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协助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协助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既然身份大家都知道了,也就没必要继续掩饰了。

这一次南下朱敏澜为的就是通商口岸和海关之事特意跑一趟上海,卫家是松江府的世家大族,上海只是松江府下面的一个县,上海那边的情况卫家再了解不过了,而且其他一些事也都可从卫家处得知。

当即,朱敏澜就直接询问关于上海的一些情况,卫绪华作为卫家实际的当家人回答了太子的一些询问,同时也告知了目前上海的不少情况。

仔细听着,朱敏澜微微点头,卫家所说的一些消息他已知晓,但也有不少他所不知的情况,包括地方一些家族和士绅对上海设置通商口岸的态度等等,这些消息外人很难知道,哪怕锦衣卫本事再大也不可能调查如此清楚。

“这么说来,松江府当地的各家对上海的政策还是拥护的?”朱敏澜开口询问道。

“回殿下,基本就是如此。毕竟朝廷在上海设通商口岸,对于松江府而言好处不少,先不说这本就是一件利国利民好事,而且上海一旦开埠必然客商云集,给整个松江府带来巨大的变化。”

卫绪华告诉朱敏澜,整个松江府对朝廷这个政策还是很拥护的,毕竟松江府本就是盛产蚕丝和棉布,松江的棉布在大明都是出名的,早在宋元时期,松江纺织业就极其兴旺,等到大明开国后,松江更是织坊遍地,就算是普通人家家中也有纺纱机,等到黄道婆改良了织机后,松江棉布不仅产量大增,从质量方面同样也是首屈一指。

依靠着这个行业,松江府发家的家族不少,其中就包括卫家在内。不仅是松江府,就连比邻松江的苏州府同样也是如此,再加上江南的其他一些作坊和产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本地根本消化不了,只能依靠贸易外销。

以前通常是商人把这些产品通过陆路或者水路运往大明内地和北方城市进行销售,但这样商业模式销量有限,而且商人用这种方式进行销售成本也高,周转起来时间也长,虽能赚钱,却赚的都是辛苦钱,还带有一定风险,一旦发生什么意外货物被毁,普通商人甚至会马上倾家荡产。

仔细解释了这点后,卫绪华对朱敏澜道:“而今上海开埠,就能彻底改变之前松江府包括苏州府的商业情况,未来通过海贸销售,只需把货物运至上海装船出海即可。如此一来,不仅路程短,出货量大,还能卖上一个好价钱,如今大明谁不知海贸获利的丰厚?这样的好事谁会反对呢?”

说到这,卫绪华笑着指了指聂炽:“聂公子家就是苏州府的商贾之家,在下已听闻聂公子的兄长前不久已到了上海,正在筹办聂家在上海的商行。除去聂家外,还有其他各家也都在做这样的准备,不瞒太子,我卫家已同陆家早就谈妥了,两家合作对开埠一事肯定是支持的。”

聂炽起身行了一礼,表明了聂家对上海开埠的支持态度,并说明他这一次来松江府就是因为聂家准备在上海开设商行,未来商业重心向上海转移的打算。

点点头,朱敏澜想了想问道:“刚才说这些孤都听明白了,看来松江府和苏州府等地支持者不少。不过孤觉得,这事物终究有两面性,难不成就没有反对的?”

“这……。”卫绪华愣了下,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

要说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松江府的地头蛇,卫家当然知道有些内幕,而且大明虽然从开国到现在一大半的时间是禁海的,可实际上江南包括整个南方等地朝廷禁海,私下里出海走私贸易的从未断绝过。

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说实话卫家之前也这样干过,毕竟作为松江府的世家大族,卫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这些银子不挣,别人能做,卫家如何不能做?何况卫家还是勋贵之家呢,底子可比其他家族深厚多了。

不过自朝廷在北方正式开海贸后,卫家的这种行为就少了许多,卫家能在大明两百多年中屹立不倒,靠的可不是仅仅军功,卫家的政治敏锐性同样不差。尤其是卫家早在朝廷决定设置通商口岸,并且在上海开埠和设置海关后就敏锐察觉到了朝廷的用意,所以卫家果断减少甚至中止了这些走私的行为,转而着手准备在上海开埠后从正常渠道建立商路,从中大干一场了。

毕竟走私的获利虽然多,但有更好的正常出口渠道实际上也不比走私差。前者别看利益惊人,可付出代价和成本同样也高。走私行为需要打通各个关节,包括官场、地方还有其他方方面面,这些可不是白白来的,全要靠花银子通路和维持。

而且走私的规模通常不可能大,船只也基本都是些中等船和普通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数量有限。哪怕获利丰厚,从整体来看还是比不上大批量的直接出口。

