们。”

“明公,不可不防……”

谢瞳看着朱温坐下,当即说出了眼下最关键的问题。

沂州和海州南边一马平川,曾元裕又能文能武,连黄巢都死在了他的手上,到时候他北上带兵来攻,肯定会牵制住兖海军大量兵力。

等李阳春休整好,大军肯定会从费县直插临沂而来。

这些事情,朱温都能想到,但问题摆在面前,他却没有解决的资本。

“葛郎和张郎被汉军包围在淄青足有十余日,虽说城中木柴粮草足够他们坚守半年,但如此也不是办法。”

“成德、昭义再不起兵,仅凭我们和魏博,肯定无法阻挡汉军攻势。”

“沂州、海州、密州虽有两万兵马,但其中着甲者只有八千,其中三千白甲兵调往了费县,三千皮甲兵调往了穆陵关,如今城内能调用的只有两千白甲军。”

“若是曾元裕再来攻,兵马定不少于万人,届时我军必然危急。”

朱存也有些着急,朱温听后不免狂躁的拍案起身,来回渡步。

见朱温如此焦急,谢瞳也站在原地,不断想着办法。

片刻后,不等他们想出办法,却见列校走入衙门,急匆匆走来朝他们作揖。

“节帅,海州发现感化军越境北上,足有上万兵马。”

“直娘贼!”

朱温听后不用多想,就知道是曾元裕已经得知了他兵败兖州的事情,准备来趁火打劫,向刘继隆表明态度。

两千对一万,朱温还没有这么自信,所以他询问道:“领兵之人是谁,去探个清楚!”

“是!”列校连忙退下,而堂内气氛也十分凝重。

片刻后,朱温兴许是有些受不了,故此起身离开了正堂。

在他走后,谢瞳与朱存也坐不下去,先后离去。

翌日清晨,等谢瞳与朱存赶来,朱温已经坐在了堂内,但他显然没睡,整个人透露出一股颓靡之气。

“明公……”

二人行礼,朱温则是看向桌上的军碟:“曾元裕派时溥为将,领兵一万自下邳往临沂攻来,距离临沂不过百里。”

“眼下城内只有两千白甲兵,某准备撤回费县白甲兵,以五千之数对阵时溥一万兵马。”

感化军的实力,朱温还是大概清楚的,自己以五千白甲兵对阵,未必会输,但李阳春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攻打费县的机会。

因此击败时溥后,他就得继续和李阳春在临沂对峙了。

谢瞳走上前来,接过军碟后看了看,随后递给朱存,沉默不语。

朱存则是接过翻看,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等他把军碟放回去,这时谢瞳突然道:“明公,徐泗百姓素来骄纵,尽管昔年王式讨平银刀军,后又被康承训诛杀泰山之中,但徐泗风气如此,牙兵骄悍自为常态。”

“若是明公书信向时溥阐明时局,某以为时溥必然不会北上。”

谢瞳的建议,顿时让朱温眼前一亮。

徐泗的风气,他这个在萧县生活了多年的人可是十分清楚。

哪怕银刀军被平定,可风气在那摆在,招募的兵卒肯定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只要通晓厉害,说不定还能策反时溥。

想到这里,朱温起身来回渡步,不多时便有了主意。

他连忙走向书桌,提笔开始书写手书,陈明利害,随后将书信交给了谢瞳。

“这封信,必须送到时溥手中。”

“是,某亲自前往。”谢瞳太熟悉朱温了,朱温刚才的表现,显然是知道了如何应对眼下困局。

他不敢怠慢,连忙走出衙门,亲自带着几名兵卒向南边疾驰而去。

赶在黄昏前,谢瞳便遭遇了兖海军的塘骑,而此时时溥的兵马已经距离临沂不过六十里了。

原本时溥是不想接见谢瞳的,但想了想还是将他召入了帐内,并唤来了军中的牙将、列校们,以免曾元裕事后怀疑自己。

在时溥的授意下,很快军中牙将列校们便将牙帐站满,帐外也横列了数百兵卒,显然要给兖海军的信使一个下马威。

只是谢瞳并未表露惧怕,而是拿着书信走入帐内,双手呈上:“某家节帅听闻时兵马使即将遭难,特来献计解围。”

“哈哈哈哈……”

谢瞳的话,很快让帐内的牙将、列校们笑作一团,时溥也笑得腹部酸痛,忍不住道:“朱贼死到临头,还敢叫嚣救某?”

