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65章 自然科学院,老朱露真情【求追订】

这下轮到刘宽愕然了。

没想到讲着讲着老朱竟交给他这么大一担子。

他想了想,道:“陛下,微臣只是对后世教育体系有些了解而已,本身除了做了几年大本堂教师,并无多少办教育的经验。”

“况且要办这项事,更重要的反而是了解大明各地教学之事的情况。至于后世教育体系,微臣可以写一份奏本,以供参考。”

“另外,天工院如今还有很多重要项目在进行中,微臣若是离开,只怕一时无人能担当此任。”

朱元璋听了略一沉吟,道:“那这样,你除了继续担任天工院院正外,再添礼部侍郎衔,协理督办革新官学及兴办学校诸事务,如何?”

刘宽觉得,若只是协理督办可以接受——这不过是让他在今后几年多过问一样事罢了,应该不会占用他太多时间。

再说了,他原本就准备帮大明建立第一所大学的。

想到这里,刘宽便拱手应道:“微臣遵旨。”

见刘宽答应,老朱、朱标都露出了笑容。

待将来正式圣旨发布,刘宽也算是正三品的阁部大臣了。既然应下这个职位,刘宽肯定是要出力的,再想偷懒摸鱼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兴办学校之事你既要写奏本,咱今日便不再多问,回头看奏本就行了。你还是说说那个自然科学院怎么办吧?”

其实在几年前朱元璋从视频中进一步了解了科学的重要性,便准备仿照后世设立工程院、科学院的。

但刘宽考虑到当时大明几乎没有设立科学院的人才基础,便建议朱元璋设立天工院——也即是说,天工院虽然是以从工匠中发掘技术人才为主,但也兼顾培养搞科研的人才。

比如说天工院下属各局、所中,便多有研究型人才。

因此,听老朱询问,刘宽便按打好的腹稿道:“回陛下,科学院以研究各种科学理论及科技为主,因此微臣准备将天工院下属的部分局、所进行剥离,或从中抽调那些研究型人才,作为组建科学院的基础。”

“除此外,科学院还将常年面向民间招收符合要求的研究型人才。再就是通过即将建立的学校体系,获得一批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

“据此方针搞个五六年,大明自然科学院应该就能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自我发展机制,那时就不必微臣多管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随即道:“那你认为自然科学院该定为什么等级?你可要兼任主官?”

“回陛下,这正是微臣接下来要讲的。”刘宽道,“微臣准备将天工院剩余部分整合为工程院,与自然科学院一起暂列于天工院之下。”

“所以,科学院、工程院最好是都比天工院低一级,理论上的级别与翰林院等同。”

“然后选两人分别担任科学院、工程院的院正,再各选二至三人担任院副即可,微臣可依旧任天工院院正。”

“最后,待日后科学院、工程院体系都足够成熟了,便可让其各自独立,再取消天工院。”

听完,朱元璋不禁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宽一眼。

刘宽这么设计天工院的架构,又说日后再取消天工院,明显是在避嫌,或者说安他的心。

因为随着科学院、工程院的确立,天工院权势确实会变得更大。事实上,如今天工院已经分走工部相当部分权能了。

朱元璋如今自是很信任刘宽的。

但他深知,有些事信任是一回事,不做防备又是一回事。为了避免出现某种双方都不愿见到的局面,一开始就从制度上留下防备的手段,对双方都好。

念及此处,朱元璋便道:“行,回头你再就此事写一份奏本,送交内阁走下流程,咱会批复的。”

“是。”

这件事说完,刘宽便准备离开了。

却见一位太监进了奉先殿,一脸喜色地道:“皇上,燕王殿下又发来了一封电报。”

说完,将译好的电报呈上,由李贵递到老的御案上。

说起来,老朱虽然嘴上说过不能让宦官参与国事的决策,却也没忍住进一步任用宦官。

比如说,他已经着手建立一套属于情报体系的电报传讯线路,里面的电报员虽然不是宦官,却都派了宦官监管。

不过在明面上的电报司体系,倒是正常任用官吏的。

或许在朱元璋看来,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电报传讯在手,他才不至于被某些奸臣反利用电报忽悠。

刘宽在想着大明电报体系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将在什么时候堕落、败坏,又**成什么样时,听到了老朱的笑声。

“哈哈!老四打仗确实有一手,也有些运气在,居然在攻破达卡奇袭那孟国都城高尔,还成功了!”

说完,示意李贵将电报递给朱标、刘宽看。

朱标先看完,也笑道:“四弟都说‘缴获无算,藩国稳矣’,想必是真从那孟国都城缴获了不少钱粮财货。”

“接下来,他只要不遭受孟国多个势力围攻,其印度建藩之事便无反复了。”

刘宽看过电报后,回想后世印度次大陆的情况,道:“燕王既擒了孟王,只怕如今孟国各城邦都圈地自萌呢,联合起来围攻燕藩的可能极小。”

这时朱元璋忽然感叹道,“老四到印度了,接下来的两年老三、老七也会相继到海外就藩,与咱相隔万里。”

“幸亏天工院早早研制出了这无线电报机,不然咱没法得知他们在外海的情况,还真不放心。”

老朱这是真情流露了。

朱标闻言安慰道:“父皇放心,三弟、四弟他们如今都是有能力的,既能通过重重考验海外就藩,便不会出事。”

刘宽则道,“陛下,随着大明科技、工业的发展,海上航行必然更快也更安全,也许十年之后,诸位亲王就能常回来看望您跟皇后娘娘。”

朱元璋哈哈一笑,“希望如你所言吧。”

随后,朱元璋便吩咐回电给朱棣,刘宽见状便告辞了。

出得皇宫,刘宽先是回天工院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初步构思下那两份奏本该如何写。

等下班的点儿一到,他便宣布放衙,先回家了——反正他作为老大,宣布下班了,至于天工院还有官吏在卷,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卷一点也好,官吏们越卷,大明才越强。

回到府中,刘宽便瞧见了挺着个大肚子的朱蕙兰在中院走动。

刘宽忙去搀扶住她,道:“小心点,虽说你这个时期可以走动,却也要当心意外。”

朱蕙兰笑着道,“这么多人看着呢,哪里会发生意外。”

不怪刘宽如此紧张。

朱蕙兰如今已经怀胎九月,随时可能生产。最主要的是,经京师医学院的几位名医诊断,朱蕙兰此番极可能是怀上了双胞胎!

第一更。

【作者君在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拜年啦!祝各位蛇年大吉,万事如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