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21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21章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姑娘听见门外哥哥的声音,狠狠地剜了元春一眼,气鼓鼓地转头就走——大姑娘原本也就是鼻孔看人,不至于这样没规矩,这回……可见是真的急了,甚至还有点恼羞成怒的味道。

抱琴和傲梅牢牢护住元春,她俩就怕大姑娘忽然发狠硬往前冲:毕竟人急了眼,什么事儿可都做得出!

元春眼见大姑娘扬长而去,自己便慢悠悠地回了里间,招呼两个大丫头伺候换衣裳。

虽然月份不足,她也没有显怀,但为见客而特地上身的侧妃服饰,已经让她不那么自在了:只是那堆金簪玉簪,就坠得她头皮生疼。

以前在宫里当“泥胎”的时候,自己也没这样矫情呀,元春不由自嘲道:“哎呀,有了孩子真是事儿多。”

抱琴心思比傲梅多,听见元春这话,顿时有种欲哭无泪之感,“侧妃您……可是主意早定了?”其实她真正想说的是:您怎么还这么镇定,大姑娘这样子分明就是撕破脸,不想让您好过了呀!

元春笑了笑,“没事儿,你们别担心。大姑娘那边儿,有王妃在呢。”

赵之桢临走前,已经安排好了足够得力的人手盯住了大姑娘,一个年轻姑娘想在一群凶神恶煞花样百出的妈妈和管事中间,突出重围……大姑娘要是真有这本事,王爷赵之桢哪里会为他亲闺女这样发愁呢。

只是元春真是高兴得太早了,因为没过多久,她就不得不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了。

却说元春这边一如既往,该吃吃该喝喝,可当赵晗带着妹妹来到他的书房时,大姑娘眼里都快冒出火来了……她就不明白了,她跟她哥都是嫡出,怎么这哥哥胳膊肘总往外拐?!果然不是一个娘生的,真是……靠不住!

反正在大姑娘眼里,你们不护着我娘、我外祖父家,就是你们无情无义!

幸亏这番心声赵晗听不到,不然他一定再不肯“多管闲事”。

赵晗这会儿还算绷得住,先让妹妹坐下,还吩咐贴身伺候的大丫头给妹妹上茶,可丫头刚把茶端过来,大姑娘猛地挥手一拂,茶盏落地,只听清脆的一声“叮”,滚水四溅,瓷片飞散,大丫头灵巧一躲,手上只溅到了几滴,倒是大姑娘反被烫到了手指。

大姑娘抚着伤处,瞪着大丫头大叫一声,“你敢!”

赵晗看了看异母妹妹,再看看已经直接跪在地上的大丫头,目光最后落在了地上的碎瓷片上,“请供奉来,给大姑娘瞧瞧,来人,把这儿收拾了。”却完全没有要处罚大丫头的意思。

托元春的福,王府里多了位擅长外伤的大夫,大夫匆匆赶到,给大姑娘看了看……赵晗一看大夫的神情,就知道妹妹什么事儿都没有。

不过大姑娘还是乖乖让大夫伤了药,毕竟她十分爱美,而经过她这一番发作,怒气也消散了少许,她倒没抓着哥哥一定要处罚那丫头,而是质问道,“你……和贾姨娘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今天若不说个明白,这暴脾气的妹妹怕是不肯善罢甘休,赵晗屏退众人,面对着妹妹却眼帘低垂,“你舅舅跟南边那位一起出兵了。”

大姑娘再两耳不知窗外事,也听说过南边那位殿下~谋~反,她闻言脸色瞬间煞白……表现跟她娘如出一辙,兄妹俩沉默了足有半炷香的功夫,大姑娘声音都有些颤抖,“我不信。”

赵晗也不答话。

大姑娘那股子气势再也提不起来,隔了好一会儿,她才又坚定道,“舅舅姓赵,我也是,母亲是皇家媳妇儿。”

赵晗忍了又忍,终于把“糊这蠢妹妹一巴掌”的心思强按了下去。

到时候宗室身份根本保不住你,前朝谋反的太子可全都死了!

本朝虽然还不曾处死过宗室,但也是因为还没宗室~谋~反过,再退一步说,被抓住定是圈禁到死,屈辱而无望地活着还不如死了痛快,还牵连一众亲朋。

朽木不可雕!赵晗再次觉得,继母和这个妹妹真不愧是亲母女……而且他也没必要再费力开导妹妹,这还是交给继母来吧,顺便他也得给父王“好好”写封家信了。

话虽如此,但让妹妹好生在自己房里待上一阵子却是势在必行了。

大姑娘听说,果然又质问起哥哥,“你敢关我?!”

