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311章 引狼入室

归义非唐 第311章 引狼入室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看来他是想对回鹘残部动手,不然之前迁徙的那两千多汉口也足够他在西州站稳脚跟了。”

七月末,在朝野因为陇右事情各方打探的时候,前往兰州的刘继隆却才刚刚返回狄道城。

与此同时,西州的轻骑也将张淮深的手书送到了刘继隆手上。

面对张淮深请求迁徙人口的手书内容,刘继隆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卖他个面子。

不为别的,单说张淮深如果能在西州站稳脚跟,那陇右也能从丝路获取更多的财富。

与每年近百万贯的生意相比,些许人口倒也不算什么。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是得与张淮深好好讨论讨论西域的事情。

思绪到此,刘继隆便提笔写了封回信,内容主要是劝张淮深站稳局面,潜心发展。

这几年但凡有可迁徙的人口,他都会想办法迁往河西,帮助他在西域站稳脚跟。

此外,刘继隆也将朝廷废除九厘税的事情与张淮深说了个清楚。

自九厘税废除以来,加上诸道严防死守,涌入陇右的人口渐渐变少。

刘继隆可以通过贸易将人口迁徙河西,但他不可能迁徙自己治下的百姓前往西域。

一份信写完,刘继隆吹干墨迹,将其装入信封中,递给了面前的曹茂:

“我记得这几个月涌入犯事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对吧?”

“把这批人和这封信送往甘州,若是酒居延要出钱买,便每人收十贯即可。”

曹茂点头应下,转身便走出了衙门。

在他离开后不久,正堂外便又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刘继隆抬头看去,却见是崔恕匆匆赶来,隔着十几步便作揖道:

“节帅,西川监军杨复光到了盘堤县,说是要与您谈笔生意,希望来狄道城与您面谈。”

“杨复光?”刘继隆略微皱眉,他大概想到杨复光为何而来了。

“看来西川逃民变少的事情,与这崔铉和杨复光有关啊……”

刘继隆平静开口,崔恕也点头道:

“下官也是这么想的,而且王思奉、刘英谚等人也曾写信传来,说是西川这半个月以来,增加了巡边的兵马。”

崔恕的话,让刘继隆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上次这杨复光来买挽马,我记得只买了一万匹对吧?”

“是……”

眼见崔恕点头,刘继隆继续说道:“那崔铉在西川募兵三万,如今也练兵大半年了。”

“西川虽然人口众多,但畜力却不算多。”

“此前就任西川节度使的那些官员,大多都与我们有贸易往来,基本都在贸易马匹。”

“这崔铉如今把边境卡的那么死,恐怕是要效仿昔年白敏中,以口马流民与我交换马匹……”

崔恕闻言眉头紧皱,脸色浮现不满:“节帅,要不要继续效仿当初,想办法把这崔铉调走?”

“不必!”刘继隆摇头否决了他的想法,同时解释说道:

“昔年我出手对付白敏中,是因为白敏中这厮又想要马匹,又不想壮大我们,每每在口马贸易上针对我们。”

“白敏中在任时,每年涌入陇右的人口并不多,所以我才拥挤将他调走。”

“崔铉与白敏中不同,若是崔铉能被我们拉拢,那即便用马匹交易流民也未尝不可。”

相比较白敏中,崔铉无疑好对付多了,而且贪念也更重。

刘继隆不怕崔铉贪念重,就怕崔铉和白敏中一样有远见,处处钳制陇右发展。

若是能凭此贸易将崔铉牢牢绑在西川,让其为自己服务,那自己也就没有冒险入寇劫掠西川人口的必要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道:“告诉王思奉他们,派兵护送杨复光来狄道城,另外通知武州、宕州、岷州、临州等处矿场,别让杨复光知道火药的事情。”

“是!”崔恕不假思索的应下,随后退出衙门,将刘继隆的军令传往了各州。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派人传来了高进达,并命他将都护府内六司的文册汇总都带了过来。

