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整风

气吞大明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整风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酒楼。

韩癀与周延儒正在品茗赏画。

周延儒看着不远处,挂在墙上的画,笑着道:“先生,宋时的仕女图最是讲究,构图细腻,人物生动,尤其是画工画面,即便是现在,也少有比拟的。”

韩癀细细端详,道:“这是曾文正公的春游仕女图,已经极其少见了,玉绳,你有心了。”

周延儒微笑着道:“偶尔所得,能共赏的,也唯有先生了。”

韩癀赏着画,好一阵子,不动声色的道:“我听说,你要去应天了?”

周延儒看向韩癀,笑容满面,道:“还要恭喜先生,先生复出之日,就在眼前。”

韩癀一怔,转向他,道:“陛下的意思?”

周延儒道:“陛下明确跟我说,要我临走前,与东林前辈多交流。”

韩癀不自觉又想起那日乾清宫后殿的事,摇了摇头,道:“陛下,怕是想要你,借我们来筹银。”

周延儒却不觉得,笑着道:“先生不要着急,我看,是不远了。”

韩癀想着朝局,内阁已经空出三个位置,阉党那几个且不说,张瑞图,周道登,哪怕是黄立极在他看来,都是朝不保夕。

用不了多久,内阁至少是要空一半出来。

这么想着,韩癀心里竟然有些意动了。

他定住心神,看着周延儒,道:“从陛下对南直隶的不断布局来看,陛下已经决心肃清盐课弊政了。”

周延儒闻言,肃容一些,道:“不止是这样,陛下对朝野的剧烈反应,生出了强烈的愤怒。从这些布局来看,陛下非但要整肃盐政,还要整肃吏治。”

韩癀沉吟着,道:“这样做,对朝野影响巨大,触动了太多人,我担心,朝野齐齐反对,得不偿失之下,还会失了人心。”

周延儒从未考虑过这些,道:“我与元辅谈过,元辅的想法是,要放慢一点,盐政要整顿,不能急于一时,当徐徐图之,尽可能减少朝野的震动。”

韩癀认真的看着周延儒,道:“黄立极此人,城府深,心思重,善于揣摩上意,逢迎游走,他的话,不可尽信。”

周延儒自然不会信黄立极,道:“我这江南一行,还需先生帮忙一二。”

韩癀顿时微笑,道:“筹银的事?辽饷差了二十万,我写几封信,应该不难。”

周延儒却道:“倒不是辽饷的事,是关于盐政的事,我知道,在南直隶,一些人说话,比朝廷的公文有用,先生的话,他们愿意听。”

别说朝廷的公文,某些时候,比崇祯的圣旨还管用。

韩癀明白周延儒的来意了,默默一阵,道:“魏忠贤此人,性情狡诈,手段凶狠,与他共事,须万分谨慎。”

周延儒见韩癀打太极,道:“先生,是有难处?”

韩癀看着周延儒,想了想,还是道:“玉绳也不是外人,我便实话说,南直隶,有诸多同仁与魏忠贤与血海深仇,你与他同行,我若再写信,恐多生事端,与你不利。”

周延儒心里顿时不满,这韩癀分明是故意推脱!

心生不满,脸色如常,周延儒深以为然的道:“先生说的是,我这一趟,不好走。”

韩癀稍作思索,道:“玉绳,若是有事,能保的人,还须玉绳出力。”

“同道中人,那是自然。”周延儒十分干脆的道。实则上,他已经不打算再管了。若非日后还需借力韩癀等人,他都想拍屁股走人了。

韩癀哪里知道,转头看向那幅画,笑着道:“若是我大明臣僚都如同玉绳一般,国政又何至于此……”

