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99章 戏剧正德,真禁猪令【求追订】

“正德皇帝朱厚照算是历史上大明列位帝王中争议颇大的一位。”

争议颇大?

难道比咱(俺)更大?

刘宽上来第一句话,就进一步吸引了老朱、朱棣的注意力,便是朱标也对正德事迹更感兴趣了。

刘宽接着道,“首先是正德帝的出生——之前微臣讲弘治帝时不是说过么,朱佑樘一生只娶了皇后张氏一人,而张氏为其生育了二子一女。”

“按正史记载,朱厚照便是张氏所生嫡长子,至于张氏所生次子及女儿,均在幼年就夭折了。”

“但在弘治末年、正德初年却发生了有名的‘郑旺妖言案’——郑旺本是北京卫所军军余,曾有一女闺名叫王女儿,十二岁时被转卖给京中勋贵,不久又转卖给一沈姓人家···”

待刘宽讲完“郑旺妖言案”,老朱父子三人便琢磨起来。

随后朱标便率先开口道,“按妹婿所说,这件事无非有两种可能。其一,朱厚照却是张皇后所生,那郑旺不过是迷心富贵,恰好被一宦官所欺骗,才传出朱厚照是他女儿所生的言论。”

“其二,朱厚照确非张皇后所生,而是那什么王女儿之子,朱佑樘为维护皇后张氏,才处置了帮郑旺联络宫女的宦官,却留了郑旺性命。”

老朱则不在意地道,“不论那朱厚照是张氏所生,还是宫女所生,都是咱老朱家的子孙。”

“另外,朱佑樘又没有其他儿子长成,所以不论朱厚照是谁所生,也影响不了他的皇位。”

“此事对大明来讲无关紧要,就不必多讨论了。”

无关紧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件事终究属于宫中秘闻,甚至接近丑闻,哪怕在场都是老朱家自己人,讨论起来也是没面子的事。

刘宽也没细究朱厚照身世的想法,接着道:“关于朱厚照的第二点争议,便是修建豹房,又长期居住于豹房并在那里处理国事。”

“朱厚照是少年登基,且登基时有朱佑樘留下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阁臣辅政。”

“他即位之初也勤勉政事,但很快就在国事处置上与刘健等大臣因意见不合,爆发了冲突。”

“正德二年,他让太监刘瑾在皇城西南修建豹房,于次年搬了进去,之后便很少住进宫中。”

“有人说,北京原本就有豹房,朱厚照不过是令人扩建。也有人说,豹房就是正德时期修建的。”

“至于朱厚照住进豹房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方便在里面观看百兽争斗、纵情声色。”

“但也有人说,这是朱厚照用来对抗当时势力已经颇为强大的文臣群体的一种方法。”

刘宽说到这里暂时停下。

朱标、朱棣却都不禁看向老朱。

因为两人觉得朱厚照移居豹房这点跟老朱有点像——老朱也是在其他宫殿理政不得劲儿,最后搬到了奉先殿这么个特殊所在。

需知,奉先殿可是供奉老朱家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朝臣们在此奏事,心里多半会很不自在,甚至可能犯怵。

“都看咱干嘛?”老朱瞪眼,随即道:“刘宽,你继续讲,除了豹房,这朱厚照还干了什么有争议的事?”

刘宽道:“朱厚照还宠幸、重用宦官和武将——或许他本意是想学习先辈,利用宦官、武将平衡日益壮大的文臣、士绅群体势力。”

“但结果却是,他先后所重用的刘瑾、张永、钱宁、江彬等,都是自私贪婪的弄权之辈——这些人前前后后总共有八个,后来被合称为‘八虎’。”

“八虎中权势最大的便是太监刘瑾——据说刘瑾势力最大时,不仅成为了皇宫宦官一把手,还结交朝臣为党羽,甚至结交在外领兵的武将。”

“后来他在陕甘推行清丈屯田政策时,引发军心不满,宁夏安化郡王趁机宣布起兵清君侧,而清君侧檄文中写的便是刘瑾种种罪名。”

听到这里,朱棣不由面色一变。

虽然知道正德朝曾有两位藩王起兵造反,可听安化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他还是一阵心虚——因为在刘宽所讲的明史中,他后来也是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靖难的。

他往龙椅那边一看,果然发现朱元璋又在用眼神刀他。

刘宽则继续道:“安化王起兵前并未进行充足的准备,甚至可以说有点儿戏,因此起兵没多久,便被宁夏一位游击将军用计给擒拿了。”

“后来安化王被送到京师,朱厚照大开庆功宴时,八虎中的张永等人便趁机告发刘瑾种种不法之事,甚至说刘瑾想要谋反。”

“太监谋反?”朱棣听到这里忍不住讶然出声。

刘宽笑了笑,道:“后来朱厚照派人去抄家,除在刘瑾家抄到数百万两金银及各种珠宝外,也确实抄到了盔甲、弓弩等违禁兵甲。”

朱元璋则淡淡地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那张永等人既然想扳倒刘瑾,抄家时抄到什么都有可能。”

朱棣不笨,瞬间明悟了。

也就是说,那盔甲、弓弩等很可能是张永等命人放在刘瑾家中的?

