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75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75章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家人什么样子,元春看了两辈子,也差不多摸全了路数。

就说珍大哥哥说话或许会比较委婉,但行事还是带着几分武将的直爽:为了回敬费家,抓住把柄立即告状,居然都不担心太子捎带着把他也记恨上。

为了放倒仇敌,自己也不惜摔个跟头……元春对此很是哭笑不得。

王爷如今不仅肯跟她说公事,甚至在淑妃娘娘那儿“一波三折”的经历都能一一道来,元春在听说珍大哥哥如何报复费家之后,也想跟王爷说道说道。

此时二人正并排靠在引枕上,赵之桢端着本兵书,隔上好一会儿才翻上一页。

王爷这是心不在焉,但其实又算是好说话的时候,元春轻推了下王爷的胳膊,“您大晚上的还看书,仔细伤眼。”

赵之桢应道:“我就没看书。长夜漫漫,正好咱们说说话?”

元春道:“我心里有些没底。”

“出了正月就有结果,反正都丁忧在家了,还怕些什么。”

王爷理解成了她担心娘家声誉,元春也不好辩解,“而后等风声过了,花点银子,接着做官吧。又不是十恶不赦,哪里就至于身败名裂。”

横竖没外人,赵之桢也来了句公道话,“他不该让人抓住把柄。连带着荣府也丢了回人。”

元春长叹一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若是父不慈,这“子孝”也就打了折扣了。这话不好直说,但大家心如明镜:先帝驾崩的时候,圣上的哀伤能有几分真心?

这些年,贾敬在郊外观里炼丹胡来,贾珍在府里设宴胡来……这父子俩也是“异曲同工”了。

就看贾敬都出家当道士,在观里住了好些年,还能弄出个小女儿,就知道他哪里是一心向道?纯是避祸去的,然后连家里也都不管不顾了。

贾敬的死因连贾珠都语焉不详,元春就不接着深挖家丑了。

“他没把柄也得让费家鸡蛋里挑骨头,还不如让他心服口服地在家歇上几年,正好把族长的位子交出来。”

赵之桢笑道:“交不交于他有什么差别?族长换成你侄儿做,他这几年要待在北面大营,哪里有空处置族中事项?到头来还不是你这个娘家堂兄接着包揽族务。”

“先夺了他的名头再说。”面子过得去就好,王爷向来更重“里子”,可元春也自有主意,“蓉哥儿才多大?我只求他有朝一日接手庶务的时候,出师有名。”

赵之桢劝道:“你侄儿的长处又不在庶务上头,耽误战功积累才是得不偿失。我瞧着,你那些堂兄弟们,也就是贾琏处置银钱产业,迎来送往倒还使得……正好他做官,”想了想,觉得元春对她这个堂兄也不大看好,便直言道,“五品于他便是一大关。”

他一口气说完,没听见元春答话,刚才元春还枕着自己的胳膊,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自己,这会儿直接改成了垂着头……都快在埋到他腋下了。

赵之桢先吓了一跳:怀着孩子的元春他可是惹不起!

连忙扶起元春的肩膀,只见人家眼圈儿都红了。他连忙往回找补,“觉得不好,你姑且听一听便是。”

您这样待我……元春感动之余忽然噗嗤一笑,“我娘家那边可就赖上您了啊!”

赵之桢故意道:“这是从何说起?”

“用您的名头最好压人,”元春揉了揉眼角,“我连借口都不用琢磨啦。”

她和她哥哥都巴不得其余族人赶紧找准了靠山,别再待价而沽、自视甚高还换来换去了!

二人一旦交心,“秘密”只会越说越多,元春解释道,“祖父和伯祖父去得早,跟着他二位建功的老兄弟还有几个健在呢。”元春比了四根手指出来,“珍大哥哥向着太子,我哥哥向着您,这几位老人家一直谋划,且撺掇伯父和我父亲,让我堂兄琏二哥去找一找大皇子的门路……说来也巧,我亲舅舅可不就投靠了大皇子?加上我姑父还是圣上的心腹。如此一来,进可攻退可守,宁荣两府简直就立于不败之地,就等着坐收一个从龙之功了!”