“先生谬赞了。”周延儒客气的应着,目光也转到了那幅画上。

……

周延儒这边希冀请东林支援,其他各处的动作同样不少。

李邦华预备南下淮扬,前前后后的准备,明面上频繁出入六部,暗地里不断的在调配人手。

魏忠贤的动作更大,仿佛要搬迁一般,西厂的缇骑,两千人集合,舟车马匹,粮草衣服,堆了几辆马车。

西厂门前的阵势,吓坏了不少人。

户部的动作最大,百万斤的盐,迅速下发,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动静。

户部在全京城,设立了八十多个放盐地点,凭户籍,每户可免费领一斤。同时,向诸多盐铺,以一分一斤的价格销售,甚至于,上门‘强卖’。

与此同时,刑部,顺天府的衙役,都察院的御史都没闲着。

城北一处米铺。

顺天府的两个衙役,一个在墙壁上贴公告,一个对着掌柜夫妻‘训话’:“按照内阁、户部发的公文,你们没有售盐资格,从即日起,不得售盐,一经查到,封铺,抓人,十倍罚银。”

“是是是。”夫妻俩连连点头,对于‘官差’,他们没有一点硬气。

他们原本是不卖盐的,只不过最近盐价涨的太疯,通过关系,倒卖了一些,但就这几天,他赚足了一个月的利润!

刷通告的那个衙役转头看向他们,道:“不要嘻嘻哈哈的,到时候真要出事情了,你们没地哭去。”

“是是是。”夫妻俩又连连冲他点头。

城西一个布庄。

刑部的两个衙役在铺子里随意的走着,对于一些布随意的翻看,不顺眼的直接翻倒扔地上。

他们身后跟着一个中年人,一脸忐忑不安的陪着笑。

两个衙役转了一圈,回过头,其中一个看着他,仰着脸的道:“别看你平日孝敬我们兄弟不少,今日里,就明摆着告诉你,不得售盐,还有的在两天之内,不高于一分一斤的卖完,不然,就砸你手里。”

中年人吓了一跳,急忙道:“陈大人,这,小人买来可是六分……”

另一个嗤笑一声,道:“你直管卖,等人举告到刑部,顺天府,都察院什么的,他们抓人,封铺子,那是他们的事,你的事,与我们兄弟没有半分关系。”

中年人心里惧怕,上前,从袖子里塞过银子,低声道:“二位,还请给个实话,小人……”

那衙役却不客气的一推他的手,淡淡道:“话,我们说完了,你自己看着办。”

两个衙役说完,径直走了。

中年人愣神,这些官差,平时里可不是这样,那是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恨不得榨干他,这还是第一次送出去的银子被推回来。

旋即,他吓了一跳,连忙召集伙计过来,低声道:“快,将盐抛出去,哪里高,送到哪里。”

其中一个伙计道:“掌柜,现在外面盐价已经泄了,到三分了,户部处处放盐,没人再高价抢了,估计很快就要跌破一分……”

中年人急了,道:“总有消息慢的,快,带着盐去!快啊!”

“是是。”两个伙计连忙应着声,带着盐出门。

城东,长芦盐街。

这里,有一条街的盐铺子,原本被抢光,不得不关门的铺子,陆陆续续的开门。

最大的一家,有两个御史,坐在正堂里,悠闲喝茶。

巡城御史葛珲大马金刀,面色平淡又威严,看着外面户部的盐车,一桶一桶的卸盐。

他身后站着一个半百老者,明显是这家铺子的掌柜。

老者看着那些盐,要是早几天,他能高兴的跳起来,这会儿,满脸苦涩。

户部给的是一分一斤,寻常价格最多也就是这样了,户部还要求他们不得高于一分一斤,这是明摆着吃亏。

但户部‘强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本不敢拒绝,何况,还有两个巡城御史坐在正堂。

他僵硬着脸,陪着笑道:“二位大人,您们看,一万斤,小人都收下了……”

葛珲头也不回,忽然啧啧道:“说来,真是奇怪,你这铺子的盐,都是长芦来的吧?长芦那么多人下狱,你这里居然一点事情都没有,靠山够硬的啊……”

老者闻言心头滴血,为了保住铺子,他可是大出血,花了一大笔的‘赎罪银’。

葛珲端坐着,道:“内阁,户部,三司都发了公文了,严格限价,你不会让我们为难吧?”