刘宽则总结道,“朱厚照开始任用宦官、武将等佞臣是为了制衡文臣势力——这个目的他表面上是达到了,在刘瑾得势之前,刘健、谢迁等大臣便辞官归乡了。”

“然而此后,正德时期的朝堂基本便是八虎相互争斗的场面。先是刘瑾把之前偏向文臣的两位大太监赶下台,最后他又被张永等人扳倒,随后张永、钱宁、江彬等相互争权夺利,几乎形成了佞臣党争的局面。”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明的军政大权却越来越集中到朱厚照手中。在掌握更大实权后,朱厚照则又做了不少在当时人看来很离谱的事。”

听到这里,老朱父子三人都觉得,这朱厚照虽然貌似不靠谱,可却要比堡宗强很多。

堡宗一个是被太监欺骗玩弄于鼓掌之中,二则也无需像正德帝这般从文臣手中收权。就这还弄出土木堡大败,以及后面的一堆事来,属实无能了些。

刘宽道,“朱厚照很喜欢出巡,而且特别喜欢微服私访,后世甚至因此留下不少关于正德帝微服私访的传说。”

“比如正德十四年,朱厚照曾在南巡期间,以姓氏及其属相猪为由,又说吃猪肉后会生疮,下达了‘禁猪令’。”

禁猪令?

听到这个词,老朱、朱标、朱棣都一愣。

后世有传闻说明朝时不能把“猪”叫“猪”,而需要叫彘等名称,以避讳“朱”这个大明皇室谐音。甚至还有人说,大明皇帝不吃猪肉。

这基本是谣传,甚至大多是清朝才有的谣传。

其一,若朱元璋真有这方面的避讳,在命人编写《洪武正韵》时,完全可以将朱与猪改成不同音,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避讳。

但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洪武正韵》中朱就与猪同音。

其二,很多明朝官方文献、正史中,都没有对“猪”字进行避讳。如《御制大明会典》中记载皇家奉先殿陈设祭品时,便直接用了猪字。

再则,猪虽然在当时乃至后来越来越趋向于骂人的话,可从上古至今却也一直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并不完全是贬义词。

另外,若“猪”需要避讳,与马皇后姓氏直接同字的“马”要不要避讳?骑马是否有歧义?

可以说,老朱在某些地方确实小气、严苛,可在某些地方却又是十分宽容大度的。

当然,也正因此,听刘宽讲到“禁猪令”,老朱父子才会意外。

“禁猪令一下,各地便都迅速的将猪杀完了,一时间民间竟无猪肉可吃。后来到了过年,太常寺准备太牢时问用什么替代猪,朝臣便借此事请求放宽‘禁猪令’,慢慢禁猪令就成一纸空文了。”

听到这里,老朱点评道,“朱厚照这禁猪令确实属于胡闹了。”

刘宽接着道,“陛下,朱厚照的趣事还有很多,有些难辨真假,微臣便不说的那么细致了。”

随后,刘宽便将朱厚照“豹房观火”、“化名朱寿,自任威武大将军”、“抢男霸女”、“偏爱人妻”、”喜逛市场”、“嗜好饮酒”、“热衷异族文化”等流传后世的事迹都大概讲述了。

一时之间,老朱、朱标、朱棣三人竟听得膛目咋舌,纷纷心道:朱厚照这小子也太能折腾了吧?

最后,刘宽道:“毫无疑问,朱厚照是个相当聪明的人,至少学习能力很不错。”

“他不仅因热衷异族文化,学会了多种外语,也喜欢吟诗作画、音律,甚至留下了一些创作影响后世。”

“但他做这些事,确实像是出于玩,而非有什么远大目标——让微臣来评价的话,就是玩世不恭、放荡不羁。”

老朱听了哼道,“什么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你直说他不似人君不就行了?”

刘宽讪讪一笑,算是默认了。

他没穿越前,看过网络上有些吹捧朱厚照的言论——不得不承认,朱厚照确是个有意思的人,但作为皇帝他又确实不怎么合格。

历史上,大明在正德时期不仅有两个藩王先后叛乱,更有不少地方百姓起义——因为他任用的八虎确实是奸佞。

至于其在对抗文臣、士绅方面的成果,也仅限于朝堂,在地方上士绅势力反而趁着朝政混乱之际更加壮大了。

而朱厚照最正面的事迹,大概就是整顿了宣大一带的北方边军,并恰逢其时地御驾亲征击退了来犯的鞑靼,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大明武德。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