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两百一十三章 痛入骨髓

气吞大明 第两百一十三章 痛入骨髓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天晚上。

乾清宫外东侧的一处长廊,特意开了三间偏房。

李邦华,孙承宗,袁可立,孙传庭,杨嗣昌五人,就在这里临时办公。

崇祯特意从司礼监,兵部,户部,吏部抽调了五十多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作战指挥室。

五个人在指挥室内,研究着九边的地图,不断的商议着如何调配兵力。

崇祯在这里待到半夜,见有些眉目了,就回了东暖阁。

休息了两个时辰后,一大清早,崇祯来到指挥室。

刚进中间的主室,就有内监快步迎上来,低声道:“皇爷,五位大人,刚刚入睡。”

崇祯瞥了眼西侧的房门,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轻声道:“一应衣食住行,都要照顾好,御膳房,太医院什么的,十二个时辰候命,要是他们有什么事情,朕砍了你们脑袋!”

内监听着,连忙道:“奴婢领旨。”

这些人,除了孙传庭,杨嗣昌岁数小一点外,其他人都不年轻了。

崇祯悄步进去,来到了沙盘前。

看着沙盘上插满了旗帜,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叠草本。

崇祯第一眼就认出了是孙传庭的字迹,只见上面写着:我军不善攻伐,建虏善于骑兵奔袭,野战无胜算。

崇祯面露思索,翻看下一张:可以守代攻,待敌疲,聚而歼之。

崇祯静静看了一会儿,翻看下一张,这个字迹崇祯也是认识,是袁可立的,遒劲有力。

上面写着:建虏远来,或可以逸待劳,埋伏于长城外,当有奇效,弊在于不可全歼,亦有胜败之数。

崇祯微微点头,翻看下一页,一眼就看出了是杨嗣昌的字迹,外方内圆,坚硬如铁,写着:蓟镇多山,多湖,不利防守,利于合围,以密云,牛栏山为线,困敌于密云;以遵化,三屯,蓟镇为线,围敌于蓟镇,奇兵绕后,夺过关口,以敌之粮草,不出十日,必溃,我则立于不败之地。

崇祯看着,双眼微睁,继而心念急速转动起来。

杨嗣昌这个战术,简而言之就是围而不攻,坐等建虏粮草耗尽。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战术,一旦建虏被围困,大明真的可能不战而胜!

长城九边的地图,都在崇祯的脑海里,他可以判断出,这个战术是可行的,只是对大明军队的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旋即,崇祯深吸一口气,暗自摇头,杨嗣昌的设想是好的的,但建虏却未必会配合,尤其是绕后这一条,建虏不会不做防备。

大明绝对与建虏野战,几乎是百分百有去无回。

这是一条可行,却又大概率会失败的战术。

崇祯又拿起其他的草本,翻了翻,又看到了李邦华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以疲敌之术,耗尽敌之锐气、之粮草,不战而胜。

崇祯暗自点头,这些都是知兵之人,所考虑各有道理。

他没有发现孙承宗的,若有所思,又盯着沙盘审视了好一阵子,无声的离开这里。

崇祯出了这作战指挥室,就来到了内阁。

“臣等参见陛下。”

崇祯刚到内阁门口,黄立极,张瑞图,周道登,杨景辰四人就迎了出来。

现在,内阁就剩下这四个阁臣了。

崇祯一脸微笑,摆手道:“都免礼,朕在宫里闷得慌,出来走走,诸位卿家,都在忙什么?”

黄立极四人倍感小心,哪里相信崇祯只是走走,陪着崇祯,向着内阁里走去。

黄立极神色不动,道:“回陛下,河南开封府上奏,说是有几处村落,为了水源大打出手,发生上百人的械斗,已经有七个人当场身亡,数十人受伤,臣等正商议此事该如何处置。”

“哦?”

崇祯回头看了他们一眼,来到小会议室,道:“你们是怎么说的?”