老者刚要说话,就看到一众都察院的衙役,冲入对面的铺子,将掌柜与伙计,全数捆上了,不管他们如何叫喊,直接贴封条。

“看到了吗?”葛珲回头瞥了眼这老头,道:“不听话,就是这个下场,我估计,没有两千两银子,两三年内是出不来了。”

一千两,对于老者来说,以前半年都赚不到,现在就更难了。

他脸角动了动,挤出一丝苦笑,道:“小人明白了。”

葛珲又坐了会一会儿,看着老者交割完毕,将盐都收入仓库,这才施施然起身,拍了拍衣服,道:“以前的孝敬还照数,每个月月底,送到宅子里去。”

说完,也不管老者什么反应,径直就走了。

老者一脸堆笑的将葛珲送了出去,一回头,就满脸怒容,嘴里喷出一堆没人听得见的脏话。

……

随着朝廷的不断发力,京城的盐价,迅速得到控制,大幅度回落,已然跌到了长芦事发之前。

但这并不能让崇祯满意,第二天一早,他就将七卿在京的叫到乾清宫,一番密授机宜后,六个人,满脸肃然的出了宫。

内阁门前,黄立极与周道登并肩,远远的目送六个人出宫。

周道登见内阁已然完全被架空,看了眼黄立极,欲言又止。

黄立极双手抱在身前,淡淡道:“吏部那份名单,你看过了?”

周道登一怔,转向他,道:“看过了,基本上都是京官,看来,陛下整顿吏治之心很坚决。”

吏部的名单,是一份任免名单,对京中六部九寺的官员进行了任免迁调,涉及大小官吏,一百多人!

这种规模的任免,也就是东林党与阉党权势最盛的时候发生过。

黄立极立着不动,道:“你这孑然一身的,将来若有事,为你说句话的人都没有。”

周道登隐约感觉黄立极是在暗示着什么,心里思索着,并没有接话。

他不朋不党,在酷烈的党争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看风向,而后是谨言慎行。

他不亲近东林党,不得罪阉党,凡事随大流,不犯错,不得罪人。

黄立极只是说了这一句,等王永光,曹于汴等人背影消失,道:“工部那边正在准备修整两河,你找个机会,去巡视河工吧。”

周道登越发绝对不对劲,道:“元辅,您的意思……”

他还没说完,黄立极已经转身向里面走了。

周道登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得心中警惕起来——是要出事了吗?

都察院。

曹于汴将都察院的所有御史言官以及各司主官都叫到了正堂,坐在主位上,面色严正,神情肃穆。

堂中,站着一百多人,济济一堂。

在门外,是都察院的衙役,经历司,照磨司,司狱司的人站满院子,俨然一副大动干戈模样。

上百个言官,站在大殿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后都看向曹于汴。

曹于汴在都察院来来回回十多年,也是老熟人了。

在堂中,还有左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史,除去两个右都御史在外,都察院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右佥都御史席玮点过名,转过身抬手道:“台长,人都齐了。”

曹于汴目光看向下面的这群人,没有废话,直接沉声道:“自嘉靖以来,言官风闻奏事之风日盛,已然不可约束,人人畏之如虎,谈言色变。本堂身为都察院台长,决心整顿都察院,一改劣风,还本清源,归于监察之本意……”

整顿都察院,是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都会做的事,明面上整顿风气,实则还是为了打击异己,抓紧权力。

虽然有些人心生疑窦,可大部分人并不在意,他们是言官,别说台长了,就是阁臣,首辅又怎么样?

