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决堤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决堤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乾清宫的偏殿。

首辅洪承畴和阁老杨嗣昌、工部尚书王命璿正在向皇帝朱慎锥汇报黄河决堤的消息。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可同样也在这数千年中带来了无数灾难。

尤其是南宋时期,黄河夺淮入海,河道改变后,江淮地区一直受到黄河改道和泛滥的影响,几乎每过数十年就有黄河决堤的情况发生,而这种情况在万历后期越发频繁,尤其是天启年间因为西北叛乱流寇四起的缘故,导致河工无法保证,从而使得黄河多次决堤。

在原本历史上,崇祯十五年还有过一次大决堤的情况发生,但这一次并非天灾而是**。由于李自成围攻开封,久攻不下后主动挖开了河堤,把汹涌的黄河直接灌进了开封城,从而最终以这种方式拿下了开封,占据了中原。

虽然因为朱慎锥的缘故,这时空中李自成没能这么干,而且李自成早就死了,现在尸骨也不知埋在了哪里,所以开封的决堤情况并没发生,整个开封城眼下依旧好端端的呢。

但就算是这样,黄河决堤的情况依旧存在,就在前几日泗州到盱眙这一段发生了黄河大决堤的情况,黄河泛滥一下子就淹了好几个州府,受灾地区的大片房屋、良田被淹没,就连高邮那边也受到了影响,损失极其惨重。

“陛下,此次决堤主要是因为周桥闸、翟家坝几处被河水冲垮,从而造成大灾,内阁刚接到地方的奏报,初步统计凤阳府以东、淮安府以南和扬州府以北地区的三府七县受灾最为严重。”杨嗣昌的声音在偏殿中回响着,向皇帝汇报着具体情况,朱慎锥随手翻看着杨嗣昌带来的地方奏报,奏报中所写就是关于黄河决堤的事件,都是请求朝廷拨款善后,救治地方的内容。

“朕自当年监国时期就下令修缮河工,登基后还下过旨意,拨款让地方加固河防,以防范黄河,为何这一次决堤情况如此严重?”朱慎锥抬头朝着洪承畴和杨嗣昌望去,接着目光扫到了坐在下首处的工部尚书王命璿身上。

王命璿心中苦涩,作为工部尚书的他对于此事难咎其责,毕竟河工一事本就是工部负责,而他是工部的一把手,现在又出了如此大事。

起身,朝着皇帝行礼,王命璿道:“臣身为工部尚书,有负陛下所托,以至黄河决堤,臣请罪……。”

不等他话说完,朱慎锥摆手道:“现在不是在问你罪,你过错固然是有,但朕想要知道这次决堤的真正原因。这些年朝廷为治理黄河前后拨了不少银子吧?这些银子花在河道,按理说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可偏偏此次决堤却从周桥闸、翟家坝两处发生,这是为何?朕实在是疑惑不解,爱卿可否教朕?”

王命璿老脸通红,一时间无言以对。作为工部尚书他当然知道这些年朝廷在黄河上的花费有多少,何况皇帝问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周桥闸和翟家坝是位于泗州到盱眙这一带最重要的河工工程,可偏偏这一次决堤就发生在这里,而且决堤后所遭受的影响和受灾程度是数十年来都罕见的。

这一次决堤使得南直隶北部地区几乎淹了三分之一,三府七县受灾情况严重,冲垮的房屋和良田不计其数,受灾的百姓更是无法统计。

王命璿是万历朝的老臣,而且为官数十年间颇有口碑,他当过县令,也做过御史,巡按过广东,任过大理寺卿和刑部侍郎、尚书,无论是在地方做官还是在京任职,王命璿做了许多实事,是难得的名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年朱慎锥看重他的官声和能力,特意把已辞官回乡的王命璿招回京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

可以说王命璿是历史上大明后期极少数能做实事的官员,而且这几年他在工部尚书职务上干的也是兢兢业业,有口皆碑。要不是王命璿年龄太大了,之前内阁调整的时候朱慎锥就把他放进内阁任阁老了,原本想再用他两年的,谁知道临到这个时候居然出了黄河决提的大事。

