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23章 让牧民富起来,火车给北元君臣的亿点点震撼【求追订】

我觉得?

刘宽心道,你都说仅德化不够了,还问我觉得?

随后刘宽便道:“回陛下,在草原诸部彻底归化并完全融入大明之前,确实该加以防范和震慑。”

“除此之外,微臣认为还可以利益加速草原诸部的归化及融入。”

朱元璋没想到,都相处几年了,可刘宽的话还是总能引起他的兴趣。

也亏得他不是昏君,刘宽不是佞臣,不然他说不得会对刘宽“言听计从”。

心中闪过一些奇怪的念头后,朱元璋便道:“说说看,该如何防范和震慑草原诸部,又如何用利益加速他们的归化与融入?”

刘宽略微沉吟了下,道:“在防范和震慑方面,可以在草原上的军事、资源要地建城,令归化的诸部贵族居于城中,并以城池为据点建立卫所。”

“此外,将来还可在草原修建铁路、水泥官道,并在沿途修建具有军事用途的驿站。”

“最终的目的是,以卫所城池、驿站及铁路、官道组成一张覆盖整个大草原的驻兵、交通、驿传网络。”

“如此,诸部贵族身在城池之中,只要多加监察,便不虞其叛变。即便有叛,短时间内也难以攻克城池。”

“而大明在草原其他地方的兵力,则可依仗交通、驿传网络,迅速获得某地叛乱的消息,并迅速出兵平定。”

说到这里,刘宽停了下来。

朱元璋先听得频频点头,可待刘宽讲完,他不禁恍然道,“你这法子朕怎么听得如此耳熟?”

刘宽先愣了下,随即便略有点尴尬地道:“陛下明鉴,微臣此策实际是模仿您在贵州的部署。”

这一下,其他听明白的阁臣、尚书中有几个不厚道的笑了。

朱元璋却一拍桌子,道:“尔等还好意思笑?刘宽好歹会模仿咱在贵州的部署,尔等却连模仿都不会,是不是觉得咱的俸禄很好拿?”

户部尚书杨思义忙拱手道,“陛下息怒,科技伯聪慧过人、有天授之才,方知对陛下之政策灵活应用。我等凡愚,智慧自是难及陛下与科技伯。”

朱元璋哼道,“休要说这些没用的,尔等还是想想怎么完善刘宽所说的这一套计划吧。”

“是。”

朱元璋又对刘宽道,“你接着讲。”

刘宽觉得杨思义将他跟老朱并列,是在害他,却也不好说什么——也许在人家眼里,他真就是“天人”呢?

他接着道,“关于微臣所说的第二点,可以考虑让机器制造局研制高效的毛纺机器,然后在北部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建立毛纺厂。”

“若毛纺厂亦有京师棉织、丝织两类纺织厂的效益,便可令广大牧民获得一项重要收入,进而与中原关系更加紧密。”

“除此外,还可在草原开办矿场,招收有工作需要的牧民为矿工,将其纳为大明官营衙门员工,同样可令牧民迅速归心。”

“对了,还可尝试建立牛奶厂、奶酪厂、奶糖厂、皮革厂等——总之,要让广大普通牧民在大明的统治下富裕起来,其自然会更快归心,进而更快融入大明。”

朱元璋、朱标以及阁臣、尚书们都听得若有所思。

随后礼部尚书李原名道,“管子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科技伯所言,深合此道,诚为归化诸胡之良策啊。”

“若是再依太子殿下的建议,配上儒家德沐、教化之道,说不得真能令草原长治久安,从此不再为北疆祸患。”

其余人反应过来,立即一个个赞许起刘宽、朱标的建议来。

刘宽上朝几年,如今对洪武朝文臣的特点也有所了解了。

洪武朝文臣最主要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能办事,其次圆滑懂得变通的占一大部分,刚正不阿但面对老朱时懂得变通的占一小部分。

尤其是在阁臣、各部尚书这种重要的职位上,更是如此。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老朱需要的就是办事官员,那些办事能力不行的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至于那些过于刚正还不懂变通的,老朱也不稀罕,要么赶回家去了,要么干脆因为触怒他给嘎了,自不会列于朝堂。

所以,此时听到阁臣、尚书们一片赞许之声,刘宽并不意外。

最后朱元璋亦点了点头,道:“看来军事上的防范与震慑,施以仁义、加以教化,再以共同利益捆绑之,便是令草原长治久安的良策。”

“那么接下来,诸卿便就这三个方面详细议一议吧——标儿,你先说说如何对草原诸部施以仁义,加以教化?”

朱标道,“父皇,儿臣觉得欲办好此事,首先得将草原诸部贵族与广大普通牧民区分开来。”

“诸部贵族可多予虚衔,只简拔有能力且忠心于大明的少数贵族授予实职,再以施恩为名,让诸部贵族遣子至京师或北平的官学乃至国子监读书。”

“至于广大普通牧民,亦须在草原办官学,令其子弟读书识字,知晓忠孝仁义之道···”

···

在大明君臣讨论着如何令草原长治久安时,昔日的草原之主,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如今的明军俘虏,才与被俘的嫔妃、北元大臣、贵族等一起被送到北平。

站在高大的北平城墙外,上至天元帝及失烈门、咬住、乃儿不花等一众大臣,下至不知名的北元贵族,皆一时停住脚步,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

在他们眼中,这座城不是北平,而是故元大都啊。

脱古思帖木儿想到自己如今沦为阶下囚,甚至不久的将来可能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赐死,不禁泪水长流,恨不得痛哭一场。

然而不等他酝酿好情绪,一旁押送的明军将领便喝道:“都愣着作甚?赶快进城,别耽误了我等入营歇息!”