不多时,刘继隆面前便摆满了文册,足足上百本。

这上百本文册,包含了陇右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耕地到茶叶、蜡烛、矿产到人口,各类产业情况都通过数据呈现在了刘继隆眼前。

随着时局安定下来,陇右牧场的牧群在不断壮大,说是牛羊百万也不为过。

那些无法驯化的黄牛,以及鄯廓洮叠松等五州的牦牛,基本都是用作肉牛贩卖。

至于那些驯化的黄牛,基本上都被都护府发给了百姓,而百姓则是在安定下来后,通过牛生牛来偿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火药的消耗不少,基本存不下什么硝石啊……”

刘继隆看着关于火药厂的文册,眉头微皱;高进达见状解释道:

“我们虽然也有硝石矿,但质量不如河西。”

“没有战事的时候,基本都靠与河西买卖。”

“如今火药消耗甚多,主要是因为开采矿石,修葺道路和堰堤的原因。”

“虽说每年存不下什么火药,但开采的金银铜铁等矿石却不少。”

高进达一边说着,一边为刘继隆翻找到了工司治下矿课的文册。

“按照上个月的产出,如今陇右每年能产出八千多两黄金,五万多万两白银和九十多万斤铜。”

“黄金和白银都存起来了,铜锭则是制成铜钱,每年能制钱近二十万贯。”

“除此之外,每年冶炼而成的铁料也在一百三十万斤左右,石炭在三百四十万斤左右。”

文册上的金银铜铁产量引人注目,可说在采矿技术上,如今的陇右正在直追几百年后的明清。

清代云南十几万矿工,硬是能挖出八百万斤铜,而今陇右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四万多矿工铁匠却实打实的养活了四万户人家,二十余万百姓。

“府库中积存了多少铁料和石炭?”

刘继隆忍不住询问高进达,高进达见状又翻出文册,向刘继隆汇报道:

“铁料积存的红线是五十万斤,余下的基本都交给王焘等人贩往各州了。”

“石炭积存的倒是不多,除了冶铁用到石炭和木炭外,百姓取暖也会用到石炭。”

刘继隆接过文册查看,仔细翻看后才发现府库内积存的金银数量已经不少了,折钱过后,起码能值三十万贯。

不过如今陇右掌握丝路贸易,而长安那群世家贵胄在香料上,可谓本钱十足。

“向长安贩卖香料的事情,如今还顺利吗?”

“顺利……”高进达高兴的笑道:

“这两年下来,进奏院的香料铺子只要开张,最名贵的那些香料都会被采买一空。”

“余下较为普通的香料,也都被长安城内的官员买的精光。”

“今年的香料才运抵长安不到两个月就售卖一空,还有您的话本也卖得极好。”

刘继隆本以为每年十几万斤的香料,足够让长安的那群世家贵胄掏空家底。

但事实证明,他还是太小看长安的那群世家贵胄了。

三十贯一两的龙脑香,这些贵胄一买就是好几斤,更别提其它的郁金香和黑沉香了。

若非西域经过吐蕃祸害而破败,加上丝路堵塞数十年不通,刘继隆都想弄个百万绢帛售卖西域了。

眼下每年三十万贯的商货,西域都才堪堪消化,更别提百万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叹息:

“与长安那群世家贵胄比起来,你我之流,还真是井底之蛙。”

“那倒是……”

高进达苦笑,他明白自家节帅是什么意思。

如今大唐遍布流民,不提落草为寇的,单说四处乞讨的,便不下百万之众。

龙脑香对于那些世家贵胄来说,不过是焚香文雅之物。

但一年下来,他们所用的龙脑香都足有数百斤之多。

若是将其折色为钱,拿去买粮赈济灾民的话,都足够百万流民吃整整一个月了。

世家斗富,庶族囤粮,百姓则流亡他处,沿街乞食,但求苟活……

好在这天下之中,还有陇右这样的地方。

这般想着,刘继隆回过神来,继续与高进对陇右的各项产业讨论起来。

哪些需要裁撤人手,哪些需要增加人手……

这些各种各样的杂事,都需要刘继隆耐心解决。

时间一点点过去,小半个月一晃而过。

待到七月末梢,西川的杨复光也在崔恕的带路下,小心翼翼的走入了陇右都护府正堂之中。

“刘节帅!”

