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13章 朱元璋微服私访记(一)【求追订】

阳春三月,数辆看似普通的四轮马车驶出了京师,通过跨江大桥的公路向北而去。

而护送这数辆马车的则是一千多精锐明军,并且在这支队伍的前后三四里处,又各有一支两千人的精锐明军骑兵。

因为军队刚走过,路上没什么行人,倒是有些商旅、路人在路边观望。

当其中一辆马车驶过时,路人能听见里面传出一个女孩的清脆歌声。

“三月来百草开,盈香满袖万物苏,虫鸣和着欢笑,心事舒。”

“三月来暖阳复,相携去,踏青处。陌上花开满路,香入土···”

“阳春三月来,自有生命破尘土,送来希望事,好运出~”

舒适的车箱内,朱元璋捋着银灰色的胡须,笑道:“若月这首歌唱得真是好听,叫个什么名儿啊?”

对面坐着的一个如同小仙子般的七八岁女孩笑着道:“外公,这首歌叫《春三月》。”

“春三月?不错不错。可否再唱一遍给外公听呀?”

“好呢。”

听若月又唱起了歌,朱元璋越发觉得这次出行带上长安、若月这两孩子没错——俩孩子不仅长得可爱,而且都冰雪聪明、礼貌乖巧,让人心情很好。

如今已是三月上旬,他在京师被朱标劝了又劝,终于是等到天工院那边拿出了一套合用的照相设备,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京师了。

不过朱元璋并未与后妃们一起出行。

他的后妃与那些年未满五岁的皇子、公主都是乘坐火车,带着行李等物,直抵凤阳。他却是要乘马车,由官道慢慢“走”过去。

并非他不敢乘坐火车——事实上,他已经乘坐过一次火车。

之所以选择坐马车,是因为他想沿路察访民情。

以前他身为九五之尊,安危关系着社稷稳定,自是不敢白龙鱼服。如今成了太上皇,这方面就没太多顾忌了。

况且,他到哪里去,都会有大明最精锐一卫天子亲军跟随(并非贴身跟随,而是一起到某地,可以保证迅速救援),就算遇到那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想害他性命,只需随行侍卫们坚持一会儿,就能等来军队救援,基本上不会有性命之危。

听刘若月唱了会儿歌,朱元璋便拿起一个双筒望远镜,透过车窗向外面的田野、村落看去。

放眼望去,只见田野间的旱地里冬小麦正在抽穗,水田里农夫们正在插秧,亦有农夫在山地上播种红薯、玉米,正是一派农忙的景象。

过了半日,眼见将要到滁州城,路边的村落都明显多了些,朱元璋忽然生出去走访一番的心思。

“李贵,让车队停下,咱要到附近的村子走访一番,顺便找家农户吃个午饭。”

“是。”李贵直接应下来。

李贵十几岁就以内侍的身份伺候朱元璋,二十多年过去,早已了解朱元璋的脾气。何况此番出行,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朱元璋都早有考虑,他只需听吩咐做事即可。

比如此时朱元璋想去附近村落走访,便有随车的数十名侍卫奔赴各方。

奔赴前后两支军队的侍卫都穿着职服,负责通知两支军队停下。

其他侍卫则都做寻常百姓打扮,就连骑的马匹都看不出是军马,却是提前进入周边的村落做必要的探查——他们也只会探查,只要不是能直接威胁到朱元璋安危的事,他们都不会管。

这是朱元璋的要求。

车队停下后,朱元璋见官道(水泥路)旁通向村落的土路勉强可以通行四轮马车,便让车夫驾着他乘坐的“普通”马车拐下去。

这一下去,即便这辆车有不错的减震却也明显颠簸起来。

刘长安、刘若月赶紧抓住了车内的安全把手,朱元璋虽也被颠得微微皱眉,可屁股却坐得稳稳当当。

“长安,若月,是不是从未走过如此颠簸的路呀?”朱元璋笑呵呵地问,如同寻常人家的慈祥老爷爷。

八岁的刘长安小大人似地道:“回外公,有时爹娘带我们出城郊游时会走这样的土路,只是走得不多。”

朱元璋笑道,“京师附近现在的道路可比以前好走多了,哪怕土路也相对平坦。不像咱年轻时那会儿,官道就是土路,而且比这条路都要颠簸。”

“天晴时尚且能走车,若是下雨、下雪,便走不了车,只能走马、走人,还深一脚浅一脚的,很容易摔个大马趴。”

因为刘宽与朱蕙兰、苏采薇管教儿女都是对儿子严厉些,对女儿宽松些,所以刘宽的女儿大多相对活泼,刘若月也是如此。

她闻言咯咯地笑了几声,问:“外公是不是也摔过大马趴?”

朱元璋不在意地道:“确实摔过,还摔过不少呢。不过,正是因为摔过,以后再走那样的路就很少摔倒了。”

刘长安听了若有所思。

不多时,马车便抵达一个村庄的村头。

朱元璋带着俩孩子下车看了看,估摸着这村子约有四五十户人家。

只见大多数人家都是砖瓦房,土坯墙茅草顶的房屋不足十栋。那些砖瓦房中甚至有几座两三进的大院子,一看就是当地富户或地主的房子。

从便衣侍卫那里得知这村庄没什么安全问题的信息,朱元璋便带着李贵和一名侍卫将官以及两个孩子进了村。

此时恰是中午,很多人家都冒出炊烟,有的人家更是飘出了饭菜香气。

朱元璋既没有找那几家拥有几进院子的大户,也没特意去那些土坯房人家,而是来到一户看着很普通的砖瓦房前。

这家只有三间正屋是砖瓦房,左边两间厢房和院墙还都是土坯,但看得出来,应该是近两年才盖的新房。

由简陋木板拼接的大门打开着,朱元璋到了门口,就用淮南话喊道:“老乡,讨个方便!”

