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 第 34 章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第 34 章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9 20:39: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都指挥使既然来了,就没打算走。

林海和韩琦也在,姜巡抚立即派人把按察使以及学政周励一起也请到这里来。

孙家以前祸害江南还算有点章法,都是比较有明确的针对性,打击面不那么让人难以忍受。这回不知道是不是让二位皇子钦差逼得手足失措,居然做回了老本行:此事一出简直是把要整个浙江官场一举掀翻,死也要拖着几个垫背的。

这也太狠了!

而且二位皇子如今也只是看看情况还没做什么啊。

可惜嘀咕抱怨全不顶事,关键是如何应对。

海贼侵扰上岸,本朝这类事并不太多,还多集中在粤州以南。在江浙沿海发生此事,真是圣上登基以来的头一次。

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事是谁做的。

孙家在前朝的时候便是有名的大海商。前朝末年,吏~治~败坏,贪腐横行,民不聊生。官兵拿不到饷银便干脆“客串”起了海匪,更有甚者,官~军~商~三者勾结,在海上抢完了不算,还要上岸继续抢……这种无本买卖老孙家也是做过的,还是熟手。

当然,在~太~祖爷坐稳龙椅,孙家子弟也登上朝堂之后,这种“无本的买卖”他们自己便主动洗手不干了。

在座的诸位真是没想过孙家,尤其是孙二……能这样丧心病狂的重操旧业……

不说几位正各怀心思,片刻后按察使与周励也到了。如此三司加学政悉数到齐,只多个韩琦,还是来介绍情况的。

按察使和周励两个消息自然灵通,刚刚知道海匪上岸劫掠,也是一脑门子的冷汗,急匆匆地往巡抚衙门这儿赶,可不就在半路上遇到了姜巡抚派来请他们的心腹。

韩琦趁着大人们都在,再次详细一下说了那位人证忽然死于大牢的前后种种,便极有眼色地告退。

留下巡抚三司加一个学政闭门议事。

姜巡抚是首辅的人,他这年纪入阁无望,但是任满回京得个六部堂官几无问题。二品致仕和一品致仕差别极大,不止是说话的分量,给儿孙的照应也全然不同。此事一出,若是应对有些瑕疵,他老人家的前程也就到此为止了。

因此将近六十的姜巡抚气得一连揪断了好几根胡子。

林海背后的硬靠山,是他的座师周大人。学政周励,又干脆是周大人的儿子。而六位阁老之中排位最靠后,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周大人跟首辅是……同乡。

因此在很多时候,首辅和周大人都在站在一块儿的。首辅本也有意在自己致仕后,把这一大摊子人脉转给周大人。

姜巡抚固然有点小心思,但总体而言也是很照顾林海和周励的。

至于按察使则是次辅的门生。话说回来,按察使虽然比林海大上将近十岁,可也是正值壮年便做到了从二品,背后座师、自己的家族以及姻亲们也都出过大力。

要是他因为孙二的疯癫举动,失了前程,不能说就此跟孙家势不两立,但结仇且会伺机落井下石那是必然的。

其实不用“要是”,现在他都有给孙二套麻袋,往海里丢的心思。

至于都指挥使……他的来头其实最大:他在圣上还是皇子的时候,便是圣上的亲卫队长之一。

作为一个真正带过兵见过血的人物,孙家这些年在浙江的小动作,他全都心知肚明。

可他再是圣上的心腹,也不会傻乎乎地一头牵扯进“圣上的家事”――几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不过这回这些来自不同派系的高官们坐在一处,真是不得不坐上了同一条船。有些话,都指挥使就必须开口了。

这位都指挥使等了会儿,直到同僚们脸色恢复几分,才徐徐道,“孙家早年便……纵横海上,自打跟了~太~祖~爷,也有所收敛,但时至今日,他家一千五百料的大船至少有四艘,五百料的小船足足有二三十艘。”

此言一出,姜巡抚几人齐齐倒吸一口冷气。

按察使乃是御史出身,更直率一点,“江浙水军一千五百料的大船才有几艘?!”

