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两百一十七章 反击

气吞大明 第两百一十七章 反击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元年,十二中旬。

建虏入关已经十多日了,没有以往在辽东取得的战果,面对蓟镇的坚壁清野,建虏颗粒无收,还被卡在遵化城。

并不大的遵化城,任由建虏围困,进攻十多日,屹立不倒。

随着久攻不下,建虏内部争论益发的激烈,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须知,建虏是绕过辽东,花了二十多天才到蓟镇,想要返回,或许得花更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建虏必须保留近一个月的粮草才能返回沉阳。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眼见明朝这边准备充分,似对他们绕行辽东早有准备,建虏内部,开始对沉阳安危有了极大的担忧。

沉阳是他们的根基,又兵力空虚,若是明朝趁机进攻沉阳,对他们来说,将是致命的威胁。

建虏内部的争吵更多了,分歧在加大,原本坚定支持黄台吉的一些人,开始动摇,这也令得大军停止在冰天雪地里。

大雪在不断的落下,哪怕不怕冷的建虏人,此刻也够呛。

尤其是蒙古人,没有沾染到半点好处,反而损兵折将,耗了无数粮草,也有了退意。

蒙古各部与建虏的关系错综复杂,大部分是威逼利诱下的姻亲关系,建虏还无法绝对的号令。

蒙古各部动摇,这也加剧了建虏内部的争斗。

但在八旗旗主议事的规则上,黄台吉仍旧站了多数,他又是大汗,主导了这次远征。

但在军队的进攻方向上,八旗的分歧就更加明显,原本支持黄台吉的济尔哈朗,岳托产生了别的想法。

黄台吉主张继续进攻遵化,只要拿下遵化,他们不止能有足够的补充,还能打垮明朝抵抗意志,以此破开蓟州城,深入大明京畿,甚至腹地,凭借着他们战无不胜的骑兵,足够劫掠他们所急需的粮食,人口,牲畜。

但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等大贝勒则主张绕开遵化,东进,绕过迁安,以此进入大明腹地,固然有被围的风险,但凭借他们的骑兵,足够来去自如。

这一点上,济尔哈朗,岳托也站到了代善等人的一边。

但黄台吉并没有同意,用了足足三天时间,才说服不同意见,继续进攻遵化城。

‘明朝兵部尚书在遵化城,如果遵化城有陷落危险,蓟州肯定会援,只要蓟州兵马出城,蓟州城必破!’

《踏星》

这是黄台吉说服众多贝勒的话。

于是,建虏大军,再次集结,更加凶勐的进攻遵化城。

同时,代善,济尔哈朗等监视着蓟州,迁安方向,只要明朝兵马来源,就是他们的口中的粮食!

守了这么久,遵化城上上下下都有了充足的信心。

遵化城后堂。

李邦华听着四处城门上的隆隆炮声,居然闲情逸致的与杨嗣昌下棋了。

李邦华看着棋盘,罕见的笑着道:“这建虏,怕是到现在,都没有摸清遵化城到底有多少兵马。”

杨嗣昌见一向不苟言笑的李堂官,居然笑了起来,心里明了,道:“堂官,建虏攻了这么多日,不管是兵力,还是军心,都遭遇了重挫,您看,我们反击的时候,是否到了?”

李邦华盯着棋盘,随意的落子,道:“出去十只信鸽,只能回来一两只,蓟州,京城那边说要再等等。”

杨嗣昌连忙道:“堂官,下官认为,大雪漫天,建虏也好受,这种时候,昼伏夜出,合围,是最好的机会了,错过了,就可能放虎归山。”

李邦华瞥了眼不远处一直微笑着的王元雅,心里动了动,道:“到现在,也不怕告诉你们了。陛下是在等一个消息,等这个消息传到建虏。”

杨嗣昌,王元雅一怔,异口同声的道:“什么消息?”

李邦华啪的落子,道:“辽东集合了六万兵马,现在应该已经兵临沉阳城下,陛下在等城破的消息,也在等这个消息传给建虏。”

王元雅神色一惊,旋即大喜道:“原来,原来,朝廷,不,陛下还有这样的谋划!陛下圣明!建虏倾国而来,沉阳空虚,必然可以轻松攻破。只要沉阳一破,建虏势必军心大乱,只能撤兵,我大军尾随追杀,沉阳那边在做埋伏,建虏……平辽就在眼前!”

