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84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84章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以前,贾蓉写家信,都是送到王爷的信使处,跟战报以及诸位将军的书信一起带回京城,然后再行送至收信人手中。

元春特地教过这个越发灵透的侄儿,出战时固然狭路相逢勇者胜,但也别忘了尽量给自己留些余地。

贾蓉为这一句话,连着小半个月都没睡好,反复琢磨姑妈真正的心思:让他别再和父亲贾珍僵持?还是希望他给秦可卿些脸面?可是姑妈何曾有过出尔反尔?

却说贾蓉在休沐时跟着一帮兄弟到关口城闲逛:大街上一群血气方刚的儿郎策马走过,领头的……看着如此眼熟!

那人感受到贾蓉的视线,侧头一瞧……连忙滚下马,上前见礼,“见过蓉大爷。”

贾蓉回想了一回:这人是他姑妈陪嫁那一家子里的……二小子!在家时,贾蓉没少听府中婆子们偷偷嘀咕,说李家人命好,跟着侧妃娘娘鸡犬升天了。

贾蓉如何能和这些婆子看法一致?姑妈身边可有不少王爷的手下,能在这群人之中脱颖而出,得到姑妈的信任和重用,能是等闲之辈?至于为何是重用……因为这位李家二小子身后跟着的几个人都曾经当过兵!

贾蓉做过王爷的亲卫,如今也成了校尉更带了手下,焉能看不出那几人身上的铁血之气?他眯了眯眼,和气地问起姑妈在关口的铺子生意如何。

李家二小子来关口专为侧妃运送储藏产自东北的药材……这就不是为赚钱而来。他又不好随口欺骗侧妃喜爱的侄子,只得含糊道,“尚好。”

甭管这生意是真好还是假好,东家向来不插手生意的亲戚问起来,也都会听见个“好”字,这个“尚好”算怎么回事?

贾蓉又问,“你们打哪儿来?”

李家二小子答道:“东边……”

关口城不仅是陆路南北、以及出入大齐北方大关的枢纽,更有运河连接京城,关口城外往东不到百里还有个海港――只是这个港口可比不得东林,以及京城东面的源平,这两个可以停靠多艘大船的海港。

贾蓉忽然灵光一闪:后路!姑妈别是指这个……

半个月后,元春从经营自己嫁妆铺子的管事手中拿到侄儿写来的家信,心中十分满意:她所说的“后路”指的当然不是找机会做“墙头草”。墙头草如韩家,人家再怎么根基有限也是一品大员,有墙头草的本钱,试问宁府还剩什么拿得出手的本钱?

因此这个后路,可不就是传递消息的后路,官位人脉都能倚靠赵之桢这棵大树上升和发展,唯独情报消息必有自家独有的渠道。

于是这一年里,蓉哥儿写给元春的家信,单月都是跟着王爷信使一起回京,双月就是经过元春的心腹管事带回王府。

现在可是冬月……而且这封信写得相当潦草,但语气和笔迹的确是蓉哥儿亲自无疑。话说元春原本喝了药,正昏昏欲睡,看了蓉哥儿的信,整个人都精神上了!

她把信叠了几折,手都微微地抖。抱琴和傲梅看着自家侧妃的模样,都拿不准她究竟是兴奋、担忧还是在畏惧……二人对视一眼,都觉得前者更靠谱一些。

元春哪有心思给心腹丫头答疑解惑?她迭声叫抱琴去把大爷赵晗叫来。

抱琴连忙应是,一点都没犹豫,扭头就出了门。

说来也挺有意思,半夜里侧妃派人把非她所出的世子,还没人觉得哪里不妥当――赵之桢已经为长子请封,如今赵晗可是当仁不让地“笑纳”世子爷这个称呼。

却说赵晗身着家常衣裳,都没来得及更衣,只披了件斗篷,便带着心腹内侍往侧妃的院子赶。路上赵晗自然得问上几句,听说是元春的心腹怀揣书信夜里能进得王府,他的庶母看完信便让丫头亲来请他……准是大事!

