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98章 大明专利法,不一样的飞艇【求追订】

高丽使团的这一次来访,对高丽来讲自然是天大的事,但对大明来讲,却只是一件较为普通的大事。

大明如今的军事重心仍在西域,经营重心则是南洋,至于高丽、日国之事的进度,不过是按计划走罢了。

高丽使团自有礼部的人负责接待,高丽请求内附之事,亦是由老朱带着内阁和礼部来把控节奏,跟刘宽这个天工院院正没什么关系。

他虽然挂了礼部侍郎衔,却是协办教育改革,并不外交方面的事务。

将要过去的这一年,他除了主持天工院的一系列工作外,主要就是协助礼部继续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协助通政院宣传司出版局试行《出版法》,最后则是继续完善《大明专利法》。

为了搞出这部具有大明特色的专利法,刘宽带着天工院部分有关官吏,和大理寺、刑部一些官吏合作了三年,如今《大明专利法》终于是要出炉了。

奉先殿。

朱元璋拍了拍手边的精装版《大明专利法》,满脸笑容地道:“这可以说是咱见过的相关内容最详尽、考虑最全面、措辞最严谨的律法了。”

“依咱看,明年就可正式推行此专利法,鼓励咱大明百姓多搞发明创造。”

刘宽虽然对这部律法有信心,可见朱元璋满意、夸赞,还是松口气。

他随即道:“陛下,为了保证专利法的施行,还需设专利局才行。”

朱元璋笑问,“你既提此事,想必对这专利局之事也该有所考量吧?”

刘宽道:“专利局除了需要保证专利法的落实,还将肩负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法律条文的重任。”

“而要落实专利法,就必须要有一批对工艺、发明创造等有足够了解的官吏才行——这样的官吏天工院在过去几年中倒是培养出了一批,但并不算多。”

“因此,微臣认为专利局的下属分局目前最多设到各行省之省治。”

朱标也在殿内,听到这里不禁道:“一行省只设立一处专利分局会不会太少?如湖广、四川这样大的行省,百姓若住得偏僻些,想要去往省治怕是颇为困难。”

刘宽笑了笑,“殿下,百姓申请专利有困难没什么——这其实算是一道门槛,就是让某人在搞了发明创造后,得足够自信,认定其发明于国于民有用处,能赚到钱,再去申请专利。”

“否则的话,大明这么多百姓,随便一个人弄了点新鲜事物便去申请专利,得需要多少官吏才能办得完事?”

“最主要的是,其中必然有很多专利是无用的,甚至称不上专利——如果门槛太低,便会大大增加相关行政预算,甚至让人忽略了真正有用的专利。”

朱标听得恍然。

朱元璋则点头道,“刘宽说得不错——就好像赈灾,咱们给老百姓发救济粮是帮他们吊命,渡过难关,所以不能发太多。”

“若发得太多,他们便会产生依赖,灾情过了也不想回去种田地,反倒养出了一群懒虫,于朝廷、于百姓而言都不好。”

刘宽则又道:“其实微臣还给百姓申请专利多设了一道门槛,那便是需缴纳一定费用,专利局才给审核、登记以及保障其专利权。”

“另外,一旦其专利通过并产生盈利,朝廷也会从专利费中抽成一小部分,作为保障其专利权的各种花费。”

“就该这么办!”朱元璋听了更高兴,“如此一来,出台这《专利法》就成了真正的强国富民之政策!”

刘宽道,“不过如此一来,专利局不仅需要能审核专利的官吏,亦需要不少懂得律法的官吏了,甚至还需拥有方便与司法部门沟通、交涉的权利。”

朱元璋道,“既然决定推行这专利法,该给的权力咱自然不会吝啬。”

“这样,你回去后写一份设立专利局的相关奏本,递交到内阁,争取在年前敲定此事,好在明年开衙后正式施行。”

“微臣遵旨。”

刘宽出了皇宫,回到天工院,看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便准备收拾一番,五点就准时下职回府。

结果他才收拾完,便有航空局的吏员来求见。

这吏员进来后,便递上一份文函,道:“院正,陶局正明日上午九点将主持氢气飞艇第一次正式试飞,请您到场指导。”

航空局下属飞艇研究所今年有了突破性的事,刘宽是知道的。可听闻这就要进行氢气飞艇的试飞,他还是颇为惊讶。

看过文函后,刘宽便道:“行,你回去转告陶局正,明天我一定准时到。”

“是,卑职告退。”

小吏应声离开了。

次日。

刘宽带着天工院的几名属官和几十名护卫,在九点之前来到了玄武湖畔,只见此处外围已经被天子亲军戒严,但湖边却站了不少航空局的官吏、工匠(大明官方部门的科研人员亦属于官吏)。

之所以选在玄武湖畔试飞,是因为建造、停泊飞艇的“船坞”就建在玄武湖东北角。

看字就知道,艇是舟船的一种,飞艇其实就是飞船,用“船坞”建造没毛病。

陶成道见刘宽到来,便带着航空局的官吏迎接了下。

“下官参见院正。”

刘宽还礼,笑道:“东宁伯有礼了。”

两人稍稍寒暄几句,便带着一众属员来到了船坞前。

飞艇的船坞到底还是跟舟船有所不同,有一半建在水面上——拥有巨大气囊的飞艇正停泊在船坞中,格外显眼。

或许是因为参考了后世相关资料,陶成道等人研制的飞艇气囊与刘宽印象中差不多,仿佛一个巨大的鱼雷。

气囊看着巨大,是因为有下面的吊舱作为对比,作为一个试验品,气囊实际长不过五六丈,宽则一丈多。

陶成道在一旁介绍道:“根据院正所给的资料,我们目前只有建造氢气飞艇的能力,而就氢气飞艇及我们如今的工艺而言,硬式飞艇便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整个‘飞天试验一号’气囊骨架是用精挑细选的竹子制造,包裹特制棉布以组成外壳。”

“真正的气囊其实藏在壳里面,分为九个,是由我们专门研制的特殊布匹、防水涂料所制造,足以装住氢气···”

后世飞艇资料虽然是刘宽给的,但若论对眼前试验飞艇的了解,刘宽显然不如陶成道这个主持研制工作的人。

因此,在陶成道介绍时,刘宽听得很认真。

这个试验品飞艇相较于后世成熟的氢气飞艇还有些不足之处,如推进装置。

后世飞艇推进装置用的是柴油等发动机,而陶成道搞的这个试验品则从传说中的独飞木雕汲取灵感,采用了类似发条的装置储存机械能,充当推进装置的动力。

但以大明目前掌握的材料,发条装置存储的机械能只够协助飞艇起飞,或是在空中飞动较短的一段距离。

为了弥补这方面不足,陶成道便带领航空局众研究人员在尾翼上下了很多功夫。

“院正请看,咱们这个试验品尾翼略大,而且有八个,因为它们不仅是飞艇的方向舵和升降舵,更是飞艇的风帆!”

接着,陶成道讲述了他设计这组飞艇尾翼的想法和所依托的道理。

刘宽发现,竟然连他都很难一下子听明白了,得动脑子去理解才行。

过了好一会儿,陶成道才讲解完,便准备派人上去启动飞艇,进行飞行试验。

这时却有吏员过来禀报,“院正、局正,皇太孙和鲁王殿下带着不少人过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