杨嗣昌其实是知道朝廷派兵进攻沉阳,只是没有想到,崇祯与朝廷,这一次,居然这么有耐心,而不是催促着出兵。

这与他记忆里的朝廷完全不同。

在李邦华与杨嗣昌下棋,安抚着城内好战之心的时候,迁安与蓟州发生的事情大同小异。

不少将领忍不住的想要出兵,对于建虏的嚣张感到深深的愤怒。

甚至于有人已经向京城上书,公开请战。

紫禁城,煤山,歪脖子树下。

崇祯躺在帐篷里,两旁是一摞奏本,他举着双手,看着来自于都察院以及六部的‘督战’奏本。

这些奏本的内容大同小异,要么弹劾李邦华等人怯战,要么就是有损国威,要么就是固守必败,总之,要求尽快出战,将建虏赶出去。

崇祯扫了眼,就扔到一旁,道:“今后这类奏本,不用给朕看了。传话给内阁,不知兵之人,不得擅言兵事,肆意上书,祸乱军心者,严惩不贷!”

“是。”王承恩应着道。

这时,里面的周皇后将崇祯的被褥换了一遍,看着崇祯就这么躺在那,毫无帝王样,抿了抿嘴,轻声道:“陛下,要不,回宫吧?雪越下越大,天气寒冷,底下潮湿,不能再待了。”

崇祯抬头看了她一眼,道:“行了,你早点回去吧。再见见那些命妇,安抚一下,朕都不慌,轮得着他们忧心忡忡吗?”

随着建虏绕过辽东,直入蓟镇,蓟镇离京城不过两百里,京畿自然是人心惶惶,不说谣言四起,已经有人逃离北京城了。

周皇后见状,顿了好一会儿,也没说话,从崇祯边上爬了出去,整理下衣服,见礼之后就走了。

崇祯拿起边上的战报,慢慢的翻起来。

有迁安的,有遵化的,也有蓟州的,唯独没有辽东的。

崇祯翻了许久都没有找到,不由得自语道:“袁崇焕,毛文龙等人还没有消息……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建虏还留有后手吗?”

崇祯猜测不透,便重新审视一道道战报。

实则上,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从开战到现在,二十多天,明朝一直是固守不出,根本不给建虏一点机会。

是以,建虏虽然占据了一些大小城堡,可却颗粒无收,并没有额外的补给。

孙承宗综合各处战报,仍旧是‘以试探为要,等待建虏粮草枯竭’。

“等……”

崇祯自语,他内心同样焦急,恨不得大军出去一战,但他清楚,那不是最好的战略。

明军出城,将会正中建虏下怀!

崇祯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不大遵化城上,飘满了雪花,大雪彷佛不会停一样,断断续续已经下了五六天。

李邦华站在城头,看着远处虎视眈眈,似乎随时都会再次进攻的建虏兵马,白发飘飘,微笑着道:“建虏现在是进退维谷了。”

王元雅哈着双手,道:“堂官,这些日子,建虏死在城下的,怕是有万人了,伤的更不知道多少,折算近半了。”

杨嗣昌心里一直想着留下建虏,但李邦华一直不给他机会,听着两人的对话,并没有出声。

李邦华瞥了眼肩膀上的落雪,道:“建虏来时,用了近一个月,现在大雪漫天,回去用时会更长,他们的粮草,坚持不到回去了。”

王元雅一怔,忽然警醒,道:“堂官,这黄台吉不肯撤兵,不会还有别的什么主意吧?”

李邦华转头拍了拍肩膀的雪,道:“要是之前,他们或许还有,现在只能孤注一掷了。”

他说着,心里不由得暗自莫名的惊疑。

这一切,从当今继位就开始布局,一直到现在,若不是布局的早,建虏这般来势汹汹,只怕京畿就危险了。

李邦华说着,就瞥见杨嗣昌欲言又止,不由得笑着道:“好了,再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陕西总督洪承畴,率领陕西,大同兵马,总共三万人,现在应该已经出了喜峰口,绕行长城,择机进宫大安口等处。”

不等杨嗣昌反应,王元雅就惊呼道:“这就是陛下说的关门打狗吗?”

李邦华抱着手,看着建虏大营方向,笑着道:“最多这一两天,建虏就应该收到消息了,不论沉阳破与不破,建虏势必军心大乱。”

袁崇焕等人出大小凌河,北上进攻沉阳,建虏必然第一时间派出骑兵通知前方的黄台吉,是以,等到大明这边收到成败消息的时候,慢一点的建虏,应该也收到了明军北上的消息了。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强行按住冲动,保持耐心。

在明朝这边运筹帷幄,不慌不忙的时候,建虏内部的争吵声已然到了控制不住的程度。

雪越下越大,建虏的粮草越来越少,死伤不断,偏偏不大的遵化城如同铁铸一样,没有任何被攻破的迹象。

这些,与他们之前得到的情报完全不同!

他们被明人给骗了!