而赵晗匆匆来到元春面前,元春二话不说直接把信递了过去……赵晗一目十行,看完立即道,“我亲自去安排。”说完,也是抬脚就走。

赵晗在坐进书房便急招王府长史和府中大总管,以及今日仍在值班的几位幕僚。过了大约一刻钟,长史和府中大总管一起来到元春房中,刚向侧妃禀报过世子赵晗的安排……王妃韩续不请自来了。

屋中烛光熠熠,韩续脸色越发难看,大家也都看在眼中。尤其是大总管拿了贾蓉家信,与长史告退后,韩续欲言又止的模样全落在了元春眼里。

话说蓉哥儿在关键时刻送回来的这封信……说是能改天换地不大可能,但八成会引起又一番波澜。其实抱琴和傲梅不愧跟了她这么多年,连她的心思也猜了个□□不离十。

前世王爷也是手握北面大营,不过这一世有姑父林海和哥哥贾珠……时不时通风报信,朝中小事更是直接“小事化了”,王爷的势力比前世强了一些,却没强到足以改变整个朝中局势的程度。

算起来,这一世王爷登基之路,只会比前世更稳当也更顺遂。

当她收到侄儿的密信,她忽然觉得……这是娘家更是自己的一个好机缘!

原本她想着娘家能避开抄家大祸,不坠了曾祖与祖父的赫赫声威,自己则生儿育女,再看着儿女成人成家,再给她生些可爱的孙儿孙女……这一辈子不可谓不平安喜乐。

可时至今日,她面临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甚至是能青史留名,得以位列“后妃传”,而不是只会在史书上留下简简单单的几笔,她毫不意外地……激动不已。

心情激荡之下,气血双亏的元春双颊微微潮红,此刻满腹心事的韩续却一点都没看出来。

元春余光打量了韩续好一会儿,终于下定决心:相安无事不等同于不给面子,再说有些事儿王妃也该知道。

比起王妃那个老谋深算光想着占便宜的节度使亲爹,王妃眼光更长远,而且行事也更果断。

于是元春忽然出声打算韩续的沉思,“北狄那边的精锐拿咱们大齐没法子,便把心思动到了东北那边。”

听说了北狄精锐的动向,而且此次领兵的还是北狄皇子,赵之桢的爱将李靖便也带上精兵出关,大举前去阻击。

话说大齐北面和西北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东北则有连绵不断的群山把北狄人和大齐人一起“拒之门外”,不过越过这山脉,可就有河有地有大海了――因此东北的那些部族守着物产丰富的家园,他们又人口不多,因此百多年都没什么进犯“近邻”的心思。

对于北狄人来说,冲入大齐的北面大关,便是一片坦途和沃野千里的平原,策马跑不过两三百里,便是大齐最为繁华和富庶京城。

因此北狄人常年都在攻打大齐,却鲜少对东北动兵:骑兵闯山林……显而易见是出悲剧,但对大齐人和东北那些部族而言,可就是好戏了。

基于同样的道理,王妃父亲镇守的河东亦是多山少平地,因此北狄人也进犯河东大关的时候屈指可数。

不过北狄人也不是什么铁板一块,其中好几个部落的大王意见都不大一致:有比较贪心好战,与大齐势不两立,立志趁火打劫的~主~战~派,自然也有更愿意安生度日的~主~和~派。

巧的是,主和派中的几位北狄王都跟王妃的父亲有些交情,甚至他们曾经暗中“默契”过几次:虽然碍于情势,双方都不得不出了兵,但都没多少伤亡,最后更是……彼此收兵,不了了之。

此事知道的人不多,可王妃韩续正是其中之一:自家积攒的数百万家财究竟从何而来?除了跟西北诸国通商,更是跟那些北狄王没少交易!

她那个爹十几年来行事都十分小心,在旁人看来她的父亲爱藏私,就是更喜欢小心翼翼地保住自己的势力,但每次圣旨下达,他都仔细照旨办事,并不推脱,对大齐对圣上倒是绝无二心。

韩续听了元春所言,忽然猛地抬头直视元春,三息过后惊觉自己失态,又连忙垂了眼,“王爷……这事儿不会拖累王爷吧?”

