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两百一十六章 强攻

气吞大明 第两百一十六章 强攻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煤山,歪脖子树下。

这里搭建了一个小帐篷,崇祯身前有一个小桌,桌上是炭火小火锅,手里拿着的则是各处来的战报。

他身前站着黄立极,孙承宗,杨景辰,毕自严等人,曹化淳,王承恩,曹变蛟则在侧面。

崇祯右手搅着火锅,左手拿着战报。

他这里待了三天了,所有人都不解,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战,建虏离京城不过百余里了,皇帝陛下为什么来这煤山。

黄立极见着崇祯久久不言,余光扫了眼孙承宗等人,见他们没反应,故作的抬头看了看天色,道:“陛下,钦天监那边说,这几天,有可能会落雪。”

看着战报的崇祯,眉头一挑,笑着道:“好事。”

要是下雪,对大明来说不是好事,但对劳师远征的建虏来说,更不是好事情。

黄立极见崇祯头也不抬,便道:“陛下,天要下雪了,是否,该回宫了?”

崇祯在煤山这几天,宫里宫外都是议论纷纷,完全不知道崇祯在干什么,劝言的已经不知道多少人。

崇祯这才放下手里的战报,看着身前的一众人,笑着道:“如果有一天,有人打入这北京城,朕做了亡国之君,朕决不投降,不会去做什么安乐公,违命侯,朕就吊死在这歪脖子树,诸位卿家,有殉国的勇气吗?”

《一剑独尊》

黄立极脸色微变,连忙道:“陛下,值此大战之际,不可出此言!”

孙承宗却抬起手,肃色道:“食君之禄,与国同休,若是国破家亡,留此身又有何用?臣在庙堂,必报效于前,若在江湖,从之于后!”

毕自严抬起手,沉声道:“君父不惜身,臣子敢不誓死以报!”

杨景辰见状,当即紧跟着道:“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捐躯国难,以死保君王!”

崇祯见着,笑着摆了摆手,道:“玩笑之言,不必当真。孙卿家,说说战况吧。”

皇帝的话,哪有开玩笑的,谁又会真当做玩笑?

孙承宗立刻道:“陛下,建虏三路大军,一路围困遵化,一路在蓟州外,一路围困迁安。蓟州城两面环山,建虏不破蓟州,便无法南下。只是稍作试探,并没有继续进攻。围困遵化的,应该是贼酋亲率,攻了一日便已放弃。迁安处,倒是围攻了两日,建虏受损严重,已经不再继续进攻。虽然可以绕过迁安城,但建虏那一路只有两万兵马,应当不敢冒险,加上山海关,永宁卫,天津卫三面协防,这一路,也不用担心。”

崇祯听着,面露思索,瞥了眼杨景辰,道:“杨卿家?”

杨景辰连忙道:“陛下,蓟镇坚壁清野,建虏没有得到一粒粮食,他们原本就粮食短缺,又绕行二十多日,以臣等估算,他们的粮草,最多,勉强能支持两个月,现在,已然是进退维谷了。只要我军坚守不出,建虏便无可奈何,加上返图,建虏,最多只能再坚持十日。”

崇祯面露意外的看着杨景辰,建虏粮草一直是大明想要探清,却一直没探清的事情。

杨景辰迎着崇祯的目光,接着道:“陛下,臣近来仔细研究了建虏的战法,最重要一点,就是以战养战。这次倾巢而出,绕过辽东,冒了天大的风险,即便带了足够的粮草,也不会超过三个月。而他们展现拉的太长,并没有后勤补给,只能依靠劫掠,而我大明坚壁清野,颗粒无收,再加上其中的火耗,是以,臣判断,建虏最多,还能撑十余日,必然退兵!”

崇祯目光微闪,看向孙承宗,道:“孙卿家怎么看?”

孙承宗面露沉吟,道:“陛下,杨阁老的判断……不无道理。不过,建虏倾巢而来,是因为国内粮食严重短缺,这次大冒险,就是为了劫掠粮草,是国运豪赌,必然不会空手而归,否则沉阳会自行崩溃。因此,建虏不会轻易退兵,战事,还会持续下去。”

杨景辰神色微变,没想到他苦思得出的结论,会被孙承宗轻易推翻,他心里急急的想着补救,本就不知兵的他,一时半会儿根本想不到对策。

崇祯拿起碗,夹着小火锅里的菜,道:“建虏不会轻易罢休,朕也不会,山西,陕西的兵马,准备好了吗?”