赵之桢闻言,差点被噎着:他们二人说话越发不肯藏着掖着,彼此都很舒坦。但实诚成这样,他顿时就喜忧参半了。喜的是真心换真心;忧的是……只听到“从龙之功”,他也猜着元春真正想说的话了:对于那件大事,他也不是特别有底气。

赵之桢端详了下元春的神色,才又开口,“京城里想着‘万无一失’的人家比比皆是。”

他也许做不到有问必答,比如北面大营的防务——这个真是太子问起都不能老实回答的,但对元春至少能并不太隐晦地指条明路。

不过赵之桢显然想多了,说起来元春对他的信心,比他自己都足。

在元春看来,王爷表态会照顾她娘家,哥哥贾珠不必孤军奋战,元春便已然大喜过望。

“我娘家没本钱啊!”元春一针见血,王爷待她越温柔,她也就越发胆大,“还梦想着一本万利,不摔个跟头,他们还总把自己当回事呢。”

赵之桢笑道:“好了,这回我不管就是了。”

贾珍并非像费家状告的那般热孝期间明目张胆纳妾,而是跑去跟外室睡觉……这事儿可大可小,罚得重不重全看他的本事和人脉。退一步说,贾珍的罪名也完全没法儿跟费家相提并论。

不过费家和贾珍都在太子麾下,互斗得再热闹,元春也觉得王爷不必在此时插手。

此时,赵之桢又道,“以前我带兵在外,麾下诸将总有人时不时让京中御史参上一本。比如族人仗势欺人,家中与民争利,都知道不能把我的人如何,但总是持之以恒地恶心我。”说着他笑得越发温柔,“自从你姑父回京,你哥哥中进士之后,这种事便少了好些。我如何不承你的情?”

出头参赵之桢麾下诸将的御史,大多没什么根基,纯是让背后那些人家要么说服,要么许以重利推出来背黑锅的。

林海身为圣上信臣,人尽皆知,有时候只要他表露个姿态,再加上贾珠从中分说,那些胆小的御史便知难而退,只会剩下那不得不接着出头的御史……人少可不好收拾?这些人便由圣上新提拔的左都御史分期分批地一一黜落。

赵之桢虽没明说,心里却很是感激,他不好跟林海走动太多,便把这份谢意一股脑地全放在了元春身上。

这些事儿贾珠也在给妹妹的信中提起过,元春安心受用,同时也记得体贴哥哥,姑父姑妈这边暂且还不需要她帮忙,但一双表妹表弟,她自认还是能尽力照看的。

不过元春还是假惺惺地谦虚道:“王爷客气了。”

赵之桢大笑,“太假了!”

前世,文臣赵之桢只能倚仗李家,这辈子因为有了林海和贾珠,赵之桢跟贵妃情深依旧,但对李家的态度……也只能说不错了。

儿子赵晗将娶李家女,赵之桢对李家还是老样子,算不上热络。

而贵妃跟元春的想法几乎如出一辙:娘家也有自己的心思,既然他们不认可自己的主意,不如让他们吃点苦头,之后自然就学了乖。

就在赵之桢打算置身事外,等着看圣上如何处置费家以及太子的应对之际,贾蓉再次趁着夜色“摸”到了王府。

元春这天正好不大舒坦,听说侄儿来了便把王爷往外推,“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回准不是小事儿。”

赵之桢道:“等我回来。”

元春应了,“快去快回。”

书房中,贾蓉连寒暄都省了,见礼后直接递上了个封得严严实实的匣子,“里面是家父这些收集的费家罪证……他让我转交给王爷,随您使用。不过王爷最好别看,我偷看了几页也已经后悔了。另外一份,家父已经派人送到太子的舅舅那边去了。”

这匣子……跟当年王妃刘娡从娘家抢回的东西一样烫手。赵之桢道:“我转给庆王叔便是。”

贾蓉能说看了后悔,显然其中涉及太子极多,为防止父皇看了大动肝火,还是让庆王叔先提前“审一审”,再呈给父皇吧。

赵之桢的大总管亲手接下封条完好的匣子,又出门带上王爷的帖子去请庆王。

交出匣子,贾蓉心事了了大半,这才又道:“本来家父是先将这些东西献给太子,可惜让费家压下了。家父这些日子不得轻易出门,这次也是疾病乱投医了。”

赵之桢颔首道:“这里怕也有你去了的祖父的‘功劳’吧。”

贾蓉默然:他不得不承认,当年祖父跟事败而自尽的南边那位,以及平南王都有交情,所以才“知之甚详”。

赵之桢见状,意味深长道:“迷途知返……才不至于翻旧账。”

贾蓉闻言连忙肃容道:“卑职也是这样想的。”

贾蓉的反应赵之桢很是满意,又改回了家常说话的语气,“你倒是鬼精,怎么知道你父亲派人去往太子舅家告状了?”