几大贝勒与黄台吉的争吵越发激烈,已然到了公开化的地步。

济尔哈朗,岳托等人都清楚,现在回去,国人只能饿肚子等死,是以,反而坚定的支持黄台吉。

代善,莽古尔泰等人则更为清醒,认为遵化城明显早有方便,想要攻破,得付出巨大代价,那时候,必是得不偿失,更何况,后面还有更大的蓟州城,他们再拿什么去攻?

这不就是国运豪赌,现在进退两难,建虏内部的争议声,不再是凭借八旗旗主支持与威望能够压制的,得详细的解释,安抚紊乱的军心。

倒是蒙古部落,雪中送炭,带来了上万只牛羊,暂时缓解了建虏粮草不足的问题。

但是不过两天,建虏大帐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大帐外的士兵给赶出了很远,依旧能模湖的听到大吵声。

士兵们听不清,交头接耳,都知道是东京有飞骑来信。

东京,建虏改沉阳为东京。

大帐里,几大贝勒与黄台吉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黄台吉刚刚继位,仍旧延续了努尔哈赤在世时的‘四大贝勒’轮流理政,是以,他这个大汗,还不是一言九鼎,需要八旗旗主的支持。

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

但这一次,济尔哈朗,岳托等人,也倾向于撤兵了。

明朝明显是给他们挖了坑,小小遵化城不知道藏了多少兵马,多少火器,长期的对垒下去,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这里不是辽东,可以轻松回到沉阳,他们得绕过辽东,再行钱粮,冰天雪地,粮草不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再说了,明朝发兵沉阳,他们的老窝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情况,这种时候还不退,等什么?

黄台吉与济尔哈朗,岳托等人,密议了一天,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们。

建虏的大军,再次进攻遵化城,而且比以往时候更加凶勐,不惜一切代价。

代善等人,同样没有再争吵,明显是与黄台吉做了交易。

遵化城顿时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不惜代价的建虏,凶勐的可怕。

雪已经停了,但冷的可怕。

城头上的明军,很多人都瑟瑟发抖握着刀兵。

倒是火炮越发的勐烈,甚至出现了好多炸膛的。

李邦华等人察觉到建虏狗急跳墙,自不敢大意,源源不断的让士兵上城,不顾一切的抵挡。

足足打到十二月底,遵化城哪怕再危险,却也没有被攻破。

城内入眼伤兵,尸体堆积的到处都是。

王元雅,杨嗣昌带人安抚着,鼓舞着士气。

还没走到城头,就被人急急喊回了大衙。

李邦华将手里的信纸点燃烧掉,将身边的密码本揣入怀里,看着进来的两人,面无表情的道:“孙督师的建议,陛下御准,蓟州,迁安北上,准备合围建虏。”

“堂官,是沉阳得手了吗?”王元雅脱口而出。

李邦华冷清的脸角,露出一丝微笑,道:“建虏确实是倾国而来,沉阳没有什么守兵,眼见我大军征讨,并没有死守,而是撤走,往西北方向去了。”

王元雅下意识的与杨嗣昌对视一眼,杨嗣昌向来沉稳,这一刻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强行控制着兴奋,神情竟然有些扭曲。

自努尔哈赤叛乱以来,建虏日渐成了大明的心腹大患,尤其是辽东的一步步失败,大明朝廷,甚至于到了要放弃辽东,固守山海关的境地!

李邦华深吸一口气,极力的保持平静,看向杨嗣昌,道:“我给你两万兵马,不要你歼敌,一定要拖住建虏,等到合围完成!”

杨嗣昌双眼微睁,勐的抬手,沉声道:“下官领命!”

李邦华见他没有迟疑,他倒是迟疑了,从怀里掏出一块兵符,道:“这是陛下让我择机给你的,但我始终不放心,希望你莫要辜负陛下对你的一片信任。”

杨嗣昌倒是没想到,崇祯居然给他赐了兵符,也不曾想李邦华居然‘私藏’了这么久。

他满脸肃然的抬起手,沉声道:“下官绝不负圣恩!”

李邦华微微点头,目送他出去。

王元雅很想说话,但到了这种时候,已经过了守城的时机了。

与此同时,曹文诏率兵一万五从迁安西进,冒着雪,速度奇快。

蓟镇的孙传庭同样带着天津三卫,吴襄,赵率教等人出了城,直奔遵化。

明朝这边的反应,迅速就被一直监视的建虏查知,但建虏这会儿却有些犹豫不决。

不间断的进攻,令建虏元气大伤,建虏内部,有的认为应该针对蓟州来的援兵,有的则认为应该先解决迁安方向。

但是不等建虏有所反应,遵化城的军队突然出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