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五回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五回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话说,圣上共有十五子九女,活到今天的只剩一半。

皇子之中,长子、次子、三子、七子、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总共八个――正好是一头一尾加上个中间,依然健在;至于公主,活着的刚好都是双数,即二公主、四公主、六公主和八公主四位。

其中太子乃是次子,圣上的原配皇后所生。圣上与皇后少年夫妻,感情甚笃,大婚后夫妻俩不停地努力生孩子,可惜生几个死几个。

本朝的规矩便是未活过周岁的皇子和公主不序齿,不管是不是皇后所出。

直到夫妻俩婚后第五个年头,皇后先撑不住了,劝圣上先令嫔妃怀孕,结果转年便有宫人生下皇长子。这个孩子就像是个吉兆一般,两年后帝后二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个儿子,而且小皇子顺顺当当地活到了十岁,可惜没过多久,皇后便因为一场急病撒手人寰。

爱妻去世,圣上极是哀痛,之后便不再立后。只是皇后去了,圣上的~后~宫也未见空虚就是。这话当然也只能背地里嘀咕一下。

如今宫中~共有贵妃,淑妃与德妃三位妃子,之下还有三嫔,这六位能得高位,要么是家世厉害,要么就是肚皮厉害,再之下便是……宫人无数了。

这回柳桓拜见的七皇子赵之桢,便是淑妃之子,而所谓的吉兆大皇子和十二皇子也是这位娘娘所出。

话说淑妃娘娘正是~后~宫三妃三嫔之中出身最差的一位,她当年乃是皇后身边最为倚重的女官――不是那种名门之后,选入宫中给公主做伴读,或是陪圣上、皇子读书的女史。

当初婚后五年,生下的孩子无一成活,皇后因为胎次太频繁,自己有些失于调养,便把深得自己信任的女官送到了圣上身边。

正因为自己是皇后的人,同时肚子又够争气,淑妃才得以封妃。

碍于出身,她学问不多,但常年的宫廷生涯,足够磨练她的眼光以及待人接物的本事。而且她的三个儿子,大皇子、七皇子与十二皇子又都很出色,因此在宫中,她并不多么受宠,却站得很稳,更无人小瞧。

不过淑妃娘娘平生最大的遗憾便是大皇子与七皇子都不是由她亲自抚养长大:那阵子她不仅不是妃,连嫔都不是,自然没资格抚养儿子。

大皇子因为是“吉兆”,幼年一直都住在坤宁宫中,由皇后教导;七皇子则是由当时的李贵妃抚养长大……等淑妃终于熬够了资历,得以封妃时,两个儿子都已经懂事,并先后成婚了。

大皇子与七皇子夹在两个妈之间,和亲生母亲处得都有点微妙。

大皇子赵之棣自小长于坤宁宫,很会来事,嘴巴够甜,因此与生母远比淡然谨慎又惜字如金的七皇子赵之桢亲近。

可柳桓选“大腿”的时候,看得绝对不是哪位嘴更甜,而且七皇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惜字如金:那得看说话的对象是谁。

而且七皇子是皇子之中公认的军事水平最高的一位。说得更明白一点,柳桓深信七皇子赵之桢“翌日”定能作为英主贤君而名垂青史。

只看七皇子赵之桢与柳桓言谈,就知道这两人投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赵之桢先是仔细打量了柳桓一番,才笑道,“恭喜。”这人一旦痊愈,甩脱了包袱,精气神立马就不一样。

柳桓得意之间,便把自己如何得救完完整整地说了一遍。

赵之桢道:“这便是苦尽甘来,你的时运到了。”想了想,又道,“这位孙先生是个人物。”