张瑞图瞥了眼周道登,杨景辰,连忙接话道:“陛下,臣认为,水源一事,错综复杂,事关几个村落的收成,可以说,水源,是他们的命。臣的想法是,一则,开拓水源,共享水渠。二,则是将一部分村落迁出。三,是命地方官府,做好协调,确保此类事不再发生……”

这种争抢水源的事,别说现在了,往后推个几百年也是常有的事,哪怕进入工业时代,仍旧是无法根除。

崇祯主位位上坐下,看着小心谨慎的一众人,笑着道:“都坐都坐,无需紧张,你们说的没什么不对,就按照你们商议的办。”

黄立极四人都注意着崇祯的表情,越是见他笑容满面,春风和煦,心里越是警惕不安。

周道登是应声虫,杨景辰是透明人,两人自是不说话。

黄立极观察着崇祯,心里想着孙承宗等人并没有出宫,嘴上却不提,反而道:“陛下,陕西的洪承畴上书,请朝廷允许他的奏本,即对陕西进行灾情区划,分别设立镇抚官,专司镇抚,以保陕西安宁。”

崇祯是知道这件事的,所谓的‘专司镇抚’,就是将陕西依照灾情情况,不分府县的进行划定区域,派遣专职的赈灾官员以及弹压官兵,做两手准备。

崇祯看着黄立极,余光瞥过其他人,道:“诸位卿家是怎么看的?”

张瑞图立刻抢话道:“陛下,臣认为可以,陕川民乱越演越烈,须认真应对。洪承畴之策,虽有些不妥,却是可以弥补,臣之意,可以允准。”

崇祯听着,看向黄立极,周道登,杨景辰,道:“三位卿家?”

黄立极低着头,故作沉吟,心里判断着崇祯的想法,片刻,道:“臣也是这个意思。”

周道登,杨景辰连忙道:“臣附议。”

崇祯微笑,道:“户部的毕卿家,兵部的李卿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样强行划分,会引来地方管理的混乱,会让地方官员无所适从,懒政,怠政,适得其反……”

四人听着崇祯的话,心里都是暗惊,急急想着补救,却见崇祯话头一转,道:“不过,既然诸位卿家都这么看,那就依照内阁的意思办。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内阁与六部协调好,不能给地方官员敷衍的借口,陕西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必须要谨慎的处理……”

黄立极等四人心头惊疑不定,等崇祯说完,还是不明白崇祯这转折的意思。

“臣等领旨。”四位阁臣,抬起手,异口同声。

崇祯嗯了一声,道:“国事维艰,弊政丛丛,朕希望诸位卿家能够体谅朕心,用心国事。”

四个阁臣躬着身应是,他们都是人精,能确切的猜到,崇祯一大早来内阁,肯定是有目的的,但一时半会儿,他们难以猜透。

崇祯说完,站起来看着四人道:“朕已经告诉六部九寺,内阁,是我大明最高的行政机构,不能越级奏事,今后,六部须向内阁汇报,内阁要扛起责任来,不可推脱敷衍,更不可相互掣肘,人浮于事……”

黄立极,张瑞图,周道登,杨景辰四人齐齐怔住,直直的看着崇祯,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回话。

自崇祯继位以来,直辖六部,架空了内阁。内阁为此也几番明里暗里的出手,想要拿回权力,都无疾而终。

现在,崇祯直言要求六部向内阁汇报,令他们心头震动不已。

‘要出事!’

四个人,几乎心底同时冒出这三个字来。

联想着近来的事情,黄立极等人,敏锐的察觉到,要有大事情发生了!

崇祯可以清晰的注意到,张瑞图,周道登,杨景辰面上,眼神里闪过紧张,恐惧,忐忑之色,又瞥了眼老脸不动的黄立极,笑着向外走,道:“朕就是随便走走,诸位卿家做事吧,不用送了。”

不管黄立极四人如何震惊,揣度,还是急急抬手道:“臣等恭送陛下!”

崇祯径直出了内阁,没有理会内阁这些人的想法,转过会极桥,直直的看向端门方向。

这一直向南,就是承天门。

崇祯静静的站了一会儿,自语道:“明年,就得补齐内阁,以内阁领六部,专心政务了。”

王承恩跟在身后,微躬着身,神色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

崇祯思忖着,转身往回走,忽然道:“魏忠贤在忙什么?”

