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17章 侍卫郑和,日国景况【求追订】

对马岛。

南马卫城,督事府。

如今南马卫城比之当年初建时不知繁荣多少,因为这里成为了大明、日国及原高丽商贾汇聚、交易之地。

督事府作为城中数得上的大宅院,却并没有挂牌匾,因为“督事府”并非官称,而是南马卫军民私底下的称呼。

从朱棣督办日国事务开始,再到楚王朱桢、潭王朱柏,以及如今的太孙朱雄英,都住在这座府邸中,使得这座府邸成为了对马岛实际的权力中心。

甚至可以说是原高丽及日国的一大政治中心。

府邸书房中,十七岁的朱雄英看了朱标发来的电报,稍稍思索后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他看得出,朱标是想问他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习惯。可偏偏,朱标却在前面先问了一堆日国事务,最后才貌似不经心的询问几句他个人情况。

他十七岁,从小就吃得好甚至可以称得上营养丰富而均衡,又每日习武锻炼,即便是身体底子弱了点,如今身体也好得很。

更别说,去年随他去陕甘的医疗组,如今也跟着来了对马岛。

这般情况下,他的身体怎么会有问题?

他觉得,朱标与其操心他的身体健康,倒不如多注意自己的健康。

‘记得皇爷爷说过,历史上父亲似乎是洪武二十五年病逝的···虽说如今父亲看着身体好得很,却也该提醒他注意些了,别过于操劳国事。’

想到这里,朱雄英提起毛笔,给朱标写起回电来。

半个小时后,他便写完这封回电。

“来人。”

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侍卫闻声进来,抱拳道:“太孙有何吩咐?”

朱雄英将封好的电报递过去,道:“将这封电报送去电讯组,让他们发往京师。另外再去让侍卫、亲军们准备一番,我要到码头去转一转。”

“是。”

侍卫应了声,接过信封,快步离开了。

不多时,朱雄英便换了一身装束,带着几十名侍卫、数百亲军出府,前往城外的码头——今日又有一队负责“移民”事务商船从南马卫中转,他想过去了解下情况。

他早几年就在刘宽那里知道一个道理:要真正的了解一件事,不能只通过纸面文字或他人口述,还得实地调查。

为了方便观察,朱雄英是骑马出行。

不过他的着装打扮却跟侍卫一样,又呆在侍卫群里,再加上有亲军开道,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

在朱雄英的眼中,南马卫城虽然目前常住人口只有两三万,但因为城池建设时规划得比较好,治安在这个时代更是称得上顶级,因此是一座相当繁荣的小城。

这一点,从街道两边诸多商铺、酒楼以及街上的往来不绝的行人就能知道。

到了城外的港口,人流则更多一些。

朱雄英转了转,便前往其中一个位置较为偏僻的码头——这码头前停泊了十几艘大海船,正在补给淡水、蔬菜、干粮等物资。

“郑和。”

先前送电报的年轻侍卫在一旁抱拳道:“属下在。”

“你去那些海船上随机找几个人过来,一个承接了移民事务的船主,一个水手,一个日国女子,一个日国男子。记住,不要都在一艘船上找。”

“是。”

郑和应了声,将马匹交给其他侍卫,快步向那些海船跑去。

朱雄英看着郑和的背影,免不了又想起从刘宽那里所得知的原历史上郑和事迹。

正如刘宽所说,郑和本姓马,家中本是元梁王麾下的小军官,他父亲在抵抗明军战死后,他亦为明军俘获。

如果按历史轨迹,当年刚十岁的郑和本是要经历过类似“思想教育”、“服从性训练、测试”等流程,然后被阉入宫的。

但老朱专门吩咐留意他这个人,他的经历自然与历史上不同——虽然也经历了思想教育、忠诚与服从性的训练及筛选,却并未成为小宦官,而是成了预备侍卫。

三年前,他训练有成,转为正式侍卫,便被得知此事的朱雄英讨要过来做贴身侍卫。

三年的相处,让朱雄英意识到,郑和确实天赋颇高,是个可造之材。培养好了,也许将来能得到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或能臣。

大约过了一刻钟,郑和带着四个人过来了。

那船主是有些见识的,瞧见朱雄英带着这么多侍卫,周围还有精锐官军在,立马意识到眼前少年身份尊贵。

“草民顾顺,见过公子。”

水手后知后觉,跟着行礼问候。至于日国少女和青壮,则更慢一步的慌乱行礼。

朱雄英露出平和的微笑,道:“不必多礼——阁下有几条船,做这移民买卖多久了?”

船主道,“草民是三年前才进入这一行的,目前只有两条海船。”

“那你此番签下了多少日国女子、青壮的身契?价格又如何?”

船主虽好奇朱雄英为何询问这些,却不敢不答。

他道:“如今日国的移民买卖是一年比一年难做了,这次我只签到了三百名女子的身契,其中还有些是嫁过人、生过娃的。”

“至于青壮,更是只欠下了两百来人。人难签,价格反倒是一年年贵了——此次未嫁的少女要十贯,嫁过人、生过娃的也要五贯以上。”

“青壮倒是便宜,三五贯即可,可运到海外我们也赚不到多少钱,兴许还要这些人将来在海外赚了钱才能偿还。”

朱雄英听得微微皱眉,又问:“那你可知这移民买卖为何一年比一年难做了?”

船主叹道,“原因很简单,日国如今人口比当年少太多了,愿意移民又符合移民条件的就更少,这移民生意自然一年比一年难做。”

听完,朱雄英陷入思索之中。

自他接受“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事务”的差事以来,便知道如今这两件事不如几年前好办了。

从这点来讲,朱柏督办的那几个月倒也未必是不愿做,也可能真的是无计可施。

因为过去这几年,日国因为连年饥荒、战争,本就死了不少人,而少女、青壮又一批批地被“移民”到外面去,这就让日国的男女青壮更少了。

年轻男女的锐减,让日国新生人口锐减得厉害——死去和出国的多,出生的却很少,日国人口自是断崖式下跌。

根据光明卫的情报推断,日国在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影响前,约有一千余万人口。

而根据光明卫去年得到的相关情报推断,如今日国人口可能只有六百多万,锐减了一小半!

人口减少这么多,尤其是青壮年少,就算大明还在推动“改稻为桑”,百姓也会有很多田地拿去种粮食。即便在大明海商、日国藩主的影响下,农民们种的粮食仍不够吃,可饥荒烈度也开始减小了。

如果不是在家乡没有活路,日国人也不愿意到前途莫测的海外去。

毕竟过去的几年,出海那些少女、青壮就没有回来的,顶多是托人寄封信或者带一些东西回来,证明他们还活着。

至于那少数寄回的信中,说她们在海外过得很好,如今的日国人其实是没多少相信的。

一则,那些人把海外的生活说得太好了,尤其是那些女子。二则,如果他们真的在海外过得很好,怎么不回家乡?

所以,如今日国愿意到海外的人越来越少。

朱雄英之前虽从各种文档、情报中了解到这些事,可亲耳听一位做“移民”买卖的海商讲述了具体情况,他才知道,如今“移民”之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