须知一千五百料的大船最起码得二三百水手才开得起来。

本朝~太~祖~爷当年还没得了全天下,只占了江南的时候便解了海禁:有了海上贸易,江南民众多富庶,太~祖~爷家底也越发丰厚,直至他坐上龙椅,便彻底定下了几个大港作为通商口岸。

海船往来不绝,自然海军必不可缺。

圣上可是靠着手中雄兵打退了一众夺位的兄弟,户部和内库他又向来看得紧,同时治军颇严,又处事公道,给兵饷也从不含糊:肯定准时到位。至于准数虽然未必,但至少能拿到八成以上。

总而言之,军中比较平静,武不怕死不好说,但将士用命绝对当得起。

这位都指挥使也的确是个尽职的将军,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遮掩的,“单就孙二手里的船就不比浙江海军都督手里的差……我说的是~火~炮。他们家的大船并不在咱们码头停泊,所以大人们不知道也是常事。”

在座的列位大人集体沉默:你再计较都指挥使什么都知道却不说实话也没意思……孙家“跋扈”甚至过了界又如何?他家是太子的母族!

这些当兵的只听“东宫”二字就没法不畏手畏脚。别说~举~报密奏了,就看圣上偏疼太子的模样,他们在此之前不是还在替他们孙家遮掩吗?

想想也是,孙家老太爷在军中,尤其是海军之中威望不可小觑。

还是相对直率的按察使开口,“可有人证物证?”

都指挥使长叹一声,“有,但不大够。这不是……终究要先探一探圣上的意思?”

按察使脸上一阵扭曲:都这个时候你还怂什么?!乌纱帽眼睁睁都要保不住,你护着孙家,他们肯护着你吗?你就这样忠君爱国,又把圣上置于何处?!

本朝还没出现以文驭武的情况,文武之间地位在大多数地方还算平衡。

都指挥使一副顾虑重重的模样,林海忽然道,“大人可是担心此事乃是出自……”他往东面一指,“的授意?”

都指挥使顿时眼前一亮:哎呀,终于不用我再直言相告了。

话说回来,要是太子授意,圣上还真会为他遮掩……但在座几位和他们背后的靠山就都白给了?就算有所取舍,圣上也必须掏点什么出来。

再说,太子总是爱照顾母舅这一点着实惹人非议,又因为性子孤傲而人缘一般,但其实言行上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林海就赌此事太子并不知情。

他心里多少有点含糊,须臾之间媳妇女儿三个儿子的脸挨个儿从他眼前晃过……官不能丢,甚至他还要搏个大的,让座师他们舍不得丢开他。

他忽然想起媳妇认真跟他说过好几回:二皇子是个公正人更是个难得的明白人,此来江南绝不是为了和稀泥。估计他是瞧准机会,有备而来的。

林海闭了闭眼:媳妇说话还没有没应验过的,而且……她也的确说到了自己的心里。

他心潮澎湃,面上却是一派笃定,还毫不避讳地跟周世兄递了个眼色。

周励微微点头:孙二这一手,把在座的几位逼得联手。刚才大家都觉得知情不报再纠缠没什么意思,这会儿藏着掖着就更没意思了。

他把手头掌握的舞弊证据一口气全兜了出来。

按察使已经被刺激得口干舌燥,正要给自己倒杯水――这会儿姜巡抚连个心腹都没留下。听得周励说起院试作弊牵扯到的几位卸任了的老大人,险些把一口茶全喷了出来。

孙二的手脚伸得长,按察使一直都知道:科举舞弊只要查实,主谋都是必死无疑。但正是因为这是重罪,因此对证据要求异常严格。

按察使到任之后,两三年里都在此事上也很是用心,自己的人手小心翼翼地收集证据,就等着在适当的时机一击必中,万没想到新任学政比他知道的更多更全。

这里不得不承认老师在江南势力有限,把他这个得意门生放在江南做了封疆大吏已然十分不易。

于是听到前任学政的名字,按察使也忍不住冷笑一声,“这是要灭口?”

这位前学政捞够了银子便“安然”致仕,此时也死在了自家的安乐窝之中。

不是灭口都没法解释:为什么周励和林海把证据交到了二皇子手里,孙二这边就来了这么一出!

