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四回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四回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人与人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

元春与石家姑娘头回见面,便都觉得对方颇为顺眼。

若是前世的元春,这会儿可能还得端着名门淑女的架子,言谈间不仅多方试探还得绕一绕圈子,偏偏忘了一个“真”字。

真诚远比体贴、温柔更能打动人心,尤其在圣上、皇子这样的贵人们看来。因为到了他们的位子,能真诚对待他们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元春这会儿也是悟了:为什么石家姐姐能宠冠后宫,不仅仅得前后两位圣上看重,还为自己,为儿子,为娘家谋得一份尊荣。单就这份真,以及进退有度,就够自己揣摩一阵子了。

想清了这一点,有心结交这位石家姑娘的元春自然要先摆明态度,于是她坦白道:“家里人的意思,是想我去伺候这一位。”说着,她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伸出了两根手指。

太子可是别称储贰。石家姑娘会意:进宫那是身不由己,但家里打算让自家姑娘去伺候谁,多少都会透点口风。

元春和石家姑娘彼此之间只消几句话,就都听明白对方进宫实非所愿,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

就好像有些姑娘拼死拼活也要去伺候真正的贵人,可有些人还是希望能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安生度日,原因再简单不过,齐大非偶啊。

两个姑娘知道彼此“志向”迥然不同,倒更添了几分亲近,虽然之后大家前程如何,心里大都没谱……但知道自己“不得不向虎山行”时还能有个伴儿,多少有些宽慰。

二人相偕,在前面说说笑笑,两个的丫头在后面跟着,也渐渐熟悉起来:不只是她们,连一家子的前程也都系在姑娘的身上了。

比起两位姑娘看似镇定,其实心中忐忑,二人的丫头们内心却是有些雀跃,元春和石家姑娘对此自然都看在眼里,二人还轻声聊了几句。

石家姑娘道:“她们比我还精神。”

元春接话道:“人总得有个盼头。”

二人相谈甚欢,直到日落西山贾珠归来时,石家姑娘才刚刚告辞:二人下回见面正是三天之后。

缮国公家不同于荣府,石家这一代嫡出,年纪又合适的姑娘不止石家姑娘这一个,缮国公既是将目光瞄准了圣上的后~宫,就不可能一次送进好几个姑娘,再说家里也没这样多的资源,供出好几位“娘娘”……简而言之,石家姑娘进宫,势必要消减一下她姐妹们的用度,纵然是国公府,可想而知,也会有人明里暗里地鸣不平。

因此石家姑娘在郊外庄子待得“乐不思蜀”,她比元春更能琢磨借口:她要在庄子里调~教~一下跟自己进宫的人手,同时好好看一看自己的嫁妆,顺便练一练如何管家。

抛开家里为自己女儿唧唧歪歪的婶母姨娘们,石家姑娘的祖父父亲倒是非常支持她的主意:他们要送进宫里的姑娘,必须是个明白人。若是进宫后,随便被下人挑拨拿捏了,那还不如不送进去呢。

可惜荣府的男人们,脑子清楚的真不如石家多,尤其是元春的亲生父亲贾政,觉得女儿在外住着太不像话,无奈老祖宗亲口许诺,他忍了又忍,最后还是吩咐妻子把儿子女儿一起叫了回来。

于是元春在庄子里断断续续地住了半个多月,当她不得不回家的时候,两个姑娘已经成了朋友,临别时颇有些依依不舍之意。

就算一起进了宫,想彼此串个门都不容易。

却说贾珠和元春回到家里,换了衣裳,再把带回来的土产给各房送去,便一起去拜见老祖宗――贾母仔细打量了一番孙女儿,见她气色比出门前更好,便放了心,问过在庄子里小住时的趣事儿,打发元春回去歇着了。毕竟从郊外到家里,一路上坐车也不轻松。

元春自然不能真顶着老祖宗的“令箭”,就回去歇着了,她带着丫头们去母亲房里请安。

毕竟是亲闺女,王夫人纵然心有不快,也不能对元春说太重的话,再说女儿不日进宫,再见面恐怕也不容易,总不能给她再留什么心结。

王夫人道:“在外面住得可舒坦?”这纯属废话了,女儿面色红润,一看就知道过得不坏。

元春亲自给母亲奉茶,“确实舒坦,太太闲来也去散散心吧。”

听出女儿的关切之意,王夫人绷紧的嘴角,微微一挑,“你说得轻巧,这家里哪里离得开我。”

元春叹道:“也是,嫂子还年轻。”

哥哥贾珠比自己大上五六岁,可嫂子李纨却和自己年纪相仿。

这话换个人说,就有挑唆之意,可出自她这个亲闺女之口,王夫人就不会多心,“你嫂子是个实心眼儿。”

儿媳妇李纨乃是国子监祭酒之女,书香门第长大,家里人口又不多,贤良淑德自是没挑,可旁人的小心思她也看不太透,就算看得透也懒得搭理。

元春笑而不语。

王夫人知道女儿不爱言人是非,便不再提此事,“和石家姑娘处得如何?”