“兵马使看过手书再笑也不迟。”谢瞳也不尴尬,依旧气定神闲的示意他打开书信。

时溥见他如此,心里也不免犯起了嘀咕,随后接过书信,将书信拆开翻看了起来。

时间过得很慢,但时溥的脸色却在翻看信中内容时,不断变幻。

“砰!”

忽的,时溥突然起身,表情不善的将手搭在腰间鄣刀刀柄上:“朱贼莫不是以为如此便能欺某?”

“是否欺骗,想必兵马使心里比谁都清楚。”

谢瞳毫不畏惧,甚至挺起胸膛:“届时曾节帅与时兵马使的富贵是保住了,但诸位的富贵就难说了!!”

他故意拔高声音,让四周将校们升起好奇之心,四周将校纷纷看向时溥:“时郎君,信中写了什么?”

“没错,拿给某等看看!”

“来个识字的,上去读读这信中内容!”

不等时溥拒绝,当即便有列校上前拿起了被时溥丢在地上的信纸,大声读了出来。

其实朱温没有说什么,他只是将刘继隆对关东藩镇将校的态度和处置给写了出来。

“曾节帅与时兵马使倒是好算盘,届时我军覆灭,汝等以军功入朝,谋得职官身份,而在座诸位牙将则拿个散官打发,至于其他的列校嘛……啧啧!”

“狗鼠的家伙,莫要挑拨!”

时溥发怒,正准备冲上前去,听着不对的列校们纷纷挡在了谢瞳面前。

“直娘贼的时溥,瞧你是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本以为与弟兄们耍的高兴,却不想你耍着弟兄们玩!!”

列校们满脸怒气,手纷纷搭在刀柄上,牙将们则是站到角落,生怕自己被波及。

时溥见状,本想对外叫嚷,却不想有列校道:“直娘贼,帐外弟兄把这围起来,曾元裕这厮准备投降朝廷,把某等作价猪犬卖了,赶回家种地去!”

几名列校对外叫嚷,顿时便让聚集时溥帐外的牙兵们好奇围了过来。

时溥见状连忙道:“莫要听此人挑拨!”

“狗屁!”一名列校打断他,直接拔刀指向他道:“若非此人,某等还什么都不知道!”

“狗鼠的家伙,现在你若说你什么都不知道,某便用刀刨开你胸口看看你这厮是否黑心!”

时溥毫不怀疑这群人敢这么干,毕竟徐泗风气自几十年前开始,便是如此。

“诸位皆有功劳,定不会被苛待,故此莫要被此僚蛊惑!”

时溥没想到这群人被谢瞳三言两语就给煽动了起来,他在解释,却不想谢瞳火上浇油。

“时兵马使若想自证清白,那岂不简单?”

“某家节帅愿意调拨两万石粮食给时兵马使,兵马使可带兵返回徐州质问曾节帅。”

谢瞳的话,顿时激起千层了:“汝若不敢,便是同谋,某等今日便替天行道!”

“没错!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替天行道!”

众人鼓噪的声音,让时溥进退两难。

他自然知道曾元裕的计划,但他心底确实也有怨言,觉得感化军实力不弱,没有必要向刘继隆委曲求全。

只是现在局面摆在这里,他如果不带兵回去,肯定会被乱刀砍死。

想到这里,他只能硬着头皮道:“诸位若是不信,某便带你们回徐州质问节帅!”

果然,时溥答应做领头羊后,牙校们顿时便不再鼓噪,而时溥也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冷汗,冷眼看向谢瞳。

谢瞳脸上虽然掩饰极好,却还是能看到几分得意之色。

时溥走向谢瞳,谢瞳脸色微变,但还是强装镇定。

“时兵马使迷途知返,某在此恭贺时兵马使。”

“少说废话!”时溥懒得与谢瞳胡诌,直接抓住他领子,拽到面前来。

“曾节帅高风亮节,对我等衣食酒肉均不缺,定不会做出卖我等的事情,身边必有小人蛊惑。”

“某只是带兵回去质问曾节帅,而非做出背主之事。”

“某大军来回耗费,均记在汝等头上,汝口中粮食不够,必须要五万石!”

谢瞳闻言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时溥宰了自己,于是笑着点头:“五万石,三日后便运抵。”

“滚吧!”时溥推开谢瞳,谢瞳则是整理了自己的袍服,随后朝时溥作揖后转身离去。

他挺胸走出营盘,上马后回头看了眼营盘,嘴角流露几分讥笑。

“眼下,头疼的人该变成曾元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