杨复光隔着老远便开始作揖,刘继隆见状起身作揖回礼。

不多时,杨复光便走入正堂,同时对刘继隆外貌打量了起来。

尽管已经从自家堂兄那里了解到了刘继隆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近距离观察下,却还是觉得自家堂兄说的有些收敛了。

年近而立的刘继隆,看上去却和长安城内那些二十三四的探花郎一般大。

若非常年外出导致皮肤偏向古铜色,说是探花郎也不会有人怀疑。

“杨监军,请入座吧!”

刘继隆倒是没有如杨复光那样仔细打量,而是大概看了一眼,随后便伸出手来,示意其入座。

“节帅姿貌嶷然,某粗看之下,不免有些失礼,劳节帅勿怪。”

“无碍,监军先入座吧。”

杨复光先是一番夸赞,随后才缓缓入座。

待他与刘继隆入座后,他倒也不遮掩,反而是开门见山道:

“节帅,此次我北上,所为的不仅仅是马匹,还有粮食。”

面对杨复光的这番话,刘继隆倒是没有生气,而是颔首轻笑:“若是挽马,我军马场内倒是不少,但是粮食嘛……”

他顿了顿,不免调侃道:“西川天府之国,为天下粮仓,难不成是要与我买卖粮食?”

杨复光苦笑,他自然知道这是刘继隆在打趣,毕竟当初西川历任节度使在粮食和人口上,可没少阻拦刘继隆派人采买和迁徙。

“节帅说笑了,西川粮价便宜,已经是曾经的事情了。”

“自六月以来,陇右贩粮甚多,我西川临近陇右的几个州县粮价都因此回落。”

“得知此事,崔使相派下官前来采买粮食,不知道节帅是否愿意做这笔买卖?”

崔铉派杨复光来买粮,这倒是有些出乎刘继隆的预料。

毕竟陇右境内的羌水是通往东川和山南西道,而非通往西川。

陇右境内唯一通往西川的水路便是被世人误以为长江源头的岷江,而岷江在松州段难以通航。

既然不能通航,那就只能走陆路,但陆路运粮的成本也会随着距离而不断抬高。

王焘等人不是没想过把粮食贩往川南,但都因为人力物力而中止,只能将粮食贩往绵州、茂州。

若是继续往南贩卖,粮价必然要高出西川的粮食市价。

尽管不知道崔铉为什么要让杨复光来买粮食,但再过两个月就要收割秋粮了,到时候陇右市面会多出二百万石左右的粮食。

趁着这个机会,把粮食卖给崔铉,以此作为交换,让崔铉放流民北上倒也不错。

这般想着,刘继隆开口说道:“陇右人口不足而粮食丰富,若是崔使相愿意放流民北上开垦荒地,我倒是愿意贩卖粮食给崔使相。”

刘继隆率先开口,也不担心会因此而被杨复光掌握先机。

对此,杨复光心里略微诧异,但他此次过来,本就是要与刘继隆商量‘以人换物’的事情,因此倒也没有藏拙。

面对刘继隆的这番说辞,杨复光干脆也坦荡道:

“想来节帅也清楚,西川逃民日渐变少,主要是因为我西川派兵拦截的缘故。”

“不过此番作为,却并不是我家使相故意阻拦,只是朝廷有旨意,不得不遵循。”

