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17章 朱元璋微服私访记(五)【求追订】

陆直对刘同提的要求并不算意外。

他这几个亲戚犯的是小事,刘同必然不会拿大事利益来交换——就刘同所说的两件事,往日间他稍稍授意,就能办下来,影响不大。

当然,只要他打招呼了就会留下痕迹,经不得查。

如今暗处不知是谁将他几个亲戚查了个底朝天,他怎么可能答应刘同此事?

可若是拒绝得太过生硬,只怕会惹刘同生气,将他亲戚的案件大办特办,同样会影响到他的仕途不说,亲族那里也难交代。

呼吸之间,陆直就转过不少念头。

刘同见他一时不说话,笑问:“怎么?陆老哥不会觉得这两件小事很为难吧?”

陆直道:“刘佥事,这两件事若放在以往,都不用请我吃饭,派人来打个招呼,我就给办了。可此番要这么办了,我怕是会连累刘佥事呀。”

刘同脸上的笑容没了,“为何这么说?”

陆直:“刘佥事可想过是何人将这些罪状、证词搜集起来的?只怕是有人在查我。”

“这人可能是陆某的政敌,也可能是民间的仇人,总之,若不知此人是谁,我如何能安生?”

“那人既然将这些罪状、证词交给刘佥事,只怕也会盯着。我若是再帮你办事,岂不是连累了你?”

刘同听完先是微愣,随即额头便微微冒汗。

陆直说的这种可能他还真没想到——之前他就以为是某些受陆直亲戚欺负的小民送来的这些罪状、证词呢。

如今想来,能搜集这么多证词,绝非小民能办到的。即便真是“普通百姓”,也必然手腕不凡。

最主要的是,他也不知此人是谁。

想到这里,刘同立马小心地看了眼敞开的门外、窗外(防偷听),随即向陆直作揖道:“此番多谢陆老哥处理,不然我可就疏忽了。”

“嗯,陆老哥这几个亲戚的事,我就‘秉公处理’,可好?”

陆直叹道,“就秉公处理吧——对了,犬子已失踪近两日,麻烦刘佥事帮忙留一下。”

陆直儿子都失踪了?

刘同又愣了下。

随即想:怪不得他如此警惕,针对他的人敢绑架他的儿子,绝对不普通啊。

然后他就觉得面前的美酒佳肴没什么滋味了,只想赶紧跟陆直分开,就当今日没见过。

于是又敷衍了几句,便借口家中有事,匆匆离去了。

陆直后走,却被九溪院告知还没付宴席的钱,让他很是无语,暗骂刘同抠门之后只能付了钱——九溪院的一桌宴席可贵得很。

次日,陆涛依旧没找到,却有御史从京师来到滁州。

这让陆直越发感觉事情不妙,连儿子都顾不得找了,而是匆忙地应对御史——他虽然自认为到滁州后没犯什么错,但万一底下人犯错牵连到他呢?更不必说,他那几个亲戚都已经被人拿住把柄了。

在御史到达滁州的这天晚上,陆涛和一众家仆终于回来了。

见到陆直及其发妻王氏后,陆涛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起来。

“爹,娘,儿子险些就回不来了呀,呜呜···”

王氏正待检查陆涛身体、安慰一番,陆直就喝斥道:“不争气的东西,别哭了,赶紧说说遇到了什么事!”

陆涛见陆直发怒,不敢哭了,忙哆哆嗦嗦地将过去两天遭遇的人和事说了。

说到最后,陆涛自以为聪明地道:“爹,儿子被囚禁的这两日反思过,那老头儿很可能是朝中致仕的大官。”

“可就算致仕的大官,他也不能这么干呀?私闯民宅、殴打住户,甚至还敢囚禁官员子嗣,按大明律这可都是大罪!”

“此人就算在朝中再有势力,爹您只要把证据坐实了,参他一本,不说帮儿子报仇,也绝对够那老头儿受的了。”

“那老头儿还反过来给我安了一堆罪名,最可笑的是还说我大不敬——连大明律都没读透,亏他还是朝中大官呢。怪不得人精神得很,却致仕了。”

陆涛才说完,陆直便一惊,问:“你说什么?大不敬?”

陆涛依旧没醒悟,点头道:“对呀,那老头儿居然说我大不敬,可好笑了···”

“说!那老者具体长什么模样?!”陆直忽然起身,一把抓住了陆涛的衣领急问。

陆涛从未见陆直如此紧绷、急躁的模样,一时吓得呆住了。

“畜牲!快说呀!”

王氏见自己宝贝儿子从“不争气的东西”升级为“畜牲”,很是不高兴,便喊道:“老爷,你发癫呢?吓坏涛儿了!”

“你给我闭嘴!”陆直吼了王氏一嗓子。

王氏吓得不敢吱声了。

陆涛则回过神来,哆哆嗦嗦地描述起“老头子”的长相来。

等听陆涛讲完,陆直脑海中便不可抑制地冒出一个猜测:难不成竟是皇上?!