话说本朝六位内阁大学士,排位三四的两位都做过太子的老师,还是相处数年,师徒颇为相得的那种。

想想也是,在座的几位没有一个出自这二位阁老的门下,孙二把大家全都坑了也一点都不用心虚。

周励果然继续道:“那位人证之所以知无不言,便是担心孙家有朝一日会把他灭口,他死了也就算了,就怕要带累家人。”

按察使此时也不想计较周励联合林海查舞弊却不告知于他,只问,“二皇子那边怎么说?”

就算天塌了也最好也有个子高的顶着。

太子与二皇子的兄友弟恭,大多人都觉得二人是在做戏。但二皇子究竟打算在什么时候出手,尤其他是否要抓住这个时机,在座几人都想问个清楚:这直接决定了大家反击的力度。

谁让自己和周世兄暗中跟二皇子接触了好几回呢。

林海还来不及作答,就听外面姜巡抚的师爷在外面大声招呼,“参见荣王、肃王。”

几人之所以要先聚在一处商议一番,而不是先行禀报二位皇子,实在是因为这二位微服私访去了……

这哥俩已经悄然回到杭州城内,衣服还没换完就听说海边的一个镇子被海匪攻破,死人无数,等了片刻,哥俩得到具体的消息……也不禁面面相觑:心狠胆大又无所顾忌,除了孙二再没别人了。

兄弟俩赶忙往巡抚衙门,被大嗓门的师爷见礼加通禀,姜巡抚几人鱼贯而出,齐齐上前拜见。

这也不是礼让的时候,二皇子落座后便让都指挥使再辛苦一趟,亲自坐镇事发之处――压根不用吩咐,当地已然被官兵团团围住,只等钦差一声令下派人入内寻找证据。

既然钦差,更没有欺负到了跟前,毫无应对之说。二皇子拉着姜巡抚几人商量着如何上奏,而六皇子尹灏则带着一众亲兵直奔浙江~海~军~都~督所在。

却说都督大人也正好巡视而归:六皇子闲来无事便是到军中营中四处行走,劝也劝不住,拉……又不敢,只好从上到下都睁大了眼,万一出了岔子自己掀处置了好。

得知“海匪”上岸坐下此等血案,都督立即尊六皇子之命,点兵即刻出海搜寻海贼踪迹――这些都是应有之意。至于追不追得到……其实要看二位钦差的本事,尤其是决心了。

于是林海他们彻夜未归。

贾敏没花多少工夫,该知道就知道了齐全。

父亲没回家,黛玉只看母亲镇定如初,便拉着母亲的胳膊讨个明白,“出大事了?”

贾敏轻点女儿额头,“你父亲立功与否,就看这一次了。”

黛玉抿了抿嘴,“父亲这个年纪想再一两年内更进一步……难呀。”

贾敏颔首,却笑而不语:但跟两位殿下结下善缘便受用无穷了。

其实贾敏并不担心:前世里二位皇子纵然没从江浙两地文官处获得太多助力,依旧大获全胜……平心而论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硬碰硬,文官的帮助实在有限。

如果说私兵一事只是撩动了圣上的神经的话,这一次孙二老爷真是犯了大忌。

杭州到京城消息通畅,孙大老爷知道此事不过是三天之后,他面色苍白地一路飞奔,冲进了他父亲静修的院子。

老爷子的反应比他更直接,两眼一翻就晕了过去。

家里几乎立时乱作一团。半个时辰之后,孙老太爷好不容易在自家大夫的针灸之下,苏醒过来,头一句便是,“去求太子。”顿了顿,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又补了几个字,“争取时间也好。”

如果这句话说齐全,就是“能争取逃命的时间也好。”

太子日子过得好好的,怎料今天正想着要去那个侧室的院子,大舅舅急匆匆地求见。

孙大老爷比孙二老爷强的地方在于,不自作聪明。至少需要太子救命的时候,他不会。

太子沉着脸,手里的茶盏好几次都要脱手飞到孙大老爷的额头上,他还是忍了又忍,终于垂眼道,“就说他是受人蛊惑吧。本想诱敌上钩,没想到中了那群的海匪的将计就计。以后……孤不想再看见他。”

难道要暴毙吗?孙大老爷顿时脊背生寒:太子跟圣上……可真不愧是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