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六百八十七章 活着

华娱之黄金年代 第六百八十七章 活着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3: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章子恩这个导演,张一谋自然是认识的,西影厂的前辈,原先是美术设计,后来也转行做了导演。

这一次张一谋出事,章子恩是西影厂里少数几个没有落井下石的,甚至还在厂内的一次会议上,帮着他求情。

对此,张一谋是十分感念的,易青突然问起章子恩导演,显然不是无缘无故,或许是有什么好事,也说不定。

“认识啊!找他有事?”

易青找这位章子恩导演确实有事。

之前《宰相刘罗锅》的导演一直没定下来,这会儿见了张一谋,易青突然记起,前世原版的《宰相刘罗锅》不就是章子恩执导的嘛。

虽然对这个导演不是很熟悉,但是原版的《宰相刘罗锅》能够在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将一部戏说剧拍出正剧的感觉,在剧情编排,服化道设计方面都有值得称道之处,章子恩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是这样的,下半年公司准备开一部古装的电视剧,清朝的,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导演,突然想起来章导以前拍过《神鞭》,打算请他过来见见。”

章子恩导演之前知道过好几部古装剧,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神鞭》和《黄河大侠》,特别是《神鞭》,当年可是全国热映,受欢迎程度甚至都不比李连洁的《少林寺》差。

说句题外的,白七爷陈保国还在《神鞭》这部电影里,演了一个反派玻璃花,那么一个大帅比,愣是演个丑角,还演的那么惟妙惟肖的,对此易青也只能掰着大拇哥喊“牛掰”。

易青瞄上了章子恩导演,这要是放在以前,肯定是请不动人的,国家单位的人怎么能出去给私人拍戏。

但是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全国各地的制片厂因为资金问题都在减产,虽说广电出.台了新政策,允许私人企业涉足影视剧制作领域,但毕竟是刚开的口子,而且,人们本来就对这一行不熟悉,没多少人敢轻易下场,短时间内,影视剧制作资金短缺的现象还是没办法得到改变。

所以,依然还有好些导演都没活干,有的制片单位,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会儿请人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张一谋听了,得知是这么个大好事,连忙说道:“要不我先联系一下章子恩导演?”

要是易青真的能相中章子恩导演,张一谋这也算是还了一笔人情。

易青点点头:“行啊!要是能请来京城最好,到时候,见个面,当面聊也方便一些。”

戏说剧这种全新的题材,国内除了他之外,还没有谁接触过,章子恩前世能把这个戏拍成经典,但当时一大批港台的戏说剧已经被引进国内,有先例可循,最差还能模仿。

但现在这个题材领域还是一张白纸,章子恩的导演功力不需要质疑,可易青还是担心他把这个戏给真的拍成正剧。

风格偏向正剧没关系,但却不能按照正剧拍。

张一谋当即答应下来,不过就是打个电话的事,又不麻烦。

这个事说完,张一谋又惦记上自己的事:“易~~~~易总!刚才您说,我可以自己找剧本,原创的,改编的全都行,您这话~~~~~”

易青笑了:“放心,永远算数。”

张一谋听着也笑了,脸上的褶子更多,赶紧起身拿起放在墙边的包,而后从里面拿出来了一摞稿纸,递给了易青。

“易总!您看看这个。”

易青见状,不禁好奇,张一谋这显然是有备而来啊。

这是算准了自己对他这个新晋柏林金熊肯定感兴趣了。

这······难道是剧本?

接过一看,只是粗略装订过的稿纸封面上就俩大字一一活着。

卧槽!

翻开看了两页,果然,这是于华《活着》的手稿。

抬头看了张一谋一眼,这么牛掰啊,连人家的手稿都拿来了。

这得是多大的信任。

只是这才89年初,张一谋现在就计划着改编这个了?

易青要是没记错的话,于华的著作《活着》初版是在1993年,随后94年就被张一谋拿走改编成了电影。

要说张一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除了让他捧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之外,那肯定就是《活着》了。

这个戏最终让葛尤加冕了戛纳影帝。

如果说,《红高粱》表现出了一种悲壮,浪漫的话,《活着》这部电影则是纯粹的对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分析了。

易青前世在看过电影之后,后来也看过于华的原著,和电影一样,于华用了一种非常悲凉而平静的笔锋,描绘出了一家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清清楚楚的告诉每一个读者,在那种困苦的生活环境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不屈服的姿态。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从败家的地主少爷到演皮影谋生,再到被拉去做壮丁,生之艰辛,可见一斑,在那个年代,人的命运完全不能由自己掌握,犹如一叶浮萍,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翻滚。

败家气死父亲,母亲又在无尽的守望中含恨辞世,妻子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原以为一家人总算可以过上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原来却也只是一场空。

福贵一辈子好像一直在不停的经历着身边人的离去,对于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伤,唯有默默承受,岁月的变迁,渐渐磨平了苦难的痕迹,像牲口那样的活着,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