你得承认,有人之人大多数都挺骄傲,未必是傲气,但却有傲骨。赵之桢一向欣赏这样的人,听了柳桓的介绍,这便动了爱才之心。

不过孙先生一家到扬州去了,林海乃是父皇心腹重臣,他就不好再出手抢人了。

柳桓难得兴奋一回,把孙先生夸了个天花乱坠不说,还顺带着赞美了贾珠与贾元春兄妹两个。

这兄妹两个,赵之桢当然不熟,但荣府贾赦与贾政兄弟……他印象十分一般……

贾源与贾代善父子似乎把整个贾家的才气用光了,到了贾赦贾政兄弟这里简直就是急转直下:德才二字,这哥俩连个边都沾不上。

至少在赵之桢跟前,实在是难得有人夸奖贾家人。也正是因为这个“难得”,更因为开口夸奖贾家人的是柳桓,赵之桢忽然对这兄妹俩起了点兴趣。

哪怕重活一回,元春也没想到她竟是因为柳桓,而给七皇子留下了印象。

回到家中的元春,每日里除了晨昏定省,闲来便与妹妹们说话,更没忘了教导幼弟宝玉。

宝玉生得玉雪可爱,又温柔贴心,谁见他都难生厌恶之心。

可惜宝玉乃是含玉而生。偏偏这块玉上还刻着“通灵宝玉”四字,更有“仙寿恒昌”……这可是不能太深究的四个字。

元春其实再明白不过,就凭这出生时的异相,幼弟宝玉绝对不可“上进”,这辈子注定只能做个风~流~才子了。不过他似乎也乐于当个富贵闲人,也不肯仔细钻研诗书学问。只希望他将来能像个真正的男人,有担当就好。

而重振家业的事情,还是要落在哥哥贾珠身上。只是说起哥哥,元春真是又添愁事:贾珠这两天身子不大爽利。他倒是记得孙先生留下的方子,嘱咐嫂子给他煎了几贴,喝下去果然十分见效。

哥哥怕也不能太操劳忙碌……元春思来想去,还是决心,不可让大伯家的琏二哥太清闲了。只是二嫂王熙凤……见识短了些,偏偏爱钱又爱弄权。

她得记着时时提点一番自己这个嫂子,不过元春笃信:站得高了,经历多了,多少都会长点心机和眼光。只要她自己足够尊贵,倒也不怕没人奉承,到时候家里不知有多少人都愿意做她的耳目呢。

随后的日子十分安宁……邢夫人再不平,赵姨娘再怨恨,既不敢更不能在这个时候闹得大姑娘没脸,而就在元春即将入宫待选的前两天,她从哥哥贾珠那儿得到了姑母写来的家信。

这封信有一半篇幅都是在感谢他们兄妹。显而易见,孙先生的医术和为人同时折服了姑父和姑母,剩下那半截儿,就是贾敏在仔细嘱咐侄女儿入宫时需要小心的地方,并暗示……其实已经是明示了,不必担心她的前程。

说实在话,元春把孙先生荐给姑父姑妈,的确也期待他们的回报,不过她可没想过这回报来得这样快,这样直接……也这样体贴。

前世元春进宫后只是入选了女史,先是跟着贵妃娘娘学些规矩,又过了一个多月,才让太子妃讨进了东宫。

这辈子元春压根没去贴太子妃的冷脸,至于家里人做出的努力……不是元春小瞧自己的父亲,贾政在圣上和太子跟前,体面实在是有限,再说元春自认有些姿色,却绝非什么国色天香。

在太子看来,收下她安一安荣府之心倒也无妨,不收下太子也不会觉得是什么损失。

没错,元春现在已经很平和且坦然地接受自家的地位:就是这么可有可无。

而凭姑父的主意……其实姑母的眼界都比父亲贾珠要开阔得多,手段更比他老道得多,总之姑父姑母建议元春先跟着贵妃娘娘“混些日子”。

李贵妃乃是帝师,前大学士李相的爱女――这个李家与嫂子李纨的娘家可不是一回事儿。

话说当年圣上还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寻常皇子之际,李相不仅悉心教他学问,更教导了他为人为君之道,而且在圣上坐稳帝位之后,李相急流勇退,留给圣上的全是美好的记忆。

圣上点了恩师的女儿入宫,多少存了报恩的心思。

虽然李贵妃没有封后,但初封便是贵妃,也是名至实归的~后~宫第一人,与圣上更是恩爱有加。

只可惜李贵妃运气不好,连生三女,没有儿子,不过这三个女儿全部存活,也很健康,更因为她没有儿子,却曾经抚养过除了大皇子与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子,因此她不缺尊荣,更不会有哪个皇子跟对她不敬,无论圣上在还是不在。

而姑父林海与李贵妃的亲哥哥,如今的礼部尚书关系很好。

元春和贾珠都从这封信上看出了姑父和姑母的安排:元春进宫后,跟在李贵妃身边,不管是陪李贵妃读书,还是陪李贵妃所出的小公主们读书,只要元春能入了李贵妃的眼,将来出宫后给李家做媳妇,可比去伺候哪位皇子舒服太多了:嫁入李家,不仅不缺里子,更不缺面子。

哪个皇子的后院不是是非窝?至于伺候圣上……圣上今年可多五十多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还有几年活头?再退一步说,甭管哪个皇子登基,都不能不善待李家。

看到最后,不好言说父母短处的贾珠都诚恳道:“还是姑父姑妈想得周全。”李家俊才很多啊!