王承恩跟在崇祯边上,道:“回皇爷,魏太监近来一直在府里,没有出来过。”

崇祯眉头一挑,忍不住的笑了起来,道:“有趣了。”

崇祯从来不曾小看魏忠贤,这位现在躲在府里不出来,也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

崇祯慢慢走着,道:“接下来,会有一场恶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京城里,必须要稳住。你的东厂,要做点事情了。”

王承恩神色一肃,躬着身道:“奴婢领旨。”

崇祯踱着步子,道:“传,刑部,都察院,顺天府,英国公来见朕。”

“是。”王承恩道。

崇祯回到东暖阁,便继续批阅奏本。

等刑部,都察院等一干人来后,崇祯面授机宜,要求他们严阵以待,确保京城的稳定。

曹于汴,英国公张维贤都已经知道了,也就刑部与顺天府还不知情,但有崇祯的旨意,哪敢怠慢,纷纷沉声应着。

在崇祯的一系列安排下,京城里,顿时不动声色的发生着种种变化,内紧外松。

到了午饭的时候,崇祯来到了指挥室,与五人在饭桌上说着备战的事。

崇祯端着饭碗,看着五人,道:“无需拘谨,时间紧急,咱们边吃边说。诸位卿家那些手稿,朕看过几张,有没有统一的想法?”

五个人中,孙承宗的地位最高,又是辽东督师,在其他四人的注视下,他放下筷子,躬身向崇祯,道:“陛下,臣等仔细商讨再三,均认为,不可正面迎战,须以守代攻,消耗建虏。以佯败,退到坚城要塞,坚守御敌,待敌疲,粮草不济,围之,尾之,谨慎追击,择时机,一战而定。”

崇祯慢慢给碗里夹菜,神色不动的听着,思索着。

孙承宗这套战术,非常的保守,之所以保守,还是因为大明军队,没有与建虏野战的能力。同时,也是要确保万无一失,一旦出差错,就可能波及全盘,以至于建虏兵临京畿城下!

崇祯吃了一口,道:“有没有办法合围,将建虏全部留下?”

李邦华,袁可立,孙传庭,杨嗣昌等人神情微动,目光都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沉吟片刻,道:“陛下,合围……臣担心,一旦出了城,容易被建虏侦骑发现,可能会去而不返。”

崇祯心里轻叹,这就是大明军队的现状,面对建虏,根本出不了城,一旦出城,面临的几乎是必败的结局!

“你们是怎么布置的?”崇祯放下手里的碗。

孙承宗等五人担心崇祯执意合围建虏,不放走一个,是以十分谨慎。

见崇祯问话,作为兵部尚书的李邦华道:“陛下,经过臣等商议,天津卫孙巡抚,带吴襄,赵率教等,合并三万,驻守蓟镇。登莱袁巡抚领曹文诏,保定总督等,合并三万,驻守迁安。臣亲领杨嗣昌,遵义巡抚,保定巡抚,合兵五万,驻守遵义。宣府总兵,满桂等,驻守蓟州,三河……”

蓟镇的地图,都在崇祯脑海里,顿时总体防御图,就出现在他眼前。

他对军事是不怎么懂的,不敢乱插手,虽然有些不甘心,还是道:“就依诸位卿家所言。李卿家,你来写调令,王承恩,拿朕的大印来。”

李邦华,孙承宗,袁可立等人顿时心头一惊:陛下,这就准了?

他们一直在担心,担心崇祯会固执己见,要坚持全歼建虏,会对他们的计划强行做出改变。

再说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几人,三言两语,就这么决定了吗?

这在以往,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是必然要开朝议,争论不休不知多长时间!

“是。”王承恩应着,转身出去。

崇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扒了两口饭菜,也感觉不出什么滋味,道:“这样安排没什么不对。此战之后,朕要建骑兵,一支可以肆意纵横的骑兵!”

李邦华,孙承宗等人能从崇祯话里感受到他的压抑与不甘,彼此对视一眼,孙承宗开口道:“臣赞同陛下之言,满桂久在蒙古,善于骑射,勇猛无畏,熟知兵略,可领骑兵。”

崇祯点点头,放下碗,看着一众人,面色冷然,沉声道:“朕,不管你们怎么排兵布阵,这一次,即便不能将建虏打死,也要打痛,痛入骨髓!”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