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87章 洪武大移民,流鬼国古闻【求追订】

见朱标也对老朱实现天下大同的宏图伟业感兴趣了,刘宽知道今日必须要好好解释一番,让老朱、小朱认清某些现实情况了。

他略一沉吟,道:“陛下有实现真正天下大同之理想,自然是好事——事实上,后世中国也在用和平的方式追求这一理想。”

“不过以大明和如今全球的情况而言,要实现这一理想,除非大明能稳定发展三百年以上,不出大的动乱。”

“即便如此,陛下所说的改变非洲人肤色一事,也不太可能实现,甚至可能反受其害。”

朱元璋道:“要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肯定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内需大明本身不出大问题,这咱能理解。”

“可你后面说不可能改变非洲人肤色却是何故?南洋土人改得?非洲人难道改不得?”

刘宽苦笑了下,道:“陛下,就非洲人肤色问题上,后世是有经验教训的——在后世,人们普遍认为,非洲黑人肤色基因最为强大。”

“如果一个黑人与白人结合,其后代肤色极大可能仍是黑色或淡黑色,想要淡化其肤色基因,至少需要两三代白人去改造。”

“后世法国本是西欧白人强国,却因为迁徙进去太多黑人,如今其国家人民黑肤、淡黑肤色的便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戏称法国已成为黑人的国度。”

“而非洲广大,又多是原始森林、沙漠、草原这类地形,里面不知藏着多少黑人部落,大明想要改变非洲人肤色,只怕五百年都未必能实现。”

“原来如此。”

老朱与朱标听了面面相觑,又觉得长见识了。

随即老朱便道,“咱刚才也就是那么一说,能否改变非洲人肤色其实没那么重要,倒是若真能用三五百年,实现天下大同,哪怕是初步实现,咱老朱家也能名垂万古了吧?”

刘宽没再反驳老朱的话,点头道:“若真能初步实现天下大同,陛下与大明后继之君确能名垂万古。”

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老朱立下这么个极高远的理想,哪怕直到日后大明亡国都无法实现,必然也能推动社会以更快的速度进步。

可以说于中国乃至整个地球而言,都算是好事。

朱元璋笑了笑,摆手道:“行了,今日便聊到这里,你且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刘宽行礼之后正要退走,却听朱元璋又道:“今日之论暂时莫要传出去了。”

“微臣明白。”

消除高丽、日本主体民族的计划到底有悖于儒家思想中的“仁”,也与中国一贯以来对周边属国的态度不同,肯定不能在实施之前透露出去的。

而待到将来大明真拿下了高丽、日本时,自会出现一群既得利益者,支持老朱的政策,甚至会出现一些“大儒”为老朱的“天下大同”理想辩经也说不定。

···

···

洪武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朱元璋下旨增设辽宁布政使司。

这一点与后世历史不同——后世历史上只有山东布政使司及辽东都司,基本上一直是将辽地当做军管地区。

如今朱元璋将其设为辽宁布政使司,除受了后世信息影响外,其实也昭示了他在疆域方面的野心。

纳哈出部投降后,除纳哈出及部分重要降将被送往京师,中低层将卒及普通牧民、农民等,都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在辽宁就地安顿。

除此外,朱元璋还下旨从山西、直隶江南强行迁徙一批百姓到辽东落户。

或许是这次移民之地是苦寒的辽地,又或许是朱元璋较历史上有所改变,这次移民虽同样是强制执行,但移民标准却有所不同。

洪武初年山西、江浙、江西往河南、江北等地移民的政策是: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

这次执行的则是“三家之口留二、五家之口留三、七家之口留四”的政策。

刘宽通过朝廷邸报了解到这项移民政策时,才知道后世网络上对这项政策误会有多大。

后世网络上简单地将“四家之口留一”当做“四口之家留一”去解读,认为是某家有四口人,只留一个在当地,剩余三个都要迁徙走。

想想就知道不可能这么做。

这样做不就等于把一个个小家给拆了,令百姓妻离子散,逼百姓造反吗?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后来的朱棣,搞大移民都不可能用这么蠢的方法。