说完,一些押送的明军直接挥鞭,虚空抽打。

吓得北元君臣等俘虏赶紧收起了亡国之悲,排着队乖乖进城。

之后,北元君臣在北平仅呆了两日,中间被押着见了徐达一面,便被送往北平火车站。

说起来京沪铁路出现在大明已有五六年了,北元君臣也曾听过一些消息,但都是当不靠谱的谣言听的,从未想过大明真有什么“铁路、火车、仙桥”。

所以,当他们被送到北平火车站时,顿时一个个惊疑不定。

天元帝偷偷问失烈门,“丞相,这是哪里——那徐达不说今日送我等南下去大明京师么,怎么不去运河码头,反到了此处?”

北平火车站如今也有一栋由水泥、砖石、钢筋建造的两层大楼,规模仅次于京师火车站。

而此时,北元君臣就在站前广场上。

失烈门也被这栋水泥大楼和广场震撼得不轻,听天元帝问了好几声,才回过神来。

他咽了咽干涩的嗓子,道:“陛下看那大楼上的汉字,这里应是叫‘北平火车站’。”

“北平火车站”这五个大字在二楼之上,由水泥雕刻,还漆成了红色,显眼之极,天元帝自是早看到了。

但他平日里接触的信息太多,并没有将这五个字跟五年前听到的某些一笑了之的谣传联系上,因此仍是一脸懵。

失烈门只好详细解释,“陛下可记得当年南边多有谣言传来,说明国出现了什么铁路、仙桥、火车,可日行千里、昼夜不息。”

“此事听着就不靠谱,臣本以为是谣传,如今看来只怕是真的呀。”

失烈门的话终于让天元帝记起了一些模糊的铁路、仙桥、火车之说。

他随即就颤抖着道:“若那些谣言是真的,岂不是说大明真有天助?”

如今君臣都沦落为俘虏,失烈门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了,叹息道:“陛下,若明国不是有上天相助,如何能取代大元拥有天下?”

这时,另一位丞相咬住正在用脚跺着广场的水泥地面。

之前靠近北平城时,他就注意到这种诡异的路面了,如今见整个广场都仿佛用一整块石头铺就的,自是更感震惊和不解。

咬住是带兵投降的,并非俘虏,而是降臣,待遇自然好些,也没天元帝那么惶惶不安。

他问旁边负责“护送”他们南下的王弼,“敢问定远侯,大明这种路面是如何修建的?为何偌大广场却浑如一体?”

王弼听了先微愣,随即就忍不住笑了。

想当初,他们刚见到水泥路面时,不也是如此好奇吗?

然后他就略带骄傲地道:“好叫阁下知道,这地面并非石板,而是由水泥建成。”

“水泥?”咬住更好奇了,“何为水泥?”

王弼摇头,“这就不是咱一个大老粗能说清楚的了,咱只能说,水泥是科技伯发明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如今水泥在大明只有官厂能生产,且几乎只有朝廷、官府能用,便是我等,也只能靠陛下赏赐一些水泥,修建下府宅,附庸潮流罢了。”

王弼这番话在咬住这位汉家学问不浅的前北元丞相听来,实在太怪异了,因为里面有不少新词,虽然让人一听就能猜测意思,可他还是不习惯。

不过,他却记住了一个名字——科技伯。

北元君臣在站前广场震撼了半个多小时后,更令他们震撼的情景来了。

“呜——!”

长长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便瞧见一个由近二十节铁车厢组成的怪车,在没有牛马拉动的情况下,头顶上喷着一道烟柱奔驰而来!

因为铁路位置较低,边上又有护栏,所以北元君臣此时只能看到火车,而看不到铁路。

这便让他们更觉得火车神异了。

天元帝一直瞪着眼看着火车,直到火车进了大楼后面看不见,那哐当哐当的声音也停下了,他才勉强回过神来。

然后就忍不住问:“丞相,这该不会就是谣言中的火车吧?”

失烈门这才回过神,点头道:“当年的谣言说,明国火车乃天上仙兽降生,故无需牛马拉动,而是以煤、水为食,拉的则是烟气,是以能日行千里、昼夜不息···如此看来,方才过去的当是那火车无疑了。”

天元帝赞叹道,“这仙兽能拉动这么多车厢,一次怕是能运送数千上万石粮草——明国得此仙兽相助,我们输的不冤啊。”

失烈门点头,“确实不冤。”

这时天元帝才想起一件事,又问:“明国该不会是想让这仙兽送我等去集庆(应天府)吧?”

失烈门想了想,道:“陛下,多半就是如此。”

天元帝顿时紧张起来,“这仙兽会不会敌视我等?会不会在半路上将我等吃了?”

不怪天元帝会如此想。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仙兽都是有智慧的,有智慧自然就有情感,分敌我,如此敌视他这个北元皇帝便很合理。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