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47章 讲个笑话:圣君乾隆【求追订】

“就这样,在京官员从大学士到编修,地方官从督抚到知县,武官从将军到小小把总,几乎所有有才有德的官员都遭到了你所带领的腐朽集团迫害。”

“当贪官占领了官场,后进入官场的士人就会很快被腐化。即使是清流,你也有信心将他掰弯,拉入你的腐朽集团。”

“如果他是真的清官,坚决不肯按照所谓的人情世故办事,那么上下级官员都会想方设法地排挤他,最终作为异类被切割出官僚集团。”

“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就记载了其祖父在清朝做官,因赈灾时不肯按陋规办事,被大量同僚排挤,被迫滚蛋的故事···”

“此后,只剩你与朋党围绕着皇帝,言必称‘盛世’,天天研究所谓的盛世之术,以此麻痹皇帝。”

“因为你知道,想要让**的朝廷更加**,必须从皇帝身上下手。”

这时视频已经放到了尾部,倒数第二个小节。

屏幕也出现了该小节的标题——**的终极,制度性**!

看到这几个字,老朱、朱标等都不禁微愣,随即都感到了一股子寒意。

他们本以为之前视频里展示的贪腐手段就够多、够高明了,可看到“制度性**”这个词,他们便明白,**还可以更高明、更恐怖。

“为了更合理乃至光明正大地给皇帝捞钱,你苦思冥想,先是借鉴西方智慧,参考西人‘赎罪银’制度,向皇帝献上了‘议罪银’之策。”

“皇帝大喜,但为了面子又不好主动施行此策。你体会圣心,指挥朋党掀起了一场涉及人数众多实则问题不大的‘大案’。”

“然后以‘法不责众’,不可有损皇帝仁慈为由,让涉案官员们自拟恕罪。”

“帝纳之,得到你暗示的官员纷纷主动请罪,并献银赎罪。”

“总督芈岘山上奏表示:臣督办赈灾不利,罪大恶极,自愿缴纳赎罪银一万两。”

“巡抚王佳琦紧随其后,主动请示:微臣治家不严,家仆狐假虎威,强买强卖,惟阙廷伏地,仰求皇上恩准微臣捐银两万两以恕罪!”

“知府李唯嘉···”

“这个操作其实就是主动贿赂皇帝,既显得皇帝宽容仁慈、臣子忠君无私,又能光明正大地帮助皇帝大肆敛财供他享乐。”

“简直就是‘一箭三雕’、‘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

老朱、朱标看着大贪官想出“议罪银”这种**制度,本来都一脸寒意,没想竟看到了“赢麻了”这种伪歇后语。

也亏得皇宫在一年前就装了电线电灯,让他们明白摸电线触电是什么意思,不然还未必能理解这个伪歇后语。

视频继续。

“皇帝尝到了点头,于是命你完善议罪银制度。你深知,一个完善的**性制度,需要解决‘哪里来’、‘怎么做’、‘到哪去’这三个问题。”

“议罪银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督抚等封疆大吏,以及盐政、税收、织造、河运这种容易捞油水的官员身上搜刮。”

“你心里明白,根本上是让这些大官从小官、百姓身上搜刮···”

“此时的王朝就像海洋,皇帝吃大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两脚农具。”

“那怎么搜刮呢?第一步,皇帝给官员下密旨,令其自行请罪、恕罪,表示你们可以编理由送钱了。”

“第二步,官员开始胡说八道,说自己犯了失职、治家不严等不痛不痒的错误,请陛下允许自己缴纳一定数额的议罪银。”

“官员们担心真的罪名暴露,编造的罪名往往很轻微,甚至轻微到离谱。”

“乾隆四十八年,河南巡抚何裕成自称‘沾污香灰’,请罚银两万两。”

“沾污香灰要赎罪、审理案件太多要赎罪,审理不完也要赎罪,进门迈左脚要赎罪,迈右脚还是要赎罪···”

“官员在胡说八道,皇帝知道官员在胡说八道,但他们就是很默契地共同分赃。这就叫做朝廷版‘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官员的议罪银该缴纳到哪里?国库?开什么玩笑,当然是送进皇帝个人的钱袋子‘以充国用’。”

“做完这些,你还得操控史官将各地官员自拟赎罪的记录删去,确保皇帝爱民如滓的圣君形象没有被玷污···”

爱民如滓?

看到这个被更改的成语,朱檀等人有点绷不住,想笑。可看了眼满脸寒意的老朱,到底忍住了没笑出来。

“经过‘圣君’与你君臣相得的多年执政,你们共同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源盛世’。”

“于是你上书吹捧皇帝:我朝圣圣相承,度越千古,典章制度钜细毕该。纵然有一二庸碌官僚因循怠玩,不尊旧制,也无伤大雅。”

“圣君如日,统御寰宇,众正盈朝,中外轶安,盛世已至矣!”