贾蓉也跟着轻松几分,“家里有人给我报信儿,我出门便带人把那送信的扣住了……之后便由不得他了。”

赵之桢闻言便笑,“不错。”

又闲聊了几句,贾蓉告辞而去,没多久便是庆王悄然来访。

庆王是个在三伏天仍能身带寒气的冷面王,赵之桢对这位王叔向来佩服至极,却从不跟他胡乱攀交情。

寒暄了几句,赵之桢便把刚得来,都没焐热的匣子交了过去,“宁府贾珍本想奉给太子,无奈费家势大,这才托我转交。”

庆王已经知道贾蓉离去的时辰,算了算便道,“小心谨慎些正好,其实你就算看了也无妨。有个由头,大家也都省心了。”

只听这一句,赵之桢便知道费家完了。

第二天,费家在京中做官的三位族人便全部停职回家反省去了——包括太子妃之父。

费家在外还有两位刺史,不过跟费家嫡系已经隔得比较远了,而且这两人升官都是靠得实打实的功绩,留下他们也给太子和太子妃都留了点面子。

为防费家奋起一搏,不仅太子身边安排了不少侍卫,连费家在北方的祖宅附近,圣上都特地命人仔细看管。

圣上也是保险起见:其实费家掌兵的那代人已经悉数故去,但圣上就怕他们用太子来讨价还价。贵妃也反复劝过圣上:咱们怕伤了玉瓶,您可得好好教导太子。

此时,御案上早已摆上了费家这些年敛财通敌,以及怀有不臣之心的证据,圣上披着奏折,更等着太子过来认错。

说起来,圣上并不如何怪罪太子,被最信赖的臣子蒙蔽,甚至是背叛,这份心情圣上很能体谅:毕竟他也是磕磕绊绊一路走过来的,内心又何尝没有煎熬的时候。

只要太子能吃一堑长一智,这亏吃得也算值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圣上足足等了小半个下午,儿子没等来,倒从心腹内侍口中听说太子妃父亲求见太子,此时已经进了东宫……

此时圣上固然恼火,但还是存了点希望。熟料这一整天,太子也没来见他这个父亲。

东宫之中自是有圣上的耳目,晚饭前便传回消息:太子妃之父跪地认罪哭诉,太子似是不忍。

圣上当时就气饱了,满心郁闷无处宣泄,抬脚便又奔向了承乾宫。

贵妃在宫中小厨房里早就吩咐,做了几样汤羹和小菜,饭菜还没全熟,圣上便到了。

即便是圣上沉着一张脸,贵妃仍敢调侃,“这是……铩羽而归?”

圣上怒道:“我连太子的面儿都没见着!”

“瞧瞧您这通身的火气,东宫里如何,您问了没有?”

“太子在他书房里一直没出来。”

“这不就得了,”贵妃果然举重若轻,“您不自在,太子哪里就舒坦了?他估计还没想好该如何向您认错。”

圣上其实并不怎么乐观,但还是言道,“但愿如此吧。”

儿子你争点气,别再让费家说心软了!

话说太子的确心软了,但再心软也被费家所作所为激怒了。

再说向父皇认错,太子虽然心底因为颜面有损而有些许不快,但真不至于一点不情愿向父皇低头。他再如何高傲,也知道这储君之位源自父皇的爱护和欣赏。

真正让他心惊的,乃是费家露出颓势时,朝堂上竟是一边倒,甚至还有少许打算落井下石之人。

费家辅佐他这么多年,总归……打狗也要看主人,只看费家是他的人,也该多少留些情面,得有人出面为费家求个情不是?

但是没有,一个都没有。

诚如今日费家之主太子妃之父所言:微臣有罪,损了太子声望死不足惜,但经此一事朝堂上究竟还有多少人一心向着您,一目了然啊!

而且没了费家人,太子惊觉自己竟没什么人可用了:经过费家持之以恒地排除异己,那些曾经偏向太子的人家早就“沉稳”了下来,比如向他示好的韩家此时也没了动静;而宁府贾珍丁忧期间还惹了官司,可谓自顾不暇……

詹事府里倒都是是自己人,可这些人还太年轻,在朝堂上根本没什么分量。

太子在对费家十分失望之余,思来想去终于还是向舅家求教了——在此之前难免砸了点案上的东西,譬如镇纸、笔洗之类……想再丢砚台,忽然想起这是父皇给他的。

太子放回砚台,连喝了两盏茶,才算勉强平复下来:跟费家太过亲密,自然冷落了舅舅,但至此之后舅舅还真对他不冷不热……无奈形势比人强,他势必要在费家处置结果出来之前,想出个能让父皇满意,于己损害不大的补救方法。

于是连着三天过去,太子见到父皇也没提起费家一个字,认错悔过更是无从谈起——他在等舅舅的回信。

而在除夕之前,圣上似乎也没了耐心,直接让太子妃之父致仕了,罪名便是私贩盐铁,与民争利——只要不想废掉太子妃,圣上便不能把太子妃的父亲直接丢进大牢里去。

至于费家的其他人,圣上就没那么“手下留情”了。

这几天一直都在看戏的赵之桢也终于有点忍不住了:他父皇什么时候对他这般宽和有耐心过!回府后,赵之桢依旧心绪难平。

偏偏这天元春肚里的“小祖宗”比较老实,见到王爷归来,元春竟是难得的笑脸相迎。

赵之桢只得把心事放在一边,先问道,“有什么好事?”

