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六百二十七章 非嫉其才恨其不为东吴所用

第六百二十七章 非嫉其才,恨其不能为东吴所用

还是因为周瑜的人设!

易青听了也就不奇怪王福林给他打电话,非要让他过来一趟参与剧本讨论了。

现在参与剧本改编的众多编剧,倾向于按照《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对于周瑜这个人物的描写来塑造这位东吴的大将军,而历史学家则偏向于正史当中那个风流儒雅,雅量高致的周公瑾。

王福林现在也是举棋不定,建组的时候,虽然已经定下了要以演义为基础,正史为参考的改编方针,但是周瑜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该怎么塑造,他一时半会儿也是决定不了。

易青当初曾和王福林一起讨论过周瑜这个人物,王福林想起来就把易青也给叫了过来。

对于编剧们的想法,易青能理解,毕竟《三国演义》的主导思想就是抑曹扬刘,以刘汉为正统。

刘备集团的人物自然都是正面角色,而与周瑜相对应的诸葛亮,其地位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关张,所以,贬低周瑜,正好可以衬托诸葛亮,让诸葛亮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

“其实,我倒是觉得大家考虑的不无道理,就是有些偏了,要衬托诸葛亮,也不一定要贬低周瑜。”

这怎么说?

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要是不贬低周瑜的话,这些情节怎么拍?

要知道整部《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这一部分,最精彩就是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斗法,连曹老板都成了陪衬。

“我的意思是,大家可以跳出这些原著当中的故事,只是单纯的想一下,周瑜之所以几次三番的要加害诸葛亮,真的只是因为他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什么叫一语点醒梦中人,易青一句话,这些天为了周瑜人设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脑袋都晕乎乎的编剧和专家们,顿时有了一丝明悟。

对啊!

为什么一定要单纯从周瑜气量狭小,嫉妒卧龙之才来考虑呢?

“其实原著中有过描述,诸葛亮也曾对刘备说过:人言周公瑾嫉吾之才远胜于他,非也,其所恨乃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耳。”

现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是说周瑜嫉贤妒能,因为诸葛亮才高志广,心生嫉恨,这才屡次加害,还把“既生瑜,何生亮”给解读成,周公瑾临死还是不能放下心中的怨恨。

暂且抛开正史,只看演义当中的描述。

罗贯中笔下的周瑜真的只是因为妒贤嫉能,就去加害共同抗曹的盟友吗?

当然不是。

否则,当初他就不会让诸葛瑾劝说诸葛亮归顺东吴,他只是恨诸葛亮之才智不能为东吴所用。

与其说周瑜对诸葛亮是嫉妒,不如说是担忧诸葛亮的才华会妨碍到孙吴势力的发展,所以,周瑜和诸葛亮两雄相争,水火不容,只是不深入了解的人看到的表面。

其实“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声感叹,也只是各有其志,各为其主罢了。

再回到正史当中,周瑜与诸葛亮一样的才智卓绝,一样的风雅绝伦,一样的国之柱石,最重要的,一样的英雄之志,一样的孤独与壮志未酬。

周瑜有全据长江、二分天下的宏图,为此他矢志不渝夺取荆州、西川,最终病逝于征途。

诸葛亮有三分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为此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同样病逝于征途。

周瑜和诸葛亮,都为各自国家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同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此人物之死,如星殒落,让天下英雄同悲。

周瑜风雅超群,却壮志未酬,《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笔下的“丈夫歌”可见周瑜的胸襟和豪情。

先是丈夫处世,立功名,而立的是什么样的功名呢?

是“王业成”的功名。

要立建设的功名,而不是破坏的功名,要建立一个遵从王业的,与霸道不同的王朝。

在这个过程中,周瑜也相信自己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出朵朵浪花,将名声留于后人。

他甚至说“功名既立兮,王业成”,自己功名得立的那一天,也就是王业得成的时候,这是何等自信和豪壮。

不仅如此,只是惦记个人的功名和主公的王业的那个人,还不是真正的周瑜,他接着唱出“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的词来。

王业既成,四海偃兵,天下太平,于是百姓得以安,士大夫得以安乐,畅快平生,文臣武将各得其所。

这个时候的周郎呢?

夙愿得偿,痛快地喝上几杯酒,已经是“吾将醉”了。

醉了也还没完,“吾将醉兮,舞霜锋”,把人生最后的心思,天下太平后与挚友孙策赠送的佩剑霜锋剑相伴的想法也说了出来。

乘着酒意“舞霜锋”,将无止境的豪气与兄弟情化作剑气纵横天地间,此等丈夫歌,就算是滴酒不沾之人,闻之亦可痛饮三大白。

而毛宗岗修订版的《三国演义》,却把周瑜“丈夫歌”中的志向止于“立功名”,虽有醉后发狂吟之语可壮豪气,但也可以想象发的是何等狂吟,无非是还要立更大的功名而已,反而掉入了立功名慰平生的怪圈。

按照贾宝玉的话,这样的周瑜简直成了一个禄蠹,丝毫不见大英雄胸怀天下的豪迈气概。

前世央视版的《三国演义》选的就是毛宗岗版的“丈夫歌”,这一点,是个败笔。

另外,演义中,孙策临终前曾嘱托孙权,以后在军国大事的处理上,“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郎。”

应该源自于历史上对恋人跟的评价: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

这两句话虽然根本意思不能尽数相同,但确实反应了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的优势所在。

其实不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周瑜都有吸收能人的心思,演义中他想收拢诸葛亮,正史中想收拢关羽张飞。

演义正史同样文武全才的周瑜,都是青年之时就征伐四方,为孙策集团确立版图立下汗马功劳,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这都是相同的记载,无外乎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志向上周瑜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这点正史的万人之英,演义的丈夫歌都表达了出来。

现在编剧们纠结于该怎么定位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本身就有些狭隘了,但是无奈,《三国演义》这部书侧重点不是东吴集团,对于周瑜这个人物的描写,也仅限于赤壁之战这一环节,人物形象根本没办法展开。

所以,就只能通过诸葛周瑜斗智来塑造人物了,那么回到争论点,该不该把周瑜描写成一个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小人呢?

