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03章 老朱:东林党、阉党都不是好东西!【求追订】

刘宽又道,“另外,即便是长大成人的朱由校、朱由检,在慈庆宫时也没得到什么教育——后世甚至有民间传闻,说朱由校是个文盲。”

“这说法虽不可信,却也说明,朱由校大概率文化程度真的比较低。”

“反倒是朱由检,因为有朱由校的照顾,在天启年间得到了一些正经教育。”

“但也只是将他向藩王方向培养,以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没有涉及帝王之术及治国之道。”

“至于朱由校,虽然是十四岁才养在西李膝下,但其之前在慈庆宫的日子就不好过——这一点从他生母王才人被凌辱殴打致死,便可知道。”

“王才人虽死,可西李仍恨及朱由校,时常打骂、虐待朱由校,让朱由校也养成了软弱的性格,并且对其乳母客氏十分依赖,这就为天启朝魏客阉党的乱政留下了引子。”

依赖乳母?

阉党乱政?

听至此处,老朱三人简直麻翻了。

心想,这晚明时期就出不了一个正常皇帝吗?

前面有个败家的万历、奇葩的泰昌还不算,现在又来个一听就有问题的天启,简直就是不让大明好过呀。

在三人如此想时,刘宽也顺势讲起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事。

“朱常洛专宠西李时,本承诺登基后要先封西李为皇贵妃,再将之扶为皇后的。”

“谁知他才登基一个月就驾崩了,西李别说做皇后,连皇贵妃的位子都没能落实,自很是不甘心。”

“于是,就引出了晚明三大案的最后一个大案——移宫案。”

移宫案?

老朱、朱标、朱棣琢磨着这个名字,情绪却是毫无波动,毕竟前面那些事已经很挑战他们的神经了,不觉得还能听到更奇葩的事。

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还是小看了晚明朝局的奇葩程度。

“西李与郑贵妃勾搭到了一起,在郑氏的教唆下,她赖在乾清宫不走,并唆使一些朝臣为她讨封。”

“同时将作为朱常洛长子的朱由校扣押,还命令朝臣所有奏章必须交给她过目,可以说是摆出了一副必须当太后,且还要掌控朝政的态度。”

听此,朱元璋不禁冷哼道:“那万历独宠的郑氏想要当武曌,这个朱常洛专宠的西李也是。”

“这父子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果然他们喜欢的女子也都不是好东西,简直就是狼狈为奸!”

用狼狈为奸来形容自家后代,可见老朱是多恼怒万历和泰昌。

朱棣听得眼角抽了抽,却啥都不敢说,生怕又殃及到他头上。

刘宽道:“好在当时文臣势力强大,根本接受西李这一套,甚至很恼怒——毕竟这种事完全是在践踏文臣们宣扬的那一套治国规则。”

“因此,当时以东林党为主的文臣先是上疏力争,见西李犹如泼妇,完全不跟他们讲道理,便联络宫内太监,骗过西李,将朱由校从乾清宫接了来,在文华殿由群臣朝拜,匆匆登基。”

“西李不过一个选侍,手里没了朱由校,自然什么也不是,在群臣的威逼下,由乾清宫移居冷宫。”

“她身边的宦官、宫女见她失势,便将她的财宝偷盗一空,纷纷离她而去,身边只剩年幼的女儿和几个还算忠心的宫人。”

“不过这西李倒是很长寿,一直活到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年间,八十多岁才死。”

老朱、朱标、朱棣彼此对视了眼,都觉得这晚明不仅他们老朱家多出奇葩,就连老天爷都奇葩起来——西李这种恶毒且又蠢又坏的女人竟能活八十多?

怪不得俗语有言,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刘宽继续道:“朱由校十五六岁即位,接手的是万历留下的烂摊子——当时朝廷混乱、地方官府**成风、吏治彻底败坏不说,东北有建州女真崛起,西南也有土司蠢蠢欲动。”

“然而,朱由校偏偏是没学过多少帝王之术和治国之道的,甚至连性格都有问题,大明朝廷自然好不了。”

“即位之初,朱由校在宫内无所依,便封他所以来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又提拔从小侍奉他的太监魏进忠为秉笔太监,并赐名魏忠贤,让这两人替他掌管后宫。”

朱元璋、朱标、朱棣皆面无表情。

皇帝乳母掌管后宫,实际替代了太后的位置,这放在正常朝代不可思议,但放在晚明那个奇葩事跌出的时期,倒显得没什么了。

三人不知道,刘宽其实还有话没讲。

那就是传闻朱由校有恋母情节,对客氏的感情不一般,所以才这么尊重客氏——这传闻既没什么证据,说出来也没啥用,刘宽自不会专门讲出让老朱厌恶。

“在朝政方面,朱由校念及东林党人的功劳,即位后便大力提拔了一批出身东林党的文臣,使得朝廷内阁、督察院、六部的重要职位几乎都为东林党人占据。”

“而万历年间的与东林党相争斗的齐党、浙党、楚党等地方主义党派,要么是被赶出了朝堂,要么就是边缘化。”

