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86章 王妃议国政,道号玄虚子【求追订】

“那妙清你对礼部的事务有什么想法?”朱桂问。

徐妙清想了想,道:“所谓教育、礼仪、宣传乃至法兰西人的归化,其实都是一体的。”

“这里面教育是基础,虽然说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成效,且投入很大,却不得不做。”

“不过代国初建,不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很有限,因此臣妾建议,先在代京、西平等几座重要城池开设学校。”

“像大明那样搞义务教育咱们现在还办不到,因此不妨将学校分为两类。”

“一类为有钱人的学校,让咱们代国的文臣武将将孩子送入其中,对外宣传说是贵族学校,只要缴纳一定学费就能入学。”

“另一类则为慈善学校,建筑及老师等配置肯定差不少,但需要管学生们一顿午饭,以此鼓励平民送孩子去上学。”

朱桂听得点头,“这主意不错——那学校该教些什么?学制如何?”

徐妙清道,“学校自然以教授汉语、儒学为主,算学为辅,至于自然科学,现在不宜教授。”

“科学、科技乃国家发展之利器,咱们代国在欧洲初建,立足未稳,人心未附,若是冒然教授自然科学,只怕让西夷学了去,倒过来反制咱们。”

“而且,咱们代国如今似乎也没什么科学方面的人材,甚至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较深的都没几个。”

朱桂听了不禁苦笑,“若论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大概数咱这个大本堂学渣,和妙清你了——妙清你的自然科学应该学得不错吧?”

徐妙清微微一笑,高深莫测。

朱桂见此,更加宝贝这个正宫王妃了。

随后徐妙清接着道,“学制可以简单些,暂定小学三年、中学三年、大学四年,加起来十年足矣。”

“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必须以儒学为主——儒学既可以帮助法兰西孩童加深对汉语的了解,更可以培养他们忠君之心,乃至从根本上让他们自认为华夏人。”

朱桂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徐妙清笑道,“大王竟然记得韩昌黎(韩愈)这句话,也不算学渣嘛。”

朱桂哈哈笑道,“当年在大本堂念书,讨论华夷之辨时,兄弟们多次提到这句话,咱自然记得住。”

徐妙清又道:“除了办针对孩童的学校,还可以将军中的识字班推广向社会——听说如今很多商贾及稍微有钱的平民,都在找途径学习汉语。”

“大王可以授意伊妃(克洛伊)父亲办一个供成年人学习汉语的学堂,或者说教育机构。”

“如此,既可以让他多一项生财途径,也可以作为表率,让其他商贾也跟着办班。这样,自然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学习汉语。”

“学了汉语,再了解到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自然有相当部分法兰西人归心。”

朱桂听得点头,忍不住道:“不需要出台什么政策鼓励吗?”

徐妙清道:“咱们代国高层用汉语交流,对人们学习汉语本就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不过,大王可以发布政策,会说些汉语的可以优先担任官员。这样的话,法兰西人必然趋之若鹜。”

朱桂点头,随即问:“那礼仪、宣传方面该怎么做?”

徐妙清道:“要让法兰西人归化,仅学习汉语、儒学肯定还不够,所以汉家礼仪同样需要教授——可以将其融入学校、成人学堂的教育之中。”

“可以告诉外界,这是大明的贵族礼仪——法兰西平民向往贵族的一切,闻言必然热心学习。”

“至于宣传,臣妾听闻西欧有吟游诗人,跟咱们大明的说书人差不多。可以招募一些吟游诗人进入礼部,让他们编一些夸赞大王既代国统治的诗歌,四处游历吟唱。”

“除此外,臣妾听闻法兰西有戏剧,就跟咱们那边的戏曲差不多。礼部同样可以招几个班子,让他们专门做有利于代国的宣传。”

“另外,等将来从大明招募来了道士、僧人,也可以利用道教、佛教进行一定有利于咱代国的宣传···”

···

当朱桂与徐妙清谈论代国的宣传问题时,在数万里之外的大明,尚处在文隆三年最后的腊月,只不过离过年也不剩多少天了。

京师。

曾经的代王府,如今成了代藩驻京理事处。

理事处的一把手乃是当初朱桂幕府的一名得力参赞,名叫王明礼。

自得知朱桂在欧洲成功建立藩国,并且扩地四五百里,代藩驻京理事处上下都很振奋,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做事效率也大大提高。

譬如这个冬天,理事处便通过登报及说书人的宣传,让大明很多人知道了代王在西欧通过一系列战事成功建立藩国之事,也透露了代国如今求贤若渴,作为大明第一个建立在欧洲的藩国前途远大,在代国为官大有可为。

同时,也向外宣传,代国目前急需一批儒生、道士、僧人。

不过大明目前愿意出海且能出海的儒生已经相当少了,因此这几日,来理事处应募的大多都是道士、僧人。

明初不比历史上的大明中晚期,此时道士、僧人都由朝廷有司管理,必须有度牒在身,且有司记录在案。

若是没有这些,非要说自己是道士、僧人,便有可能被衙门抓去治罪。

所以,代藩理事处虽然广开门路,但前来应募的道士、僧人中却也没有骗子。

只不过,虽无骗子,可王明礼在面试后,却发现大多是些死记佛道经典的呆愚之辈,很多人对佛道两家经典的理解甚至不如他一个儒生。

王明礼虽然看不上其中一些人,却也明白,代国目前需要的道士、僧人不少,故而他便放低要求,录用了二十几人——道士、僧人各十几个,其中勉强称得上高人的只有三四人而已。

王明礼不知道这些人能否让朱桂满意。

他是可以用电报跟朱桂联系,却难以用电报向朱桂叙述这些道士、僧人的具体情况,那得朱桂亲自面试了这些人才能清楚。

所以,他如今还是期望能在离开大明前,为朱桂物色一个真正佛道高人的。

“参赞,外面来个儒生打扮的中年人,却说要应募去代国当道士。”王明礼正在琢磨事情,一名小吏便进来奏报。

儒生应募道士?

王明礼微愣之后,便问:“他可是没有度牒?”

“额,这个属下没问。”

王明礼觉得,如果是没度牒的道士,说出那么一番话,起码是个聪明人,于是道:“去将他请到我这里来。”

“是。”

小吏应声离去,不多时带来了一个高瘦且相貌奇古的“中年儒生”。

这人见到王明礼,便施了个道家稽首礼,“贫道玄虚子见过王参赞。”

王明礼直问:“玄虚子?阁下只怕是没有录入朝廷道籍的野道吧?”

玄虚子丝毫不慌,微笑着道:“道在心中,是否入了道籍又有何关系?王参赞着相了。”

“我看阁下不像是道士,倒像是善打机锋的禅宗僧人。”王明礼仔细审视着玄虚子说道。

玄虚子依旧微笑,“实不相瞒,在下本是儒生,后师从席应真真人之大弟子归龙子,但同时对佛理也有涉猎,勉强可以说是通晓儒释道三家。”

席应真此人王明礼似乎听说过,却又记不清其事迹,多半是元末的道家高人。

但通过这一番谈话,王明礼已经确定,眼前之人要比他前面招募的那些僧人、道士都强,甚至可以充当智谋之士、辅国之臣。

他于是郑重地问:“敢问阁下姓名?”

“俗名李成文。”

“阁下确实有些水平,只是为何会想到应募去代国当道士呢?无道籍而来应聘道士,就不怕我报官抓了你?”王明礼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也是进一步试探李成文的成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