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以退为进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以退为进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朱敏澄略有心动,心中琢磨此事的时候,在场的其他人同样先是露出了诧异的神色,可接着却都有些热切和期望。

作为宋王的属官,他们名义上虽是朝廷派给宋王的,按理说当的是大明的官。可问题在于宋王和大明本土的藩王不同,宋王的封地在海外,在新大陆,而并非大明,再加上外封藩王的是如今大明新的政策,宋王作为首批外封的藩王,皇帝给了他不少自治的权限,虽然有些话没明说,可实际上就是如此,从宋国在此建起后到现在,朝廷那边除在新京港甚至基地驻扎海军外,就是通过内务府和宋国沟通、贸易了,至于其他都甩手丢给了朱敏澄。

在这种情况下,宋王府的属官就同大明国内藩王的属官有着不同,他们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未来前景来看,都更算是朱敏澄的人。或者说,自从这些人跟随朱敏澄来到新大陆,白手起家建立宋国开始,就同朱敏澄一荣俱荣了,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宋国更有归属感。

假如朱敏澄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国王而并非藩王的话,那么宋国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样一来宋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不仅朱敏澄可直接称孤道寡成为宋国真正的国君,而他们这些属官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从而成为真正的一国之臣。

按照目前宋国府的结构,依旧还是大明藩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说直接限制住了宋国的发展,包括王府属官的前途。

以各人的官职来说,其中官职最高的现在是李定国,李定国眼下是护军之职,再加授定国将军。这个官职从品级来看已是正二品的武勋再加从二品的武职。

如在大明本土,李定国的级别可以担任副总兵(副将),直领一旅军队,假如运气好些,在战时直接任总兵也是有可能的。可关键在于李定国这个职务是宋王府的属官,这就直接限制了他的上限,他目前除了掌控宋王府的一千余护军外就没其他军权了,说白了李定国就等于宋王朱敏澄手下的侍卫头子,所做的基本都是负责朱敏澄安全的工作,充其量兼顾一下新京的治安罢了。

这样的活在大明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千户的身份,如果不是朱敏澄的缘故,李定国根本就拿不到现在这个品级,而且就算拥有了这样的品级,李定国实际的权力和地位也和他现在的品级不匹配,这是的的确确的。

就连李定国都是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孙镐是王府长史,品级是一个正五品文官。按照大明的官员级别,正五品的文官实际也不算低了,基本等同于通政使、少卿、詹事这些官职,或者地方上的知府、知州级别官员,这个品级的官员可以说是大明官员的中流砥柱,大部分拥有实权,假如政绩突出或者运气好的话,熬上几年直接升官入六部或者都察院等衙门是轻而易举的,或者京官外放为布政使、巡抚也有可能,再熬些资历,说不定还有进内阁的机会呢。

但问题在于王府长史的身份尴尬,名义上是朝廷官员,可实际上又是王府属官,这个官职通常很少有再进一步的机会,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一般来说,王府长史都是朝廷官员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基本失去了前途,这辈子就是在王府任职养老罢了,等到老了告老还乡,充其量看在多年的勤勉朝廷再给个恩典,以加一级官衔荣养。可假如王府那边出点什么事,长史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弄不好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就连长史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属官了。比如简鹄和崔琦,他们在朱敏澄手下一个负责工事,一个负责农事,算是宋王府举足轻重的官员,但他们实际的官职仅是审理正,这个官职的品级仅正六品,至于其他人就更低了,一般都在八品到九品,勉强挤进官员的行列。

和护军、长史一样,下面的各级官员的品级不高也就罢了,职权也是有限,这也是没办的事。谁让永乐年后大明的藩王被强力打压,导致藩王的属官权利大减,身份地位尴尬呢。

可现在简鹄突然提出让朱敏澄正式开府建牙,不再以普通藩王身份,而是以外封国君也就是诸侯身份正式设置衙门,任命官员对宋国进行有效统治,一旦这件事成了,那么在场所有人自然水涨船高,以他们目前在宋王府的身份地位,那么在场所有人未来全都是宋国的重臣,到时候掌控真正的实权,在这种情况下大明那边的官职对他们而言已不重要了。

宁为鸡首不为牛尾,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何况他们这些人既然已经跟着朱敏澄来到了新大陆,自然也清楚未来想出人头地也只能跟着朱敏澄混了。朱敏澄这个宋王的实权越大,也代表着他们未来的前途越是光明,这点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朱敏澄也察觉到了众人对此事的热切,看来不管是谁,这地位和权力的诱惑不是一般人能抗拒的。不过这也正常,别说这些属官了,就连朱敏澄自己也已动了心,假如真能做成这件事,那么不仅对自己好处多多,对于宋国未来的发展同样也是。

