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25章 孟加拉是不是好地方?改稻为鸦!【求追订】

“老四,说说你的感悟。”

朱元璋点了朱棣的名。

朱棣道:“从视频中看,这后世吕宋因产量不足供给国人口粮所造成的窘境,总结起来就是天灾加**。”

“台风过境,非人力所能改——三妹夫,后世科技不足以消灭台风吧?”

说一半,朱棣竟询问起刘宽来了。主要是他对后世科技还不够了解,不知后世科技能力极限。

刘宽摇头,“后世科技虽发达,却还奈何不了台风这等天灾。”

朱棣点头,“所以这后世吕宋口粮不足症结,说到底是**所致。”

“那吕宋政府无力解决西夷宗教不准节育的影响不说,其达官显贵更是带头兼并土地,为谋财富不种粮食而种甘蔗、橡胶、烟叶等经济作物。”

“若非如此,纵有天灾,以吕宋土地之肥沃,水稻又一年三熟,再有后世农业相关科技加持,何至于养不活一亿余人口?”

“后世中国河南都能养一亿人口,那后世吕宋国土面积要比河南大得多吧?”

老朱听完点头,评价道:“你能看到这一层算是不错,日后建藩便得多注意内政,别只顾打仗。”

朱棣当即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随后,朱元璋又听了朱橚、朱桢、朱榑、朱檀六人的感悟,并点评了一番,这才让刘宽播放下一个视频。

视频依旧是在封面显露了其名字,或者说主题。

“1.7亿人,全国都是洪泛区!孟加拉国深陷天灾**!”——【地球知识局】

看到这个标题,朱棣顿时注意力更集中了,且微微皱眉。

他记性虽不如朱元璋那么好,可对地图却颇为敏锐,故而记下了不少全球地图的内容。

按他与道衍和尚的筹谋,将来去印度就藩,最好的选择便是在孟加拉一带登陆,然后从那里往西打。

一则去那里的海路更近,二则那里从地图上看是数条河流交汇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多半是个类似于直隶江南的产粮之地。

若能一开始就拿下个大粮仓,他的燕国发展起来定要快很多。

可从这视频标题看,那孟加拉在后世竟仍是洪泛区——若以后世之科技、工业水平都治不了那里的洪涝灾害,他想治理岂不是也很难?

若这孟加拉并非建藩起始之良地,他又该换到哪里?

这些问题浮现于脑海,却很快被朱棣驱除,因为视频开始了。

此番却是个女子在讲解。

“1.7亿人口是个什么概念?2个四川省、50个蒙古国,或地球上这些地方人口的总和···”

视频中出现一副全球地图,上面非洲的原始森林、沙漠区域,亚欧大陆极北荒原,以及整个澳大利亚都被涂成红色。

老朱等人看明白了——后世这些红色代表的地方人口加起来才1.7亿,而在孟加拉也有1.7亿人口。

可孟加拉国土面积不过14万多平方公里,尚且不及后世中国很多省份,比如说河南省、四川省等。

如此情况下,可想这后世孟加拉人口该有多么稠密!

“孟加拉是亚洲最穷国家之一,人均GDP不到中国四分之一,在全球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里却排名第五!”

“不算人口极少的国家,实际是自然灾害第二大受灾国···”

视频中出现一副“各国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排行榜,其中排在第五位的孟加拉被标红。

上面四个国家中菲律宾也被标红。

虽然剩余三个国家老朱都是第一次听说,却也听明白,这三个都是小国。

由此,他对菲律宾、孟加拉的天灾之利害认识更深一层。

朱棣脸上的忧色也更重了,心想:孟加拉自然灾害竟如此可怕?看来那里真不适合作为俺大燕的龙兴之地。

“但与此同时,孟加拉国却有着密度极高的人口,这都得益于其处于恒河三角洲。”

“此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大英因之以成帝业,至今仍是恒河流域的膏腴所在···”

听到这段解说,朱棣又迷惑了。

又全球自然灾害第五,又沃野千里,这孟加拉到底是不是好地方啊?

视频讲完孟加拉自然背景与国家贫穷现状后,终于进入正题。

首先视频讲述了国家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举及另一个排行榜表明,后世孟加拉人口密度高居全球第六。

然而在它前面却都是面积极小的小国,所以,可以看成孟加拉在领土大国中人口密度排名第一!

最重要的是,孟加拉城镇化不高,有六成多人口在农村。这便意味着孟加拉不仅人多,而且很穷!

