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310章 各方态度

归义非唐 第310章 各方态度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宗会南下?”

“是的,听闻是王内相以犒军之命派遣其南下的。”

七月中旬,在李漼想着调查神策军的同时,西川嘉州城外的崔铉也得知了王宗实派遣王宗会南下的事情。

此刻的二人站在嘉州城西南的军营之中,此地不仅有崔铉招募的三万西川新军,更有被杨复光带着南下的万匹挽马。

杨复光是元宵时北上的,抵达临州时,刘继隆刚刚前往了兰州,因此完美错过。

他带着北上的那些钱货,基本都留在了陇右,交换回来的则是一万匹被骟过的挽马。

由于军队还在操训,挽马便被崔铉交给流民在军营四周开垦荒田。

崔铉这一手段,倒是让嘉州附近的流民都安定了下来。

不仅如此,附近几个州的流民也是先后来到嘉州定居。

只是在他心底,若非朝廷勒令诸道严查逃民,他是断然不会管这几万流民死活的。

不能驱赶流民去陇右,便只能想办法安置他们了。

正因如此,他才会将马军的挽马暂时交给流民开垦荒地。

只是这项政策才持续不过两个月,如今却听闻王宗会南下去寻找高骈去了。

王宗会此时可不比曾经了,如今的他虽然没有太大的官位,但他身后站着北司群宦的头头王宗实。

因此对于他的南下,崔铉还是需要关注关注的。

想到这里,崔铉目光看向杨复光,略带审视:“杨监军毕竟是北司的宦官,如今为本相通风报信,难道不怕被北司其他人检举吗?”

“呵呵……”杨复光轻笑出声,恭敬对崔铉说道:

“家父曾经说过,天下之事,皆为利益。”

“下官如今与使相共事,若是不能将西川经营好,日后北司也难有我拔擢之通道。”

他说的冠冕堂皇,但崔铉却清楚北司的事情可不是简单的利益问题。

杨复光身后站着杨玄阶、杨玄冀二人,即便是王宗会,也不敢轻易对付杨复光。

背靠两座大山的人,竟需要在剑南道论资排辈才能重返北司,担任高位。

显然,杨玄阶等人并不满意王宗实将杨复光下派的举动,而杨复光为自己报信,恐怕也是二人想要拉拢外援。

崔铉自然看不上这些宦官,但虚以委蛇又未尝不可。

这么想着,崔铉轻声笑道:“王宗会那边,老夫会派让人去打探消息的。”

“眼下当务之急,还是把新军操训得力,抓准时机将失地收复。”

“这是自然。”杨复光肯定道。

见他附和,崔铉转头看向牙门之外,尽管牙门是三进出的存在,但由于开间广大,所以能清楚看到牙门外的校场情况。

只见三万大军正在校场上操训,而崔铉看到的不过是操训队伍的冰山一角罢了。

“我军三万,挽马却不过万匹,若想要其展露神威,必然需要足够的挽马。”

“只是如今府库空虚,想要继续采买挽马,恐怕……”

崔铉若有所指,杨复光在心底皱眉,但面上却主动道:

“下官倒是有一手段,但此事若是暴露,使相恐怕要步昔日白相公后尘……”

“白敏中?”崔铉眉头微皱,顿时就想到了杨复光所说手段是什么。

他靠在椅子上,平复平复情绪后才说道:“你是让我效仿昔年白敏中以流民换马之举?”

当年白敏中被弹劾后调往江陵,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白敏中私底下用西川流民和刘继隆交换马匹。

这件事情爆发后,李忱便没再重用白敏中,直到新帝李漼继位,白敏中才得以调回长安。

想到这里,崔铉眉头微微皱起,接着说道:“如今流民遍地,不同昔年。”

“即便老夫派人严防死守,那流民却无孔不出,总能逃亡陇右。”

“这样的局面,即便老夫向刘继隆开口,恐怕他也不会愿意吧?”