杨复光把他和崔铉先摘了出去,但刘继隆并不答话,只是笑着与他对视。

杨复光倒是尝试与他对视,但面对刘继隆那眼里含笑的目光,他最终败下阵来,不得不说道:

“听闻陇右缺少移民,而我西川缺乏马匹与粮食。”

“若是节帅愿意送马匹与粮食进入西川,那我家使君必然投桃报李。”

相比较杨复恭,杨复光显得十分警惕,并没有说买卖或交换人口,只是解释了原因,并以‘投桃报李’四个字来暗示刘继隆。

只可惜刘继隆要的不是暗示,而是实际的人口。

“这是陇右的炒茶,虽然在外也能买到,但基本都是五年株的茶叶,而我这里的茶叶则是百年老株的茶叶,杨监军不如尝尝。”

刘继隆没有搭话,只是让杨复光品茶。

杨复光也不傻,他知道这是刘继隆不满他遮遮掩掩,因此他重新整理了一番思绪,接着举起茶杯抿了抿。

“确实是好茶!”杨复光放下茶杯,接着夸赞道:

“不仅茶叶完整,泡出来的茶汤也足够透亮,茶汤的先鲜后醇,层次十足。”

客套过后,杨复光决定拿出诚意,因此开口说道:

“龙州和绵州的眼线太多,只能走茂州和翼州,将人送往松州后交由节帅您们自己安排。”

“我们只选青壮,绝不选老弱,因此这价格兴许会高些。”

杨复光字字斟酌,说话同时,不断观察刘继隆表情,确定刘继隆没有不满后,他又接着说道:

“三个人换挽马一匹,或一个人换粮十石如何?”

“嗤……”刘继隆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来,而旁边陪同的高进达与崔恕也开始了压价。

“杨监军,这些百姓留在西川,你们也没有多余的钱粮安置,届时说不定还会生乱。”

“三石粮食,这都足够在西川的口马行买五个壮丁了。”

眼下流民遍地,人也就变得不值钱了。

十石粮食,这都足够一个人吃两年了,陇右自然不会以这种价格采买人口。

陇右粮食多不假,但这不代表陇右都护府的人是傻子。

“杨监军若是真心做买卖,那还是拿出诚心价吧。”

崔恕语气平淡,杨复光听后也不免汗颜,只能压价道:“五个人换挽马一匹,或一个人换八石粮食……如何?”

面对这个价格,高进达仍旧不满,因此他摇摇头道:“六个人换挽马一匹,一个人换粮食六石。”

“这未免太少了吧……”杨复光笑呵呵的与高进达打着商量。

高进达见状还想开口,刘继隆却适时开口唱白脸道:

“六个人换挽马一匹,一个人换七石粮食。”

话音落下,他看向杨复光:“如何?”

杨复光也知道三人是在变着法压价,但对于西川来说,能解决流民的事情,又不用花钱采买马匹和粮食,这笔买卖怎么谈都是赚的。

当年白敏中能被弹劾,主要还是北司当时不够团结,而自家阿耶与叔父权柄不大,帮不上忙。

如今自家阿耶和叔父权柄极重,只要他们不松口,即便是王内相也只能点头。

这般局面下,自然不用担心旁人弹劾。

想到这里,杨复光便作揖道:“如此的话,便卖节帅一个面子,以此价成交。”

“如此甚好。”刘继隆举起茶杯,与杨复光遥遥碰杯。

杨复光见状哑然失笑,但还是举起茶杯,与刘继隆隔空碰杯后将茶水饮下。

“传膳吧。”

刘继隆吩咐正堂外的兵卒,不多时便见一道道菜肴传入正堂之中。

买卖谈成,自然要招待酒肉。

虽说付钱买人不如过去两年花钱打点来的便宜,但却能把整个西川官员都绑上陇右这艘船。

日后西川若是有变,陇右想要入川也更为轻松,刘继隆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杨复光图刘继隆的资本,刘继隆图西川的盘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