“拖累?”元春惊讶道,“李将军能不能算‘冒进’还得两说,究竟是罪是过还是功劳,不是得等战报传来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呀。”

韩续沉默片刻,才勉强笑道,“你说得很是。我……”她轻呼口气,“也是关心则乱。”

常年与北狄王有往来的父亲如何会对北狄精锐的动向一无所知!父亲,你可千万不要糊涂!

元春点了点头,“只要不是调虎离山之计就好。”

她也只告诉了王妃蓉哥儿信中内容的一半,藏下了最重要的下半截:李靖将军在出关之后和北狄精锐交战过两回,都占着了便宜,不过写好的折子打发人送回去,半个多月过去那传信的人还不见踪影。

贾蓉多了个心眼,跟李将军等极为将军商量过后,自己也打发了亲兵打着送家信的名头回关内报信――贾蓉还有个在关口做官的叔叔贾琏呢!可惜这位亲兵也是……有去无回。

于是贾蓉匆匆写了封短信,交给了过命的兄弟,让他穿过东北群山赶往东林,走港口送信:贾蓉那个便宜大舅子在此事上也出了大力。

而元春的心腹管事们收到密信,还有送信人的口信,瞬间明白轻重,自然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好不容易赶在京城城门关闭之前进城,更是及时把信带进了王府,交到了他们敬重的“东家”元春手中。

却说元春这轻飘飘的“调虎离山之计”六个字,听在韩续耳中犹如响雷,她心口一阵狂跳,说话也有些艰难,“有道是兵不厌诈,李将军也是久经战阵之人。”

元春应道:“可不是嘛。王爷自然也有计较。”

韩续越发不是滋味,横竖也听到了她想打听的,便借口让元春好生歇息,主动告辞了。

王妃走了好一会儿,傲梅才小声问道,“侧妃,您看……”

元春摇了摇头,“她心虚了,不过王妃向来心里有数。”她摆了摆手,刚打算好心指点下自己的两个大丫头……

大爷赵晗去而复返,见到元春开门见山道,“消息送不进去。”

这个送不进去当然指的是送不进宫里去。

元春道:“果不其然。”

她的这份镇定感染了赵晗,赵晗深吸口气,“侧妃有何教我。”

元春轻声道:“大爷您什么都明白,还用我唠叨一回?”顿了顿,又斩钉截铁道,“您跟我想到的……肯定是同一件事。这天可翻不了。”

赵晗袖中的双手已经狠狠窝在一起,指甲深深抠入自己掌心,他似乎都感觉不到,“正是如此。我做些准备,您也多费心了。”说完,再次告辞。

而两个时辰之前,宫中的赵之桢打发小太监去传话:今晚他要在宫中值守,不必担心。眼见快一个时辰了,他都没等来回禀……

其实他麾下爱将出关迎敌一事,正如元春所料,战报不曾传来,功过还不知道,赵之桢当然不会有什么麻烦:他留在宫中可是因为圣上受寒,发起了烧。

圣上染疾,按规矩皇子公主们,尤其是皇子们可是要在父皇床前尽孝的,皇子们够多的话,自然还得排个班分个工的。

如今太子和大皇子正忙着处置政务,赵之桢向来对政务人事并不沾手,也就责无旁贷,今晚先值第一班了。

话说赵之桢回京后,整个人难免轻松了几分,不过常年历练出的“嗅觉”依旧敏锐无比:小太监没回音,他瞬间便想起元春提醒过的“费家家底足,心也够大”……

看着龙床上喝药后睡着正实的父皇,赵之桢心中暗道:父皇,只是一场风寒而已,便有人等不及了。

他叫过身边的太监――这人他认得,是他养母贵妃提拔起来的。

赵之桢轻声吩咐道:“去问问贵妃歇了没?若是歇了,问问歇得好吗?”

这太监低着头,连脸色都没让赵之桢瞧清楚,闻言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奴婢记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