崔铉以自己的视角来判断这件事,但杨复光听后却摇头道:

“流民在西川是负担,去了陇右就是赋税。”

“下官此次北上,发现陇右虽然人口众多,但依旧在将南边的百姓迁徙往北边,可见陇右依旧缺少人口。”

“只要加派‘文扶龙翼’等四州的巡边兵马,将流民阻拦在西川境内,届时再与刘继隆洽谈,想来刘继隆定然会愿意以马匹交换流民。”

杨复光提出了这个建议,但崔铉听后却有所顾忌:“若是如此,四州必然加派兵马,这恐怕不利于防守南境。”

眼见崔铉心动,杨复光继续道:“眼下南蛮遭受重创,短时间内,定然无法对西川发起袭扰。”

“若是我们能抓住机会,说不定能将境内流民妥善处理好,还能换得足够多的挽马。”

杨复光说出了“我们”,而这让崔铉十分意动。

如今他六十有五,入朝为相是不太可能了,卒于西川任上就是他的最好结局。

因此将西川经营好,便是他如今的当务之急……

想到这里,崔铉沉默片刻后才开口道:“此事便交给你了。”

“是!”杨复光连忙应下,随后缓缓退出了牙门之中。

在他离开的同时,长安南下的王宗会也渐渐走入东川境内。

上次牛头峡之战结束后,祐世隆率先撤回了朱提,而高骈也没有追击,而是就地在东安城休整。

待到杨酋庆将兵马撤回聘州后,高骈旋即留下蔺茹真将、张璘、王重任三人驻守前线,自己率先返回了僰道城。

王宗会南下抵达僰道城时,高骈也再度招募了七千流民子弟,将其编练为军。

七千东川新卒在僰道城外校场上操练,喊杀声不断。

王宗会与高骈并排站在校台上,扫视这七千新卒操训。

“这次大兄向至尊为你讨了好,至尊敕封你为蓟县开国侯,检校兵部尚书,食邑一千二百户。”

“除此之外,朝廷调拨钱二十万贯,绢十万随某南下,皆用于你东川犒军所需。”

王宗会侃侃而谈,但高骈十分清楚,这些东西的背后都有价码,价码就是他高骈必须忠心王宗实等人。

对此,高骈心里不屑,面上依旧表现得十分恭敬:“多谢少监,某必不会忘记内相之抬举!”

“嗯……”王宗会轻描淡写应下,沉吟片刻后询问道:“你这东川,有多少可用之兵?”

“三千精骑,步军一万五!”

高骈不假思索的回答,王宗会闻言颔首,片刻后继续问道:“近来庙堂上对陇右的争议,想来你也清楚。”

“某在此私下问问你,你是如何看待朝廷与陇右之关系的?”

庙堂上对陇右之事的争论,高骈向来关注,原因就在刘继隆身上。

正因如此,在王宗会开口后不久,高骈便整理了思绪,张口解答起来:

“刘继隆此人有人杰之表,年不到而立却行事老成。”

“其人胸有兵略,开阖如神,尝身先士卒、所向克捷,又有治才。”

“昔年陇右遭论恐热霍乱而残破,随后便见此人入主兰州,前后几年横扫群雄而占据陇右,如今又在松州、凉州各有布置,更是驱逐了河西群胡。”

“昔年某在陇右与之交兵时,便知晓此人雄才,野心不浅。”

“本以为此人蛰伏数年,便要一鸣惊人,振翅冲天。”

“倘若如此,即便其用兵如神,朝廷也能集结诸道兵马将其围剿驱逐。”

“然而自大中八年到如今,其人依旧蛰伏,可见其野心并非一般人所能相比。”

“某听闻他不断吸纳逃民,想来便是为日后起事做准备。”

“昔年陇右口不过十余万,其人便敢养兵万余,纵横边陲。”

“如今陇右治下民众多寡,朝廷鲜能知,然其兵众必不少五万。”

“若是朝廷真的要动兵围剿陇右,其后果恐不下昔年安史之乱……”

面对高骈的这番话,王宗会脸上不由动容,但他还是觉得高骈所说有些危言耸听了。

“安史之乱,恐怕不至于吧?”