曹于汴将这些人的表情尽收眼底,面色不动,道:“本堂制定了新规,今日,颁布于众,即日起,必须严格遵照,不得违逆,轻则罢官夺职,永不叙用。重则下狱论罪,从重处置!”

满堂言官,似乎预感到了不好,抬头看向曹于汴。

席玮转过身,拿出一道公文,看了眼众人,朗声道:“台规第一条:即日起,严禁结党,不得串连,不得恶意针对,不得连章抟击,不得虚假、构陷、揣度而参劾。第二,非本人所辖之事,不明就里,不得参与。若要上书,需有上级核准。第三,凡涉及三品以上官员以及事务,上书须佥都御史以上署名。第四,对于朝野发生的大小事,必须谨慎小心,求正再三,须以公心,不得肆意扩大,裹挟舆论。第五,涉及军国大政,边防重事,非我言官所辖,不得肆意评点、曲解、抨击,左右国政、边略……”

“等等!”

不等席玮念完,有人忍不住了,一脸肃然的抬手向曹于汴,道:“总宪,我等兢兢业业,夙兴夜寐,从不敢懈怠,这些新规……”

“你是陕西道监察御史,”

席玮放下手里的公文,冷眼看着他,道:“陕西近来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为什么没有看到你的一份禀告,一份奏本?你的兢兢业业,是去了当地,白天吃喝,晚上青楼,临走揣满银子,其余之事,一概不闻不问是吗?”

这陕西道监察御史目光骤变,旋即沉声道:“席大人,话不能乱说,我……”

“来人!”不等他说话,席玮就向着门外大喝。

立时间,司狱司的差役就押着两个人,挤进人群,来到了近前。

这陕西道监察御史一看两人,神情慌乱,脸色发白。

席玮看着他的模样,冷笑一声,道:“拉出去!”

这陕西道监察御史嘴唇蠕动,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硬生生被拉了出去。

满堂的人,一时间十分安静,看着人被拉走,一个个无声对视着,眼神接触,闪烁不断。

席玮看了眼,再次拿起公文,道:“第六,各道监察御史,都给事中等,须专以值守,除虚务实,贯彻命令,不得曲折、抗拒,更不得上下串通,沆瀣一气,从中渔利……”

“台长,”

又有人忍不住了,抬起手与曹于汴,道:“虽有蛀虫,但我都察院,向来以清正立朝堂,敢言直谏闻于天下……”

“你是巡城御史,”

曹于汴面无表情的看着他,道:“京城盐价涨上了天,我没有接到你的一份奏报,在此之前,更没有看到都察院有任何举动……”

这位是硬茬子,打断了曹于汴的话,抬着手沉色道:“下官于数日前,巡视城中,于十多家商铺进行了警告,严令他们不得肆意抬价,不得牟取暴利,这些,都在下官的巡查记录中,台长何言下官等什么都没做?”

曹于汴面色不动,道:“你做得很好,有力的控制了盐价。”

那巡城御史刚要说话,曹于汴目光锐利起来,道:“本官希望你日后也能这样,凡事适可而止,像对待那些商户一样,走走过场就可,不要抓着什么,就上蹿下跳,左右勾连,一道接着一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等这巡城御史说话,又有人抬手,打断了曹于汴的话,大声道:“台长,我等身为言官,风闻奏事,乃是我等的职责,都察院乃是太祖钦立,台长限我等权力,我等渎职,台长违背祖制,请台长三思。”

他话音一落,又有人出列,道:“新规阻我等风言奏事之权,台长有阻塞言路之嫌,请台长收回成命。”

“请台长收回成命!”

又有御史出列。

“请台长收回成命!”

有给事中出列。

“请台长收回成命!”

不多久,站出了十多人,大声的说道。

席玮见状,满脸难看。

这些人,无法无天惯了,居然当众威逼起了台长!

------题外话------

推荐票,月票,投一投鸭~~

感谢‘无语am’老板打赏,老板夜夜做新郎~~~~~~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