“一时之间,朝廷上东林党一支独大,风头无两!”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评价道:“怪不得后世断定朱由校没学什么帝王之术、治国之道。”

“但凡他学了一点帝王之术,也不会在即位之初这般大力提拔东林党人,直接造成朝中一派势力独大的局面。”

朱棣默然,朱标苦笑。

两人忽然觉得,大明朝廷在万历祖孙三代那么作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坚持二三十年,作为一个朝代来讲还真是命硬。

刘宽则道:“其实东林党在建立之初,相较于当时浙、齐、楚等以地方利益为主的党群,算是比较先进的。”

“万历年间,由国本之争引出的浙齐楚等党争,不仅乱了朝堂,也令地方官场更加黑暗,更屡屡败坏国事,是晚明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东林党最初是由一群在野的文人、士绅所组成——这些人并不像浙齐楚等地方性党群一样拘于地域,而是以革除朝廷积弊、廉政风气等传统正面的文臣治国理念为目标,反对空谈说玄的风气,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之所以称之为东林党,是因为其党魁最初以东林书院作为讲学地点,通过讲学汇聚志同道合之辈,进而组成了党群。”

“因为东林党有相对高尚的政治目标,且最初加入其中的确实多是有正面理想、抱负之辈,所以天启初年,朝廷虽然东林党一家独大,却也确实让大明朝堂、官场**少了一些,风气为之一清。”

此时老朱面露冷笑,显然不看好东林党,甚至已经对其抱有很大敌意。

朱标、朱棣则是略感不解:虽然东林党的存在显然遏制了皇权,可听刘宽所言,东林党确实比那些地方性党群好了不少。

那大明朝廷最后怎么作成那副样子呢?

只听刘宽叹息道,“东林党虽然相较于浙齐楚等党群先进了,可终究也是个很不成熟的党派。”

“他们虽有了相对高尚的政治抱负,却不够明确,并且里面混杂了不少私人政治需求,很不纯粹。”

“此外,东林党组织结构虽比浙齐楚等原始性的党群严密一点,但也只是相对严密些许而已——从东林党建立后,到后面逐渐壮大,再到天启初年的‘众正盈朝’,不知有多少别有用心之徒混入其中。”

“再加上东林党本就不限制地域,可以说只要那个文人、士绅表现出支持东林党的样子,再有一二熟人介绍,就可成为东林党人。”

“所以,在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前,它其实就鱼龙混杂了。里面可以说混了不少‘只求私利、罔顾国事’之人,那种能为国事忘己、能为中低层百姓请命的则越来越少。”

“而东林党中极少数真心为国的,往往又不得方法,或者说能力欠缺,甚至为小人利用。这些原因,可以说决定了东林党最后的结局。”

刘宽这番话让老朱、朱标、朱棣都陷入沉思中。

以前他们只知道不允许朝廷有党派出现,却从未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党派是有利于朝廷的,乃至有利于皇帝的。

尤其是老朱,隐约感觉到,似乎要触碰到一个了不得的政治变化,一个完全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变化。

可惜这感觉太过模糊,又无经验借鉴,还无法形成明确的想法。

刘宽道:“那时的朱由校对东林党虽没有后世那么清晰、深刻的认识,可随着时间流逝,他很快就感觉到东林党一家独大,对皇权造成很大掣肘。”

“可以说,朱由校或许没接受多少帝王之术的教育,但在这方面却颇有天赋。”

“在天启二年,他通过一些试探后,察觉凭借他个人力量很难撼动东林党后,便决定让魏忠贤执掌东厂,并很快塑造了一个阉党来对抗东林党。”

“阉党以魏忠贤这个东厂督公为党魁,宫中又有客氏为应,便是朱由校也是支持他们的,因此旗帜一树立起来,便有很多昔日被东林党打压的原浙齐楚等党群官员投靠过去。”

“于是魏忠贤迅速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据说,因为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甚至沉迷木工不理国事,魏忠贤便专门挑朱由校做木工的时候汇报事务,朱由校往往不听清楚事情,也不愿思考,便让魏忠贤看着办。”

“魏忠贤便借此机会多次矫诏擅权,大肆排挤、迫害反对他的东林党人。后来权势达到巅峰,更是人称九千岁。”

“而那些原浙齐楚等党派之人,在投靠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后,自是让阉党变成了一个更加贪婪的党群,大明朝堂、官场也迅速变得比万历中晚期还黑暗。”

“当然,也有一些有政治抱负、想做实事的官员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阉党,并利用阉党政治资源,做了些许有利于改善大明局势之事。”

“可惜这少数几件事,对改善大明局势而言是杯水车薪,也改变不了阉党的性质。”

“朱由校虽只在位期间,阉党更是只兴盛三四年,却令大明江河日下,局势越发的败坏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冷笑道:“咱算是听明白了,甭管是什么浙齐楚地方党派,还是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又或是打着为皇帝好的阉党,都不是好东西!”

朱标亦叹道:“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新旧党争,皆导致朝政混乱,败坏了国事——这些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后人思之而不鉴之,为之奈何?”

朱棣则闷闷道:“看来最好什么党派都不要,朝廷就该只听皇帝一人之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