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零八章 南方问题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零八章 南方问题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洪承畴从宫中回到住处,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凝神想着事。

今天入宫面圣给他带来的意外实在是太多了,原本他以为这一次来京只是简单的述职而已,但没想到情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一开始和皇帝的谈话还算正常,可随着关于湖广的施政情况汇报完后,皇帝却问起了他的家事,接着就给了他父母莫大的恩典。

还没等洪承畴高兴呢,随后皇帝突然告诉他准备把他从湖广调任他处,这让洪承畴丝毫没有准备,等搞明白所谓的他处居然是闽浙的时候,洪承畴是惊讶万分。

不过洪承畴的反应很快,他虽是总督,可也是大明的臣子,皇帝让他去闽浙当总督,难不成他洪承畴直接说不愿去?这自然是不行的,所以洪承畴直接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而且表现出自己是“陛下的一块砖,陛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鲜明态度,这让朱慎锥极为满意。

当即朱慎锥就告诉洪承畴,让洪承畴这些日子在京师好好呆着,过几日朝廷的任命就会下来。等到任命一下,洪承畴也不用回湖广去了,直接去闽浙上任,从此以后他就是闽浙总督了。

就进了一趟宫,洪承畴的湖广总督就变成了闽浙总督,这让洪承畴意外之余也有些晕乎乎的。从宫中出来,回来的一路上,洪承畴的心情非常复杂,脑海中一直回想着面圣的整个经过,同时也在琢磨皇帝这样安排的深意。

实际对洪承畴来说,不管是湖广总督还是闽浙总督对于他来讲并无差别,无非都是相同的官职,从一个地方调任另一个地方当官罢了。而且去了闽浙,洪承畴还能回老家探望一下家人,新的闽浙总督衙门就设置在福州,洪承畴的家乡在泉州,福州离着泉州并不远,这样一来多年没能回家的洪承畴不仅能回家探望亲人甚至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居住,从而一家团圆。

这样的情况对洪承畴来说是好事,虽然洪承畴对自己如此离开湖广感觉突然,而且他在湖广的施政还没完成,湖广的许多事后续都没来得及做,这时候离开不能不说遗憾,可从他的心里来讲,还是倾向于去闽浙的,何况这种事洪承畴自己说了也不算,任命权可在朱慎锥的手中。

但这些只是旁支而已,洪承畴心里很清楚,朱慎锥之所以把他从湖广调任闽浙绝非表面那么简单,作为一个福建人,虽然这些年他在湖广任职,可对于福建包括浙江的情况也不是不了解,尤其之前江南案几乎席卷了大明整个官场,洪承畴哪能不清楚此事呢?再加上其他一些情况,虽然今天朱慎锥没有和他直说让他去闽浙的真正原因,可洪承畴依旧猜出了一二。

自视甚高的洪承畴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在他看来整个大明官员中自己的能力足以排到前三,而且对于他皇帝也是认可的,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把他放在湖广,这一次又特意把他调任闽浙了。

既然让自己去闽浙,皇帝的用意可想而知,绝非仅仅只是做一个总督这么简单的。

洪承畴就此想到了江南案之前浙江一地受南直隶的影响,还有被牵扯进江南案的浙江布政使这些事,他判断朱慎锥之所以让自己去闽浙,恐怕就和这件事有关,特意把浙江和福建两省进行合并,并设置总督衙门,就是为了削弱南直隶对江南的影响力。

这个可能性是极大的,毕竟大明开国以来朱元璋定都是在南京而不是现在的京师,现在的京师当年只是作为燕王朱棣的所在,是为大明北方的屏障要地。

而随着朱棣之后靖难之役战胜了朱允炆,从而入主了南京登基为帝后,朱棣就开始着手把京师所在从南搬到北边,并进行了实际准备。

朱棣在位时期,虽然京师依旧在南京,但已有移都的打算,而朱棣几次出兵蒙古都是以北边为重地的,不过等到朱棣驾崩时,大明的京师依旧还是南京,后来仁宗继位,这才以如今的京师作为行在,等到宣宗登基后,大明的政治中心才渐渐从南京转移到今天的京师,英宗时期,真正确定了如今大明的两京制度,原本的首都南京反而成了现在的南都。

因为这个缘故,南京的政治地位非常特殊,再加上南京还继续保留着等同于京师的六部衙门,如此一来南京对大明江南包括整个南方的影响力是极大的。

一直以来,大明的皇位坐镇京师,掌控天下,可实际上皇帝真正掌控的只是北方区域,而南方大部分区域名义上虽是由皇帝掌控,可实际上却是在南京六部的影响下。

这种政治格局是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也是大明所独有的。

表面看一南一北,便于对国家的管理,可实际上由于南京的存在使得大明南方在许多情况下已脱离了北方京师的控制,朝廷对于南方只有官员的任命权而管理权却在南京六部手中,可因为南方文官集团的强大和南方士绅的缘故,朝廷想直接控制南方有着一定难度,而且这两百多年来,南方的文官集团和士绅早就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了,表面虽还是大明的臣子,地方也是大明的地盘,可实际上他们才是大明南方的真正主人,反而作为大明皇帝,却很难把控南方的政治、经济包括军事各方面。