王宗会忍不住打断,接着皱眉道:“那刘继隆能有史思明之勇?”

“可朝廷也没有李武穆、郭忠武……”

高骈幽幽一句话,立马让王宗会为之语塞,心里也不免对刘继隆愈发畏惧起来。

如今的大唐若是真能找出李光弼、郭子仪那般人物,也不至于被南蛮打到大渡河了。

若非出了个高骈和王式,恐怕安南和戎州都得丢失……

想到这里,王宗会忍不住开口道;“若是朝廷允你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你需要多少兵马和钱粮能讨平陇右?”

面对这个问题,高骈不由沉思起来。

尽管这个问题,他早就在心底盘算过无数次,但真到需要回答的时候,他却还是拿不定主意。

“若是如某麾下这般兵马,至少不能少于十万兵马,两年方能讨平刘继隆。”

“此外,刘继隆兴许会率领残部,走鄯廓二州逃往吐谷浑……”

高骈的回答令王宗会心里一紧,毕竟他很清楚十万兵马需要多少钱粮。

单从如今的西南战事来说,朝廷对付南蛮,不过动用了七万余众,并且还是各镇自己度支军饷,朝廷只是偶尔犒赏罢了。

哪怕如此,朝廷每年在西南所用钱粮都不下三百万。

若是朝廷征调各道兵马去讨击陇右,那自然要朝廷运转钱粮。

十万大军所需钱粮,一年下来最少要四百多万。

这么多钱粮,而且还需要维持两年,最后还不一定能讨平刘继隆。

想到这里,王宗会不免倒吸口凉气,而高骈也趁机说道:

“某此番谋划,还是在番贼与河西对陇右不予相助的情况。”

“若是番贼尚摩鄢及河西张淮深派兵驰援刘继隆,那战事恐怕要七八年才能结束。”

“眼下朝廷正在向南蛮动兵,某虽重创南蛮,然南蛮两三年内必然卷土重来。”

“如今局面,实在不宜节外生枝,劳请少监转告内相……”

面对陇右的事情,高骈还是十分慎重的。

甚至在他看来,若非河朔三镇容易在危机时沆瀣一气,成德、魏博二镇不足为虑,唯有幽州能如陇右这般麻烦。

思绪此间,高骈便安静下来等待王宗会的回答。

王宗会沉默片刻,末了才点头道:“此事,某会在之后与大兄说的。”

“时候不早了,某舟车劳顿也乏了,便不叨扰你了。”

话音落下,他向校台下走去,高骈则是派梁缵、鲁褥月二人护送王宗会前去休息。

瞧着他背影走远,高骈这才收回目光,将目光投向那七千新卒。

其实若是可以,他还真希望朝廷对陇右镇下手。

至少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必然要选拔有才之将,而他有自信胜任。

凭着讨平河陇的功绩,他最少能获爵郡王,甚至位极人臣。

哪怕战阵之上没办法击败刘继隆,他也能凭借朝廷那庞大的体量,一点点把陇右压死……

“该死的宦官!”

在高骈畅想之余,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咸宁宫中也传出了低呵之声。

偌大的咸宁宫,往日遍布殿上的宦官都消失不见,只剩下偏殿中的皇帝李漼,以及他所心爱的女儿,同昌公主李梅灵。

李漼压着脾气,手中拿着一本记录满诸多事情的文册。

“阿耶不要生气,把身体气坏了不值得。”

李梅灵安抚着自家阿耶,而身为她阿耶的李漼则是将文册丢在桌上,眉头紧锁。

“朕虽然想到了神策军有猫腻,却不想神策军竟然如此不堪用……”

“怪不得满朝文武都不认同朕要讨平陇右的想法,原来他们早就知道神策军的猫腻,但却无一人敢于告诉于朕!”