喊了两声,屋里便出来一个须发花白的老汉,可能五十几,也可能不到五十。

这老汉打量了朱元璋一行人几眼,见只有一个壮汉,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先放下了些戒备,然后略带拘谨地问:“这位员外有什么事?”

朱元璋道,“咱姓黄,到北边走亲戚,中午正好走到你们这儿了。孩子们吃不惯干粮,想吃口热乎饭,能不能叨扰一下?”

说着,朱元璋掏出一贯宝钞,递过去道:“咱给饭钱,不吃白食。”

老汉听说是来吃饭的,原本犹豫,待见朱元璋掏出宝钞,立马不犹豫了,笑道:“没问题,正好咱家才做午饭,可以多做几人份儿。”

“至于饭钱,这位员外给个几十文就足够了,要不了一贯。”

朱元璋笑道,“咱这外孙、外孙女挑食,老乡就做些好吃的,钱都收下吧。”

“那行,咱就不客气了,快请进来。”

老汉收了钱,笑呵呵地将朱元璋一行五人请进了院子。

“浑家,来客人了,多备些面——黄员外吃得惯面食吧?”

朱元璋笑道,“咱就是吃面食长大的,哪怕搬到江南住,也是多吃面。”

老汉道,“那咱今天中午就吃面饼、白面条配些其他的家常菜。”

说话间,将朱元璋等人带进了堂屋,又给泡了几碗粗茶。嘱咐物种三四岁的小孙女几句,便要去厨房忙活。

朱元璋让李贵跟着去帮忙,老汉也没拒绝——这么多人的饭菜不好弄,多个人多个帮手。

见老汉离开了,刘若月这才道:“外公,我跟三哥不挑食。”

结果他才说完,刘长安就拆台,“你还不挑食,除了四弟,就你最挑食。”

“三哥!”刘若月脸红,羞恼了。

朱元璋笑着道,“行了,咱知道若月不挑食,是外公想吃好的,行了吧?”

已经八岁的刘若月听得出这是哄孩子的话,又不知该怎么辩驳,干脆转移目标,跑到流着鼻涕的小女孩旁,问:“小妹妹叫什么名字?”

“妞妞。”小女孩吸了口鼻涕道。

刘若月:“没有大名吗?”

小女孩摇头,也不知道是听不懂,还是没有大名。

朱元璋则注意到堂屋墙壁上贴了两张奖状(刘宽协助礼部推行学校教育时顺带搞的),其中一张上书“学子李正于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荣获班级第五名,特发此奖状以兹鼓励!”

下面还书写了该学校名称,以及奖状的发布时间,却是去年年末。

很显然,这户人家还有个正小学二年的小男孩。

果然,没多久就有个小男孩进了院子,看屋里有陌生人,便直接进了厨房,稍顷才到堂屋里来。

这小男孩儿比刘长安、刘若月矮了近一头,却带着几分紧张小大人似地施礼问候,“小子李正,见过黄员外,见过这位伯伯,见过这位兄台、姑娘。”

刘长安、刘若月还礼。

然后刘长安就道:“我叫刘长安,今年八岁。李兄几岁?竟已上小学二年级?”

李正闻言有点窘迫,略结巴着道:“我也···也八岁。”

听此,刘长安、刘若月都略感惊讶,没想到李正这么矮,竟然也八岁了。

不过刘长安倒是没傻乎乎地问“你为什么这么矮”——他们在京师上的是“贵族学校”,孩子们都吃的好,大多数同龄人高矮不会差距太大。

随即,刘若月好奇地问:“李兄的学校很近吗?中午竟一个人回来,不需要家长去接?”

李正从没见过刘若月这么漂亮的小女孩儿,看了一眼就脸红地低下头——好在他晒得较黑,脸红不那么明显。

但他接下来说话却更结巴了,“不···不远,就五···五里地。”

刘长安、刘若月一听人都傻了。

五里地?

还不远?

朱元璋在旁看着三个小孩聊天,只觉得很有意思,老脸上的笑容都要兜不住了。

同时心里也在想:刘宽的孩子在京师上贵族学校,不知人间疾苦。皇室子弟在大本堂上学,虽说也有各种磨砺,但跟真正的人间疾苦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

就像这个李正,走五里地上学,皇室哪个孩子有这种经历?

‘看来回头得跟标儿、雄英商量,多给大本堂那些臭小子一些罪受才行。’

另一边,李家老汉先是杀鸡,又向同村的渔夫买鱼,向猎户买了腊兔子,与浑家在李贵的帮助下忙活了一个小时,才终于做好一桌颇为丰盛的饭菜。

吃饭时,只有李家老汉跟朱元璋同桌。

李家老汉甚至启封了珍藏的一坛老酒,跟朱元璋边吃边喝边聊。

“李老弟多大年纪了?有几个儿女?”

“今年五十有二了,年轻时家里太穷,饭都吃不上,结婚比较晚,只生养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