这一点,易青是坚决反对的,拍《杨家将》可以把北宋名将潘美塑造成奸邪潘仁美,那是因为民间流传甚广,而且正史中潘美也的确应该为杨业的死承担一定的责任。

但周瑜和潘美不一样,这个人物是三国这段历史当中最为璀璨的大英雄,将其描写成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易青心里过不去这道坎。

所以,能够挽救这个人物的,也就只能着手于周瑜屡次加害诸葛亮的动机。

非嫉其才,恨其不能为东吴所用!

立足于这个出发点,那么一切也就解释的通了。

王福林也没想到易青这一次没从正史记载当中周瑜的事迹,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立足于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用一首原著当中的“丈夫歌”来破局。

对于周公瑾这首本命歌,王福林也非常喜欢,他当初拍《红楼梦》的时候,就喜欢引用曹雪芹的诗词来做插曲,这首“丈夫歌”自然也得了他的心。

之前讨论剧本的时候,他就建议将这首“丈夫歌”放进去,不过几个编剧都建议引用毛宗岗版本的。

现在听易青一分析,王福林再仔细一琢磨,还真的是,毛宗岗版本的“丈夫歌”立足于功名二字,倒是显得狭隘了,远不如原著中的豪迈大气,更能突显周瑜这个人物的形象。

再者,从周瑜屡次加害诸葛亮的动机出发,展开周公瑾和诸葛亮的几次斗法,虽然,还是显得周瑜性格偏激,但嫉贤妒能这个罪名怎么也落不到他的头上了。

两国交兵,各为其主,本来就应该无所不用其极,周瑜受孙策托孤之恩,辅佐孙权,肯定要尽心竭力,刘备势力与东吴争夺荆州,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周瑜招揽不成,于是想方设法要除去诸葛亮,那么这一切也就解释的通了。

“对!对!还可以这么写。”

一个编剧想着想着,突然大笑起来,方才屋内还一派严肃压抑,被他这一笑,立刻便给冲淡了。

这些天,围绕着周瑜这个人物,大家争论了许久,有人建议按照《三国演义》原著的描写来刻画,也有人觉得单纯的将周瑜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写成个心性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人太过偏颇。

可是该怎么改,却又始终找不到突破口,现在被易青这么一分析,很多脉络一下子都通了。

“小易啊!真有你的,不错,不错,把你请来算是请对了。”

易青哪敢当这样的评价,忙道:“王导,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我担不起,其实,各位老师也都是当局者迷了,毕竟当初定调子的时候,首先确定的就是要以原著为基础,围着那个圈子走,周瑜这个人物肯定不好写,稍微换个思路来分析,各位老师肯定能想出更好的脉络。”

王福林摆摆手:“小易啊,你就别谦虚了,肚子里还装着什么没有,赶紧全都倒出来。”

其他的,还真有。

“再有就是刻画周瑜这个人物,我觉得不妨让他变得儿女情长一些,曲有误,周郎顾,说的是周瑜精通音律,才识渊博,这样一个风流人物才能佳配小乔,在剧本里稍微加一点这一对神仙眷侣的戏,是不是能让这个人物更丰满?”

周瑜这个人物主要就是出现在赤壁之战这一节,而这一节最关键的两个角色,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周瑜。

可是原版《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可以说将诸葛亮给写的近乎仙人了。

而周瑜作为整章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显得有些单薄了,除了群英会戏蒋干之外,剧本中这个正史中赤壁之战的主角,成了个给诸葛亮捧哏的小弟。

因为剧本要侧重原著,强行给周瑜加戏,显然不合适,但是抛开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增加他和小乔之间的互动,不但不会抢了诸葛亮的风头,也会让周瑜这个角色更加鲜活。

无情未必真豪杰。

虽然正史当中关于周瑜和小乔没有多少描写,但是民间故事中,这对神仙眷侣的人气还是非常高的。

当然了,加戏也不能乱加,像吴雨森的《赤壁》,志玲大姐姐演的小乔,那叫什么玩意儿。

“萌萌,站起来!”

去你大爷的!萌你大爷的!

“这个该怎么加?”

一个编剧皱眉问道,三国是男人戏,强行往里面加周瑜和小乔的感情戏,真的合适吗?

“又不是非得让周瑜和小乔在戏里秀恩爱。”

秀恩爱?

易青这个新鲜的说法,把在场众人都给逗笑了。

“小易啊!有什么主意,你就直说,我们这帮人这些日子整天闷头改剧本,这脑子确实不怎么灵活了。”

易青也没端着,点了一句:“曲有误,周郎顾,这么有名的典故为什么不用?”

尼玛!

我们都是猪脑子啊!

真是惭鬼,惭鬼。

“加一段小乔抚琴的戏,周公瑾从三江口回到建业,准备明日觐见孙权,劝其抗曹,深夜思索该怎么说服孙权,小乔抚琴为周郎排解愁思,却同样因为心忧,曲中有误,被周郎察觉,怎么样?”

一个编剧说完,看着其他人,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许。

人家都说的那么明白了,你还得瑟个屁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