视频中出现了孟加拉人挤火车的画面,只见那列火车上长满了人,两边也是,仿佛火车都不堪重负,行驶得极为缓慢。

随后,视频指出孟加拉工业、科技发展落后,在这方面主要靠处理洋垃圾发展,比如说著名的吉大港拆船厂,便有20万工人。

然而这相较于1.7亿人口不过九牛一毛,所以孟加拉大多数人仍靠农业糊口。

再接着,视频从孟加拉的具体地理环境讲起,讲述孟加拉是如何依靠14.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1.7亿庞大人口的。

“恒河三角洲作为地球最大三角洲,极为辽阔,宽度惊人,相当于从上海到连云港。”

“除了少部分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基本都在孟加拉国。这就导致该国除了东南的吉大港山区,以及西南孙德尔本斯这样的自然保护区外,几乎全国皆可种田···”

随着讲解,视频也出现孟加拉各种地形图画面。

这让朱棣看得目不转睛,想要一下子将这些地形图都印刻到脑海中。

同时心里寻思着,聚会后得找个机会跟刘宽沟通,把这些地形图弄过来。

朱棣继续看视频,发现后面一段内容主要针对孟加拉国情讲述了三个概念。

其一,恒河三角洲由三条大河挤在一块形成,被称为加强版的珠江三角洲。所有这里才能以极高的粮食生产力养活1.7亿人口。

其二,则是讲述了“内卷”的概念,并表明孟加拉就是农业社会极度内卷的一个典型。

其三,孟加拉还是什么天然的“亚洲季风带泄洪区”,又受南亚季风影响,因此不仅河流众多,而且很乱。

这就导致孟加拉境内河流不仅多发洪水,且变幻无常——不少河流宽的时候能从一两公里扩张到十几公里,直接变成大泽!

也即是说,孟加拉境内的河流治理难度很大!

最后,视频又讲起了孟加拉的历史遗留问题。

“当年英人殖民孟加拉的目的就是搞钱,但要从‘糊口农业’里榨取剩余价值极难。”

“对于殖民者而言,占据土地的农民都是低端生产力,与虫害无异。要想产业升级,必须‘改稻为鸦’。”

“为此,英人决定苦一苦孟加拉百姓,从1767年开始,他们毁掉大片稻田,改种各种经济作物以及——鸦片!”

“但很快,孟加拉百姓就从苦一苦,变成了死一死···”

视频中,因英人施行“改稻为鸦”的政策,孟加拉很快爆发了大饥荒,无数百姓成了饿殍,倒毙街头、路边、田野。

朱元璋虽然经历过元末乱世,且视频中是孟加拉人,而非中国人,可看到这一幕胸中仍生出一股无名怒火。

因为他想起了蒙元完全不把汉人当人,灾年不救灾反横征暴敛,以至于百姓陷于饥荒的事情。

视频的最后,孟加拉国在脱离英人殖民统治后,虽然人口在不足百年中暴增至1.7亿人,却凭借着极端内卷的农业,养活了这1.7亿人,甚至可养活2亿人,不至于再出现英人殖民时期人民数百万乃至上千万饿死的惨剧。

待视频放完,朱元璋便忍不住道:“这英夷当真是可恨,竟在沃野千里的大粮仓改稻为鸦,以至于当地人数百万上千万的饿死。”

“咱以前以为蒙人就够丧尽天良的了,可如今看来,其与英夷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朱标则感叹道:“视频末尾,那位研究贫困与饥荒的学者说‘绝大多数饥荒是丰饶中的贫困’,当真是精辟。”

“若非**,原本能养活上亿人口的孟加拉,何至于饿殍遍地?”

朱棣则带着迷惑问:“三妹夫,这孟加拉国于种田而言,到底算不算好地方?”

刘宽笑道,“视频中不是说了吗,恒河三角洲就是加强版的珠江三角洲——这意味着,其种田虽然比珠三角更为便利,可遭受的洪涝、飓风灾害也要强于珠三角。”

“这样啊。”

朱棣眉头紧锁。

他此时觉得,孟加拉就好像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朱元璋这回没有再考校几个年长皇子,而是跟刘宽讨论。

“咱觉得这视频所讲诸事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内卷’——按照视频中的说法,咱们这边的王朝更替似乎也与内卷有关。”

“对于此事,刘宽你有何见解?”

刘宽道:“回陛下,咱们这边每有新朝建立,因当朝不抑兼并,或抑制兼并不力,便会在一两百年中土地兼并到极致。”

“再加上农业科技不受重视,发展有限,变成了类似于视频中孟加拉国的农业极端内卷局面,掉入马尔萨斯陷阱。”

朱元璋问,“这马尔萨斯陷阱作何解释?”

“回陛下,马尔萨斯陷阱指的是,人口一般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资源却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简单说,就是某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人口增长速度总是会比资源增长快许多倍。”

“当人口数量超过环境承载极限,人们就会爆发内乱,通过消灭部分人口的方式,让人口恢复到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听此,朱元璋不禁点着头道:“所以,即便强如汉唐,在建国一两百年后,也难免因此爆发祸乱。”

顿了顿,他便接着问:“那你可知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刘宽笑道,“陛下如今不正在解决这一问题么?”

朱元璋听了先是微愣,随即佯怒道,“你小子莫要卖关子,将此事给咱讲个清楚。”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