李漼拳头攥紧,脸上写满不甘。

当初他就好奇,自家阿耶在位时期也算太平,为何不敢对陇右的刘继隆下手。

现在明了一切之后,他才了解自家阿耶的想法。

想来自家阿耶是了解神策军虚实的,所以才没有贸然下旨讨平陇右。

这么想来,李漼也不免有些后怕。

倘若昔日没有裴休三人的阻拦,他要是真的下令讨平刘继隆,哪怕不是要被刘继隆打入关中,打入长安……

想到那个未曾谋面的刘继隆带兵进入长安,李漼心底就不免生出股无力感。

“阿耶,神策军虽然有许多虚额,但确实能拉出不少兵马来拱卫京畿。”

李梅灵安抚着李漼,但很快她脸上又浮现惆怅:“只是北衙六军除左右神武军外,其余均不堪用。”

“……”李漼的脸色更难看了,他没想到京畿之地养兵十余万,结果却都是虚额。

北司那群老杂毛,竟然拿着十几万虚额从朝廷这里不断索取钱粮。

十二万六千神策军,每年度支近四百万贯,而今却有人告诉他,所谓骁勇善战的神策军,竟然连三万在额都凑不出来。

李漼不傻,只是掌握的情报不多,双眼都被北司那群人蒙蔽了。

如今得知了情报,他立马就猜到了北司群宦是怎么利用神策军敛财的了。

普通的兵额直接吃空饷,官位则是留给北司各家子弟,让他们吃食邑和俸禄。

亏他即位时,面对王宗实“裁汰兵额”之举还略带感激,如今看来,无非就是他们少吸几口朝廷的血罢了。

“四百万贯……”

李漼在心底呢喃这笔钱粮,心都快滴出血来了。

解决神策军的虚额问题,他起码能省下三百多万贯。

拿着这三百多万贯,完全可以重新编练十万大军,届时哪个藩镇还敢对朝廷跳梁?

只可惜他没有收拾王宗实等人的手段,面对这般情况,也只能忍气吞声。

可他也清楚,朝廷若是继续这样下去,那大唐说不定会亡于他的儿孙手上。

想到这里,李漼心里有三分侥幸,七分无奈。

侥幸在于大唐不太可能亡在他的手上,无奈在于自己明知道这些事情,却无法改变。

“囡囡……”

李漼面露苦色,抬头看向自家不过十三岁的囡囡。

“阿耶,囡囡在这里。”李梅灵握住了李漼的手。

感受着手中温暖,李漼沉默许久后才缓缓说道:“此事你我父女知道便足够,你派出打探消息的那女子,便调来朕身边吧。”

李漼这话说的很明显,前一句用‘你我’,后一句用‘朕’。

前者是以父亲身份安慰,后者则是以皇帝身份来下令。

李梅灵闻言瞳孔紧缩,随后忍不住说道;“阿耶,那女子与我情……”

“此事不容争议!”

李漼打断了她的话,这也是李梅灵自出生来,第一次被李漼用如此冷冽的语气所教育。

沉默许久,李梅灵最终还是缓缓的点了下头:“儿臣知道了……”

听着‘儿臣’二字从李梅灵口中说出,李漼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受。

只是这件事十分重要,马虎不得半点。

“儿臣告退了……”

李梅灵低垂眼帘行礼,随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偏殿。

李漼望着她背影,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

待李梅灵彻底离开咸宁宫,被支开的田允也带着群宦走入咸宁宫。

“大家……”

田允走入偏殿,低眉顺眼的行礼。

李漼望着他,好似看到了他身后的王宗实。

尽管心里不是滋味,但李漼还是冷声说道:“派人去公主的宫中,把前些日子出宫采买话本的女婢尽数杖毙!”

“奴婢领命……”田允十分好奇,为什么皇帝会亲口下令处置几个宫女。

“此事你若不忙,便由你亲自操办吧。”

李漼补充了一句,而田允听后,心里顿时没了兴趣。

若是有什么秘密,他倒是还有兴趣去亲自监督,但如今皇帝都吩咐他去,显然不是什么大秘密。

“奴婢这就去办……”

田允嘴上应下,随后缓缓退出偏殿,但却并未亲自前往,而是派几名不知名的宦官前去办差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