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科学时代 > 第四百三十七章 唐家!

我的科学时代 第四百三十七章 唐家!

作者:仲渊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3: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火车疾驰于中原大地,窗外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色。

“余华,你觉得娘子关能守住吗?”二等车厢靠窗位置,桌面摆放一份免费的报纸,上面头条依然是关于旧关大捷的内容,林婉看完文章,思索一番,朝着余华探讨关于娘子关的问题。

旅途是无聊的,要么睡觉要么聊天,过去四天两人聊了很多内容,从生活习惯到爱好兴趣,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旧关作为娘子关防线的一部分,林婉很好奇接下来娘子关防线能否守住,余华的看法是什么。

余华摇头:“难,基本没有希望。”

“诶,小兄弟年纪轻轻何出此言,怎么长日寇威风,灭自己志气?既然国共合作可以歼灭日军一个联队,打出旧关大捷,那么依靠娘子关挡住日军20师团有何问题?”坐在前排座位的中年人听到余华的声音,直接接过话头,出声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不喜与人争辩,先生您只需要知道一点,中日差距非是一次战术胜利就能抹平。”

听到这位中年男人颇为尖锐的回答,余华没有生气,撇了这人一眼,知晓对方这是抗日速胜论患者,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向旁边两位随行保护同志打了一个手势示意无妨,语气平静而温和:“娘子关可以挡住一个20师团,能挡住2个师团,4个师团吗?”

2——4个师团的兵力。——林婉陷入了深度思考,而后,她很快得出了答案,不可能。

“怎么不能,日军增兵,**也可以增兵。”中年男人冷哼道。

余华摇头问道:“兵从何来,先生认为是从川滇调兵,还是从淞沪战场调兵?”

“当然是从淞沪……不,可以从山东……”中年男人立即说出心中想法,忽然意识到不对劲,顿时愣住。

川滇调兵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山西战场无兵可调,淞沪战场形势远比太原会战危急,不可能调,而剩余的山东和河南地区虽然有兵,但却要面临平汉线日军和津浦线日军的进攻。

如此算来,偌大的中国,竟然没有多余的机动部队。

想到这里,中年男人顿时面色苍白,有些失神:“完了,完了,这样说来,只要日军以2个师团的兵力攻下娘子关,山西东大门打开,太原失守,日军就可以南下中原……中国岂不是要亡了吗?”

余华嘴角微微抽搐,真挺无语的:“……”

地方不大,创造神话,一辆火车竟然可以遇到这种神仙。

没想到论持久战还是纪实文章,果然,中国速胜论患者和中国亡国论患者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遇到胜利,立马觉得中国可以快速打赢日本,遇到挫折,马上决定要亡国了。

“先生,您言过其实了,中国不会亡,也不可能亡,这是我所坚信的。”林婉出言批评道:“我中华国土广阔,具备很好的战略纵深,以空间换时间,日寇虽然兵锋强盛,但后劲不足,很快会陷入僵持态势,此消彼长,最终落败,您说的速胜和亡国都不切实际。”

“小姑娘说得好。”旁边一人顿时拍手叫好。

“说的有道理。”

周围人群也纷纷鼓掌叫好。

“希望如此吧。”中年男人没有因为林婉的话而改变心中想法,叹了一口气,摇头说道。

余华知晓对方的理念没有变动,笑了笑,看向窗外,人到中年三观早已建立,思想固化,认知水平受限,既不容易改变,也不会去改变。

这是中年群体的通病,无论速胜论还是亡国论,早已扎根于心底最深处,除非物理消灭,不然无法根除。

而像他一样的国人不计其数。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一个人心混乱迷茫的时代,在一个外敌侵略内部割据的时代,您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余华透过中年男人的影子想起许多,心中无限感慨,双目看向北方,脑海浮现那道身影,内心流露万分敬佩。

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建立新中华,面临国内外无比复杂的局面,硬生生开天辟地,换了人间。

其中难度,想想都令人头皮发麻。

“算了,还是不去想这些,按自己的计划走就行,10月20号,距离淞沪大溃败越来越近了,淞沪战败,南京受害,南京……我能做些什么?”余华脑海陷入思考,记忆浮现关于南京保卫战的资料。

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是必然的结果,余华改变不了,谁都改变不了,但让他什么都不做这不可能。

余华对于南京保卫战的脉络可谓如数家珍,十一月12日淞沪沦陷,日寇拿下淞沪地区,华中派遣军松井石根立即集结重兵进攻南京,意图占领南京国都迫使民国政府投降。

南京周边无险可守,结局早已注定,沦陷是必然,但作为国都又不能不守,所以问题来了,谁来守?

而一位关键人物由此浮出水面,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可惜了,唐生智拿到的可是比文天祥还好的剧本,要是他在南京城破的时候战死城头,与日军同归于尽,以身殉国,历史地位之高无法想象。”余华脑海回顾南京保卫战的过程,对于主帅唐生智的行为表示感慨,千古留名和遗臭万年,他选择了后者。

以身殉国,自古最高等级的死法,这是最顶级的荣誉,在日寇兵临南京城下之际,唐生智以最高守备长官身份战死城头,不管以前有多么离谱的操作和行为,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中华永远会记得唐生智这个名字,不,只会称唐将军。

唐生智之墓的地位之高,等同于成都武侯祠。

可是,唐生智跑了,炸毁船只让南京民众无法逃跑,自己却丢弃部队和国都跑了,一念之间,遗臭万年。

当然,说起唐生智,就不能不提起他的亲弟弟,唐家另外一位传奇人物——唐生明。

唐生明,唐家老四,民国大气运者,纵观其一生,只能用传奇二字形容。

生于名门望族唐家,排行老四,年少时纨绔贪玩,私塾和学校的先生管不了他,兄长唐生智得知此事,便将其送往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高级部,到了学校认识一位国文教员,唐生明立马对这位国文教员佩服的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这位国文教员对于唐生明这位徒弟非常喜欢,师生之间关系极好,嗯,这位国文教员姓毛。

多年之后,1927年,时任北伐部队警卫团长的唐生明,听说老师在南昌搞起了秋收起义,立马率领一个连的部队从汉口直奔浏阳文家市,送给秋收起义部队三百多支汉阳造和上万发子弹。

唐生明乃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生,是校长的天子门生,深受时任黄埔政治部主任伍豪的喜欢,与陈康是铁哥们,和戴笠是好兄弟,率军围剿红军命令部队朝天开枪,并赠送101大量枪支弹药,101不喜欢请客吃饭但必须请唐生明,南昌起义期间陈康受伤,在上海治疗,唐生明立马赶到医院出钱出力。

对于唐家老四的行为,校长全都清楚,但却无可奈何,只能口头责备。

接下来,这位唐老四将以中将军衔打入日伪系统,成为**情报体系之中含金量最高的卧底,世界范围内军衔最高的间谍。

什么是大气运者?

这位大佬就是。

论才智,不如小老弟戴笠,论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不如黄埔一大票学长学弟,但唐生明就是能在决定命运的时刻作出最好的选择。

唐生智和唐生明,完全是两个极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