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21章 全部打为苦役!楚藩移民计划【求追订】

“杀!”

李光眼见黑夜中土人战士犹如狼群一般冲入部落里,他先命人放了烟花讯号,随即便拔出腰刀,带着几名将士朝面前土人最多的地方冲去。

这岛上十月的气温和南京夏季差不多,但不论是李光,还是其他护军将士,都穿着一身精良布面甲,头戴大沿钢盔(类似飞碟帽)。

虽然人人都热得一身汗,可此时他们杀入土人战士当中,却犹如虎入羊群。

土人战士都赤膊,身上除抹了一层泥外,连件衣裳都没有,更不用说盔甲了。

至于兵器,除了少数头目拿着铁器,其他人大多用的是骨器、石器、木器。

其中有份量的石器尚可给明军造成一点伤害,骨器、木器除非刺中明军面部,否则至多让明军受点轻伤而已。

相反,明军钢刀砍下去,不论是土人的兵器还是身体,皆如泥土般被破开!

其实李光等人还带了手榴弹、短铳这类火器,但担心将土人吓退,他们便没用——四天前那场战斗中,他们也没用火器,因此这些土人都还不知道明军拥有火器。

因为在朱桢面前立下了军令状,李光这次头脑格外冷静。

他战斗之时,仍不忘观察局势。

眼见来袭的土人虽多,可却毫无组织,真正与他们战斗的只有一两百人,大多数都在外围不知道干啥。

而与他们战斗的这一两百人,却毫无还手之力,在他麾下将士的反攻下,才打了一会儿就有败退之势。

可此时援军还没来!

“佯装败退!”李光当即大喝,“收缩到西边防守!”

作为亲王护军,这些将士战斗素养都可以与大明天子亲军看齐,此时闻言顿时纷纷佯装不敌败退。

土人们根本没意识到明军在用计,还以为他们的勇悍吓到了明军,纷纷发出了模仿野兽的兴奋吼叫声,追杀过去。

外围的土人战士以为有便宜可占,也纷纷加入追杀中。

这倒是让李光等人真的感受到了压力——他们虽然盔甲精良、身体素质强悍、战斗技巧高、组织性好,可敌我数量终究太悬殊了。

“百户!大伙儿要扛不住了,用手榴弹吧!”

眼前的土人密密麻麻,一个手榴弹下去能炸死炸伤一二十个!

李光咬牙道:“援军还没来,大伙儿再坚持一会儿!”

随后,李光专门往危险的地方顶,连被土人石器砸了几下,反而激发了他的凶性,更加奋力地砍杀着。

大约过了几分钟,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啪啪啪的清脆枪声。

土人战士都惊得回头去看,李光等明军则激动大呼:“援军来了!兄弟们,随我反攻!”

“杀呀!”

李光等几十个明军兴奋大喊,追着开始逃跑的土人杀,有人甚至往人堆里扔了一发手榴弹。

轰!

见到犹如雷霆的手榴弹,土人们更加惧怕了,再无战意,四散而逃。

好在来援的明军早就布下了包围圈。

在千户蒋庆的指挥下,明军主要用带来的渔网捕捉土人战士,看着没法捕捉或比较凶悍的,才斩杀掉···

时间已是下半夜,可朱桢却没睡,仍站在甲板上观望着北方。

虽然这只是一场敌不过六七百的战斗,可却是他建藩的第一仗,他难免有些担心打不好,或者说没能实现目的。

在矩阳号上的水力机械自鸣钟响了三下时,一艘快船从力拓河顺流而下,老远上面就有人大喊:“捷报!捷报!”

朱桢听了心中猛然放松,随即失笑:“这报捷的将士也挺有意思,知道几百人的战斗无论如何算不得大捷,竟只喊捷报。”

不多时,报捷的信使被带到矩阳号上。

“大王,此战约有六七百土人袭击李百户,被我军斩杀两百三十七人,俘虏三百八十二人,仅有几十人逃走。”

“六七百人来袭?”朱桢眼中闪过一抹寒光,“看来是有另一个部落参与此事了?”

信使道,“蒋千户、李百户也是如此说的。”

朱桢点了点头,问:“我军伤亡如何?”

信使道:“蒋千户所带领的援军只有十几人受伤,李百户所部战死五人,重伤十一人,余者几乎人人带伤。”

朱桢思忖着,他虽然带了多名良医以及不少草药、成药过来,但岛上天气炎热,只怕重伤之人中连一半都活不下来。

如此算来,他才登岛数日,竟然就折损了十几个护军。

虽然比不得朱榑一战损失近千人那么夸张,可依旧令他心痛——这些护军可是他培养了近十年的嫡系精锐啊!