虽然陆直只是曾远远见过朱元璋几次,并未看真切朱元璋的长相,却听他人描述过。再配合陆涛经历的“囚禁”一事,他越发觉得,那老者就是朱元璋!

然后他就联系到了这几天遭遇的一系列事——有人给按察使司他几个亲戚的罪状,御史来滁州察访。

另外还有一则不太确定的谣传:据说太子即位后,朱元璋要搬去凤阳皇宫养老。

虽然京师有火车直通凤阳,但万一朱元璋起了兴趣,中途下车到滁州游玩呢?

想到这里,陆直感觉人都要瘫了,倒退几步,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险些没滑下去。

这给王氏和陆涛吓着了。

“老爷,你怎么了?要不要叫大夫?”

陆涛则道:“爹,就算那致仕的是阁臣、尚书,您也不用这么惊慌吧?”

“阁臣、尚书?”陆直回过神来,随即暴怒,起身按住陆涛就打,“你知道个屁!你这回要坑死我了知道吗?今天我不打死你,就对不起陆家列祖列宗!”

“爹别打了,儿子都不知道错哪儿呀,呜呜···”

“老爷,息怒呀···”

一时之间,陆家闹得是鸡飞狗跳。

···

···

却说朱元璋离开滁州后,一路继续北上。

仍是沿着水泥官道走,中间用双筒望远镜观看田间地头。

让朱元璋欣慰的是,虽然地方上有各种狗屁倒灶的事,但农事却都不错——这一点从田地里庄稼的长势,以及田地里农夫的衣着、神色就能看出来。

江北亦是直隶一部分,如今水利设施修建得相当好,田地不缺用水,也不惧寻常的水灾,再加上一些农家肥、高明种田技术的推广,庄稼长势自然喜人。

农夫也不像以前那样穿着破衣烂衫,乃至衣不蔽体。虽然如刘宽所讲的,农夫们几乎都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但相较于十几年前却好多了。

并且农夫们不再是瘦骨伶仃的模样,脸颊有了肉,甚至看起来气色不错。

到凤阳前,朱元璋几次下车到村庄里去随机挑选农户花钱吃饭,都是和最初的李老汉家差不多,虽然生活中还有许多烦恼,但很多人家盖起了砖瓦房,十天半月能吃一顿肉,生活水平相较于十几年前有了很大提升。

等朱元璋到了凤阳,歇了几日,滁州黑矿场及教育行业的问题锦衣卫也查清楚了,由成纪汇报到朱元璋这里。

啪!

朱元璋看完成纪写的两份奏本后,摔在了桌上。

“吴忠这小子论领兵打仗连他爹三成本事都不到,这为家里捞钱的事儿倒是精通。”

“怎么,难道咱当年赏赐给他家的上千亩田地,每年赏赐的那么多珠宝、宝钞,都不够他们花销吗?!”

成纪低着头,没敢接话。

吴忠是靖海侯吴祯之子,十几年袭封靖海侯,目前领地方卫指挥同知一职。

吴祯及其兄长吴良都是早期追随朱元璋的淮西勋贵,都是在十几年前相继病故的,吴良追封江国公,吴祯追封海国公。

而吴氏兄弟子嗣中目前最受重用的是吴良长子,袭封了定远侯爵位的吴高——其在亲军中担任神策卫指挥使,屡立战功。

除此外,吴良的一个嫡女还是齐王朱榑的王妃。

虽然吴家其他子弟不怎么出色,可在军中势力依旧不小,不是成纪可以置喙的。

而此次锦衣卫查到的滁州黑矿场中,有好几家背后都靠着靖海侯吴忠的关系。若都是普通的石矿,哪怕铁矿,都没什么。

关键是其中竟有一处金矿和一处铜矿!

大明目前对私人盗采金矿、铜矿是严查严办的,吴忠虽身世显赫,可牵扯到这种案子中,怕是也要脱一层皮。

不过,朱元璋虽颇为生气地喷了吴忠一通,却并未交代如何处理此事,而是道:“派人将这两份奏本送回京师,交给皇帝。”

“是。”

显然,朱元璋很克制,退位为太上皇后,不愿再处理这些事,免得皇权被分化。

···

···

京师。

朱标自从即位以来,比以前更忙了,颇有种脚不着地的感觉。

以前是他配合朱元璋处理国事,虽说后面几年他处理得多,但大多是不难决策的事——那些难以决策、需要权衡利弊真正劳心的事都是朱元璋处理的。

如今这部分事都由他处理,而朱雄英因为刚开始接触各种国家大事,自然是从简单的事务入手。

虽然朱雄英也在努力地分担国事,但朱标仍觉忙碌。

此时虽然距离他登基只过去三四个月,但朱标已经想将更多事务交给内阁决策——决策是最劳心的,他如果只看决策是否合适,那就要轻松不少。

这日,看完锦衣卫送来的两份奏本,便道:“雄英,你看看这两份奏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