“太子殿下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我卫家世代忠于朝廷,有什么不好说的?”正在卫绪华迟疑的时候,卫老爷子突然开口说了这么一句,卫绪华猛然醒悟过来。

“不瞒殿下,意见不同者固然也有,但以在微臣来看,反对者的确有,但这些人除少部分是地方士绅家族外,还牵涉到了一些官场的关系,反而世家大族却是不多。”

“这是为何?”朱敏澜好奇问道。

卫绪华道:“世家大族眼光都不差,而且这些家族能流传数百年甚至千年,基业深厚。如在之前,大明未开海时,私下出海自然都有,但而今情况不同,从实际来看已无必要。”

“仅以我卫家而言,我卫家在松江府就拥有织坊三十二处,各式纺机两千余,这还没算上依附我卫家的普通百姓,松江纺织繁荣,普通人家基本都有纺机,平日里农忙闲暇织布换取家用,或种桑养蚕以其获利,我卫家也会从这些人手中收购棉布、蚕丝等物,以补所需。”

“这还没算卫家的其他产业,除蚕丝、棉布外,卫家还拥有其他产业的工坊、商铺数十处,再加卫家的田地、地产等等。如在以前,许多商品需运至各地销售,可一旦上海开埠,其他暂且不提,仅蚕丝棉布等直接就可从上海出口售卖给欧罗巴人,不仅省却了之前路途消耗和成本,更能卖上一个好价钱,此外出货量也能大增。”

“如此一来,就算朝廷设置海关收取商税,对我卫家这样规模的大族而言非但没有坏处,反而好处不少,哪怕缴税后其获利也会高于之前。这样的话,为何还要冒风险呢?另外还有一点,上海开埠后,必然南北商户云集,上海又位于长江出海口,内陆商人也可沿江而下,直抵上海。如此一来,上海繁荣指日可待,这市面兴旺,土地价值大增,各家多多少少在上海都有地产,仅靠这些地产建商铺开酒楼甚至设置仓库、码头等等,就足以。”

停顿了下,卫绪华又道:“大族基本都是如此,但一些小商行和地方官吏就不一样了。前者的产业有限,规模不大,根本做不到大宗进出的程度,后者身份不同,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正常贸易获利实在不多,反而走私对于他们来讲更合适些……。”

微微皱起眉头,朱敏澜仔细琢磨着卫绪华这番话,片刻后他就反应过来了,卫绪华说的隐晦,但也说出了实情。换句话来说,世家大族和豪商手中掌握的人脉资源是普通商家不能比的,而且他们本就是地头蛇,上海开埠对于他们极其有利,无论是从货物售卖还是土地升值的角度来看,好处远大于坏处。

反而普通商户和一些士绅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资源少,也没这样强大的背景,再加上地方也就是官府那边的有些官员本就除了手上的权力外没有其他资源,两者结合各得所需,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走私的获利更大些,也能确保各自的本身利益在。

微微点头,朱敏澜也不得不感慨其中的关键是自己之前没想到的,而且这些情况同样实实在在。假如不是因为他的身份今天被卫家人认出来,仅以普通人的身份和卫家交往,卫家就算知道这些也绝不可能告诉他这些情况。

毕竟卫家虽是世家大族也是勋贵之家,可在官场和地方上同样要顾及一些关系,有些事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的好,纸一旦捅破了弄不好就会惹来麻烦,哪怕是卫家这样的家族也是如此,这也是刚才卫绪华的顾虑所在。

“殿下可否在卫家多住上几日?”这时候,卫老爷子突然开口询问。

朱敏澜笑道:“如是平日自然客随主便,不过孤身上还有差事,眼下已到松江离着上海近在咫尺,孤得去上海亲眼瞧瞧,等上海事必,回程时必然再来拜访老爷子。”

卫老爷子笑着摇头:“殿下误会老夫了,老夫想留殿下多住几日,是觉得殿下在卫府更合适些。”

“老爷子的意思是……?”

卫老爷子向朱敏澜行礼,随后对儿子卫绪华道:“你以我卫家的名义下帖,请华亭徐家、钱家、上海的徐家、陈家、顾家、陆家几位家主来我卫家一趟,时日就定在后日吧,就说你大哥去调任大理之事,在府中设宴招待,另外老夫多日不见各位家主,请他们来聚一聚,同时商讨一下上海事宜。”

说完,卫老爷子对朱敏澜笑问:“如此安排,殿下觉得如何?”

朱敏澜这才明白卫老爷子的打算,当即抚掌笑道:“既然如此,孤就听凭老爷子的安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