此战之后。

朱桢通过俘虏,审讯出了另一个土人部落的位置,遂派一千护从军(从缅甸收养的少年孤儿)前去围剿。

该战又俘虏土人青壮男子两百多,青壮妇女三百多,孩童一百多。

至于老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一则土人部落中的老者本就很少。二则,即便有几个,也被护从军给杀了。

而逃出去的那个部落剩余妇孺等人员也被找到,依旧是由护从军出手围剿,最终俘获四百多青壮妇女,一百余孩童。

朱桢将所有俘虏,包括孩童在内,全部打为苦役。

青壮土人男子一个俘虏营,青壮妇女及五岁以下孩童一个俘虏营,五岁至十三岁的孩童又是一个俘虏营。

朱桢决定在蒯明礼所选的地方先修建三座大寨,待明年再修建城池。

修建大寨以木料为主,土坯、石头为辅,需要不少建材。于是五百多土人男子在明军的驱使下,冒着危险开始伐木、采石、掘土,干建寨工程中最重、最累的活儿。

土人妇女则被送去开荒垦田,劳动强度同样不低。

便是五岁到十三岁的孩童,也被要求在俘虏营中做些编草绳、砍柴、搬石头之类的活计。

另一边,大明移民其实也在干活,同样有建寨的、垦荒的,只不过劳动强度比苦役们低多了,住宿、伙食等生活条件与苦役相比更是天壤之别,更有大夫、草药作为医疗保障。

至于移民孩子,自然不用干活儿,都还呆在船上,玩耍或者学习呢。

时间一晃到了十一月下旬,三座大寨在足够的人力、物力下,都建得差不多了。

最大、最中间的一座大寨将是移民的临时住所,第二大的寨子则是军营。最小的一个寨子则是用于看守苦役(俘虏)的,目前的三座俘虏营都在里面。

这日,朱桢带着王妃王氏和几位侧妃,还有世子朱孟熜等几个儿女,一众随员,一起来到了大寨中的“楚王宫”前。

瞧见眼前几乎是由原木建造的房屋,王氏不禁道:“大王,这也太简陋了,怎么能住人?妾身宁愿住船上。”

朱桢淡淡道,“那你就住船上,等城池修建出来,正式的王宫也修好,再下船。”

王氏听得一时气结,想要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该怎么说。

以前在大明国内,她仗着身为定远侯(王弼)之女,还能跟朱桢吵几句。

可如今到了这海外,她身后只有一个能力平庸的同父异母弟,若再跟朱桢吵起来,怕是处境不妙。

随后她又看向朱桢几个侧妃,心道:看这几个狐媚子怎么选,她们若是能住,我便也能住。

这时,倒是她十岁的儿子朱孟熜开口劝道:“母亲,这王宫房屋修得离里面有近一人高,且位于这片空地的最中央,便是木材也都是熏干的,不至于有蛇虫之类。”

“咱们搬进去后,只需装饰一番,住起来一定比船上舒服。”

王氏正好缺台阶下,闻言笑道:“好,娘亲就听你的。”

朱桢也露出微笑,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只是想起了朱孟熜有点弱的身体,他心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这个儿子还算聪慧,品性也不错,可惜身体底子似乎有点差,经常生病,也不知道能不能承继楚国大业。

随后,他目光又不禁挪到九岁的二儿子朱孟炯身上。

朱孟炯身体倒是好,从小就淘气、皮实,只是有些喜武厌文,而且是侧妃所生。

接着,朱桢又看向第三子朱孟烷,这个儿子倒是正妃王氏所生···

“大王,楚来港来了商队,有从日国送来的移民,还有齐王殿下转送给您的礼物。”一位信使过来禀报,打断了朱桢的思绪。

海商送来日国移民在他意料之中。

他所选的建藩之地不像印度、埃及那般有传承已久的大国,即便有,也是南洋土人,形貌非他所喜。

所以,去年他就跟几个做移民买卖的海商谈妥,待他建藩之后,送几批日国女子、青壮过来,充实楚国人口。

如今只是第一批,今后还会源源不断送来更多。

除此外,他还通过电报跟朱棣谈了一笔生意,希望朱棣能卖一些战俘乃至印度女子给他。不出意外,明年开春就会有商船从燕国送人过来。

让他没想到的是,朱榑竟然会送他礼物。

回过神,朱桢便问:“可知是什么礼物?”

信使答道:“回大王,东西封在几个油纸包裹中,卑职也不知是何礼物。”

听到这描述,朱桢顿时失望。

如今他最需要的是优质人口,其次是金银财宝。

他还以为,朱榑就算不能给他送人,也会送一批珠宝过来以为资助呢。

若是珠宝,定然用箱子装,而非用什么油纸包裹。

念及此处,朱桢便道:“孤知道了。”

他准备把搬家“楚王宫”的事安排好了,再去楚来港看朱榑送的礼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