因为移民的一个目的是用狭乡人口填补宽乡人口缺失,缓解狭乡人地矛盾的同时帮助宽乡复耕。

另一个目的则是瓦解那些丁口大户——古代大户可不仅仅指有钱有土地,男丁众多也算大户。

须知,如今可不像后世那样,哪怕两三代人一个户口本,实际却是一两代人居于一处,三四代同居一处的已极少。

元明之时都是大家庭,或许因为百姓短寿四代同堂的不多,但哪怕只有两三代人,实际也囊括了多个小家。

比如某户人家第一代生四个儿子,四子相继娶妻成家,这两代人在官府那边仍共用一个户籍,可实际却是四五个小家。

若是第三代男丁也成婚,那么实际包含的小家就更多了。

所以,“几家之口”指的是一个户籍本上有几个男丁娶妻成家的,而非一家有几口人的意思。

“四家之口留一”指的便是某户有四个儿子成家,那便迁走三个儿子及其妻小,只留一个儿子和妻小在当地奉养父母。

由此可得知,此番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虽然扩大到了“三家的小户”,却只从山西、直隶江南迁徙人口,没有扩到江西、浙江这两个人口大省,移民规模要比当初填充中原人口时小不少···

在大明朝廷忙着组建辽宁布政使,整编当地户口并移民充实其人口时,大明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已经过了虾夷岛、苦兀岛,并各留下了一个百户的卫所兵。

随后,他们根据朝廷给的北洋舆图,过了虾夷岛与苦兀岛之间的海峡,沿着一连串小岛向东北方航行,并始终让舰队在这些岛屿的西侧。

就这么探索着航行了近一旬的时间,第一远航探索舰队终于看见了一片“大陆”。

三千余料的舰队旗舰“乘风”甲板上,指挥使陈忠明正拿着一具千里镜在眺望。

这具千里镜是探索舰队离开登州前,朱元璋派人送来的,据说是制镜局目前最好的千里镜。

镜筒为铜制,可拉升为三节,足可将远处景物放大十六倍,能清晰观测三四里处的景物,乃至模糊观测更远的地方。

此时,陈忠明便在看那“大陆”的海岸线走势,以及上面的山峰、森林。

一旁的指挥同知张秉义问:“如何?”

陈忠明道:“海岸线往西北去仿佛望不到边,应该就是舆图上的冰火岛。”

张秉义道:“陈指挥请将千里镜借我看看。”

陈忠明将千里镜递了过去——其实朝廷送来给探索舰队用的新款千里镜足有四具,至于老式千里镜更是做到了每船一具。

不过,目前只有两具新款千里镜在使用,除陈忠明掌握的这具外,还有一具在监军太监那里。

剩余两具则封存备用。

张秉义虽为指挥同知,可因为跟陈忠明同乘旗舰,便连一具老式千里镜都没分到。

张秉义看了一会儿,便将千里镜还给陈忠明,激动地道:“应该是冰火岛无疑了——按朝廷给的冰火岛参考文献上说,此岛唐代尚有国度,名为流鬼国。”

“唐太宗李世民时,流鬼国国主孟桓之子可也于曾到长安朝贡,流鬼国于是成为大唐藩属国。”

“文献上还说,流鬼国往北为夜叉国。贞观年间据此时有近千年,也不知这流鬼国、夜叉国还在否。”

张秉义原本是文官,因探索舰队需要,才被老朱转为武将,担任舰队指挥同知,在舰队中负责掌记录、典籍之事,故而知识丰富。

朝廷给的参考文献陈忠明其实也看过。

文献内容他虽无法如张秉义般全部记得,却也知晓大概,闻言不禁道:“文献上不是说这冰火岛上便是有人,也至多有规模不大的土人部族吗?”

张秉义笑道:“陈指挥有所不知,那些土人部族本身并无国家一说,只不过朝贡时为了方便,才将部族称之为国。”

“所以,不论是那流鬼国、夜叉国,又或是之前经过苦兀岛、虾夷岛,上面都没有真正的国家,只有土人部族。”

陈忠明恍然地点了点头,随即从怀里掏出《北洋舆图》,开始说正事。

“一会儿我们先沿着海岸线往西北航行一日,确定此岛为冰火岛无疑,再回航去此处。”

说话间,陈忠明手指点在冰火岛(勘察加半岛)最南端。

“在此处建立一个观察哨所,舰队便绕道冰火岛东边,沿海岸线至此处。”

陈忠明手指又点在冰火岛东海岸一处如拳头般凹进去的海湾。

“根据朝廷提供的《北洋航道探索手册》,这处海湾不仅可以供舰队避风浪,而且冬季温度也不那么低,留守将士只要准备一番,安全过冬不是问题。”

张秉义笑道,“这一路上咱们按照朝廷给的参考文献和指导手册来办事,没出过大问题,后面也照办便是。”

陈忠明点点头不再多说,吩咐亲兵用旗语向舰队其他舰船发布军令。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