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41章 工造大封赏!朱檀暗访【求追订】

“微臣认为无线电报对于国家的用处主要在军事、行政、情报三方面,故而可以在这三方面的各级机构中加设专门负责收发电报的职司。”

“比如行政方面,在无线电报机制作还比较困难,朝廷也缺乏管理经验时,可先在各行省的布政使司衙门设立电报局。”

“给电报局配备至少两名电报员,以及专门的护卫人员,外加其他人员若干。”

“如此一来,早期只需要二十几台电报机,陛下便可以通过与各行省、都司及时通讯,以加强对行省、都司的掌控力。”

“至于军事、情报方面,可以此法类推,初期所需要的无线电报机大概不到百台,若出了什么意外事故,也方便朝廷挽救。”

对于一位成熟的帝王来讲,军队、情报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财政、民政都得往后靠靠,所以刘宽才拿行政来举例子,并不对军事、情报方面给出具体例子。

他一顿之后,接着道:“最主要的,还是在朝廷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电报事务的衙门,对地方各级类似电报局的职司进行垂直管理。”

“比如说行省布政使司中的电报局,其财权、人事权乃至护卫武装,都是独立的,只受朝廷的电报衙门管。”

“布政使司只有借用电报局收发电报的权利而已,而不得插手其内部人事、财政等事务。”

“另外,电报局的电报员等主要官吏最好是定期轮值,避免其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微臣目前所能想到的大抵就这些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脸上笑容更加浓郁了,道:“你这些建议不错,咱会认真考虑的。”

“对了,这无线电报机如今多久能造出一台?又需要多少钱?”

刘宽看向李涉。

李涉道,“回陛下,无线电报机就大明目前工造水平而言,还属于十分精密、复杂的机器,很难进行批量生产。”

“其大部分零部件都依赖能工巧匠手工打造,且成品率比较低,故而制造一台无线电报机不仅工期长,成本也颇高。”

“如以这两台无线电报机为例,打造一台须得集中我研究所全部工匠,再加上一些其他部门工匠的配合,耗时至少两个月,方可造成。”

“材料、人工的消耗算在一起,一台电报机大概需花费近三十万贯,且其中类似橡胶这种珍惜材料还是难以估价的。”

两个月?

一台三十万贯?

听到这个两个数字,不论是老朱、朱标,还是一众阁臣都不禁微微皱眉。

虽然如今大明财政很宽裕,却没人认为三十万贯是个小数字——在刘宽到来前,大明只有建造宫殿等大型建筑,花费才会达到三十万贯以上。

最主要的是,造一台需两个月,也太久了些。

刘宽此时开口道,“陛下,李涉所言是实验品的数据,而制造实验品的时间、成本往往都比较大。”

“但只要研制出来了,哪怕后面无法批量生产,只能手工打造,这两方面也能降低不少——李涉,你觉得若以当前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优化后,需多少时间、宝钞才能生产一台?”

李涉是个纯技术官员,这才意识到他刚才的话不太对,想了想道:“时间上,应该可以缩减到一月左右;材料、人工成本若确定下来,大概可以缩减到十几万贯。”

其实即便是需要两个月、三十万贯才能打造一台,朱元璋也会下令调集人力、物资,不遗余力地去尽快打造足够多的无线电报机。

但听闻时间、成本都可以大大缩减,他终究是高兴不少。

朱元璋想了想,便有了决定,道:“既如此,便成立电报司,隶属于亲军体系,直接向咱负责。”

“除在各行省、都司设立电报局外,还在京师成立一‘电报机秘造局’,直接隶属于电报司。”

朱元璋这番话显然不是跟谁商量,而是告知、命令——在他看来,负责无线电报的衙门必须由皇帝亲自掌控才行。

其余人也明白这个道理,自是无人有异议。

几日后。

朝廷便正式成立电报司,同时也用圣旨告知了对刘宽、李涉等人的具体封赏。

刘宽除获封江宁侯外,还地赐田地万亩,扬州城、苏州城别院各一处,直隶各府城店铺总计十处。

另赐黄金万两,宝钞十万贯!

李涉除获封千讯伯外,还官升四级,为电报机秘造局局正(正七品)。

又获赐京师宅邸一处,店铺一间,应天府田地八百亩。得赏黄金八百两、宝钞万贯,以及丝绸、棉布、玻璃、水泥若干。

无线电研究所其他官吏、工匠虽未有获封爵位的,官吏却多有升职的,主要工匠也记了大功,有利于日后提升工匠等级。

除此外,还都获赏不少宝钞、丝绸、棉布、玻璃等物品。

同时,一直在机器制造局工作的郭天问也因在研究方面屡次立功,获封机械伯。

又获赏京师宅邸一处、店铺两间,应天府田地一千亩。

至此,算上江宁侯刘宽、东宁伯陶成道,大明已经因工造方面的贡献封了一侯三伯!

当消息传开来,大明一时间有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昔日的“奇技淫巧”,希望能发明出某种机器,封爵富贵。

各地官学学生,乃至普通百姓,亦对数学、自然科学变得更加重视···

···

在朝野多数人注意力为朱元璋连封江宁侯、千讯伯、机械伯之时,摊丁入亩亦开始在直隶试行。

要“摊丁入亩”,弄清楚地方人丁反倒是次要,主要工作其实是清丈田亩。

大明鱼鳞册规定十年更新一次,也即是十年要清丈田亩一次。

直隶是最早执行此规定的地方,故洪武二十年恰好要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的清丈田亩。

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密探得知如今地方已有不少官吏、豪绅勾结之事,担心清丈田亩的成效,于是派鲁王朱檀督办此事。

朱檀早先督办六扇门衙门,累积了一些功劳;今年参与西路军北伐,也积攒了一些功劳。

但想要累功至指挥同知的程度却还差些,朱元璋也不要求都立军功,于是便派他督办直隶清丈田亩之事···

苏州常熟。

朱檀正带着护卫微服私访。

如今朱檀已十八岁,两三年前便从大本堂毕业,先进入凤阳军中历练,后又进入陕西军中历练,如今已长成一位隐约带着高傲、不羁气质的轩昂青年。

此时他作普通大户公子打扮,身边护卫只有八个,从运河码头下了船,便径直去往常熟县城。

他身边的护卫百户廉庆低声问,“大···公子,咱们不是要暗访清丈田亩之事么,怎么不去乡间田野,反倒城里?”

大冬天的,朱檀都戴上手套了,却还不忘摇着一折扇。

他闻言将折扇一收,道:“廉庆啊,平日让你多读书,遇事多动脑子,你不听,不然怎会问出这么蠢的问题?”

廉庆本就生得五大三粗,此时一脸迷茫,就显得更加呆笨了。

朱檀想到廉庆本就是个人护卫的角色,而非谋士,索性直话直说,“如今朝廷对清丈之事本就查的严,若真有猫腻,必然连乡间农户也不知,怎么能问出什么来?”

“倒是这常熟县城水陆交通便利,必然是消息灵通之地,咱们在城里多走访打听,或许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消息。”

“再说了,咱们既是暗访,难道不需要先定下休息的客房?”

廉庆到底不算太笨,听了这番话露出恍然之色,随即佩服道,“公子真是聪明!”

朱檀此时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别处。

只见运河码头这边修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城门。

路上四轮、二轮马车一辆接一辆的,各类行人也不少,乍看去繁荣程度并不输于京师太多。

临近码头的水泥路两边更是建造了不少货仓、酒楼、食肆等店铺,沿街摆摊的就更多了,忽然形成了一个繁华的集市。

朱檀边走边看便听。

忽然,一处路边茶肆客人的谈论生吸引了他的注意。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