看到这里,老朱脸上的肌肉已经开始抽动,手更是紧握着交椅扶手,手背青筋突突直跳。

这让刘宽有点担心:老朱该不会代入大明,气出病来吧?

趁着视频两三秒的转场空白,他赶紧道:“陛下,这上面大多讲的是清朝之事。”

老朱没吭声,视频继续。

“老皇帝在一声声‘盛世圣君’的称颂中高兴地寄了,太子即位。”

“多数新帝即位,都是雄心壮志,想大搞事业。你的这位新帝登基后便采纳某学士建议,欲革除贪腐成风之弊政。”

“你一看新皇帝不听话,要破坏你苦心孤诣打造成熟的贪腐制度,心想这哪成啊。”

“于是在谕旨下发之后,党羽早已遍布朝野的你便指挥朋党上奏,强烈反对。”

“新帝不经事,惊慌失措,便将提议反腐的大学士无情罢黜,并识趣地向你这位三朝能臣求助。”

“为了维护贪腐集团利益,劝谏皇帝维持现状,你当即写就一篇雄文——《守成论》。”

“不守祖宗成宪,上天必降灾殃。历观汉唐宋元明之史,皆中叶之主不思祖宗创业艰难,自作聪明,受贪功幸进之臣怂恿,妄更成法···”

当一篇看似文言,实则狗屁不通的《守成论》放完后,这个长达二十几分钟的视频也结束了。

大约因为老朱脸色不好看,其他人都不敢说话。

老朱则看向刘宽,问:“你说这上面所列举之事多出自清朝,可是真的?”

刘宽毫不犹豫地道,“当然是真的——而且历史上清朝贪腐的真实情况比视频里的还要严重些。”

“后世历史上,议罪银制度是清朝著名大贪官和珅,参考西方国家的赎罪银制度提出来的,深得乾隆喜爱。”

“而在乾隆的前面,被称作清朝圣君的康熙帝在位时,为了筹集军饷、缓解财政,便弄出了卖官制度。”

“另外,康熙帝在位时,还让他的好儿子们到六部等部门督政,然后他这些儿子便借机结党营私、贪腐,还向户部借钱。”

“其他宗室、官员也跟风借钱,于是没多少年,户部钱就几乎被借空了,需要赈灾时连几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有这些事情存在,陛下可以想想,清朝贪腐之风多么严重。”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标、朱棣等人一时转移了注意力。

老朱还在思考着什么呢,朱棣便不由问:“记得妹婿之前说这清朝国祚近三百年——他们贪腐之风如此严重,国祚竟还能这么长?”

刘宽笑道,“后世人提到清朝时,总喜欢吹康乾盛世,也即是康熙、乾隆,可实际上清朝十二帝中真正称得上英明的,只有两位,一个是清太宗黄台吉,另一个则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的爹雍正。”

“没有黄台吉,即便大明被农民军终结,满清也未必拥有入关坐稳天下的实力和底蕴;没有雍正继位后打击贪腐进行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清朝大概率跟蒙元一般,国祚不过百年。”

“这里面康熙还好些,最可笑的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其他的先不说,就说对待贪腐一事上,他是什么样子,刚才的视频已经表现出来了。”

“比如说,他知道和珅是巨贪,但他就是不办,利用其捞钱满足私欲的同时,还有意将其留给儿子嘉庆处理,让嘉庆上位就能积累威望。”

“嘉靖上位后果然办了和珅,据说抄家所得价值十亿白银左右,后世用‘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来形容此事。”

十亿两白银?!

听到这里,不仅朱标、朱棣等人直咋舌,就连老朱都一脸的惊讶。

刘宽则继续道,“可在真正有智慧的人看来,乾隆纵容和珅这种巨贪却令清朝贪腐之风更甚,让清廷、官场彻底腐烂,再难挽救,可以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老朱听到这里,哼道:“依咱看,从这乾隆接受议罪银制度开始,就成了大大的昏君,国之蠹虫!”

刘宽笑道,“陛下高看乾隆了,这人是从即位开始就选择了昏君路线——他即位不久,就颠覆了雍正留下来的诸多政策。”

“比如说停止清丈土地,停止营田水利,豁免户部亏空,宽大处理贪腐,还废除‘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政策。”

“后世还有人吹捧乾隆对雍正留下的政策废止得当,简直笑死人。”

朱标、朱棣等则又是一阵愕然。

毕竟这里面有些政策一听就是好的,可那乾隆却给废止了,不是昏君是什么?

朱棣正想着这些呢,便注意到朱元璋看了他一眼,心中顿觉不妙。

第一更。

错字后面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