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42章 老朱:咱竟被骗了二十年?蹇义【求追订】

朱檀执掌六扇门两年,对侦探、察访之道还是颇为了解的。

只见他做了个手势,其他七个护卫便各自散到周边佯装行人,只剩廉庆跟在他身边,随进入茶肆。

这种路边茶肆仅一层,有内堂、茶棚供茶客坐,热天时候茶客多喜欢坐外面,这冬季茶客们自然更喜欢坐里面。

朱檀进去时,人差不多坐满了,他便到仅剩的一桌坐下。

这种环境,若是放在几年前,他肯定会嫌弃,绝不肯进来。

但后来朱元璋更改对皇子、皇孙们的教育,他们每日都要自己做家务,还会定期务农,若犯了错更是要去挑粪水···再加上在军中两三年,朱檀如今衣食住行的忍耐度便颇高了。

他随便要了一壶热茶、三样茶点,便用心听茶肆里的谈论。

其中一人嗓门儿颇大,所以他在茶肆外就听见了。

只听这大嗓门道,“户房典吏陆高不仅既是陆氏旁系,又是是吴氏的女婿。而这吴氏、陆氏都是常熟排名前几的大地主,各自至少拥有上万亩良田。”

“清丈田亩由户房来办,你要说里面没猫腻,谁信?”

另一人道,“如今律法可森严得很,绝非胡元可比,那陆涛真敢徇私枉法?”

“被查到了才叫徇私枉法,若根本查不到,谁能奈何他?”

“这次可是十年一次的大清丈,如何查不出?”

大嗓门冷笑,“你当清丈田亩容易?除了户房那些干了多年的老书算、书办,外人没几个能弄懂。”

“十年前那次大清丈不就是如此,上面派来的官吏说是公正廉明,结果却什么也没查出来,叫那些个书算、书办暗地里好一番笑话。”

“张兄不愧是在县衙里当过差的,竟知晓如此多秘辛···”

听到这里,朱檀若有所思。

他之前还真不知道清丈一事的难度,认为就是让官吏将百姓家的田地重新量一遍、算一遍,再更新鱼鳞册。

如今听来,里面怕是有不少问题可计较。

他当即来到那大嗓门桌边拱了下手,坐下,笑问:“听阁下所言,对清丈之事倒是颇有了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大嗓门打量了朱檀一番,奇怪道:“你是个读书人吧?竟对这种事感兴趣?”

朱檀道,“咱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对官府里的事感兴趣。”

说完,让廉庆把他叫的好茶、点心都拿了过来,并给大嗓门倒了一杯茶。

大嗓门见此便道,“你去田间地头看看就明白了,这田地什么形状的都有,想要量清楚有多少亩,可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户房的积年老吏有家学在身,懂得此道,上面派来的大官儿却未必懂。所以这各家各户有多少田地,还不是由户房来定?”

朱檀道,“据我所知,负责清丈的官员会抽查,若是清丈有误,可不是小事。他们难道就不怕事情败露?”

“抽查?”大嗓门冷笑,“就算上面派来的官儿懂清丈,可他到了田间地头知道哪块地是哪家的吗?还不是得听户房吏员和当地百姓的说辞?”

“总之,清丈这事里的猫腻多着呢···”

大嗓门是个话痨,还有点仇视常熟的户房典吏陆涛,因此都不要朱檀多问,便将知道的清丈猫腻都讲了。

朱檀听完大为震撼,这才明白基层民政之事并不容易做。

不过朱檀也没全信这大嗓门的,故而之后他还是按计划,带着护卫在常熟县城里找了间客栈住下,然后以外地大户公子和读书人的身份,在县城里访察了几日。

结果发现,那大嗓门所言虽不说全部属实,却也对了十之**。

最后他又到常熟乡野走了走,发现田地中却有些奇形怪状,不好丈量和计算面积。

作为老朱众皇子中智商出挑的,又在大本堂学了几年数学、自然科学,朱檀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法,当即便写了一份奏本,让人送回京师···

···

京师。

紫禁城,奉先殿。

朱元璋拿出一份奏本,让李贵递给朱标,笑着道:“这老十这几年大本堂没白上,确实能办事了。”