元春笑道:“石家公子来了。”

“闹笑话了?”

“没有,”元春接着道,“您知道王妃向来睁一眼闭一眼,我便跟着大爷跑去‘偷听’了一回。”

赵暄和石江是在赵晗的书房里见面的,彼此之间还隔了个屏风,屋里更是有人值守……就算并非刻意,坐在隔壁的隔壁的赵晗还是把一切都收进耳中。

而元春过去,则是为了照看赵暄——虽然她自问不太称职,可偏偏赵暄对她殊无排斥之意。

听说元春也要跟着去见一见石江,赵暄痛快地答应了,“让你放心也好。”

听到这里,赵之桢也欣慰道,“如此一来,我也放心了。”

元春此时更是掩口笑道:“您知道石公子最爱说话吗?”说着,便万分佩服,“论温柔体贴和耐心,我都望尘莫及。”

赵之桢也微微一笑,“所以啊,哪怕家世差了些,这桩婚事我也允了。”

王爷这应对,跟元春的设想有点差别。

元春这才拉着赵之桢的手,仔仔细细地端详了一回,“王爷有心事?”

父皇对太子太好了,我羡慕嫉妒还无奈呢——就算二人几乎无话不谈,赵之桢还是没法把这番心事宣之于口。

元春见王爷不答,又问,“这是从何说起?”其实她已经猜到王爷此番八成是因为太子而心情不畅,“莫非圣上要严厉处置费家了?”

“差不多,”赵之桢轻叹一声,“涉及私贩盐铁,还有暗中跟平南王传递消息的费家人,尤其是身在北方的,都要收拾一番。”

这自然是圣上的旨意,动用北面大营的官兵,除了在营中值守的将军,作为统帅的赵之桢自然也得了消息。

元春道:“理所应当啊。费家的羽翼没了,他们就安心闭门过日子吧。”

只是少了财源,太子的日子怕是要艰难了,而且……赵之桢摇了摇头,“费家像是坐以待毙的人家?”

当然不是啦!费家后来做过平南王的内应,虽然这并非直接导致了太子被废,但至少也是缘由之一了。

而最后干脆利落地除去费家之人……正是王爷。前世元春在东宫得知太子位置不保,惊魂未定之际,也听说了赵之桢的本事。

这一世估计也是大同小异。

如今连娘家都有了着落,元春几无心事,只剩宽慰劝解,顺便潜移默化地尽量把自己前世所知的人和事告诉王爷。

至于能影响多少……不是元春自夸,她觉得如今她说话已经很是管用了。

于是她轻声道:“他们若是会甘愿受罚,在私贩盐铁事发的时候就该收手了。我……担心他们铤而走险。”

赵之桢深吸口气,“此事父皇自有计较。”

圣上如何“计较”大家还没看出来,大年初五的白天,京城……地震了。

只是这地震未免轻了些,京中只倒了些花架子和本就岌岌可危的窝棚和草房,只有几个百姓被砸伤,更无人送命。

但一天后,直隶的消息传来,圣上就一点都庆幸不起来了。

也幸好地震时正是白天,因此受灾最重的地方民房倒了无数,送命的百姓不过数百……

大齐幅员辽阔,每天总有天灾**,圣上和百官赈灾早就赈出了丰富经验,何况这回其实称不上多么严重,但是一天后,又有百里加急的折子送到:直通京城与金陵的大运河直隶一段的河堤塌了……正逢冬季枯水期,因此受灾不重,不过那堤坝去年新修的,如今看来必有问题。

河道堤坝一事尚无定论,无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出正月,又发生了日食。

前世便是如此,因此元春淡然至极,反倒是王妃因为担惊受怕叫了好几回大夫。

王妃韩续原本还为她那个野心勃勃的哥哥躲开了费家这一劫,而暗中欣喜不已——熟料运河河堤倒塌,其中牵扯到了韩续嫂子的娘家哥哥。

韩大公子夫妇来央求过几回,韩续都没松口为嫂子的哥哥求情,逼得紧了她干脆地装起病来。

而韩大公子在妹妹这儿碰了壁,便找到了赵之桢,这边话还没开口,王府长史匆匆进门来禀报:平南王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