元春道:“她人很好。”

见女儿一派悠然,王夫人忍不住道:“老爷心里正不顺,你且小心些。”

说起自己这个爹……邢夫人和她身边的丫头婆子私底下指桑骂槐,老祖宗和太太理都没理,偏偏他这个大男人倒是上了心。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今日贾政正好休沐,听说女儿回来,便趁着她来请安的功夫,好好教导一番。

他倒是记得给女儿留面子,叫了元春到书房说话。王夫人拦不住丈夫,只得让二门外小厮婆子们警醒些,书房里若是“动静忒大”,记得及时回报。

元春上一世在宫里经受的苦楚辛酸三天三夜未必说得完,尤其她早先侍奉太子,半路才又归于新君麾下,改换过门庭,自然风言风语无数,她都能给自己和自家挣得了些体面,一根筋的父亲训上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又算得上什么?

结果元春一进父亲的内书房,便见哥哥贾珠也站在屋里。

兄妹俩对视一眼,都看得彼此眼里的无奈……还有几分戏谑。

贾政一生端方,甚至端方得过了头,儿女双双站在自己眼前,他便开始说起了“连绵不绝”大道理,当然主要还是训斥长子,大约是越说越激动,忽然还冒了句“不爱惜名声,置祖宗于何地”。

元春忽然抬起头,“老爷这不爱惜名声,从何说起?”

贾珠闻言,一个劲儿地给妹妹递眼色。

贾珠闻言登时火冒三丈,“住了庄子里居然不肯安生,还留陌生人住下!万一……”

元春眨了眨眼,“老爷,那家人的女儿高热不退,若是赶出门去,万一在咱家门外没了……咱家的名声可真的没了。”元春不用费劲儿琢磨,都知道这话大约来自“枕边风”,赵姨娘比起大伯母更盼着自己过不好呢。

贾政其实后面还有话,偏偏不能说得太明白:儿子女儿到庄子小住,理国公家的小子柳桓也跟着住了两天,这算怎么回事儿!女儿你是要进宫待选的人!

话说,贾政和柳桓之父柳芳有些交情,柳芳话里话外对儿子颇为不满,到了贾政这儿,他便不想让儿子女儿与柳桓来往太多。

贾政这番心思若是让元春知道,她准得再次腹诽父亲的眼光:不说四王,只是八公的儿孙们就属柳栋柳桓兄弟最为出挑,也成就最高。

元春此时完全不知父亲的担忧,但有些话她觉得必须说清楚,至少让父亲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脾气,连坚持和坚韧都做不到,进宫也是送死去的。

“老爷,难不成旁人说上两句,便要轻易改弦更张?”

这话听在贾政耳朵里,真是无比讽刺,同时他也明白女儿完全没听出他真正担心的地方:显然女儿跟柳桓全无私情,而且能坚持己见,这也是长处,可这副不以为然的模样……让贾政真是喜忧参半。

毕竟是亲生女儿,不能体罚也不能说重话,贾政无奈地挥了挥手,“你下去吧。”

元春行了礼,出门就直奔荣禧堂,搬救兵去了。

贾母听完孙女儿告状,便打发自己身边的老妈妈到前面书房,叫贾珠回来说话。

没一会儿,贾珠便“应招”而来。兄妹两个陪贾母说了好一会儿话,直到离开荣禧堂,贾珠才悄声跟元春道,“你让老爷把火发出来多好。”贾政让元春退下之后,便跟儿子提及了自己隐晦的担忧。

贾珠也觉得老爷有点杞人忧天,妹妹哪是见个男子就要芳心萌动的人?同时,他自己也有妻有妾,最是明白这种事关~私~情的猜测,八成出于女人之口。只是他不想让妹妹多心,便干脆提也没提。

可知道今日始末的王夫人自是不能咽下这口恶气,作为正室,收拾一个不老实的姨娘真是再简单不过。

没两天,赵姨娘便到小佛堂里念经祈福去了。

贾政知道此事,干脆一句话都没说。

而彻底康复,回到京城的柳桓此时正在七皇子赵之桢的书房里,向这位王爷主动请缨,到北面参战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