朱标拿到奏本快速的翻阅了,发现里面是朱檀关于“清丈田亩”的几条建议。

朱檀先叙述了他在常熟的一些见闻,随后总结了之前清丈田亩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才附上其建议。

看完,朱标亦感慨道,“没想到清丈一事竟有如此多的问题——只怕此类问题非常熟独有,而是各地都存在类似之事。”

“如此一来,朝廷前两次大清丈所得鱼鳞册有几分真实,便值得商榷了。”

朱元璋则收敛了笑容,哼道,“咱当年在凤阳跟你爷爷种田时,便知那些小吏多欺下瞒上之辈,勾结地方豪绅,鱼肉百姓。”

“咱本以为是胡元朝廷昏暗、混乱,才放任此辈胡作非为。如今看来,此辈只怕是欺瞒、贪婪成性,积习难改了!”

朱标怕朱元璋一竿子将所有吏员打死,当即道:“地方官衙吏员也未必都是这般以权谋私之辈,想必总有些正直之辈。”

“尤其是几年前朝廷改革吏治,放宽吏升官的限制,多有读书人入衙门中为吏,此辈应不至于沾染恶习太深。”

朱元璋站了起来,背着手道:“甭管沾染恶习深不深,此番咱们就按照老十的法子来——派到直隶各州府的督办官员从异地府学征调学生组建清丈队。”

“再从国子监抽调一些精善数学的太学生,组建一支清丈大队,到各府抽查验证清丈结果。”

“此外,让各地锦衣卫也动起来,将各地豪绅的情报交给清丈官员,针对性的察验田亩实际情况。”

“凡有在清丈田亩一事上弄虚作假的,全部抄家,流放海外,绝不姑息!”

朱标虽然觉得流放海外的处罚重了些,却没出声劝。

因为他很清楚,若不能解决清丈田亩中的作假问题,就难以遏制土地兼并。

而土地兼并是历史上大明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他若对这些污吏、豪绅心软,那就是对大明江山社稷不负责···

洪武朝的行政效率颇快。

到了第二日,一道道政令便从京师由快马、快船传递向直隶各府,送到了到各府督办清丈及摊丁入亩之事的官员手上。

老朱其实早就怀疑前几次大清丈有猫腻,只是难以查到实证。

一则那时他还未成立锦衣卫,亲军虽有负责打探情报的,却都出自军队,别说算学,字都不认识多少,自然难以查探清丈议事中的猫腻。

二则,之前几次清丈从结果来看,田亩数一直是在“大量”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他纵对清丈结果有所怀疑,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想去深究。

可如今却不同了——既知土地兼并之恶,他自是重视此事。

所以这次大清丈派往各府的督办官员他都是用了心的。

主贰官员都出自前两次科举的进士,一个曾在户部视事(实习),一个则出自都察院的年轻御史。

除此外还调了一批户部吏员和将要毕业的太学生给他们打下手(太学生也是要实习才能毕业授官的,该制度与科举选官并行)。

这些年轻官员尚未沾染官场一些不好的习气,又心存正义、胸怀热血,最适合派去清查地方问题。

宁国府。

宣城。

县衙之中,清田御史蹇义翻看着户房典吏何耀交上来的新鱼鳞册,微微皱起了眉头。

宣城乃宁国府治,亦是上县,田地众多。

而何耀交给他的这份新鱼鳞册,对比十年前的那份,竟只增加了几十顷田地。

来之前他可是做了不少功课,翻阅过户部、吏部的相关案牍,知晓过去十年宣城几任县令上报的一些政绩,其中便有复耕及垦荒增加了多少田地。

他乃洪武十八年进士,记忆力惊人,遂记下了那些数目。

此时心中估算了一番,当即审视地看向典吏何耀,道:“据本官所知,洪武十三年,宣城知县刘卫考评优等,其中一大政绩便是复耕、垦荒田地八十三顷(一顷=一百亩)。”

“洪武十七年,宣城知县李墩考评上等,政绩中又有修筑沟渠塘堰,增水田七十五顷。”

“剩余的本官便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十年下来,宣城县至少应增加田地三百余顷,为何你这鱼鳞册上却仅增了五十六顷?”

第二更。

晚安~

错字后面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