赵晗忍无可忍,冷冷道,“我敢。”关键时刻,连继母他都能关。说完,抬脚便走。

大姑娘气得摔了身边所有能摔的东西,周围也无人敢劝。

这一夜的王府,赵晗以及大姑娘都辗转难眠,一个是愁的,另一个却是委屈死了,唯独元春在自己房里睡得死沉,第二天清早,也是神清气爽。

却说王妃刘娡乃是清早才回到王府,进了家门便听说大爷把大姑娘关了起来,等再听完事情始末……她有气无力道,“让她先静一静。”

只是一夜之间,刘娡像是憔悴了好几岁,她靠在引枕上,在房里大丫头和妈妈们看来,也是前所未有的虚弱无力。

她当晚回到娘家,母亲正在父亲和哥哥们的团团围绕之下,把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一口气说了个彻底明白——这个时候再有隐瞒,可真是坑死全家,断无幸理了。

刘娡她舅舅靠着南边那位殿下发了不少财,她娘自然也跟着攒了许多体己……如今看来真是钱多烧手,这会儿就算拼命撇清也得人家肯信,再说刘娡她舅舅已经“同流合污”了,除非舅舅本就是圣上安插在南边那位的钉子,不然娘家怕是不能全身而退了。

性命和前程一起堪忧,父亲和哥哥必会拼尽全力周旋,而她则是娘家最重要的一张保命符了。

凭她一己之力,救下娘家,刘娡还没这样天真,知道娘家的生路全落在丈夫赵之桢身上,她便再不会轻易触怒丈夫,也包括丈夫最看重的儿子,最喜欢的侧妃。

刘娡正茶饭不思,大丫头便给她捧了碗参茶,她的心腹轻手轻脚地上前禀报,“侧妃和二位姨娘来了,王妃您看?贾侧妃那边……”话说了一半,意思已经十分清楚:大姑娘昨晚的经历,您不好生问一问贾侧妃吗?

心腹话外之音,刘娡怎么听不明白?只是这时无知才是福啊,她厌倦地摆了摆手,“叫进来吧。”

话说,以往元春和另外两位姨娘前来拜见王妃,刘娡那是正眼都不给一个。

这回三人一起进门见礼,目光掠过王妃,元春因为知道王妃娘家事,预料之中自然十分平静,而那两位姨娘可是大惊失色:王妃这是怎么了?!

二人对视一眼,再偷瞄了下低眉顺眼的侧妃,心里也开始七上八下:她俩倒是猜着王妃娘家没准儿出事了,可王妃这副样子,兴许还是王爷那边……不太顺遂?

刘娡倒是一如既往地假惺惺问过几人起居,再问可有短了用度或是仆从不听话,三人一一答了。刘娡点了点头,便打发两个姨娘回去了,留下元春再“关爱一番”。

元春再没心没肺,闻言也是一激灵,一下子精神了起来。

刘娡今儿真没有立威的心思,“大姑娘昨晚是怎么回事儿?她还小呢,行事有什么不妥当,你别往心里去。”

元春愣了一下,才明白王妃这是……在示好吗?

两世为人,还要记恨一个十多岁的天真又有些鲁莽的小姑娘,元春自认也是白活了。

她暗恨堂嫂王熙凤,不也没把人家如何?就算真要计较“风霜雨雪严相逼”那段孤寂又艰难的宫中岁月……一半原因也是出在自己身上,而另一半……要怨更该怨赵之桢吧。

元春便笑道:“大姑娘也是关心则乱,倒是这番孝敬之心十分难得呢。”

刘娡看元春不见喜怒,心里也感慨不已:这侧室也不比女儿大上几岁,却比女儿沉稳太多了。

这个时候,她终于再次反思起自己教女,果然很是失策,因此她这回也发了狠,怎么也得让女儿吃些苦头,学了乖再提以后。

不提王府中几人各怀愁事,远在北面大营的赵之桢也连着好久没睡过安稳觉了:这回带来的大军,真正的精锐之师大约有一半都悄悄绕路,在圣上几位心腹爱将的掩护下前往南方,准备给南边那位一口气包个饺子。

