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34章 怪才徐渭,炫耀儿子的老朱【求追订】

听刘宽诵读了杨慎的《临江仙》,朱元璋、朱标都不禁在心中反复品味了一番。

稍顷,朱标感慨着道:“这首《临江仙》确实足称传世名篇,几不逊于几位宋词大家的作品。”

朱元璋道,“此词将朝代兴亡当做谈资,读来既慷慨悲壮,又回味无穷,可见那杨慎在此道上确实才华卓绝。”

“不过,他能写出这样的词来,应当经历了不少事吧?”

刘宽道:“回陛下,杨慎作为当时首辅杨廷和的儿子,考上状元本就备受争议,亏得他才华卓绝,才保住了功名。”

“正德年间他基本都在翰林院任职,到了嘉靖年间,他先是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后在‘大礼议’之中触怒嘉靖帝,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而在之后的数十年,虽往返于四川、云南,但仍终老于永昌卫。”

“似乎是死于嘉靖帝之前,活到了72岁。到了后面隆庆、天启年间才两次对其追谥,算是为其平反。”

“果然。”朱元璋听了一笑,“你看历史上那些诗词大家,大多是大半生乃至一生郁郁不得志之辈。”

“正是因为经历坎坷,他们才对山河与人生有足够深刻的感悟,进而写出传世诗词。”

刘宽心道:这可未必。

经历坎坷,对山河、人生感悟深刻确实是写出传世诗词的必须,但却未必就一定郁郁不得志——后世那位伟大的图书管理员便是例子。

大约是对杨慎这种只在文学方面留下传世成就的大才子不感兴趣,朱元璋接着便问:“那徐渭莫非也是如解缙、杨慎一般的文坛才子?”

刘宽道:“回陛下,徐渭确实如解缙、杨慎一般博学多才,但相比之下,其人更应该以怪、奇、狂来形容。”

怪、奇、狂?

听刘宽这么说,朱元璋、朱标都更有兴趣了。

“徐渭出生于正德末年,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人也是年少时便显露聪慧的一面,在地方称为神童。”

“然而因为身世坎坷,性格孤傲,所学庞杂,他到二十岁才考上秀才,可之后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都未能中举。”

“在此期间,他更是经历了家产被豪绅霸占,发妻早亡,漂泊无依之难。”

“到了嘉靖三十几年的时候,东南沿海倭寇成患,他进入当时浙江巡抚胡宗宪的幕中,这才以幕僚身份登上天下舞台。”

“徐渭知兵事,好奇计,为平定倭患出了不少计策,为胡宗宪倚重成为幕首。”

“后来更是献计招抚了当时东海的海盗王汪直,可惜后来地方官府出尔反尔,杀了汪直,令其谋划功亏一篑。”

“后来胡宗宪因朝堂纷争被下狱,徐渭也受牵连。他本就性格偏激,之前经历又坎坷之极,此番入狱精神便出了问题,时不时发狂自残,乃至自尽——据说他曾自尽九次之多,可惜都没死成。”

“万历即位大赦天下,徐渭才被放出来,当时已五十多岁。此后他虽然不再涉及朝堂之事,但与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万历朝的名将却都颇有交情。”

“不过徐渭因为不治产业,不屑礼法、性格狂狷孤傲,晚年过得很是凄惨,靠卖字画甚至是写为生。”

“晚明时期其实还有一部名气不逊于四大名著的,甚至原本就被列于四大名著之中,叫做《梅瓶金》(自己纠正),在写世俗方面堪称第一,作者笔名叫兰陵笑笑生。”

“后世此人身份一直成谜,很多人猜测,这人就是徐渭。”

“至于徐渭其他作品,微臣就记不得了,除了文学之外,大抵在书法、绘画、戏曲方面都颇有成就吧。”

听刘宽讲了徐渭大概生平,朱元璋道:“从知兵事、好奇谋这点来说,此人于朝廷用处倒似乎比前两位大才子大些。”

“然而,按你所讲,此人性格只怕比解缙、杨慎之流更难令人接受啊。”

“有能力性格孤傲倒还没什么,当年刘伯温也是性格孤傲的,还不是成了咱大明的诚意伯?”

“可蔑视礼法就有点不可取了。”

听此,刘宽忍不住道:“陛下,也许晚明时期的礼法与此时大不相同呢?多半都是士绅等既得利益者制定的,兴许您回到明末,也会蔑视礼法。”

朱元璋一愣,随即大笑起来:“哈哈哈,你这小子···说得倒也是。咱若去了你口中的晚明、明末,只怕要直接揭竿而起,掀掉那些贪官污吏、士绅豪强的桌子呢。”

这话朱元璋并非头回说,刘宽听了并不意外。

至此,刘宽要的五人中前四个都讲完了,杨士奇几年前讲过,眼下由解缙牵扯出来的三大才子之二同样将讲完了。

刘宽便眼巴巴地看着朱元璋,等着朱元璋答应给人。

谁知朱元璋略一沉吟后,道:“蹇义、黄淮、杨士奇咱可以调给你,但夏元吉、解缙却不行。”

“你应该知道,如今咱大明正是大力发展经济之时,即知道那夏元吉有经济之才,理财之能,咱自然要调到户部、财部去任用。”

“至于解缙,以此人性格,真调去天工院只怕帮不到多少忙,反而会给你添堵吧?依咱来看,倒是都察院更适合他。”

刘宽想想,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安排更加妥当。

朱元璋毕竟是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的,比他更会识人、用人很正常。

想通后,刘宽便作揖道:“谢陛下。”

见没其他的事,刘宽就准备告退,却听见殿外有宦官高声通禀。

“皇上,湘王殿下从和宁发来了电报!”

说起来,朱元璋儿子虽多,可除了朱标,他对其他儿子虽说不上完全一视同仁,却也没有明显的偏爱和偏见。

这一点从历史上他二十几个儿子全都封亲王、都给了封藩之地,便可见一斑——若真有偏见深、对儿子们感情淡漠的帝王,根本不会全部封藩。

湘王朱柏在诸皇子中算是品行不错也颇具才华的,因此朱元璋当即吩咐道:“送进来。”

李贵立即过去将电报拿了进来,送到御案之上。

这封电报内容颇多,竟有好几页译文——须知,这电报译文可都是京师电报局里的电译员用簪花小楷写的,并非那种一张纸只能写百多个字的大字报。

朱元璋用了好几分钟的时间方看完,然后就不禁轻拍了下桌子,笑着道:“老十二这趟差事办的不错呀,竟从地方看出了这么多事来,不比锦衣卫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锦衣卫更有用。”

朱标闻言当即也笑着道:“那是——就算如今锦衣卫也学文会算,甚至有专门做情报分析的文职人员,可跟十二弟相比,文化水平就差多了。”

“十二弟可是妹婿的学生,且在大本堂中,学习成绩也是相对靠前的。”

听老朱父子俩这么一说,刘宽倒是对朱柏发来的电报有些好奇了。

朱元璋似乎看出了刘宽的心思。

他先让李贵将电报递给朱标看,然后便像是寻常人家中炫耀儿子出息的老父亲般,一脸和煦笑容地讲起电报内容来。

“这小子先在电报中跟咱提了地产之事——说北平火车站附近地产三万贯一亩,不逊于京师多少,城内地产亦高达两万多贯一亩。”

“他说,这样北平官府是赚到钱了,可若是地产继续升高,乃至虚高,会不会导致购买地产的商贾亏本,那样反倒不利于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除了北平,他还列举了一路所经过的滁州、凤阳、徐州、济南等地的地产均价作为参考。他对地方事务如此有见地,对咱来讲着实是意外之喜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