中国的几代人,其实都是在这苦难的环境中,坚强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

故事对于时代的淡淡讽刺,实则告诉人们,那本人们早以为翻烂的时代的大书,其实还没有真正展开,而在这之中,个人命运仅如蝼蚁。

福贵这个形象是那一辈人的缩影,他们从那样的年代走过来,仍然只是平凡地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了几度动.乱变迁,见证了一个全民的疯狂年代,被动的接受着不断变化的个人属性,纵使生活夹杂着艰辛与泪水,依然勇敢的接受。

于华也在原著的序中说: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

所以,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活着》本身算是一种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故事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辛酸苦乐贯穿始终。

而故事虽然叫《活着》,但贯穿整部影片的却不是活着,而是接连不断的死亡。

主人公福贵的父亲在民国时被富贵气死,母亲在内战中去世,儿子在大跃.进期间,被区长撞倒的墙砸死,女儿在特殊时期,因为接生的是没有经验的红卫兵大出血而死。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与动荡、抑制的时代密切相关。

这些死亡虽讽刺,却也更加地表达了活着的珍贵。

生存在底层的百姓因畸形的、荒谬的、动荡的时代失去的太多,对社会不再有寄托,对一切都不再怀有幻想。

面对生活,普通百姓还是落实到了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些实在、无趣,却又坚韧的活着。

活着真好。

福贵被拉壮丁当兵时,他的同伴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投降的时候,使人发自内心地感觉到活着真好。

不管怎样,只要活着,只要能回家看看就好。

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福贵认为如果不是当初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自己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有庆被车撞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十分伤心,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撞死有庆的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还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来激励春生活下去,让人感到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好。

还有凤霞大出血而死,被打作反动学术权威的资深老教授的到来,是为了能够让凤霞和肚中的小生命活下来。老教授食不果腹,为了果腹不被饿死,而被馒头噎着无法为凤霞接生,凤霞大出血而死,从中可以深深的感觉到人们努力活着,活着就好。

《活着》这个故事,就在悠悠秦腔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皮影营造的压抑氛围中,通过死亡来表现活着真好,人的一生最终只是归于活着。

和张一谋的导演**作《红高粱》相比,《活着》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更加深刻,也更加值得人们去探索。

如果让易青来评判的话,其实《活着》比《红高粱》更值一个欧洲三大的金奖。

只是~~~~~~

张一谋现在能拍好这个故事?

易青有些怀疑,前世张一谋拍《活着》的时候,本身已经经过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这些优秀作品的不断积累,才让他的全部创作才情在《活着》这部戏上,来了一次集中的爆发。

现在?

至少易青觉得张一谋还有些稚嫩,看他拍的《红高粱》就能感觉得出来,整部电影激情澎湃,但给人的感觉好像一直在天上飘着似的,歇斯底里的愤怒,一直到他拍《活着》才算是彻底沉淀了下来,开始踏踏实实的做一件事。

“张导,你是打算改编这本?”

张一谋点头:“是,我从第一次看到于华写这个故事,就想要把它拍成电影,于华也答应了,这个故事只给我拍。”

难怪!

连人家还没整理好的手稿都能给拿出来。

易青想着笑了:“张导,打个比方说,如果今天我不愿意支持您拍电影的话,这个稿子,您打算拿哪去啊?”

张一谋一愣,接着叹了口气,道:“要是在您这里也找不到机会的话,我就准备把这个故事放几年,等到有人愿意找我拍戏的时候,再拿出来。”

还挺执着的!

“行了,现在您也不用再放几年了,改编成剧本的事,您去负责,我不管,筹备剧组,您去负责,我也不管,什么时候开机,直接来公司拿钱,剩下的怎么拍,还是您负责,我通通不管,我只要结果。”

易青再一次给出了承诺。

“可是您连这个故事都没看完,就这么相信我?就不怕我把事给搞砸了?”

易青笑道:“能为了拍戏,提前一年种上百亩高粱,这样的人我不信,我还去信谁?”

要不是因为我,你也不会这么惨,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呗。

看着张一谋现在的处境,易青心里还真有点儿过意不去,要不是他在香江成立了橙天娱乐集团,压得其他所有公司和电影人都喘不过气来,只顾着巩固在香江的事业,没机会把目光投到内地来,张一谋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个境地。

张一谋听着,差点儿被感动哭了,这段时间,他过得真的太憋屈了,明明在柏林电影节上捧得了金熊奖,让中国电影扬名国际,结果却因为个人的私生活,莫名其妙的就被西影厂给禁了,还被整个行业抵制。

说真心话,前些日子,张一谋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四处求告无门,谁见了他都好像遇见瘟神一样。

要不是巩丽一直在身边鼓励他,恐怕就没有今天了。

“易总!谢谢!”

张一谋躬着身子上前,紧紧的握住了易青的手。

易青瞧着,也是止不住的感叹:老子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扇扇翅膀,竟然把个本应该意气风发的国际大导演给整成了这模样,罪过啊!罪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