不过圣上也算厚道,撤走了精英,不忘把兵员的差额再及时补上:毕竟北狄人也不傻,大营里究竟有多少人,观察一段后时间肯定能摸出个准确的数目。

因此赵之桢手下看着军容齐整,但其实上过阵的老兵只有三成,其余七成都是未经过战阵的新兵蛋子,以及专门负责杂役,多是老弱病残的厢军。

两军对垒,表面上总是大致势均力敌,无论是人数装备还是战力,此时赵之桢在大帐中召集麾下数位将军——万幸其中好几位都是年纪足够给赵之桢当爹,常年跟北狄打交道,且名副其实的老将。

一位长得比较沧桑,但其实只比赵之桢大上五岁的李敬将军听完随军司马的禀报,便坦诚道,“拖久了,迟早露陷。咱们都得仔细些。”

李敬的画外音实在太清晰了,赵之桢想听不懂都不行:建功立业这次估计没戏,咱能老实顶住,让圣上平定南边,咱们也能跟着捞上些功劳……王爷您这回可千万别贪功冒进啊!

话说这位李将军跟赵之桢私交本就不赖,但在一众老将里资历又较浅,这种场合自然就得硬着头皮“往上冲”,唱一回白脸了。

北狄人十分彪悍善战,不然何至于成为历朝历代的心腹之患?

李敬这话其实正好说到了赵之桢心里,有些时候还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实,前一阵子父皇特地在上书房召见他,轻声问他,“愿意去北面还是南边?”

赵之桢当时就冒了一后背的冷汗:如果不是这些年北狄出了位英武的大王,害得关边战事极多,南边那位纵然起事也就是小打小闹,掀不起什么浪花。

做好准备,平定南边也是板上钉钉,可……手上沾了同族鲜血的皇子,不仅仅是大位无望,还会为宗室忌讳……

即使要做父皇手中的一把刀,赵之桢也希望做一柄能堂堂正正见人的宝刀。

因此他诚恳道:愿为父皇分忧,一切都听父王之命。只是北狄人他更熟悉一些;去南方他就需要找父皇“讨”些能人了。

最终,他还是如愿前来迎击北狄人,可越琢磨却越是不安:他的心思大约瞒不住父皇。

真希望能在北面多待上一段日子,然后细细谋划,打出几场胜仗,好歹让父皇高兴一下。可惜麾下众将在手中无精锐之际并不想冒险,而且南边差不多可以全年打仗,但北方这儿却不一样,只要入秋就有飞雪,等真到了冬天,呼啸的北风加上冰封的大地,真可谓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别说人了,连牲畜都受不了。

这种时候,两方大军当然得回家各找各妈……不对,回各自地盘去好生休整一番。

因此留给赵之桢的时间最多就是半年。

不过想说服众人,先得把“向好”——向来交好的属下,折服不是?

却说,赵之桢刚跟李敬一起吃了个饭,准备梳洗一番的时候,心腹侍从神情严峻地一口气送来了三封信。

赵之桢心生不妙,他坐下来先喝了半盏茶,平复下心绪,先拿了儿子的家信打开看了起来:儿子在向他告状。女儿不知分寸不懂敬畏得太过了。

赵之桢看了儿子在信上所说,终于下了狠心~调~教~女儿,甚至不惜暂时分开她们母女。

第二封是留在京中的幕僚所书,禀报了这些时日王妃的动静,最后还写道,王妃之母本想自尽,但为家人救下,如今正卧床静养。

赵之桢眉毛微挑:本朝除非谋逆,也是罪不及出嫁女……何必惺惺作态,倒惹人厌烦?若是这回真地咽了气,只会当成畏罪而自尽罢了。

至于第三封信,乃是王府心腹大管事所写。

赵之桢只看了前面几行,便觉得阵阵眼前发黑:侧妃肩上中箭,流血颇多,万幸供奉和大夫来得及时,侧妃身子无碍,却得卧床休养一阵子。

这封信怎么看都有几分语焉不详的味道,再看那字迹也又颇为潦草,他直接把信甩在随行的军师眼前,“给我细细地查!我的侧妃在王府里怎么会中箭?!”

这位军师跟着赵之桢足有二十年,能力自不必说,更是深得信任,还与王府大管事是儿女亲家,此时看了信,更瞧得出王爷动了真火,晓得事态紧急,当即垂头应下,“请王爷放心。”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每一位正版订阅的相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