王命璿为官清正,一生勤勉,但没想这一次黄河决堤的事让他身处现在这个状况。听到皇帝如此说,王命璿心中羞愧难当,当即朝着皇帝拜伏,请求去职,并以国法追究自己的责任。

朱慎锥暗叹,看着这位老臣颤巍巍地跪在自己面前,心里也不是滋味。

说实话,现在的朱慎锥心里很生气,毕竟出了如此大事,黄河决堤后地方受灾的情况实在太过严重。尤其是这些年朝廷一直没缺治理河工的银子,就算是朱慎锥刚刚登基时朝廷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依旧拨了银子治理黄河,毕竟朱慎锥自己很清楚,黄河问题困扰了中国上千年,尤其是自南宋后黄河夺淮入海后越发严重。

当年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元朝本身的问题外,黄河决堤导致大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大明建国后就多次治理黄河,加固河道,这才有了后来大明近两百年黄河好转的情况,可在万历后期开始,因为朝廷和地方的缘故,使得河道常年失修,黄河问题渐渐多了起来,等崇祯年后,大明财政爆发危机,内忧外患朝廷就连打仗的银子都没了,哪还有什么银子去治理黄河?如此一来,更使得黄河三天两头泛滥,地方受灾。

可问题朱慎锥无论是当初监国还是后来正式登基后,对于黄河的重视度何止提高了一个等级?为了治理黄河,朝廷可没少拨银子,这些年前前后后拨给河工的银子就有好几百万两了,可治理来治理去,居然治理出了这么一个结果,作为皇帝的朱慎锥心里怎能不生气?

“陛下,王大人身为工部尚书统筹全局,虽有责任但不能全归于王大人,毕竟王大人无法亲力亲为,把所有事做的面面俱到。何况王大人为官向来做事勤勉,清廉有加,对朝廷和陛下更是忠心耿耿,臣以为决堤一事还需严查具体情况追究主责人员,但这也不是主要的,现在关键在于如何救治地方,安抚百姓才是。”杨嗣昌见此连忙起身为王命璿求情。

首辅洪承畴也在一旁帮忙说话,提出这件事王命璿虽然有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而且现在已经出了事,关键是要善后不是追究责任,王命璿的人品和能力大家都是知道的,他这些年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也是一直勤勉有加,或许黄河决堤一事另有原因,为稳妥起见还是暂时把这件事放一放,等查明后再处置也不迟。

朱慎锥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件事关键责任不在王命璿,可作为工部尚书王命璿的领导责任还是跑不了的。但王命璿这位老臣向来官声不错,这些年做事勤勉也甚得他心,虽然在黄河这件事上犯了错误,说实话朱慎锥心里是不想直接处置他的。

毕竟一旦夺了王命璿的官职,罢免了他的工部尚书,那么工部就没合适的人可以执掌了。所以朱慎锥虽然心中因为黄河决堤一事生气,却没想过要严厉处置王命璿,现在洪承畴、杨嗣昌都为王命璿说话,朱慎锥心中轻叹了一声,也就顺水推舟,暂时把此事放下。

“起来吧,你年龄不小了,别动不动就跪,这身子骨还需多多留意才是。”说着,朱慎锥朝杨嗣昌微微点头,杨嗣昌连忙会意上前把王命璿从地上搀扶起来,坐到了一旁。

“杨嗣昌!”

“臣在!”

“黄河决堤一事,地方上奏要求朝廷救灾,你是户部尚书,你来说说,当拨多少钱粮救济合适?”

杨嗣昌心中叫苦,虽然之前早就有想过此事,可事到临头他还是被皇帝这句话问的难以回答。按理说,这些年朝廷的财政好了许多,相比之前崇祯朝时更是天壤之别。

眼下大明财政收入可不是崇祯朝能比的,当年崇祯朝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三百万到四百万两左右,这还要算上所谓的辽饷收入和其他加饷收入。这个收入相比魏忠贤的天启朝时期连一半都不到。

等到朱慎锥当天子后,对大明财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再加上外贸、边贸的迅猛发展,还有开矿、盐、茶的措施,再后来纸币和金银币的货币改革等等,大明的财政收入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短十年左右,大明的财政就有了好转,财政收入也不断上升,两年前大明财政收入就超过了两千万两的数额,眼下财政收入已达到了两千三百万之巨,一举超过了万历三十年的历史最高峰,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财政收入还在不断上升,随着财政的好转,作为户部尚书的杨嗣昌这两年的底气也足了不少。

可问题在于财政收入多了,这花钱的地方也多啊!从天启年到崇祯年这近二十年中,大明的天灾**实在是太多了,西北包括中原被流寇打得稀巴烂,辽东那边就更不用说,明军大半主力都填在了辽东,假如不是后来朱慎锥上位,弄不好大明现在已经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