孙承宗脸色微变,见崇祯要冒险,沉思片刻,道:“陛下,已经准备好了,不过,臣建议,暂且不动,等战局有了变化再看。”

明朝的战略就是‘以守代攻,等待时机’。

崇祯吃了几口,看着天色越冷,道:“遵化那边准备的相对充足,给蓟州运送一些粮食,棉衣,增加火器供应。”

孙承宗见崇祯没有多说,抬手道:“是。”

崇祯吃了几口,感觉暖和一点,道:“朕就待这里了,不用劝了,你们该忙什么忙什么。”

黄立极见他这个首辅已然被边缘化,心里怅然叹了口气,抬手道:“臣告退。”

等一众人走了,崇祯慢悠悠的吃着,道:“骆养性在哪里?”

王承恩上前一步,道:“回陛下,应该在山海关。”

崇祯眉头一挑,放下碗,想了想,道:“可以动手了。传旨袁崇焕,毛文龙,黄龙,即刻起,发兵沉阳。要他们谨慎小心,建虏或许还有兵马,不要有败事,给朕拿下沉阳!”

“奴婢领旨。”王承恩应道。

曹化淳看着崇祯平静的神色,哪怕是大冬天迎着寒风,他还是感觉手心里出汗,紧张不已。

三日后。

遵化城外。

建虏的三路大军无功,在蓟镇四处奔走,想要寻找一些东西,结果,面对明朝的坚壁清野,一粒粮食都没有找到。

面对明朝的坚守,又有犀利火炮守城,加上天气渐冷,粮草不断消耗,本就不赞成这次远征的建虏内部,再次出现动摇。

但这种动摇,迅速被黄台吉压下去,三路大军撤了回来,再次围住遵化城。

黄台吉亲自督军,开始勐烈攻城。

由于明朝这次准备的太过充分,又坚壁清野,没给建虏任何机会,是以,到现在,建虏还不清楚遵化城里到底有多少人。

遵化城不下,他们就无法全力南下,不能攻破蓟州城,进入明朝腹地,他们就不能劫掠到足够的粮草,是以,遵化城成了他们的心头刺。

建虏围攻四门,昼夜不停,一副不破城誓不罢休的态势。

即便城内有六万大军,粮草充足,但城头太小,很快就感觉到了压力。

李邦华,杨嗣昌,王元雅等人站在各处城头,亲自督战。

城头的火炮,箭失,火油,不停的倾泻,造成了建虏巨大的伤亡。

建虏在宁锦是吃过火炮的亏,即便如此,他们仍旧不顾一切的进攻。

拿不下小小的遵化城,他们就不能继续南下,不能劫掠,没有足够的粮草补充,他们就只能回师。

倾国而来,无功而返,绝不是建虏可以接受的。

各个大贝勒、贝勒、贝子等轮番上阵,建虏的八旗,蒙古,汉军,全部出动,围攻着四门,喊杀声如雷。

双方显然都知道这是‘决战’,是以没有任何侥幸,一攻一守,都在拼力。

城头上,建虏已经杀了上来,明军在城头上厮杀,不断有伤亡士兵被抬下来,城下的士兵蜂拥而上。

火炮红了浇水,白雾缭绕,又继续填弹,一声声炮声震耳欲聋。

东门。

杨嗣昌命人将城墙都浇上水,火枪,火炮,箭失,如雨而下。

城墙下,都是建虏的尸体,但建虏仍旧前仆后继,没有丝毫哦停歇。

遵化城是蓟州的门户,一旦遵化有失,建虏就能全力南下,进攻蓟州了。

而蓟州,是京畿的门户,蓟州一失,建虏就能一马平川,直扑京城!

是以,建虏疯狂攻城,李邦华则全力坚守。

这一攻一守就是足足三天时间。

建虏终于意识到,遵化城不太寻常,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收兵,开始讨论。

虽然只是短短三天时间,可面对明朝的坚守,建虏仍旧有了巨大的损失。

原本就五六万兵马,哪怕损失一万,都是不可接受的。

可面对不出城,不支援,只是躲在城里的明军,建虏没有一点办法。

建虏内部的争吵就更多了,大帐里的人来来去去,争吵声已经从黄台吉大帐传到了外面,整个建虏的军心出现了剧烈的动摇。

甚至于出现,有两个大贝勒,要带兵,自行返回。

但是经过一天的交锋,还是被黄台吉给压制住了,建虏整军备战,再次对遵化城发动进攻。

遵化城,俨然成了明朝与建虏的对决,在建虏看来,只要攻破遵化,不止是补足粮草,也能给予明朝重大打击,或许能够引出蓟州城的明军,顺手攻破蓟州城。

那么,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遵化城的明军顿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又撑过两天,见建虏气势又颓,似要退意,遵化城里忽然竖起了一杆杆旗帜,上面写着大字:大明兵部尚书李邦华。

建虏似乎对此又惊又疑,疲态的架势忽然变了,再次疯狂进攻。

随着下雪,粮草消耗,尤其是士兵的伤亡,建虏内部的不满,退兵声音再次此起彼伏。

------题外话------

感谢‘诺坎普散步帝’老板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