这也是大明的好几任皇帝多次插手南方,甚至用各种办法意图把南方收归皇帝掌控的主要原因。

其中正德皇帝当年就打算以宁王叛乱为由直接领兵南下,借着平叛的机会彻底整顿南方,甚至取消南京六部,直接由京师统领南京,解决掉南方游离中枢掌控之外的局面。

所以当宁王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师,正德皇帝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当即摩拳擦掌兴奋地嗷嗷叫。接着正德皇帝就以平叛的名义开始调集部队,甚至还不顾百官阻拦要御驾亲征,领兵南下。

可正德皇帝万万没想到宁王这么不堪一击,还没等他调集完军队开出京师呢,南边就传来消息,说王守仁已经三下五除二把宁王给解决了。宁王从叛乱到被王守仁击败包括被俘期间仅仅四十三天而已,这个消息传来,正德直接傻眼了,他气得破口大骂宁王居然如此不中用,堂堂大明亲王造反,而且如此大的声势,更拥有十万兵马,居然转眼间就被区区一个巡抚王守仁给干掉了。

不仅十万兵马飞灰湮灭,就连宁王本人也成了王守仁的俘虏,宁王之乱被平,这样一来正德皇帝就没了继续南下的理由,这直接就破坏了正德皇帝原本定下的计划,气得他火冒三丈。

这也是正德皇帝后来做出后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包括让人带话给王守仁,让他放掉宁王,非得自己领兵南下再抓宁王一次的真正原因。

这可不是正德皇帝耍小孩子脾气,更不是他昏庸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是正德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为了完成他的计划,面对当时的情况他只能耍这样的无赖,故意而为。而借着这个理由,正德皇帝依旧计划不改,带兵浩浩荡荡地南下,最后还故意在世人面前来了一场看似儿戏的“抓放宁王”之举,其中的深意却不为被后人所知罢了。

而且因为这件事,让正德皇帝对王守仁的感官极差,如果不是王守仁自作聪明,让宁王在南方多折腾些日子,等到自己大军直接南下,以平叛为由再战宁王,如此不仅能解决宁王的叛乱,还能借平叛的正当理由整顿江南,甚至废掉南京六部,从而把江南的所有权利全部收归中枢。

同时在收归权利期间,正德皇帝还能利用手中的军权好好整顿江南各省的卫所,加强中央对南方军权的控制,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旦做成了,那么他这个皇帝就能彻底扭转大明中期开始的皇权旁落,文官独大和地方势力和文官勾结的情况,可惜好好的算计却被王守仁给破坏了,哪怕王守仁的初意是为了大明和百姓做的这件事,可在正德皇帝来看,王守仁这样做是坏了他的大事。

所以王守仁虽然立下大功,甚至还开创了心学一派,能称得上大明一朝难得出世的“圣贤”,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以他的才学和能力进内阁完全没有问题,可偏偏王守仁不仅没能在内阁任职,甚至连中枢都没进去,在平定宁王叛乱后,王守仁直接被丢到了南京为官,直接远离了大明朝堂,而且还由于他平叛的“功绩”正德皇帝还特意给了王守仁伯爵的爵位,虽然以军功成为伯爵是难得赏赐,可问题自于王守仁是文官啊!以文官之身授爵成为勋贵一员,这等于直接断了王守仁未来的仕途,仅此一点王守仁就再也不可能进入中枢为官了。

从这点来看,这等于是正德皇帝对王守仁的报复,用这个手段直接诶绝了王守仁的仕途以表示内心的不满。

再之后,正德皇帝直接赖在南方不走,找着各种理由在南方各地晃悠着,表面上是游山玩水,可实际上却是找寻机会整顿南方,对南方官场和卫所下手,意图完成他南下的真正用意。

可惜正德皇帝却没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番作为让文官集团和南方士绅包括卫所的军官们担忧不已,促使这些人暗中联合起来,再加上朝堂上本就对正德所为不满的大佬们的默许,展开了对正德皇帝的一场阴谋。

这场阴谋最终导致正德皇帝在江苏清江浦莫名其妙地落水,而落水后原本身体强壮的正德皇帝因为服了太医的药后反而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回到京师后每况日下,甚至后来正德皇帝要求更换太医都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从而以离奇的原因最终驾崩,撒手离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