“此事甚大,必须得到朝廷的同意,尤其是陛下那边……。”朱敏澄虽然动心,可还是有些理智,他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可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假如没有大明那边允许和认可,自己来个先斩后奏说不定就会惹出麻烦,虽然朱敏澄觉得如果自己去奏折请求父皇同意此事大概率会成,可毕竟这不是小事,弄不好朝中会有人反对,一时间有些诧异起来。

“王爷,臣以为简大人说的有理,既然宋国孤悬海外,为我大明外藩而不是内藩,那么原本藩王制度就不合适宋国。再加上宋国目前特殊的情况,假如不尽快正式开府建牙,仅以之前制度维持,接下来许多事想做就难上加难了。”这时候崔琦起身表示赞同,同时提出了自己看法。

随着崔琦,接着其他人也逐一表态支持,建议朱敏澄尽快给朝廷去折子,请求大明那边同意此事。就连李定国也认为此事应当如此,一旦这件事做成了,那么接下来对宋国的管理就便利了许多,而他们这些人做事也不必束手束脚。

“长史如何看?”朱敏澄见到众人的态度后实际上已有了决断,可还是问了孙镐一句。

孙镐起身对朱敏澄行礼道:“臣以为此事王爷可先上折向陛下说明实际情况,提出我宋国问题和难处所在,请求朝廷协助设置官府派遣流官,但最终如何处置,决断当在陛下手中!”

朱敏澄微微一愣,瞬间就明白了孙镐的意思,笑着点头:“这倒也是,本王是大明的藩王,更是陛下的皇子,这件事的确需要由陛下来决断而非本王,长史提醒的对。”

朱敏澄不傻,孙镐一提醒他就明白过来了,假如直接上折说明自己的打算,恐怕以朝廷那些大佬们的做派能最终通过的可能性不大,倒不如以退为进,把困难直接丢给朝廷那边,让朝廷来帮宋国拿主意。

至于朝廷那边能拿什么主意?无非就是和大明本土藩王一样在地方设置州府,然后任命和派遣官员进行管理罢了。可如果这件事在大明自然是没问题的,可在万里之遥的新大陆,朝廷那边就要掂量一下了。

要知道朝廷的官员中除武将、勋贵外,文官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然后为官。

当了官后,一步步稳扎稳打,想办法努力升官,最终位极人臣才是正途,谁愿意好好的本土官员不当冒着风险跑到这边来当官的?除非是脑子进水了才会答应,要知道宋国的所在可比之前发配的岭南还远的很呢,离着大明何止千里?一旦任命到了宋国为官,等于这辈子全毁了,先不说水土不服日后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就算历尽千辛在宋国呆上十来年后能回到本土,上升的仕途也基本断绝,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直接在宋国设置官府根本不切实际,因为没人愿意来这里当官。朝廷的各级官员和朱敏澄手下的这些人可不同,李定国是降将,本就不受待见,而且他又是武将,虽然这些年武将地位略有提升,可毕竟相比文官还是有些区别,再加上朱敏澄是皇帝嫡子大明亲王,以这个身份强调李定国,李定国就算不愿意也只能调任宋王府。

至于孙镐就不用说了,他本就没经过科举,身上仅仅只有他的父亲孙承宗的恩荫罢了,从这点来说他担任王府长史算是特例,考虑到朱敏澄和孙承宗的缘故,朱慎锥破例同意了任命他为长史的请求,而且区区一个王府长史虽说品级不算低,可在朝廷官员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闲差罢了,一旦正式官员去王府当长史哪怕是品级上升了,仕途也不可能再有发展,没有人会主动愿意去干这个差事。

其他就更不用说了,简鹄和崔琦虽然都是文官,可他们进入宋王府之前品级不高,而且都属于官场上的边缘化人物,是那种姥姥不疼舅舅不亲,又没有背景的。

这种情况倒和永王的长史黄安有些类似,可如果朝廷正式在这设置官府,并派遣流官的话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再以一些低品级的小官来搪塞根本说不过去,而普通的中级官员那个不是人精?根本不可能会有人来。

考虑到这些情况,朝廷在新大陆设置官府的可能性极低,而宋国的问题又实实在在摆在那边,不解决又不可能。只要朱敏澄在上折的同时再给自己父皇去一封私信,另外再给皇后和太子也写封信,让她们在父皇那边吹吹风,替自己说些好话,只要朝廷不愿意在宋国设置官府的情况下,这件事说不定就办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