元春轻声道:“贵妃那儿门路……哪里是谁都寻得到的?”若非姑父乃是圣上心腹,李家就肯给这个面子了?姑父给的这个前程也是真心好,李家在新君登基之后也是风光依旧。如果可以选择,元春也不想总盯着皇子;贾珠也很看好妹妹嫁入李家。

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贾珠和元春兄妹心中大定,他俩可不知道扬州城中林海与贾敏夫妇也在夸奖兄妹俩实在是贴心:贾敏又有了身子。这一胎甭管是母亲还是孩子,都十分康健,黛玉吃着孙先生的药也见了起色。底气一足,小姑娘也活泼了不少。

至于孙先生一家在扬州过得也很是自在,不用担惊受怕,且江南的水土也比北方更养人。柳桓也如愿以偿,揣着一纸兵部调令,带着自己的心腹,踌躇满志地奔赴防范北狄的北大营。

真可谓皆大欢喜。

对了,柳桓的爹柳芳再被媳妇灌了一脑子枕边风之后,很不欢喜。落衙后又正好遇见贾政,二人便相约去喝酒,席上柳芳止不住大发牢骚,听得贾政直皱眉,同时暗下决心,不许儿子女儿再和柳桓这样“自有主张”的人来往。

不幸的是,贾政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长子和长女,和他无论如何都欣赏不起来的柳桓……压根就是一路人。

到了进宫的日子,手握金光退路的元春在初选时,表现得十分从容镇定;而石家姑娘……她直接就让圣上选中了。

这会儿已经能跟着其他名门淑媛一起到贵妃娘娘跟前说话的元春,也亲耳听到了一句秘辛,正是贵妃娘娘的原话:这姑娘是个有造化的,眉眼间有几分皇后娘娘的影子。

这话也只有贵妃敢说,皇后在后宫这么多年来,都算是个禁忌,一提圣上就要难过上一两天,而随着圣上日渐衰老,而太子却日渐跋扈,想起皇后圣上就更不是滋味――皇后临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太子。

即使是从皇后身边出来的淑妃都不敢多说一句,可贵妃正因为没儿子,反而可以更坦荡,尤其是圣上也十分相信她的坦荡。

跟在贵妃身边最大的好处也是这个:不会被人针对。甭管其余有子的妃嫔明里暗里斗得多热闹,也没人敢来撩拨贵妃,包括太子在内。这个时候的太子还远没到神志不清,乐意到处树敌的地步。

于是元春顺风顺水地度过了这场“大考”,做了贵妃宫中的女史,而石家姑娘……如今已是石美人,在来向贵妃请安时元春也见过她,石美人看起来倒是没什么变化,见到元春彼此还都能扯个嘴角。

不过在元春听说父亲贾政又专门去太子妃娘家拜访之后,她的好心情戛然而止:姑父既然亲自出手,当然也写信告诉了父亲贾政……其实若不是姑母贾敏心疼她,姑父未必会这样“多管闲事”,如今看来,显然父亲不怎么领情。

元春当晚就没睡着觉,第二天又是她当值的日子,起床时气色就有些难看,她也没刻意遮掩。

元春到宫里来可不是为了专门勾搭皇子,她心里再明白不过:这时候讨好贵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外表上大方得体就好,完全不必像有些姑娘,打扮得……颇有特色,只为引人多看上一眼。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日七皇子赵之桢进宫见贵妃,见到元春这个生面孔便多瞧了几眼。

元春自然也见着了七皇子,这位前世的丈夫,原本她设想过无数次再见时她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可真到了这一天她竟是无喜无悲――当然跟昨夜琢磨了一整夜,精力很是不济也颇有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